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探究论文

时间:2021-06-16 11:47:41 论文 我要投稿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探究论文

  21 世纪是互联网和科技的时代,在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融合创新的背景下,“互联网+”这一新概念诞生问世。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并非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模式。“互联网+”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它不仅是借助网络的平台,采用信息技术将心理健康教育从线下搬到线上,也不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其领域、方式及手段上的拓展和延伸,而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全新转变。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探究论文

  一、打造“互联网+”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

  (一)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做到以人为本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心理工作者的专业技巧,而在于我们转变教育理念,通过自身促进者、中介的身份角色,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契合学生的需求并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服务。第一、大学生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应做到“以人为本”。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对大学生网络属性进行分析,研究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针对性;第二、转变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逻辑。将传统教育中通过行政化手段介入的方式转变为互联网创新带来的因需所用,变行政思维为用户思维,从根本上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喜爱度。第三、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新颖”等特点,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个性化”。网络对真实身份的掩盖,使得学生能够放下对自我隐私暴露的担忧,袒露真实的内心世界,运用专业测评工具来描述自己的行为模式,不仅能够获取真实可靠的个人数据,更能够通过云端数据分析,筛查学生心理问题,预防极端事件发生。互联网呈现的'信息内容丰富且形式多元,这一新颖的特点能够吸引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增加心理健康服务信息传递渠道,扩大学生群体的受助面。

  (二)更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突出教育针对性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虽也能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对此进行践行,从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设置网络宣传,到通过邮件、QQ 等网络手段进行心理咨询。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化仅成为了心理学概念、理论、效应等信息资源呈现方式的替换,传统教育方式在网络上的延伸。第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依旧采取的是固有的教育模式,被动传输信息,单一形式呈现,未能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变被动为主动。第三,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培养学生自主提升心理品质的能力;多侧重心理健康的筛查、诊断而缺乏对学生心理状况的监管、防控及预警。而“互联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借助网络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由传统的辐射式“他助”转向辐合式“自助”的形式。借助互联网创新高校心理健康途径,利用网络丰富、多元化的信息使学生能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逐渐培养学会塑造自身健全心理品质的能力。

  (三)借助多方力量形成合力,使心理健康成为日常化教育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属于“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设置,使得心理工作局限于校园内,加之传统的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多只是借助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网上测评等,形式单一,学生接受教育较为被动。“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借助网络媒介,使用信息化技术助飞传统教育,开创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是高校心理工作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一、“互联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网络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移动软件开发、网络信息库的建立离不开信息技术公司的支持与合作;二、“互联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心理数据库,连接学生家庭、社区终端,打造信息资源互通模式,可将“线上”信息传输至“线下”,根据学生对外信息开放程度,便于家庭、社区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做好全员全方位教育;三、“互联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学生自主性,打造朋辈互动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网状扩散,增加学生受助面,提高学生自主性。

  二、探索“互联网+”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

  (一)充分开发移动互联网用户软件,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受众群体由于近年来手机设备硬件、软件的不断提升,移动客户端的便捷化操作,人性化体验以及时间碎片化运用,使得移动网络用户逐年增加。在“互联网+”的机遇挑战下,充分开发具有针对性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软件,能够覆盖更广泛的学生群体,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受助面。比如开发心理健康APP,借助互联网将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和心理体验融为一体,通过登录个人信息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个性化服务。比如中国宋庆龄基金会2014 年9 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发布了国内首款服务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手机应用,通过免费在线测评和咨询,帮助大学生解除心理烦恼。在互联网的推动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模式将逐渐成为工作主流。借用网络技术,把心理服务延伸到智能手机上,通过设置学习课程、专业测评、朋辈互动、网络咨询等栏目,学生在登录个人账户之后,经过专业测评可以在“我的”一栏中查看自己在各方面的测评结果及分析;遇到心理困惑可以通过网络咨询进行即时倾诉,以免消极情绪的堆积,或进行在线预约,连接本校心理健康中心或网络咨询师,通过与专业咨询师的互动,使线上线下相结合,避免了学生在遇到问题之初产生对心理咨询的抵触情绪,同时也减少了个人隐私被泄露的疑虑,变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寻求帮助。通过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根据学生板块浏览痕迹、信息搜索查找,定制符合学生个性化的产品内容。

