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分类教学应用研究论文

时间:2021-07-05 15:15:04 论文 我要投稿

高职教育分类教学应用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以分类教学为研究对象,在阐述分类教学实施的前提条件、指导思想与指导原则后,从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班与定位、针对不同学生拟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与考试考核手段的改革与实施等角度阐述了在高职院校中实施分类教学可采用的具体模式及应注意的事项。

高职教育分类教学应用研究论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个体差异 分类教学 因材施教

  当前高职院校生源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高中类学生,第二类为中职类学生,他们的基础理论知识程度不同,相关专业理论及实践技能水平也有一定的差异。高职生源的文化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呈现出的多样性和层次性,要求高职院校在学生入校后必须实施分类教学。分类教学是根据学生的理论基础,针对他们的学习愿望、学习特点及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等进行有侧重培训的教学模式。高等职业院校探索分类教学改革策略,建立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有利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一、分类教学的指导思想与指导原则

  (一)分类教学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分类教学法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即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学设计围绕学生特点展开,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掌握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依照学生的特征和差异,有的放矢地施行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

  (二)分类教学的指导原则

  1、尊重差异原则

  学生在性格、气质、智力等发展水平上有着个体差异,在学习习惯、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实施分类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针对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2、求同存异原则

  分类教学既承认学生个体在智力水平、学习能力、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别性,又承认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的同一性。在教学中,既要意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避免“一刀切”;又要看到部分学生间的共同点,要以共同点作为某类学生之间联合的契合点,实现共同提升和发展。

  3、评估为先原则

  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实施分类教学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分类”。要做好分类教学,首先要做好评估工作。评估时要把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调查研究放在首位,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准确地反映出学生个体差异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归类、整理,为分类提供参考依据和标准。

  二、实施分类教学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

  1、学生特点分明、差异化明显

  实施分类教学的高职学院必须由具有明显差异的学生构成,这些学生存在着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同时在整体知识水平、思维水平、学习态度等方面也都有明显差别。

  2、师资力量雄厚,教师素质较高

  实施分类教学,要求开设课程数量较多、涉及的学科类型也是纷繁复杂的,雄厚的师资力量是高职院校分类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保障。

  分类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分类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精心设计更适应某一类学生的教学活动,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不同的教学重点。分类教学要求教师付出比正常教学更多的劳动。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类别学生的知识水平、今后发展方向等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并据此拟定教学大纲,选用适宜难度的教材,准备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相关资料,分别设计相应的课堂活动,在教学内容的难度、广度等方面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水平、需求。 三、分类教学的具体模式

  (一)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类与定位

  由于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形千差万别,因此、学院应结合学生心理需求、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类及定位,为其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未来职业发展走向与通道。笔者认为可将学生分为管理型、技术研究型、技能型等不同类型的学生。其中管理型人才需要具备全面的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不仅需要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基本知识、理论与技能,还应有长远的发展目标、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将来既可以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也可直接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工作,并在获得锻炼后逐步走向管理岗位;技术研究型人才则在掌握、与本专业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的同时,还需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热衷钻研的个性,将来成为企业中的技术骨干;技能型人才需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非常熟练的生产技术操作能力、一定的现场技术指导能力和组织能力,将来成为企业中基层工作人员的中坚力量。对学生合理分类与定位既是出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办学效率的需要,也是分类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

  (二)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类型的培养方案

  分类教学要求教学团队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设计不同的培养方案,以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高职教育提倡能力优先,以发展、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为主线去开展理论知识教学和具体实践活动,为此对于管理型人才班级的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技术研究型人才的班级注重创新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的培养;而对于技能型人才班级的教学应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方案中课程群的建设应着重从上述能力的培养加以设计。

  无论哪一类学生,都应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所以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是所有学生必学的共同课程。在课程讲授时老师不以知识点群的多少作为分类定位,而是在不减少知识点的前提下,以知识点的难度和深度作为分类内容的区分度。

  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教学培养方案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体系的课程。如对于管理型人才班级、在对专业基础课程做全面性了解的同时,加强理论基础培养,多开设一些其将来极有可能应用到的一些如数理统计、经济管理类的课程等,同时深化课程内容,强化学生管理能力的训练,完善管理思维。对于技术研究型人才班级,则在传授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强化本专业必修的所有技术方面的课程,同时与管理类学生相类似,注重对这些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力争在校期间即培养出学生勤于思考、努力钻研技术的品质特性。对于技能型人才班级,则主要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训课程在总课时中的比重,锻炼其动手操作动力,争取在学生走出校门时掌握该专业及岗位所必需的技能,在走向岗位时即可将所学熟练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三)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更具有创新性质的教学组织模式与教学方式

