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企业竞争优势来源探讨-价值链分析[论文]

时间:2021-06-12 17:14:26 论文 我要投稿

集群企业竞争优势来源探讨-价值链分析[论文]

  论文摘要:在集群问题研究中,主要的方法是基于集群层面的“集体效率”框架,但对于其微观主体——集群企业的关注却很少。将集群视为特定环境、选取其中的微观主体——集群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价值链分析法,在集群价值体系中分析集群企业的价值活动,由此探究集群企业低成本和差异化优势的来源,为集群企业构建自身竞争优势以促进集群良性发展、发挥微观主体的能动性提供依据。

集群企业竞争优势来源探讨-价值链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集群企业,竞争优势,价值链分析

  集群(Cluster)作为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目前已引起了经济、管理、地理、环境学者以及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同时,鉴于成功集群的示范效应,集群正成为许多地区制定经济政策的战略工具。然而,集群并非同行业中企业的简单聚集,不仅意味着数量上的扩展,更重要的是企业集聚后得到了质的飞跃——群内聚集的企业往往易于获得较强的竞争优势。而且集群内最实质、最具能动作用的行为主体也是企业,因此,对集群企业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集群内涵的探讨,关注集群的界定、特征和类型划分;集群机理的研究,探讨集群的形成及其竞争优势;集群的发展问题研究。这些无疑都是以集群本身作为研究主体展开的,主要的方法是基于集群层面的“集体效率”框架,但对于其微观主体——集群企业的关注却很少。特别是对竞争优势的研究就完全是以集群为对象,对于集群企业本身,似乎只在集群的形成过程中得到的关注,而对已成型的集群而言,学者们对其内企业的行为研究比较少见,对它们的理解一直停留在“因为集群,所以拥有优势”的基础上,将集群企业当然视为集群的被动接受者。近来有学者提出了集群企业尤其是核心企业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企业的“非集群化成长”阶段,也有部分学者的研究视角进入了集群内部,开始对集群企业的竞合关系、成长模式、竞争优势等问题展开研究。

  不可否认,一个欣欣向荣的集群中也有表现不佳的集群企业,那些因各种原因导致衰败的集群中,集群企业就更难有竞争优势可言。本文正是从这种研究现状出发,将集群视为特定环境、选取其中的微观主体——集群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在集群价值体系中运用价值链分析方法,对集群企业因为位处集群中所具有的竞争优势的来源进行分析。美国管理学教授Teece曾经说过:“今天,在社会科学领域很可能没有什么比破解企业和国家竞争优势之谜更具野心的项目了。”,从企业层面来看,集群的绩效是由集群内各个企业的绩效组成。集群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分布于不同层面:有外在于集群的,也有外在于企业内在于集群的,还有一些内在于集群企业的,因此,深入研究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是非常必要的。这一研究的意义在于:它有助于我们识别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为集群企业建立自身竞争优势和提升集群竞争力、发挥微观主体的能动性提供依据。

  一、集群企业之间的关系特征

  根据哈佛大学波特教授的定义,集群(cluster)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根据波特教授的定义可以得出集群的一般特征:一是形成集群的主体属于某一特定的产业及其相关产业领域;二是集群是在一定空间上形成的,具有地理集中性;三是集群中的企业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均是集群价值体系中的某一环节,甚至是其中的一个节点;四是集群还包括其相关的制度及行业协会,它完全跨越了单纯企业聚集的概念。作为一种企业的空间聚集现象,集群形成后,在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内,人口、资本、生产、技术、贸易、信息等要素高度集聚。由于地理集中性、产业联系、集聚等因素的作用和影响,集群呈现出弹性专精、外部性、网络结构特性、中间性组织特性和根植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特性。

  集群是由众多企业集结成群形成的,并具有地理集中性,无疑集群内有许多的企业。由于集群本身的特征,集群内的企业都属于某一特定领域或特定产业及其相关产业所构成的价值系统内,群内的企业结合自身优势,依据专业化分工协作原则,分别从事价值链上的某一个环节。如:用最好的供应商提供零配件,最优的生产制造企业生产加工产品,最有效率的经销商销售产品,由此获得分工协作的高效率。同时,这种分工协作在集群中还被进一步深化,分别形成了完备的供应商、生产企业、经销商价值链,这些价值链又由集群内的诸多企业构成。如在产品生产企业价值链上,很多企业只生产其中的一两个元件或组件,甚至有的只是对其中的几个相关元件进行拼装或组装,这种高度专业化分工协作就构成集群企业间的基本关系特征。

