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留守儿童的研究进行的可视化分析论文

时间:2021-04-15 18:07:21 论文 我要投稿

对留守儿童的研究进行的可视化分析论文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农民工逐渐形成。农民工作为拉动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城市的繁荣和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创造了中国经济起飞的奇迹。然而独特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与之相联系的户籍制度造成了住房、教育、就业、医疗等诸多不便利,再加上其它主客观原因,农民工被迫将子女留在农村原籍居住地“农村留守儿童”这一新的社会群体由此诞生。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学者们比较公认的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一年中在外务工时间累积达6个月及以上,而被留在农村户籍所在地由父母单方、祖辈、上代、同辈监护或自我监护的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的数据进行推算后发现,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已经超过6000万,并且存在增加的趋势。有学者指出,在劳动力输出较为集中的省市,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的比例达到了20%左右,而四川、广东、江西、安徽、湖南和海南等6个省的留守儿童的数量超过了全国留守儿童总量的一半以上。儿童承载着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因此,对伴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而衍生的规模巨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进行研究意义重大。自从2004年以来,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政府、家长、学校、社区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同媒体的相关报道层出不穷。与此同时,诸多学科,如人口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也逐渐开始把目光投向这一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

对留守儿童的研究进行的可视化分析论文

  有关留守儿童研究的学科结构是怎样的?研究热点有哪些?它们随着时间是怎样演变与进化的?哪些机构和学者为该领域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学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什么样的?哪些文献有巨大影响力而被普遍认可?研究前沿是什么?有哪些空白和不足?本文将借助国际先进的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该领域的文献进行定量可视化分析与信息挖掘,梳理该领域的发展脉络,深入揭示其发展轨迹与特征,尝试对以上问题做出回答。这不仅有利于各个学科领域的学者更好地把握该领域的学科结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洞察其发展规律,为后续研究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和更高的起点,而且有助于明确影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相关因素,为干预措施提供指导,从而塑造留守儿童的良好人格、培养其积极品质、促进其健康成长,进而促进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及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一、研究方法

  (一)CiteSpace简介

  CiteSpace是用来可视化和分析科学文献新趋势和变化的java应用程序。它由著名美籍华人、信息可视化专家、美国费城大学终身教授陈超美于2004年开发,随后在理论和可视化属性上不断改进与创新,现已相当成熟和稳定。可将机构合作、作者合作、关键词共现、文献共被引、期刊共被引、作者共被引关系展现在直观形象的知识图谱中。它采用时间分段策略将整个时间区间划分为均匀的时间片段,在每一时间切片内根据共现关系形成共现网络,然后将这些小的网络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合并,形成一个大的递进的可视化网络,该网络展现了该领域的知识地图和发展全貌,同时用户可对网络进行局部放大并深入探索,既见森林,又见树木。刘则渊曾用“一图展春秋,一览无余;一图胜万言,一目了然”对它进行高度评价。

  (二)研究过程

  2013年9月1日进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点击包库用户入口,选择“来源文献”,以“留守儿童”为关键词,其它检索条件均不限制,共检索到2004—2013年的235条相关文献,将这235条文献记录分5次导出到txt文档里,前四次每次导出50条,最后一次导出35条,将这5个txt文档用文本合并器合并为一个文本文档后重新另存为UTF-8格式,并以“download”开头、以“. txt”结尾对其命名。将其放入一个空文件夹后用大连理工大学刘盛博开发的格式转换器C SS-CIREC (2013. 1. 16)转换为CiteSpace可以识别的格式。转换后的每一条文献记录包括标题·作者、机构、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信息。将转换后的235条文献记录导入陈超美教授于2013年8月27日更新的CiteSpace3.7. RS (64-bit)分析机构、作者共现,作者、名词短语共现、作者共被引、期刊共被引、文献共被引,得到了他们各自的知识图谱,这些知识图谱从不同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现了该领域的各种信息。CiteSpace先对整个时间区间进行划分,然后在每个时间切片中形成一个小的网络,最后将这些小网络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合并形成一个大的网络。

  二、结果与反思

  (一)积极的研究视角

  从各种媒体的报道来看,媒体们关注较多的是留守儿童犯罪、越轨等极端的负面案例,这往往给人一个印象,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就是一个由问题儿童构成的社会群体。与之相对应,部分学术研究未能很好的坚持客观性和中立性等原则,对与留守儿童有关的负面问题给予了较多关注,如许多研究基于留守儿童存在诸多的心理社会问题、外部行为问题(如反社会行为)和内部情绪问题(如抑郁)这样的负面倾向开展相关的实证研究或综述。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个体发展的主动性,产生了将留守儿童问题化的宣传导向。这样只会导致留守儿童被污名化并产生歧视知觉。因此从积极的、正面的视角对留守儿童进行研究显得十分重要。鉴于此,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组织了“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因素”的研究专题,主要是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针对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生活适应和心理弹性等问题进行研究。这次专题在理论探索中,既有对现有研究的批判和反思,又有新理论和新观点的引入;在实证研究中,既有传统心理学量化研究方法的运用,又有实验报告和新兴研究技术质性方法的探索。他们的研究认为,处境不利并不是导致个体发展不利的充分条件;面对处境不利,还有诸多因素构成了儿童发展的保护性力量。在当前的研究中,己经确认了提高心理弹性的保护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个体因素(智力水平、气质、性别、对经历的认知—情感加工等)、家庭因素(父母关系和谐、良好的教养方式、良好的亲子沟通、经济条件等)和家庭以外的较为广泛的社会环境因素(友谊、社会支持网络等)。未来的研究可以重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保护性因素,探讨这些因素对弹性发展、健康成长的过程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及其作用机制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保护性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干预措施。

