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汉语言文化水平弱化问题分析论文

时间:2021-06-23 11:44:33 论文 我要投稿

社会汉语言文化水平弱化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汉语言文化是我国千百年留下的精髓,然而近年来,社会汉语言文化水平弱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当今社会用字不规范已非常普遍,汉语言文化水平弱化严重这一问题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其原因主要是自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较差,社会用字不规范,随处可见的错别字牌匾,导致了文字秩序使用的混乱,学校作为这个社会的一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也会影响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化的积极性,也是导致社会汉语言文化水平弱化的原因之一。本文针对现阶段社会汉语言文化水平弱化问题进行详细剖析,并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社会汉语言文化水平弱化问题分析论文

  关键词:社会汉语言;文化水平;弱化问题分析;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009(2015)24-0081-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外商企业数量剧增,出国留学潮流等都促使学生忽略了汉语言文化而选择更多时间去学习外国语言,另一方面网络语言的流行和泛滥,加上学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社会文字的不规范使用等都会导致社会汉语言文化水平弱化,汉语言文化水平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是国家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基准,是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必经之路。

  一、社会汉语言文化现状

  随着社会发展,经济的进步,外来文化倍受青睐,外语学习时间明显高于汉语言学习时间,留学热浪潮使学生对汉语言文化学习时间少之又少,互联网普及的时代,人们通过电脑手机就可以办公,方便简单,因此逐渐淡化了纸与笔的应用,长时间的使用电脑等互联网进行办公,对文字难免存在生疏之感。网络新型词汇出现在生活中,甚至文章中,无疑是混乱了国家对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大街小巷出现很多错别字,谐音字的牌匾,严重影响了教育领域的健康发展。

  二、导致社会汉语言文化弱化的原因

  汉语言文化水平的提升影响着国家文化在海内外的传播,是促进国家有效发展的一种手段,然而现阶段我国在社会汉语言文化传播和教学上还存在着一些弊端,以下内容将针对现阶段我国汉语言文化弱化问题进行详细的剖析。

  (一)汉语言文化课程标准难以实现

  现阶段我国在课程标准在汉语言文化教学的课程设置上还比较科学合理,但事实上这一学习任务并不能得以实现,在语文教学上,教师把重点都放在了应试教育上,而忽略了汉语言文化教学的精髓所在,一味地追求考试高分化,是学生社会汉语言文化弱化的原因之一。其二,部分乡村教学单位,目前还没有办法实现国家对汉语言文化教学目标,课程设置等教学要求,经济条件的限制,教师能力有限,对学生社会汉语言文化教学缺乏重视成度,教育领域中汉语言文化存在的弊端从而导致了社会汉语言文化水平的弱化。

  (二)汉语言文学的就业压力

  汉语言文学课程结构较为单一,随着近年来就业单位和社会对理工人才需求量的增大,理工科目的技术性人才逐渐成为就业单位首选的宠儿,社会对理工类人才的大量需求,无疑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种打压,由此削弱了学习者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择。

  (三)互联网的普及、及新兴媒体语言的流入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脑逐渐代替了纸与笔,办公学习都和电脑息息相关,在享受媒体软件带给我们的方便快捷同时,也淡化了我们对文字的理解与认识,时常会发生手提笔忘字的事情发生,这无疑是大大削弱了我们的汉语言文化水平。新兴网络词语的出现,在汉语使用方面有了很大影响,这些词语不但会出现在日常生活里,还会流露到文章内容中,打破了汉语言文化的规定准则,成为弱化汉语言文化水平的原因之一。

  (四)完善汉语言文化教科书内容,避免结构单一化

  汉语言文化的发展也要符合当前社会的形式,就业方面,社会对复合型人才极为重视,还有语言文学教材,仍存在结构单一化,内容老套的问题,社会在进步,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也应该随之完善,以便增强该专业的社会适应性。

  (五)社会文字使用混乱现象严重

  汉语言文化是国家的精髓文化,每一个文字都是人类智慧的象征,当今社会用字不规范现象随处可见,谐音字,错别字,大街小巷的牌匾上都不乏存在,用字的不规范性,违背了国家的文字教育条例不说,对文化教育领域也有着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增强汉语言文化水平的具体措施

  母语语言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源,提高学生汉语言水平和运用能力,增强汉语言文化水平掌握程度,是对传承中国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民族精神有着深远的意义,提高汉语言文化水平,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海内外,实现用文化影响世界。以下内容将针对现阶段我国社会汉语言文化弱化问题中存在的现象给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一)提高学校、教师对汉语言文化的重视程度

