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内涵的思考论文

时间:2021-07-03 15:05:33 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试析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内涵的思考论文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应该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定位,是高职教育最基本的特色,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但不是目标的全部。应全面理解“就业导向”的内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加强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应着眼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培养他们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试析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内涵的思考论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就业导向 综合素质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方向的确立,使高职院校在办学模式、办学机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这对于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要、更好地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但是需要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在对“以就业为导向”这一理念内涵的认识及其实际操作上,出现了一些对高职教育及其能力培养的简单理解:片面认为其核心技能培养只是以既定的岗位(群)为前提,培养其上岗能力,达到所谓零适应期的目标。其主要表现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差,无法满足复杂多变的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我国职业教育先驱者之一黄炎培先生的“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进而“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彰显其对职业教育本质的认识。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指南》的“评估原则’中提出:评估工作关注的基本要点是三个“符合度”,即学校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符合社会、学生需要和国家规定的程度;学校实际工作状态符合学校确定的培养日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学校人才塔养结果(毕业生)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程度。从中可以看出高职教育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评价导向是职业性导向,而非学术性导向,不能用学术标准来衡量教育计划内容以职业目的为主的高职教育。这标示了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有一技之长、能够直接进人岗位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知识、复合)技能型人才、或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或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就应该体现在培养人才所需具备的能力上,因为高职教育与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能力(实践能力)。接受完高职教育的大部分学生要直接进人劳动市场就业,而不是升学或毕业后再进行培训、再教育才能胜任工作。因此,就业教育或“以就业为导向”应该是高职教育的基本霭位,是高职教育最基本的特色。“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但不是目标的全部。

  二、“以就业为导向”有利于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有利于高职教育质量目标的实现

  高职教育的实质就是直接面向就业的教育,而“就业实质上就是人与工作岗位的结合”,真正的结合需要自觉地选择,自觉地选择是来自对高职教育的“职业自觉”,也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动力。

  “以就业为导向”将行业标准嵌人课程标准;将职业资格认证项目嵌人课程体系;将职业培训体系嵌人学历教育体系,将企业文化嵌人学校教育环境,从而促进高职教育质量标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实现。“以就业为导向”需要高职院校主动与社会、企业、当地行政主管联系,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等途径,实现高职教育在教育观念、办学体制、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法等多方面的创新。

  1、突出以应用为主旨。企业参与人才需求调研和专业设置认证,从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到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制定,再到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就业服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都需要社会和企业参与,需要产学紧密结合。

  2、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源动力来自各个行业一线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产学结合使高职院校能够密切跟踪企业需求设置专业,按照就业岗位(群)确定培养标准,确保培养的人才适应市场需求。

  3、加强实践教学的需要。为保证和加强实践教学,高职院校既需要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又需要到产业部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而校内实训也需要经常得到产业部门和企业的指导,校外实训更需要学校与产业部门、企业的密切合作,需要与当地区域经济融合,适时跟踪行业与产业动态、就业目标市场。

  4、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主进行专业教学,体现教、学、做一体。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一方面,学校教师可以深人企业与现场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生产服务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实训、实习,或承担生产、科研实际工作,及时掌握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成为“双师素质”教师;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聘请一些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一定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和校企双向交流中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5、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将企业文化嵌人学校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素质,实现校企文化的共融,实现就业的导向。

  三、“以就业为导向”,应促进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在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职业能力、职业技术固然重要,而职业道德、务实精神、责任意识、创业能力、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现代企业不仅注重员工的职业技术,而且注重员工的整体素质。这种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代表职业社会的发展方向,代表着就业市场对高职毕业生素质要求。高职教育应全面理解“就业导向”的内涵,从就业—职业—事业的层面,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加强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应着眼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培养他们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素质,具有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有用的“职业人、健全的“事业人”。

  综合职业素质是指作为一个人格健全的职业人所应该具备的思想品德素质、基本文化素质、专业知识素质、专业能力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而专业业务素质则是指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素质,包括职业精神与态度、职业知识与能力。

  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就是要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业务素质教育的结合。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做人。专业业务素质(知识、技能和能力)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做事。

  1、努力发挥“两课”教学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大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修养,具有基本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2、在专业(技术)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让学生认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技术与人的关系,克服技术至上的观点,提倡技术中的人文精神,懂得技术是为人服务的,在技术服务中要渗透对人的关怀。

  3、应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基本职业道德修养和正确的专业价值判断,成为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在专业教育中渗透思想教育,通过在校期间的培养、教育和训练,强化规则意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刻下深深的职业烙印,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和有用的“职业人”。

  4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及生产实践、课余科技和文化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报告会、辩论赛、演讲赛、诗歌散文比赛,等等,使学生了解社会、扩展知识、增长才干、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5、广泛地开展多种文体活动,认真实施《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深人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使学生普遍身心健康;使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6、将企业文化嵌人学校教育环境。首先,在校内外专家对学生的职业指导中,将企业的行为规范和企业人员的必备素养,如诚信、敬业、职业道德等作为重要内容;其次,以人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兼顾企业组织管理方式的变迁,并与学院文化建设相结合,使学生熟悉企业文化和企业组织流程,适时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教育的作用是培养人,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反映了高职教育的成败。中国高职教育能否培养出中国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关键是能否创立起科技与人文兼融的高职教育文化,培养的人才能否真正在职业技能、文化素养、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创业能力、人文修养等方面体现出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我们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坚持学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高职教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