  (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纵观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定量调查研究的比例远远超过定性研究。量化研究方法只能收集到一些表象的信息和数据,缺少对留守儿童日常生活和内心感受的体验,很少涵盖和触及那些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使研究结论显得生硬而表面化。此外问卷研究是基于一定的假设进行设计的,该假设不可避免具有片面性,以这样的数据得出的研究结论其信效度很难得到保证。由于儿童的成长是一个随时间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只有深人社区长期观察他们所接触的人和事物,才能在自然情境下把握儿童成长的环境特征,全面、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情感变化和思想观念。此外质性研究更适合于采用归纳法进行自下而上的理论构建,因而在理论建构尚不成熟的该领域采用质性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除了质性研究使用较少外,更为遗憾的是由于方法和技术的限制研究者仅对访谈内容进行了简单归纳和描述,并没有将这些资料的进行最大限度的分析和挖掘,所得结论不够客观和全面。鉴于此对所得资料进行严格的编码和分析,以更真实地反映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就显得十分必要。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方晓义、刘霞、赵景欣、申继亮、张莉等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对质性数据进行编码和分类,对现象进行解释并对变量间的关系进行挖掘,得到了深度的有关留守儿童信息,为留守儿童的理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种质性分析方法亟需进行宣传和推广,以发挥具有情境性的质性数据如图片、学生作文等原始文档资料的`最大价值,从而更为系统、全面、客观、真实地解释现象。这对现实生活中的预防和干预也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此外,目前多数研究大多只是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的差异进行简单、粗略的横向比较,很少采用回溯或追踪比较的纵向研究方法。显然,对于很多儿童而言,留守只是成长过程中的暂时性现象。留守对于儿童成长的影响,可能是即时的,但更有可能是长远的。因此,对于留守儿童的研究,纵向的追踪远远要比横断的调查重要得多。此外,在纵向研究中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如地域、父母外出打工时儿童的年龄、外出打工时间,以及父亲单独出去打工、母亲单独出去打工还是父母共同出去打工。只有这样,才能得出精确、有说服力的结论。

  (三)多学科交叉研究

  自留守儿童问题引起社会关注后,诸多学科的学者基于各自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对留守儿童现象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多学科的研究既相互交叉又各有侧重,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举例来说,留守儿童的性别、分布、生活形态和居住类型等是人口学者重点关注的内容,教育学者则集中于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考察。与此同时,心理学者习惯于通过量表测量来考察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而社会学者更为重视的则是留守经历对于儿童社会化过程的影响。但遗憾的是,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过分局限于本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忽视了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与协同合作,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缺乏整体性和深入性。要系统的理解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需要学科分化,还需要多学科视角下的联合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留守儿童的发展。因此需要汇聚不同学科的研究队伍,整合社会多个领域的资源,并尽可能多开展一些纵向研究,从而收集到具有高质量、权威性、具有多层次特征的数据,这样的数据提供的资料以及分析结果将会成为政府决策、实践预防和干预最有力的佐证,从而为留守儿童带来更多的福社和公平正义。

  (四)加强理论反思

  当前有关留守儿童的实证研究已非常多,他们探讨了有关留守儿童的各种前因变量、中介变量和后果变量,但几乎没有学者将以往文献进行整合,把各种变量有机地整合到一个理论框架中,致使当前得到的只是有关留守儿童数量众多但却比较分散甚至相互矛盾的结论。因此亟需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和梳理,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从中提炼出一个理论框架,将各种变量纳入进来,为后续实证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基础。前文己经提到,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学者都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这些学科的理论在某一方面都可以用来对留守儿童在发展中的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说,凡是与人有关的各种理论和学说,都存在着用以解释留守儿童问题的可能性。更为重要的是,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不能局限在这些己有学科和理论的基础上,而应该是加强理论反思,博采众长,参考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提出留守儿童自身问题的独特性、综合性理论,并用以指导留守儿童的研究实践。

  (五)国际比较研究

  虽然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典型的社会现象,但类似的亲子分离现象在世界各国并不少见。虽然由于各自的文化和价值观差异致使各国的留守儿童现象有所不同,但依然有很多相似和共通之处。因此可以对留守儿童现象进行国际比较,借鉴其它国家的成功经验并相互交流和探讨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如仅将户籍用来统计数据,方便人口管理,像美国一样使它与各项社会资源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养老金、退体金等脱钩,使迁出地的孩子能够享受与当地孩子完全相同的教育、医疗等各方面资源,从根源上消除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其次,应加大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对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修订,加大对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的保护力度,如教育资源的平等享有,改进校车制度、营养餐的规定等。再次,像加拿大一样开办儿童健康记录卡,将孩子的接种疫苗,受伤情况,过敏情况,家族病史等都记录在案。从而在制度和法律层面上给予未成年尤其是留守儿童以保护,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对留守儿童的研究进行的可视化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论文02-02

留守儿童论文02-05

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研究论文11-02

关于留守儿童耻感心理的研究论文09-13

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分析的论文11-06

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特点分析论文09-14

最新留守儿童论文04-27

关于留守儿童的论文06-01

农村留守儿童论文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