  应试教育普遍是现在高校的教学模式,为了应对考试而学习,教师在应试背景下教学往往只针对考试大纲中考试的重点和热点上,对汉语言文化的要求也仅仅只是大纲中应付考试时用到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试问怎能不影响汉语言文化水平的提高,加强学校对汉语言文化的重视,提高教师师资力量是强化汉语言文化水平的措施之一。

  (二)加强汉语言文化训练,提高自身学习意识

  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作为我们的母语,日后在工作中也会是常用到,对汉语言文化的掌握,仅仅停留在口语表达上流畅清晰还远远不够,在汉语言文化的学习过程中,一些人会自发认为汉语言文化作为我们的母语,我已经基本掌握了,所以可以把大块的时间放在外语语言的学习上,进而忽略了对汉语言文化的学习,由此看来,学习者在汉语语言文化学习上缺乏了自身汉语言文化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的汉语言文化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平时就要求学生都做一些汉语言文化的训练,学习汉语言文学,对汉语言文化的训练看书是第一位,应该以阅读经典为基础,名著,经典,国内国外都要涉及,古诗词的背诵必不可少,多读经典,在经典中体悟汉语言的魅力,熟练掌握基础汉语素质的养成,即便做不到博览群书,但要有虚心好学的精神,表达是第二位,抓住尽可能多的机会,参加演讲,朗诵,锻炼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写作是第三位,还得有一定的自我创作能力,写作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和提升着重对语言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加强对汉语言文化地位的重视,提升自我。文学是一门艺术,不仅要会品,欣赏艺术就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和良好的审美素养,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汉语言文化是民族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民族特性,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塑造民族风骨。

  (三)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对理工人才的大量需求,汉语文学专业备受冷漠,就业压力导致了汉语言文化的弱化,改变这一现象就要从根源入手,在培养人才模式上,建设专业性汉语言文学人才,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竞争力,强化汉语言文学累人才的专业知识,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专业优秀人才。

  (四)构建科学合理的汉语言水平测评体系

  目前我国对汉语言文化水平的测试主要是针对汉语口语水平测试,缩写成HKC,测试途径主要是借助计算机来进行汉语言口语水平的测试,其测试内容主要是在时半小时人机对话的环境中进行的。应试者需要完成读词、读句、提问、设问、复述、描述和说话等7个部分的全部测试题目。这是汉语口语的测试但针对汉语言文字能力的评价方案,截至目前还没有具体的评定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汉语言水平评测体系,为学习者引导明确的汉语言文化学习方向,是解决社会汉语言文化弱化的有效手段。

  (五)消除文字使用混乱现象,构建文字使用规范化

  随处可见不规范用字现象严重威胁了社会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对此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为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国家颁布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汇编》来规范汉字的正确用法,文字使用混乱现象不但违背了国家的法律条例,对教育领域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严重的,作为一名合法公民,更好的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会犯文字使用规范化,自觉履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汇编》中对文字语言的要求,是提升社会汉语言文化的有效手段。

  (六)加强汉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的学习我国对汉语言文字的规范上,现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的规范,其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语言通用法》规定了以普通话和规范用字作为教育的基本教学用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简化字总表》都有对社会汉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要求,认真学习文字法律法规的规定标准,每个人都自觉旅行文字使用规范标准,这将对社会汉语言文化有着很大改观。

  结束语: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领域对文化素质有了更高的追求,企业对说话文字功底好的应用性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多,大力发展社会汉语言文化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加强社会汉语言文字规范化,需要社会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同时,社会汉语言文化水平的提升离不开政府等相关部门的监督,坚决杜绝社会汉语言文字的混论使用,营造一个规范化的汉语言学习气氛,为推动社会汉语言文化的进程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赵丽娟.当代社会汉语言文化水平弱化的问题探讨[J].语文建设,2015,18:83-84.

  [2]阿不力米提尤努斯.当代社会汉语言文化水平弱化的问题探讨[J].留学生,2015,09:104.

  [3]吴宇文慧.当代社会汉语言文化水平弱化的问题探讨[J].青年文学家,2015,29:118-119,121.

【社会汉语言文化水平弱化问题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视觉设计的伦理问题分析论文04-11

批捕权问题分析思考论文07-02

分析计量供热收费问题论文04-03

统计学论文问题分析04-08

电力设计管理问题分析论文06-22

分析南海问题的论文2000字12-11

试论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分析论文07-02

舞蹈教学问题与措施分析论文08-31

平行进口问题的博弈分析论文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