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言模因的局限——将舌尖上的X的发展演变为例论文

时间:2021-02-11 11:41:13 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语言模因的局限——将舌尖上的X的发展演变为例论文

  一、引言

浅谈语言模因的局限——将舌尖上的X的发展演变为例论文

  随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走红,我们对“舌尖上的X”也慢慢变得十分熟悉。关于“舌尖上的X”的宣传和报道在网络和电视上铺天盖地:“舌尖上的河南”“舌尖上的湖人”“舌尖上的浪费”“舌尖上的春秋”“舌尖上的母校”“舌尖上的楼市”等等。在越来越多的使用中,我们眼下却走进“舌尖上的X”的迷宫,这些“舌尖上的X”越来越脱离其原本含义,几乎让人身处迷雾,再也不能用传统认知里的解释来解读。“舌尖上的河南”是指河南的特色美食;“舌尖上的湖人”是把湖人队比作美食,让球迷们去“享受品尝”它的“美味”;“舌尖上的浪费”是指人们在餐桌饮食上造成的浪费现象;“舌尖上的春秋”是用“舌尖”即辩论赛来一分高下等等。而“模因”一词也是自诞生起,就引起各学界广泛关注。在引进国内之后,学者们对“模因”的研究也是此起彼伏。在语言学方面,研究最多的是用模因来解释各种语言现象及探究语言教学方法。本文将从“舌尖上的X”出发,对语言模因复制传播之后所造成的影响做出一些讨论。

  二、模因的由来及研究现状

  “模因(meme)”一词源于国外,因此相对来说,国外对模因的研究更为充分。“模因”来源于理查德·狄更斯的《自私的基因》,是他在对基因在人类进化中所起作用的思考之余,对人类社会文化进化中存在同样促进作用的因子的大胆假设,是“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那个东西” 。国外模因研究可以分为四个流派:(1)信息观,把模因看作一种信息图式。(2)思想传染观,认为模因是文化遗传单位或者模仿单位,是一种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社会文化现象。(3)文化进化观,把模因看作是连接生物进化和文化进化的桥梁,是基因之外的第二种进化方式。(4)符号观,把模因看作一种符号,把模因论引入符号学。

  国内的模因研究虽然起步晚,但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各个领域的学者都对模因论进行了研究。其中,引起最广泛关注的是语言研究,代表人物是何自然。何自然、何雪林首次将“meme”译为“模因”,同时分析了语言中的模因现象,及语言模因的仿制。何自然还将自然语言中的模因的复制传播方式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类,提出“凡是获得广泛复制和传播的现象都是模因现象,语言在交际中是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所以就存在语言模因现象”。并认为,语言模因的生命力在于它在使用中能否得到认同。高纯娟、杜鹃、陈琳霞等将模因运用到外语学习之中,尹丕安探讨了模因在隐喻形成发展传播中的作用。蔡少莲从模因角度对语言变异现象进行了考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模因论的角度,来解读一些新词,尤其是流行语的产生、发展、传播的过程及原因。

  从上面的综述我们可以看出,语言学家们对于模因的研究多是从模因的角度出发,来观察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问题,局限于“模因论下的语言模因”的研究视角,除了谢朝群、何自然在《语言模因说略》中提到过语言模因会造成固化结果,以及模因现象背后的东西会加重思考的负担之外,很少有人站在语言个体的立场,来观察某个语言现象成为语言模因之后在具体运用中的情况。如《从模因论角度看“XX 门”现象》《从模因论的角度解读流行语“被XX”》《模因文化与网络流行语》《语言模因论视域下“正能量”流行现象分析》等等,都是从模因论的角度来分析某个语言现象流行起来的原因,但是很少会有学者考虑到这些流行语在发展成为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演变的过程之中,流行语在实际使用时是否存在问题。在诸多的网络流行语中,最能体现成为语言模因之后,流行语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障碍的,就是“舌尖上的X”的演变。