  二、集群企业的竞争优势

  从经济学原理来说,蓬勃发展的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正逐步削弱地区间的成本差异,企业所处的区域位置从本质上已不能作为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然而,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具有优势的产业往往具有明显的集群现象。集群对企业竞争优势独到的好处,不再是传统的自然禀赋等外生因素,而是集群内部集聚、竞争、合作、创新、“干中学”等动态因素产生的优于其它区域的内生因素。这些内生因素为本区域企业参与国内外竞争带来了相对于其它区域的竞争优势,它使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也因此而与同类未集群企业不同:虽都是来自企业价值活动中的表现,但集群企业的价值活动却处处印上了集群的烙印,况且由于集群特性对集群企业的影响和作用,集群企业较未集群企业更具竞争优势。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对竞争优势的研究均集中于集群层面,而且对于集聚经济、竞合效率、弹性专精、创新环境及根植性等集群的优势特性已有诸多学者论及。我们姑且不讨论集群本身是否可作为行为主体这一问题,但集群相对于未集群企业而言的优势,却并非当然即意味着是集群企业的竞争优势,充其量也只能是一种潜在优势而已,也就是说:集群仅仅是给集群企业提供了一种具有潜在竞争优势的特定环境而已。

  作为集群企业,较之单纯未集群的企业而言,它的身份有两重属性。首先它是集群中的企业,具有对集群的依赖特征;其次,它是企业,具有一般企业的属性。所以我们在讨论它的竞争优势时,必须关注这两个层面,即集群层面与企业层面,这两者相结合,就是集群企业的竞争优势问题。作为独立的不在集群中的企业其竞争优势是有限的,但众多企业集结成群后其整体竞争优势却是显著的,由此也产生了群内个体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集群企业对于集群整体的依赖以及寻求自身发展、建立自身竞争优势的压力,使它们之间处于不断的竞争和合作中,在这种新型竞合关系下,集群企业从集群中获得竞争优势就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影响集群的因素,二是企业分享、利用集群优势的影响因素。这两方面因素都会从来源上对集群企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影响。

  三、集群企业竞争优势来源

  对企业竞争优势根源问题,有观点认为企业竞争优势取决于外部变量,如企业的产业选择、所面临的市场结构及竞争地位,也有观点认为竞争优势是由内部的资源和能力所决定的。具体而言,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四个层面:当企业处于竞争第一领域,企业在价格和质量上竞争,其竞争优势来源于低成本或差异化;一旦高质量、低价格的商品在行业内广泛出现,行业内的竞争将成为一片惨烈的红海,企业必须通过创新跃入新行业或新市场,企业竞争优势将来源于企业进入的时机选择或赖以进入的秘诀;行业内的创新很快被模仿,或创新的风险太大、代价昂贵,企业会建立进入或学习障碍试图抬高进入或模仿障碍以限制竞争者,以此获得竞争优势,能跨越到这一层面,企业的实力已经大大增强,基本上脱离中小企业之列;但行业中最终总会有其它一些企业建立力量抑或有其它因素摧毁障碍,这就需要企业建立资本实力以挤跨小企业,维持自身的竞争优势,行业内产生强大的成员或全球联盟来创造平衡竞争,导致资本大规模集中,出现类似赢者通吃的局面,行业长期为几大巨头所把持。

  集群企业的集群环境决定了其竞争优势的来源,对于大多数集群企业而言,他们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因位处集群而带来的低成本或差异化,并因此而获得集群成长。从集群企业自身的角度来说,其竞争优势归根结底产生于为客户所能创造的价值,它来源于集群企业在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辅助过程中所进行的许多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的活动。而且由于集群企业价值链处在集群价值体系中,集群的特性对其所有的价值活动和联系均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正是由于集群本身所拥有的弹性专精、外部性、网络结构特性、中间性组织特性和根植性等,使集群企业的价值活动分解和价值链的联系相对于未集群企业而言可发挥更大的优势。因为同类大量相同、相近、相关联企业聚集在一起进行专业化分工合作,使它们在所有价值增值环节中,有的强于研发、也有的擅长于组织生产、还有的在营销和服务环节拥有优势,一旦它们组合起来,整条价值链的增值环节所拥有的竞争优势就远非游离企业的价值链可比。

