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参与式音乐艺术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羞怯心理论文

时间:2021-06-20 14:24:30 论文 我要投稿

团体参与式音乐艺术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羞怯心理论文

  音乐艺术教育是运用音乐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是全面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①然而,现阶段,大学生音乐艺术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受传统艺术教育理念的影响,音乐艺术教育基本上以教师单一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另外,受专业艺术教育的影响,音乐艺术教育以艺术作品的作者、体裁、历史背景等专业知识的积累为目标,忽视其对学生心理健康、道德素养等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团体参与”作为音乐艺术教育的基本模式,以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羞怯作为切入点,考察了音乐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团体参与式音乐艺术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羞怯心理论文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山东省菏泽市某高校的164名大学生作为被试。按照自然班级将被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中,男生38名,女生44名,年龄在18~21岁之间;对照组中,男生40名,女生42名,年龄在18~21岁之间。

  1.2 测量工具

  采用Cheek于1983年编制的《羞怯量表》(Shyness Scale)测查大学生的羞怯水平。②该量表共13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法,所得项目得分相加得到羞怯分数,得分越高,羞怯程度越高。该量表已在中国大学生中使用,信度及效度均达到了统计学要求。在本研究的前测中,量表的 系数为0.85,后测中,量表的 系数为0.87。

  1.3 研究程序

  (1)对被试进行前测:全部被试在进行实验干预前统一填写《羞怯量表》,要求被试在教室内完成,并当场回收。(2)进行实验干预:对实验组被试开设“团体参与式”的音乐艺术教育课程,每周2学时,共8周,合计16学时。而对照组没有开设相关课程。(3)对被试进行后测:实验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所有被试再次填写《羞怯量表》,要求被试在教室内完成,并当场回收。(4)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运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4 干预的内容及形式

  教学内容包括催咚催、小河淌水、放马山歌、茉莉花四首民歌,涵盖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大领域的'内容。教学流程大体是:首先,介绍歌曲的作者、体裁、作品由来等背景性知识;其次,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进行赏析,并依据简谱进行学唱;再次,让学生进行分组表演,分组采用自由组合的方式,表演形式则有组内成员共同讨论决定;最后,针对各组的表演,每位成员在全班同学面前谈一下自己对这部作品的感悟及理解。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羞怯水平的前测比较

  可知,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得分差异不显著,这说明两组被试在实验干预前羞怯水平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2.2 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羞怯水平的比较

  可知,实验干预后,实验组的羞怯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前后测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而对照组前后测羞怯水平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3 讨论

  如前所述,音乐艺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相关知识,提高演奏技能,它同时对降低大学生的羞怯水平,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③单从学生上课时的外部表现来看,从一开始上课时的被动接受到后来的主动参与,个体的焦虑、恐惧心理逐渐消失,学生开始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动展现自己的才能,这些都体现了团体参与式音乐艺术教育模式在降低大学生羞怯感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另外,采用量表对他们进行测试的结果也表明,这一教学模式对降低大学生羞怯感具有显著的作用。而这一教学模式之所以能够在降低大学生羞怯感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团体参与式的音乐艺术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宣泄内心的途径。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是一种社会性的非语言交流的艺术形式,音乐表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能够锻炼个体的社交能力。另外,相关研究表明,音乐能够缓解个体的不良情绪,降低个体在社交情境中的紧张焦虑情绪,从而降低个体在社交过程中的羞怯感。④例如,瑞士弗赖堡大学法雷尔的研究就发现,音乐能够增强个体的社会交往能力;美国的艾杰顿通过研究也发现,在背景音乐中,个体面对压力时的焦虑水平明显降低,从而表现出更多的同伴交往行为。

  其次,小组讨论的方式锻炼了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相关研究表明,个体羞怯心理的产生往往源自于其拙劣的社会交往技能。Miller等人的研究发现,低社交自信和低社交技能能够很好地负向预测羞怯水平。⑤因此,通过一定的方式训练个体的社交技能是消除其羞怯心理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中,大学生需要在团体中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决定表演的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团体成员不得不去面对一些人际冲突和内心的焦虑与不安,而团体表演恰恰又给成员的不良情绪提供了宣泄的途径,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人际间的冲突所引发的感受能够得以更真实的表达并得到合理的解决,从而提高了被试的社会交往技能,降低了羞怯水平。

  最后,通过在团体面前展示自我能够使个体直面紧张焦虑的情绪,从而使之更快地适应社交情境。羞怯是一种社会交往障碍,是个体不情愿接近他人或者不情愿进入那些不容易逃避他人关注情境的心理。⑥而通过“小组集体表演”、“个体发表感言”等形式能够为大学生循序渐进地提供直面压力的机会,使之逐渐体验到社交焦虑唤醒的减弱,从而使引发焦虑的刺激失去诱发恐惧的潜能,最终消除羞怯心理。

  基金项目: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观”对儿童及青少年羞怯心理影响的实证研究”;菏泽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羞怯儿童在情绪调节中的生理机制及干预”;菏泽学院课程改革项目“拓展音乐艺术教育课堂模式的改革与实施”;菏泽学院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学前儿童羞怯心理的综合干预性研究”,“团体辅导对羞怯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大学生音乐艺术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施”

【团体参与式音乐艺术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羞怯心理论文】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参与式教学模式论文09-02

大学英语参与式教学模式探究论文09-09

浅议音乐参与式教学方式论文06-22

中国参与式预算模式的比较及其完善论文07-07

体验式教育模式的教育论文07-03

高师学生主体参与式心理素质教育探索论文09-16

农民参与式管理水利工程模式分析论文07-02

试析心理教育模式的建构与整合论文09-16

表现艺术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作用论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