  三、“舌尖上的X”的传播演变

  (一)语义演变

  元代杂剧中,就曾出现过“舌尖上”的用法。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凭着我舌尖上说词,更和这简帖儿里心事,管教那人来探你一遭儿。”这句唱词中“舌尖上说词”指口齿伶俐能言善说。而“舌尖上的中国”也不是由央视原创。早在2006 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就曾出版过一部名为《舌尖上的中国:文化名家说名吃》的作品,收集了梁实秋、周作人、汪曾祺、王世襄、蔡澜等数十位中国现当代文化名家谈论美食的散文,是一部将美食与文化、情怀完美融合的散文集。

  2012 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部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该片用一些具体的人物故事来讲述中国各地的美食,展现出中国人对于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以及由此构成的美食文化。在这部纪录片推出之后,因其表现出的独特的大众性和人文情怀,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舌尖上的中国”迅速走红,成为网络流行语,甚至发展出“舌尖上的X”这一新型构型模式。在百度搜索引擎上,搜索“舌尖上的”可以得到1760 万个网页结果,由此可见它的传播程度。

  “舌尖”走出“人体味觉细胞集中部位”的含义局限,“舌尖上的X”所包含的新义“某地的美食”得到广泛的复制传播。不仅出现“舌尖上的安徽”“舌尖上的平潭”,甚至还出现了“舌尖上的母校”“舌尖上的清华”“舌尖上的北大”等等。形成独特的“舌尖上的+地名”格式,来代表某地的特色美食。但是慢慢地,“舌尖上的X”中的“X”变量不仅能用地名,还可以用其他的词,“舌尖上的”所代表的“某地美食”义也开始慢慢脱离它的原本意义,出现多种不同的用法和涵盖意义。

  (1)舌尖上的陕西某地的美食。例句中特指具有陕西地方特色的美食。

  (2)宋丹丹被誉“舌尖上的母亲”口齿伶俐、能言善辩的。是指宋丹丹在某影视剧中台词犀利,能言善辩。

  (3)舌尖上的《雨果》被比喻为食物的某物。句中是把电影《雨果》比作美食,对它的“食材”“火候”“口感”等进行评价。

  (4)“舌尖上的高考”忙得家长冒汗某时期的美食。句中指高考期间家长为考生辛苦忙碌准备的饮食。

  (5)“舌尖上的信用卡”刷卡吃喝挺划算与饮食有关的实物。句中指和饮食有关联的信用卡,用此类信用卡来进行饮食消费能够获得优惠。

  (6)舌尖上的粤语用舌头发音的,即口头上的、语音上的。本句是羊城网制作并发布的关于粤语文化介绍的网络视频。

  (7)舌尖上的危险与饮食有关的。这是一部关于食品安全的书名,指我国食品安全不容乐观,存在很多饮食上的危险。

  (8)舌尖上的建筑那些“可以吃”的各式楼房们形状像食物的某物,句中是指形状神似食物的建筑。

  这8个例句中“舌尖上的”都是用作定语,若单独将它与所修饰的中心语放在一起,令人完全不知所云,只能依靠整个句子的语境才能让读者大概明白其中之义。同时,这8个例子中的“舌尖上的”所表示的含义也基本完全不同。

  (二)句法构成演变

  每种结构式都有特定的特征,其中,词性和词的音节结构式较常见,也是重要的显性特征。“舌尖上的X”是定中式短语,具有多层结构,为嵌入式的短语构式,有构式完型效果。定语“舌尖上”通常都要借助于助词“的”来连接中心语,把中心语摆在重要的地位,具有强调中心语的作用。“舌尖上的中国”从音节上来说,“中国”是双音节词;从词性上分析,“中国”是一个地名,表名词性的。

  以“舌尖上的”为关键词,在光明网中的标题搜索可得相关结果2028 个①,对这些标题中的“舌尖上的X”进行分析发现,出现在“X”位置上的中心语的音节和词性也发生了改变。在音节上,首先,“舌尖上的X”中的变量“X”主要为双音节名词。例如:

  (9)舌尖上的'童年

  (10)舌尖上的乡村

  (11)舌尖上的中秋

  其次,X 还可以为多音节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例如:

  (12)舌尖上的中国式乡愁

  (13)舌尖上的传统美食

  (14)舌尖上的吉尼斯

  “X”为单音节词的情况则比较少见,例如:

  (15)舌尖上的爱

  (16)舌尖上的毒

  在词性方面,“X”主要为名词性,上文中的例子基本全都是名词性质。其次,可以为动词与形容词词性。动词性的如:

  (17)舌尖上的旅行

  (18)舌尖上的杀戮

  (19)舌尖上的享受

  “浪费”“品味”“享受”既有名词词性又有动词词性,但用在“舌尖上的X”这一结构中多用作动词。形容词性的如:

  (20)舌尖上的疯狂

  (21)舌尖上的危险

  “疯狂”“危险”充当“X”变量时多指一种较明显的状态。还有些词在这一结构中既可以认为是名词,也可以看作是动词或者是形容词。无论是哪种词,都可以表达特定的意义,具体情况要根据具体语境而定。

  根据上述调查可以发现,“舌尖上的X”中出现在“X”位置上的内容,从音节上看,双音节所占比例较高达到82.46%,单音节和多音节加起来仅占到其中的17.54%,而从模因的起源来看,最初“舌尖体”因“舌尖上的中国”而爆红,并且得到迅速发展,地名“中国”也是双音节词。其次从词性上分析,名词所占的比例高达74.41%,动词、形容词以及其他词性仅占到25.59%,而此模因的最初传播,“舌尖上的中国”后面的“中国”是一个地名,表名词性的。这些例句之所以命名为“舌尖上的X”,无一不是为了借助“舌尖上的中国”的流行热度。我们承认,相对于原本的表达方式而言,这些模仿而成的“舌尖上的X”确实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增加关注度,同时能够满足创造者追求时尚新颖的心理要求,以及人际交流的经济型原则,即在表意明晰的前提下,为了提高语言的交际效率,尽可能采用经济简洁的语言符号形式。但是,在语义上,存在很大的理解障碍。

  四、“舌尖上的X”显现出来的语言模因的局限

  (一)语言模因的缺省含义带来的固化

  任何储存于大脑的语言信息只要被复制、传播出去,它本身以及后来出现的信息表征都是模因或模因变体。毫无疑问,以裂变的速度迅速传播并被广泛复制运用的“舌尖上的X”正是模因。当我们说语言意义中具有模因的成分时,我们主要指字面意义或缺省含义。从语用化角度考虑,缺省含义最初是由具体说话人意义所沉淀下来的,即模因宿主在互动交际过程中赋予语词以新的含义,这就是所谓的“浮现意义”。如果这些新的浮现意义使用频率比较高,能够得到广泛复制和传播,它们就有可能慢慢沉淀下来而成为该语词的缺省含义。也就是说,语言模因传播的是词语的缺省含义。

  “舌尖上的X”在最初“舌尖上的中国”里,出现了“某地的美食”的浮现意义,在经过广泛的诸如“舌尖上的陕西”“舌尖上的重庆”“舌尖上的河南”等模仿复制之后,“某地的美食”成为它的缺省意义。只要出现“舌尖上的X”,人们就以为它表示的是某个地方的特色美食。即使在后来又出现了很多其它的含义,但“舌尖上的”最初的缺省意义影响太过深刻,以至于时隔4 年,很多人的脑海里还是只有“某地/某时的美食”这一个含义,把“舌尖上的春秋”理解为春秋时期的美食,把“舌尖上的战争”理解为战争时期物质匮乏情况下制作出的美食。可以说,“舌尖上的X”已经被“舌尖上的中国”所造成的“X 的美食”义所固化。