  分类教学的顺利实施,需要创新教学组织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对于管理型人才及技术研究型人才班级的教学,要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今后的职业可持续发展。为此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更多的问题情境、使教学内容问题化,组织学生访问、考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教学中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尽量要求学生完成;课内外所布置的各项学习内容与开展的各项活动应成为整体教学活动的延伸、拓展,成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起到引导者、咨询者的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和协作者。教学时、针对管理走向型学生的需求,教师需进一步补充新内容,同时多介绍一些管理方面的案例。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针对技术研究型人才的学生,可开设专题讲座、专题研究、综合研讨会,聘请本校教师、知名学者、业内专家开设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各类型讲座、研究,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研讨,还可根据专业特色,设计一些综合实际问题,以论文研讨、案例解析等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使该类学生不仅具有熟练的操作和运用能力,而且学识上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真正成为行业需要的.复合型技术研究人才。

  对于技能型人才的教学,宜采用“动静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各种活动要求学生动起来,实际操作演练所学技能。由于各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同一专业中的不同技能类型,针对这种问题,可采用“交叉循环制小组化”教学,即将每个班级分成几个小组、教师分别指导,每个小组配备一个专业教室、一套实践设备设施以及相应的辅助教学设备,学生在几个平行模块中交叉循环进行强化训练,掌握学习各单元的知识及技能,必要时还可实施情景模拟活动,要求学生分别承担某专业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各项工作,让学生体验实际在岗工作的情境,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语言交流、与人合作、服务意识、经营管理等方面综合能力。同时、为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学校可通过各种技能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缩短学习与就业间的距离。

  此外、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各项需求,还可开设分层次的选修课程。如针对管理型人才学生可开设拓宽类选修课,以介绍综合性的基础科学、行业内最新的文化、发展动向,或者开设兴趣类选修课,这类选修课涉及不同学科领域,主要目的在于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在专业外其他领域的特长。针对技术研究及技能型人才,可以开设分类型专业选修课,课程内容与必修课课程相辅相成,以强化此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四)分类教学模式下的考核方式

  良好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多类型合格人才的培养,分类教学模式要求高职院校建立起多元化的考评体系,对学生实行定量记分与定性评价并重、理论知识测试与技能特长考核并举,以达到不同考核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各种知识与技能,适应不同市场的人力资源需求。分类教学模式下的考核体系要在考核主体变化的前提下,对考核的形式、考核的标准等予以创新。

  1、设计多种考核标准

  (1)统一标准的考核:对于各类学生都必须掌握的通识课程与基础课程,可设计统一标准的考核方式,考核所有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和知识点。

  (2)差异标准的考核:对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标准的考核,这种考核适用于一些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专业课程。但在问题类型、问题难度、问题设计等方面需形成差异,以适应不同类型学生学习需求与就业要求。

  (3)转换性考核: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在各方面特长不同的特点,可采取用学生某方面特长成绩转换某些薄弱课程成绩的方式,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不同特长的高技能人才。

  2、设计多元化的考核形式:

  (1)书面性考核:除传统的书面试卷考试外,还可采取论文、读书笔记、案例分析报告、社会调查等书面形式的考核。前者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掌握的考察,比较适合所有学生基础课程的考试,后者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因此比较适用于管理型人才实施。

  (2)研究性考核:教师可通过布置技术类课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进行技术攻关,并根据攻关效果及进展给予评分,这种方法能够融学于考,激发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因此比较适用于技术研究型人才。

  (3)展示性考核:学生通过学习成果的展示,提高交流能力、实操能力。适用于技能型人才的考核。

  (4)过程性考核: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成绩进行综合考核:课堂笔记整理、课堂讨论、作业成绩、活动课题成绩、展示学习成果成绩等,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养成,适用于所有类型学生的考核。

  总而言之,分类教学模式下的考核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无论采取哪种考核方式,其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分类教学不是为分类而分类,分类教学仍然必须贯彻执行“成才教育”的新思路,使广大学生在“职业教育”这个平台上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将个体文化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差异转化为专业技能、专业方向的侧重点的区别以及专业特长的不同,而其“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本质特性不能有任何的改变。

【高职教育分类教学应用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教学策划高职教育论文11-07

高职教育论文07-18

高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论文07-27

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分析论文01-17

高职教育教学的课程改革论文09-10

分类教育有的放矢教学论文03-30

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06-25

高职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探索论文07-18

高职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教育论文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