  相对于未集群企业而言,集群对其中的集群企业将带来的竞争优势主要有:资源优势、专业化优势、成本优势、区位营销优势、社会资本优势、创新优势等,这些优势依赖集群内部的专业分工互补、交易费用、知识外部性、竞争合作的协调、人文网络的信任等作用机制获得,但这些优势若为集群企业获得且内化后,最终将反映在集群企业自身产品的相对成本和特性上,表现为本企业产品的成本领先优势和差别化优势。以下将利用集群企业价值链上价值活动在集群价值体系中的分解,结合集群的特性,对集群企业的成本和差异化优势来源进行分析。

  (一)成本优势

  成本节约既是企业最初聚集的直接原因,又是集群形成后企业所拥有的竞争优势。根据波特教授的竞争理论,低成本优势是企业最基本的竞争优势。按照经济用途对企业成本进行分类的方法,结合集群企业价值链上价值活动的分解,从集群企业人力成本、研发成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管理成本几方面的降低来分析其成本优势。

  1、人力成本降低

  集群是大量同类相近、相关企业的聚集,聚集效应所致的企业竞争优势所带来的企业效益,使集群对人力资源的吸引不仅在人才数量、质量上,而且在熟练程度和人力成本上,均具有累积因果循环效应。一般而言,有活力的集群内劳动力市场完备且对具有相关技能的劳动者的吸引力较集群外强烈。原因在于:一是由于大量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使劳动者面临的选择机会增加,同时也使其选择信息更容易获得;二是劳动者对相关技能的接触、学习、获得提升的可能性更大、途径更广;三是有助于同类劳动者的交流和联合而获得自身合法权益。同时,集群对劳动力的吸纳现象对群内企业无疑也会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企业有大量的劳动力可供选择,而且还可以利用群内流动的现有的各种专业化、有经验的劳动力,这将降低它们在获取人力资源时的搜索成本和交易成本;二是由于集群内信息的流动和各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相近需求,使集群内区域性劳动力市场形成,降低了集群企业解聘和辞退员工的安置成本;三是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特别是教育和培训的投资,以及集群内活跃的个人正式和非正式交流,共享技术、知识、管理技能等,使集群企业降低了对人力资源的培训成本。在集群价值体系中,由于集群企业之间高度专业化分工合作所导致的紧密互动,以及在知识和信息上的共享,可以降低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给集群企业带来的研发成本攀升。由于技术创新过程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在技术研究和商业化之间会存在着很长的时间差,尤其是一些领域的技术改变非常迅速、产品生命周期很短、开发成本高,企业进行个体创新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但这种不确定性带入集群本地化网络环境中,由网络承担了创新的组织功能,通过企业间分工协作,减少了创新的不确定性,降低了企业参与创新过程的风险。同时,技术研究和开发是一个累积性的过程,集群中广泛的技术基础积累也使集群企业获得了良好的先决条件和坚实的基础,不是一切从头本身即已经意味着成本的节约。集群企业在价值体系中根据自身的相对优势组织生产活动,并参与到更广泛的企业间分工与合作网络中,价值链之间的联系可以使集群企业间形成创新互动,加速产品研究和开发,实行“精干体制”,即在研究开发小批量产品开始时,就将设计、制造、销售、维修服务各环节的人员组织在一起进行紧密合作,改变过去那种各道工序之间的流水作业方式。由于价值体系内有众多同类企业聚集,非常容易在不影响单个集群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下完成合作,结果从设计到产品投入市场的时间大为缩短,产、销、维修服务间脱节的缺陷得以克服,使整体价值链实现迅速升级。集群内这种跨越单个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的组合及联系,也推进了产、学、研自然结合,使诸多科研不再曲高和寡,其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进程大大加速,也使集群企业的技术学习和升级能力迅速提高、研发成本降低。

  由于集群组织唇亡齿寒的内部关系,容易形成不同规模企业间独特的技术传递链,使得大企业主动把质量管理、新产品生产方法、生产工艺流程设计、设备改良、新技术情报、新产品开发技术等传送到中小企业中,从而产生了一种在集群企业间创新互动的超市场行为。这种集群对大中小企业的协调功能,打破了市场经济中技术扩散的产权屏障,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加速发展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无形中也降低了中小型集群企业的研发成本。

  技术标准的认同使集群企业的开发成本降低。未来产业的竞争将是企业之间技术标准之争,采纳一种技术标准的企业数量及其市场份额往往决定了这种技术标准的公认性。集群利用地理集中的独特优势,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和合作,使技术标准在集群内被认同,采纳的企业越多,技术的外部效应就越大,集群企业获得的竞争优势越大,从而形成良性的正向累积循环,无形中降低了开发成本。

