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电影的叙事创新与文化反思论文

时间:2021-06-21 10:22:06 论文 我要投稿

青春电影的叙事创新与文化反思论文

  赵薇导演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以超过五亿的超高票房,成为当年中国电影无法回避的重要作品,其营销策略、宣传技巧和助演明星等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成为一部大获“成功”的电影。在票房为王的背景下,获得理想票房固然是衡量一部电影的重要标准,但中国电影要想走得更远,需要从更为重要的艺术特色、叙事创新等入手,而这些恰恰较少被人关注。在不长的发展历史中,好的电影从来离不开内在的、本质的、核心的东西—故事,这才是电影永葆青春的奥妙所在。从这一点来看,电影《致青春》到底为我们呈现了怎样的故事,做出了哪些叙事上的创新,如何推动了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这些都是我们更需要思考的问题。

青春电影的叙事创新与文化反思论文

  一、主题变幻的青春书写

  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一个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生命体。;每个人都有青春年华,青春不一定都是美好的,但一般都让人印象深刻。青年是个宽泛的范畴,受到阶级、性别、种族、教育程度、地区等多方面差异的影响,相似的心理、情感和生活经历让青春年少的他(她)们成为独特的群体,成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因素,更是影视作品重点反映和呈现的重要题材。正如青春是人的特殊时期,青年在社会、政治、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青春的快乐与哀愁,热情与残酷,顺从与叛逆,初恋与失恋,独立与迷惘,通过影视艺术得到充分的阐释和书写。

  中国内地青春片因为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长期没有青春片的概念,但在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一直都有青春片的代表作品,具有重要意义。从早期《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对青春、青年的展示,到八九十年代《青春万岁》《棋王》等对人性自我的觉醒与反思,中国青春片的发展脉络基本清晰起来。从思想轨迹来看,中国内地青春片曾经历意识形态的政治说教,也曾执著于人性深度的挖掘,也曾依靠明星、炒作来包装和营销。青春书写是新时期以来“第六代”导演作品的重要内容,从早期对青春的反抗性、边缘化书写,逐渐演化为对青春的解构和消费,这势必导致青春片失去了原有的精英意识和反抗精神。

  青春片有自己独特的主题,丰富而多变,清晰而懵懂,激情而疯狂,真诚而痴迷,荒唐而甜蜜,中国内地青春电影的精神内核是“成长涅桑”。所谓“成长涅桑”,是中国特定历史环境下形成的青春经历,包括政治背景的影响、父辈的管教规训、学校师长的教育、社会环境的浸淫,成长往往伴随着挫折和痛苦。《青红》《向日葵》等作品将成长寓于时代变革、心理蜕变和人伦现实,己经拥有精巧的人物结构、叙事风格和独特情趣。当然,随着青春片走向市场化运作,青春片的艺术品格也在发生变化,各种实验和探索逐渐增多,丰富了青春片的类型,也造成良莽不齐的情况。无疑,青春片陷入了思想性—市场化、精英—世俗的选择困境,要想突破这种困境,必须找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思想水准与市场操作的平衡点。这种突破起码要塑造好青年形象,要有经得起推敲的青春故事,这是青春书写的`基石出所在。

  二、肤浅功利的青年

  从青年形象的塑造来的青年即使有个性,也无深度,更逞论思想。郑微算是个性十足的女青年,敢爱敢恨、敢做敢当,先是为了与青梅竹马的邻家大哥林静在一起,考上了同在一座城市的大学;后是爱上家贫好学的陈孝正,来了一场不顾一切的女追男。郑微的这些举动,无疑是在搬演己经无数次上演的爱情俗套,在浅显地触动人们关于青春爱情的记忆的同时,无法更深地触动青春爱情的真谛。作为对比,郑微的舍友阮莞、朱小北、黎维娟等青年同样单薄,都是有个性而无深度的人物。阮莞看似完美—外表美丽动人,内心善良而强大,实则自相矛盾,不合逻辑。阮莞忍受了男友多年的自私、虚伪和侮辱后,终于打掉孩子,决定离开,重新寻找自己的幸福。但阮莞并非真正醒悟,在结婚前夕,她却意外地因见前男友而陨命。电影也许意在塑造阮莞痴情女的完美形象,却因缺乏好的创意、自相矛盾而适得其反,只能用极端的方式—阮莞先是,后是见前男友途中被车撞*—来展示。黎维娟的设置更是俗套至极,她充当了势利、薄情的角色,为了留在大城市、嫁给有钱人,她抛弃真爱,自愿充当变心忘情的“陈世美”,这种角色设置毫无创意,纯粹是为了提供另一种爱情或青春的选项。朱小北靠姐姐卖包子供养上大学,但她并不自卑,因为被诬陷偷窃而打砸商店,被学校开除的结局让人叹惋。朱小北是为数不多的反抗形象,但影片处理得简单粗暴—让大学生用打砸来报复误会,这种反抗虽然场面火爆,其结论的肤浅和片面也是必然的。

  三、结语

  从青年形象的塑造和青春故事的讲述来看,电影《致青春》确实对不起它的名字。如果就这样向青春致敬,岂不是太对不起自己和观众?正如电影中郑微所说的,“这个世界上,除了爱情还有别的呢!”同样的道理,在青春的概念里,除了爱情还有别的呢!《致青春》也应该告诉人们,除了爱情,青春还有别的呢!遗憾的是《致青春》没有为观众呈现更多的东西。因此,电影《致青春》应该叫做《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爱情》,这样才更准确、更客观。

【青春电影的叙事创新与文化反思论文】相关文章:

文化创新下的企业文化论文参考06-08

茶文化体育文化创新探究论文06-23

高校创新体育文化论文06-22

从《致青春》看青春电影成功的原因论文06-16

高校体育文化构建与创新论文06-22

电影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现状论文06-22

体育电影与体育文化的结合思考论文06-22

国产动漫电影的风格及文化张力论文06-22

好莱坞电影在中国传播的文化语境论文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