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心理转型期问题进行研究论文

时间:2021-06-19 16:39:11 论文 我要投稿

对大学生心理转型期问题进行研究论文

  关于大学生入学初期心理转型期的认识,我们做过较为深入的调研,它属于一个特定的时间、空间阶段,对于大学生个体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分析、解析大学生入学初期心理转型期问题对于高校教师的德育教育意义重大。

对大学生心理转型期问题进行研究论文

  一、关注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

  社会心理就其固有的特性而言,在经历高考这个分水岭后,每一个大学生的心理都将经历一次变革。旧的学习、习惯模式被肢解,新的学习、习惯模式却还没有建立起来。按照旧有的思维与方式去做会受到来自社会、人际关系的剧烈抵抗,按照新的方式去做,尚未形成正确的认识。因此心理状态处于无序之中。步入大学生活,逐步适应了新的环境与生活,大学生的心理在经历不断的调整、调试过程后趋于逐渐增强,适应性更加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不断提高,随之而来,新的观念意识不断涌现出来,在经历上述过程巨变后,崭新的心理构成要素及新的结构组成形式渐渐萌生、成长、定型。

  在新的观念意识以巨大的张力、强大的生命力介入社会心理结构后,它会与原有的意识、旧的观念发生剧烈冲撞。渐渐的,当新的思想观念、人生意识、生活习惯重新占领大学生个体的心理结构时,大学生的心理就会在更高的层面上构建起新的、趋于稳定的更加有序的状态。大学生在通过高考的人生阶段后,在大学阶段,心理逐步进入稳定有序的状态,因此,经过变革,激烈的碰撞,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逐步从无序走向有序。

  二、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状态研究

  进入二十一世纪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大学生心理影响因素趋于复杂化的趋势,因此,针对变化的社会形势,加强大学生心理研究至关重要。在这个过程中,第一,作为高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了解与掌握。可以通过课堂的形式,直观了解到学生的心理波动与变化,有利于教师对大学生的掌控。第二,要加强对大学生课外时间活动的了解与掌控,这样可以发掘其在群体或双重人格下不易发觉的心理问题。第三,要着重关注大学生周围环境变化对大学生心理影响的情况。环境是诱导大学生心理变化的最主要外因,因此要时刻将环境变化作为心理学教育及科研的重点加以关注、研究,从而配合前两点的工作,使得高校大学生心理教学及科研工作取得实效,落到实处。几乎所有的中国高等学校均开设了心理学的课程,设置了专门的心理中心。这些举措对于纾解大学生的心理失衡、调整浮躁的心态,使其顺利度过大学阶段的心理变革期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上述手段使我们对大学生入学初期的心理状态有了较为全面、清晰的认识:经过我们的调研,在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上发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是良好的,但表现在具体事项上所造成的损害却是越来越趋于严重,近年来因为心理问题所引发的情感问题、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已经引起社会各界普遍的重视。通过这些严重的社会后果所呈现的的严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社会适应能力不强,面对高校新的环境与人,出现恐惧心理,从而趋向逃避或体现为激进行为表现较为突出;第二,个人条件或家庭条件不够理想,随着年龄增长,对比意识强烈,不满足感,生理、心理需求落差感逐渐增强,从而引发心理问题;第三,对人际交往腼腆、回避,甚至表现为紧张、拒绝;第四,自卑心理比较严重;第五,学习状态不够理想,对未来就业及个人发展过分忧虑。经过分析梳理,我们认为以上五点是在校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当然还有社会、政府人文关怀不到位,高校教育手段、疏解方式、方法滞后等诱因。

  三、培养健康的大学生心理

  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积极健康的心理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心态积极健康,有利于本人更早的完成心理成熟、人格的完善,更好地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才。但改变大学生的心态和观念并不是一件毕其功于一役,短时间即能见效的工作。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要建立、健全高校思想和心理教育的直通立交桥,社会到政府,学校到家庭等等社会组织与个体都要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其中,从基础做起,从教育工作者自我做起,从大学生身边小事做起。首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社会环境对于学生心理塑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在大学生步入校门后,给予积极的社会舆论、环境引导,通过高尚的、健康的社会氛围的营造为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要加强政府引导、促进教育模式的改革。各级各类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在行政指导、舆论管控等方面,对于青年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上述部门要高瞻远瞩、立意高远,在政策制定、教育方针落实、培养模式设计等方面给予青少年更多的关注,从而为青年学生健康心理塑造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要提高心理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业务水平。高校心理教师及学生工作者是青年学生最直接的具体心理教育与释惑的对象,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当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时,第一时间发现,正确引导,疏解心理问题是避免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发生极端行为的重要手段,因此各高校均积极支持心理教学、科研工作,重视心理宣泄室的构建,这都是非常重要而且行之有效的手段。

  四、突出重视个体教育

  个体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是教育实现循环经济的必备条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个体教育是针对于群体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形式。常态下,高校政治文化课、心理学课程教育以通识教育为主,具有普遍性、大众性、普及性的特点。但对于一些个体大学生而言,由于个体差异性的存在,这种教育有时不能够覆盖全面,在一些重要的领域或方面,需要给予更多、更加细致的教授或指导,因此个体教育就显现得尤为重要。在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中,个体教育理论更加实用,更加符合青年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在各高校均设有心理健康咨询机构,该机构我们就可以认定是一种个体教育的实体形式。除此之外,以 qq、微信等个体一对一,以保全个人隐私为基础的教育形式,在心理学教育上,我们都可以认定为个体教育。

  在高等学校,针对于青年学生广泛而又普及性的开展全体心理健康教育是必须手段,而针对个体特点,采取主动式个体教育或根据个体意愿,采取被动式个体心理教育,是必备手段。因此,在高校,心理学教师、学生工作者承担了大量工作时间以外的义务劳动,用以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压力、树立正确人生观,提高学习成绩。因此,作为高校领导者,应在工作中给予心理教师、学生工作者更多的精神、物质奖励,因为他们在个体教育的过程中付出了比其他种类教育工作者更多的辛苦。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个体教育与群体教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个体教育实质是微观层面的个性教育,群体教育实质是宏观层面的大众教育。

  个体教育与群体教育并举,是高校开展良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武器,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当今时代,科技、信息快速发展,对未来社会人才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导致对于大学生的挑战与压力越来越大。因此,采用多种手段、运用新的理论与方法,开展卓有成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高校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前沿最重要的阵地,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紧紧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线,做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对大学生心理转型期问题进行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原因进行研究论文08-20

对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论文06-21

对学术期刊编辑积极心理的培育进行研究论文08-14

对我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进行研究论文08-16

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的实现论文04-13

对农村寄宿制学生抗挫折心理进行研究论文08-15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措施论文05-29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讨论文05-29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社会原因浅析论文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