  (二)语言模因的意义固化及所导致的语义不明语言模因是概括力很强的概念,除了语言形式本身,还有透过语言形式所表达的预设、概念、思想等,甚至还包括隐藏在其中的意义、信念、欲望、意图等。因此在解读模因时,需要借助语境。但是很多时候,语言模因有自己的语境,即缺省语境,每个语言模因总是会流露或暗示自身在某个或某些语境中使用过的痕迹。“舌尖上的X”的缺省语境就是“舌尖上的中国”。而另一方面,概念本身所具有的弹性使它能够应付各种各样的新语境,在具体使用时,如“舌尖上的粤语”“舌尖上的母亲”等,在具体语境中也是说得通的,毕竟“舌尖”最初就有“口语中的”“伶牙俐齿”等的含义。但是,在实际话语解读中,我们的大脑首先被激活的往往是语言模因中的缺省语境,而不是使用中的新语境。也就是说,虽然在具体实际语境中,“舌尖上的X”的某些用法是合理的,是可以随具体使用语境而定的,但是它已经固化的缺省意义,总是会让人忍不住在第一时间想到它的缺省语境,从而忽视它的新语境。如上文提到的把“舌尖上的春秋”“舌尖上的战争”理解为春秋时期、战争时期的美食,就是忽视了它的新语境等。而且,语言模因随意出现在新语境中,也极容易造成意义上的混淆、理解上的困难。如:

  (22)舌尖上的医生

  这个例子和例(2)宋丹丹被誉“舌尖上的母亲”二者的结构完全一致,都是“舌尖上的+指人名词”。但“舌尖上的医生”是通过一名普通医生的一日三餐来反应医生群体的真实工作状态。而“舌尖上的母亲”则是赞誉宋丹丹在某影视剧中所演角色的能言善辩、伶牙俐齿。

  再如:

  (23)舌尖上的楼市——看清开发商烹制楼市四法

  (24)舌尖上的楼市吃货买房必看

  这两个例子中都用的是“舌尖上的楼市”,但含义却大相径庭。前者是把“楼市”比喻为食物,解密开发商“烹制”楼市的方法。后者则是指周围有美食的楼市。

  五、指称名词表现出的语言模因的标签化

  除了语言模因造成的固化及语义不明之外,指称名词模因也会给人们造成标签化甚至不良影响。在对经验做出反应的时候,不将它们看成是独一无二的,而是将它们看成是典型的,亦即将它们看成是这一或那一经验类别、范畴或标题中的一个例证或代表,就是标签化。就是说,人们并不是在最严格的意义上检查、注意、感受或体验某一事件或某一人物的。而是将某人或某物定型化或者归入某一类,而非将其视为一个独特的个体。

  流行语中的一些指称名词在被模仿复制传播时,会给被指称的人带来标签化的后果。如“富二代”“女汉子”“直男”“网红”等,这些模因在传播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被当作某些人的标签,给被指称人带来不良影响。由于某些“富二代”的为富不仁,而使“富二代”一词贴上了贬义的标签,成了“纨绔子弟”的代名词,给整个社会的“富二代”群体带来了偏见与仇视。同样的,“女汉子”是指像汉子一样的女生。但因为很多汉子们有“邋遢”“虎背熊腰”等特点,“女汉子”也易被人误以为如此,被贴上邋遢不爱干净等标签。因此,笔者认为虽然模因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增强了表意的概括性和简明性,如“富二代”模因的传播产生了“穷二代”“官二代”等一系列新词,“女汉子”能指称坚强如汉子、外形如汉子、性格如汉子、做事风格如汉子等各种女生,但这些指称名词以偏概全的标签化心理还是值得警示的。

  六、结语

  “舌尖上的X”在流行和传播过程中发生的语义和句法构成的演变,显示出语言模因在能够赢得大众关注、满足人们语用心理之余,也有局限性的一面。语言模因的缺省含义会给自身造成意义的固化,而意义固化导致它在使用中容易忽视新语境,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同理,某些指称名词在成为语言模因时,也会给人们造成以偏概全的标签化影响

【浅谈语言模因的局限——将舌尖上的X的发展演变为例论文】相关文章:

关于语言模因与网络语言的探析论文04-24

简述语言模因与网络语言的论文04-24

第二语言模因的理论论证论文02-15

舌尖上的中国馆的视同语言修辞研究论文04-16

浅谈OpenPOWER 的发展论文05-28

浅析语言模因作用下的语码混用现象优秀论文04-11

小议水墨动画的局限性及其发展论文05-30

初中议论文:舌尖上的浪费01-25

幼儿语言的发展论文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