论生态审美观论文

时间:2021-04-24 12:51:26 论文 我要投稿

论生态审美观论文

  一

论生态审美观论文

  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实践品格决定了它是不断发展的、革命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也同样具有这样的特性。我们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美学这一基本特性的鼓励下从事当代生态审美观的研究。我们为什么提出生态审美观?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为了适应现实的需要,具体地说又有如下四个方面的适应。

  首先,是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转型的需要。20世纪60年代前后,人类社会开始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1972年联合国发布《人类环境宣言》,将环境问题作为全人类面临的最紧迫的共同课题。我国也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方针。2004年4月30日,我国学者更加明确提出“人类文明正处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对于我国来说,环境与资源问题显得更加紧迫,我国是以世界9%的土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淡水为世界人均的1/4。而我国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也是空前的,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立即改变发展模式和文化态度,走环境友好型之路。

  其次,是为了适应20世纪以来哲学领域从主客二分到主体间性以及由人类中心到生态整体转型的需要。19世纪中期,黑格尔逝世之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西方古典哲学走向终结,开始了西方现代哲学探索之路,发生了由主客二分到主体间性以及由人类中心到生态整体的转型,这必将引起美学的转型。

  再次,是为了适应美学与文学自身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步发生的由无视生态维度到十分重视生态维度的转型的需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批评、生态文学、生态诗学与环境美学逐步在国际学术界成为显学。

  最后,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振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古代生态智慧是极为宝贵的思想财富。从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到老子的“道法自然”观念,儒家的“民胞物与”思想,佛家的“善待众生”思想等等各有其一定的价值,为国际学术界所看重,成为开展国际学术对话的极好领域。

  二

  生态审美观是一种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指建立一种人与自然达到亲和和谐的生态审美关系;广义的理解指建立人与自然、社会、他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生态审美观。

  生态审美观在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上有新的发展,其发展主要表现于如下四点。其一,从美学学科的哲学基础来看,标志着我国美学学科的哲学基础将由认识论过渡到当代存在论,并从人类中心主义过渡到生态整体。传统认识论是“主体与客体二分对立”的在世结构,而当代存在论则是“此在与世界”的在世结构,人与包括自然在内的世界的关系是人的当下的生存状态,人与自然的统一成为必有之义,从而得以建构当代的生态人文主义。其二,从美学理论本身来看,标志着我国美学理论将由无视生态维度、过分强调“人化的自然”过渡到重视并包含生态维度。其三,从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看,将从自然的完全“祛魅”过渡到自然的部分“复魅”。其四,从审美研究的思维方式来看,将从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过渡到消解主客的生态现象学方法。这是一种对过度膨胀的工具理性与极端私欲的“悬搁”,达到人与自然的“平等共生”。三生态审美观的具体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生态审美观的文化立场。美国批评家施瓦布说,生态批评是一种文化批评,有关哲学与文化的范畴成为生态美学观的最重要范畴,主要有:

  (1)“生态存在论”。由美国大的卫·雷·格里芬首先提出,针对传统认识论与人类中心主义。

  (2)“有机世界观”。美国环境哲学家J·B·科利考特提出,包含有机整体的内涵,与笛卡尔的机械论世界观相对立。

  (3)“共生”理论。由挪威的阿伦·奈斯提出,包含人类与自然的相对平等共生共荣,与人类战胜自然的传统观念相对立。

  (4)“生态环链理论”。由英国的.汤因比与美国的莱切尔·卡逊等提出,包含人类是生态环链之一环以及享有生态环链之相对平等,也是与传统的人与自然对立理论相对立。

  (5)“该亚定则”。由英国科学家拉伍洛克提出,将地球比喻为古代神话中的地母“该亚”,包含着敬畏自然与自然是有生命的理念,与传统的掠夺自然理论对立。

  (6)“复魅”。由大卫·雷·格里芬提出,包含对于自然部分神秘性的恢复与对自然的适度敬畏,与工业革命的完全“祛魅”相对立。

  其次,西方生态美学范畴主要由海德格尔等提出,其主要内容为:

  (1)“诗意地栖居”。海氏提出,包含人的审美的生存之意,与工业社会完全凭借技术的栖居相对立。

  (2)“家园意识”。海氏提出,包含人要回归最本真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与生话家园之意,与当代工业社会人失去家园的茫然之感相对。

  (3)“四方游戏”。海氏提出,包含“天地神人四方自由平等相处之意”,与人类中心相对立。

  (4)“场所意识”。美国生态批评家格罗特费尔蒂提出,包含人赖以生存的地方以及对其记忆,针对工业化与城市化对于人的原生态的栖居地的破坏。

  (5)“参与美学”。美国环境美学家阿诺德在《环境美学》一书中提出,这是一种环境现象学美学,指出人在自然环境审美中人与自然的机缘性关系与意识的构成作用,与以康德为代表的静观的美学相对立,这种静观美学导致人与自然的二律背反。

  其三,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智慧,有待我们发掘,现举几例列出:

  (1)“天人合一”观念。《周易》中提出并阐发,包含天与人、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古代生态观念。

  (2)“风体诗”。《诗经》之主要文体,《说文》指出,所谓“风,从虫,凡声,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因此,“风体诗”即为反映人之生命律动以及与自然关系的“原生态”之艺术。

  (3)“比兴法”。《诗经》主要艺术创作手法,《说文》指出,所谓“比,密也”,“从两大也,两大者,二人也”,而所谓“兴”,“兴者,举也,谓两人共举一物”。由此可见,所谓“比兴”均指人与自然亲密、合作之意,是一种东方式的与自然平等的特有艺术表现手法,后来发展到“比德”、“意境”等艺术表现手法。

  (4)“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后汉何休所言“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说明中国古代来自民间的艺术特别是民歌主要反映人的生命生存状况,其诗意集中于古代的生态存在论美学方面,如“怨怼诗”、“桑间濮上诗”、“思夫诗”、“怀归诗”、“乐诗”等等。

  其四,当代美学以席勒为开端,对资本主义开展了审美的批判,这正是美学的重要功能之所在,生态审美观在对现实的审美批判中增加了生态的维度,意义重大。

  《寂静的春天》对人类使用农药破坏土地与自然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徐刚《伐木者!醒来》是对滥伐森林的批判;加拿大阿特伍德《羚羊和秧鸡》则以反乌托邦的形式对人类滥用科技进行批判,等等。

【论生态审美观论文】相关文章:

论《痕迹》中的印第安生态文化论文09-29

审美观的生理心理基础论文06-23

声乐教学中审美观的塑造论文10-15

地理生态论文04-14

庄子的审美观12-06

古今女性审美观念的的延续与转变论文06-19

生态工程结业论文03-30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04-12

论文:人性,生态,功能07-06

论教学灵感的论文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