  充分开发移动互联网用户软件,转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逻辑,使学生通过使用心理健康APP 从“有效果”到“喜欢用”再到“都用”,增加学生对移动软件的使用率,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受众群体。

  (二)“线上线下”相结合,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化、系统化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规定到“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而面对互联网的创新与挑战,心理健康工作不仅仅只是线下教学和活动实践,更需迎合时代的需要。把握好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从线下延伸至线上,使两者有机结合,构建新的教育体系。

  “90 后”大学生思想活跃,内容多元且丰富,喜欢新鲜事物,对网络依赖程度较大。根据百度CBG 联合百度数据研究中心的网络调查,61.7%的“90 后”网络用户偏好网络中内容丰富且实用的信息,比如在“90 后”浏览的百度吧中占据高校信息类首位的是“大学吧”、“考研吧”等;34.3%的用户在网络使用中注重良好的产品体验,比如说他们喜爱使用“腾讯”、“淘宝”、“微信”、“同程”等软件,能够服务、便捷生活;还有27%的用户在网络上会更加关注具有娱乐趣味的信息,比如动漫、游戏及综艺类信息。而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适应当前学生群体及他们多元化的思维,势必会被时代淘汰。借助互联网,结合“90后”大学生的特点和独特的网络属性,做到线上和线下教育相结合,通过激发学生兴趣,使心理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第一、建设心理课堂网络化,提升学生自主选择性。高校心理课程多受师资和时空局限,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而借用网络信息化技术,设置网络课堂,分板块分栏目即可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获取丰富资源,采取线上集中学习,线下碎片化教育,根据学生需求进行自主选择。再如高校心理讲座的举办,往往需要学生到场,费时费力,参与成本较高,采用线上教学线下活动,使网络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第二、利用心理咨询网络化,帮助学生解决困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主要以心理咨询师为主,部分高校心理工作者还包括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任课教师等。虽然高校心理咨询服务在我国已普遍化,但通过与国外比较,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师生配备比较低。据调查显示,美国高校从事心理工作的教师与在校生人数比为1:700,而国内高校师生比仅为1:3750。借助互联网创新,能够有效提高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覆盖率,弥补师生比所造成的差距。网络心理咨询具有隐蔽性强、选择性多、方便快捷等特点,可以有效提升咨询效果。

  (三)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分析,预防校园极端事件发生,建立预警机制

  当前我国物质经济日益发展,大学生需求多元,但面对挫折他们却不能客观看待,往往出现消极情绪或者选择通过极端行为伤害自己,更甚至是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加之我国高等教育由于规模逐年扩大,导致教育质量下滑,缺乏合理有效的应对管理使得校园安全事件频发,这对高校安全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新时代背景下利用大数据手段做好学生安全稳定工作意义重大。第一,构建教育大数据,做好全方位监管。学生入校后,通过办理校园一卡通采集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家庭、健康体检、心理测评等信息;将学生个人信息与教学实践活动信息相对应,比如课堂出勤率、考试测评结果、社会实践情况;同时记录在校园生活中产生的数据,比如网络浏览餐饮、购物等日常消费,心理咨询、就医诊断等信息,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从学生个人数据库中发现相关关系,描述心理及行为问题,进行发展趋势预测。畅通校园信息,做到提前预警。第二,建构新时代背景下的心理测量模型,深层分析数据。相比较传统的心理测量数据搜集和统计分析,大数据时代下的心理测量,则能根据开放的学生信息数据,分析出可能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并制定出对应解决方案。同时在详细的学生个人成长信息基础之上,分析出不同人群心理困惑的产生情境,比如当学生学业成绩、情感变化、情绪源等发生变化时,学生可能由此引发的心理困惑。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探究论文】相关文章: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研究论文06-22

人本理念背景下的高校管理机制探究论文06-2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论文06-20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高校艺术教育探索论文06-23

大数据背景下的民办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探究论文06-19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6-22

高校职业素养教育门径探究论文06-28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会计改革及发展论文02-05

高校教育模式下创业教育论文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