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者有心的认知语用推理机制论文

时间:2021-06-12 18:01:42 论文 我要投稿

听者有心的认知语用推理机制论文

  论文摘要:俗语有云,“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不论说者有意无意,不同的听者都会有不同的推理及解读,可能会产生有意误解和无意误解,这就与听者的自身经历和当时的语境息息相关。关联理论是认知语用学的核心,本文旨在运用关联理论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出发,试图阐释“听者有心”的有意误解和无意误解的认知语用推理机制。

听者有心的认知语用推理机制论文

  论文关键词:听者有心,关联理论,有意误解,无意误解

  一、引言

  中国俗语有云,“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言语的交际过程可以是说者与听者的交际过程,本文重点试图从“听者有心”这个视觉着手,针对听者或读者的有意误解和无意误解,探析其中的认知语用推理机制。要探索语用学和认知科学间的跨学科论题,则主要涉及到Sperber和Wilson的提出的关联理论,关联理论是认知语用学的核心理论,该理论对“听者有心”其有意误解和无意误解的认知语用推理机制有着强有力阐释功能。

  二、理论依据: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认知语用学的核心理论,关联理论的中心是关联性,关联性是通过关联原则来体现的,关联原则包括关联的认知原则和关联的交际原则,而关联性是由语境效果和推理付出的努力这两个变量构成的函数。Sperber&Wilson指出:推理时付出的努力越少,关联性就越强,语境效果也就越好;反之,推理付出的努力越多,关联性就越弱,语境效果也会越差。根据关联理论,YanHuang进一步指出:根据关联理论,交际的理解过程要经过两个步骤:第一步,在推断语境效果时,根据省力原则,按照语义可及性的大小顺序,对可能的理解假设进行检验;第二部,当关联期待获得满足或需要放弃的时候,就停止推理。

  三、语料选取:实例分析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言语交际是人与社会相互融合的主要方式和重要渠道。本文选取言语交际过程中有关“误解”的现象,试图分析“听者有心”有意误解和无意误解的认知语用推理机制。

  实例一:“滚”的有意误解

  A君和他妻子吵架后,妻子不吭声地去烧开水了,过了一会儿A君觉得口渴得厉害,想问下妻子水开了没有,随口一句:“还没滚啊?!”妻子听后,一气之下便离家出走了。

  分析:家家有本难念的经。A君的无心快语不仅没有把握住与妻子主动和好的机遇,反而让夫妻关系火上浇油,还来不及解释便暂时痛失爱妻,其罪魁祸首便在于这个“滚”字。从汉语大字典我们可以查出“滚”的一字多义,但在这段对话里主要是两种含义:指的是水有没有沸腾或者烧开(A君的本意);指的是语气比较强烈地不友好地让某人离开(妻子的有意误解)。依据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妻子对“滚”的有意误解是有很强的关联性的,就是因为刚刚吵过架,所以妻子可以毫不费力地把“滚”理解为丈夫对自己的不满,并且已经不满到让自己“滚”走的程度,甚至可以是再也不愿意看到自己了。尽管妻子也可以完全理解为可能丈夫是口渴了,问自己水有没有烧开,但是刚刚吵过架的怨气尤存的妻子是不愿意这样理解的,因为前者推理时所付出的努力可以是毫不费力,与当时吵架后的关联性也是很强的,也更能够很好地符合当时的语境效果。再根据YanHuang的交际理解过程的两个步骤,妻子首先面临两个语境效果,一是丈夫让自己离开,二是丈夫问自己水有没有烧开,然而根据省力原则和语义可及性的大小顺序,这位妻子都会由于前面刚刚的吵过架而轻而易举地想到第一个语境效果,尽管会很伤心,但是这种语境效果下对“滚”字的阐释可以让这位妻子的理解得到满足,因此可以停止推理而直接选择离开了。

  实例二:“摘”的无意误解

  有位哥哥想带弟弟一起去摘草莓,便问弟弟:“我带你去摘草莓吧!”没想到被弟弟一口回绝。哥哥不解地问弟弟:“为什么呀?”弟弟看着哥哥,非常坚决地说了句,“我不会爬树!”

  分析:不知者无罪。对弟弟的童言无忌不得不觉其可爱,正如李勇忠所言:话语理解是一个动态过程,认知主体会利用推理机制,将话语的字面意义与可能隐含的信息加以综合,结合语境假设,寻求话语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选择其中的最佳关联性解释。每个人的经历都有多有寡,因此对不认识的自然现象会有不同的识解过程,而这种识解便依赖于已知的经历和推理。弟弟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的无意误解便全体现在了“摘”字上。依据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因为弟弟从来没有摘过草莓,更不知道草莓长在哪里,然而“摘”字在弟弟心中会有一个认知上的意象图式,比如说可以从“摘苹果”、“摘桃子”等推理出“摘”字是一个从下到上去进行摘取的意向图式,根据这个已知的意向图式,弟弟很容易推理出草莓是长在树上的,这种信息的架桥推理所付出的努力就会很少,产生的关联性就很强,也便产生了无意误解这种可以理解的语境效果。再根据YanHuang的交际理解过程的两个步骤,弟弟在不理解草莓长在哪里的情况下,根据省力原则和语义可及性的大小顺序,“摘”字与自己所经历所了解最接近的就是苹果或者桃子了,从而是力所能及地理解为草莓可能是长在树上。当这种力所能及的推理获得自己不了解自然现象的满足时,便停止了推理,因为不会爬树而拒绝了哥哥。

  四、结语

  语言学家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符号和符号使用的关系,他们一致认为,符号信息和交际意图的关系,是由推理支撑的超符号关系。Sperber&Wilson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把对语言符号关系的研究引入到了认知的轨道,并且提出了关联理论,这对言语交际的理解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则正是从“听者有心”这个在中国耳熟能详的俗语出发,以听者的有意误解和无意误解为分析对象,运用关联理对这两种现象的进行认知语用推理机制的阐释。

  参考文献

  1 Sperber, D. & D. W 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 Blackwell,1995: 260-66.

  2 Yan Huang: Pragmatics[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9: 185-87.

  3 李勇忠. 论话语标记在话语生成和理解中的作用[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6): 79.

  4 熊学亮. 认知语用学概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87.

【听者有心的认知语用推理机制论文】相关文章:

归纳推理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论文04-15

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假说论文06-17

认知语言学文化差异推理分析论文06-23

语用预设研究的论文04-13

英汉习语表达的语用参照论文04-25

话语标记语的语用特征论文04-25

自我认知论文02-17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的成语解释06-20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语用移情能力的培养论文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