  集群的形成使企业集中,会明显促进更加强烈的社会相互作用。由于集中使用公共设施可以减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政府更愿意投资于当地区域相关的教育、培训、检测、鉴定等公共设施,这些设施的设立明显有助于降低集群企业的研发成本、推动集群企业的发展。其它准公共物品,如集群信息技术库和声誉将作为竞争的天然副产品而出现,它们也必然对集群企业的研发提供条件和帮助。同时,集群发展所致的效益将促进专业化投入和服务的发展,它们会与集群企业的研发形成良性互动,大学、研究所等和集群企业经常交流,形成产学研的密切合作网络,这些都推动着集群企业的研发成本下降。

  3、生产成本降低

  一个发展状况良好的集群为集群企业获取各种重要的投入要素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集群内集中了大批的供应商,提供了一个深层次、专业化的供应商基地。由于需求和客户集中,更容易产生新的供应商,那些致力于渗入一个广阔而又集中市场的供应商,将会使其定价更具竞争性,因为能够实现营销和服务的高效率。集群的形象和声誉可有助于降低供应商抬高价格或违约的风险。在本地采购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就地取材而不是从遥远的供应商那里获取资源,供应商、生产商、顾客三位一体、相互靠近,空间上相邻及其所获得的沟通便利节约了交易的差旅费用,以及搜寻市场、交易方信息的时间和费用。集群企业的联合采购还可获得聚集经济带来的规模效应,有助于便利获得供应商提供的配套服务,尤其是对于那些涉及内在信息、技术和服务满意度等先进性、专业化的投入要素,就地取材比远距离获得不仅方便快捷,更具有保障的意义。集群内发达的产业配套网络,使集群为辅助工业的成长创造了条件。配套网络和辅助工业的繁荣使集群企业的产品供应链距离大大缩短,从而降低了运输、协调和控制成本,更为重要的是使企业所需原材料能够方便而及时的获得,本企业的产品又能很快生产,库存因此可以大大减少,这些从发货短距离、运输及库存费用减少等方面降低了产品成本。集群的根植性特征,不仅使企业经济活动根植于地方社会网络,而且有助于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产业文化,从而有利于克服机会主义和增加信息交流。网络内部相互之间的关系稳定,交易各方所形成的“老关系”、“老顾客”之类的隐形契约关系,使许多环节得以减免,很容易找到合适的交易对象,再加上彼此间非常熟悉,将来还要继续合作,相互之间的信任程度提高,由信息的不对称所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将降低。从而可以降低信息的搜索成本、谈判费用和由履约、监督成本构成的交易不确定性风险成本,有利于形成集群企业间的长期交易和成本的节约。

  集群的弹性专精和集群内专业化供应商的存在可以使集群企业实施以专业化为基础的柔性生产方式(如转包、再转包等)来保持对市场的快速反应。柔性生产方式相适应的集群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减少了企业的中间层,使集群企业决策与行动之间的时间延迟减少,加快了对市场和竞争动态变化的反应,使得指令下达、信息传递速度加快,这无疑将加快企业物流的运动速度,提高后勤活动的效率。专业化分工可以提高集群企业自身的生产效率、减少企业的学习成本,而在集群价值体系内的合作又可以使每个企业在不牺牲大规模企业所缺少的韧性的条件下从集群中获益,同时集群企业之间的竞争及相互模仿也推动了成本的下降和生产操作方法的优化,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可以使它们的集体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改善。集群企业通过这种内部分工的外部化,可以使更多的功能操作实现外部范围经济,在这一环境下,不仅可以直接利用自身直接占有的资源,而且可以间接地利用更多的非自有资源,由于扩大了集群企业可以利用资源的边界,等同于扩大了其规模。同时,企业进入集群的增加,也增加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原材料、资本、技能、劳动力的利用程度。这些都间接降低了集群企业的生产成本。

  4、销售成本降低

  集群对各种要素和资源的吸引,有利于形成一系列的市场,而且由于集群的市场外部性,使集群和市场互相促进,在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对于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而言,集群企业从集群中至少可获得本地化市场、区域品牌、集体营销效率三方面的优势,从而实现其销售规模扩大和销售成本节约。

  集群通常形成一个重要的本地市场,使集群企业能方便地接近市场,更容易发现市场、服务的缺口,了解顾客的消费倾向。而且由于缺乏最好范式的评价标准,相互信任和私人友谊等生产者——消费者的关系变得十分重要,而这种关系并不容易跨地区得到,在地理集中的集群价值系统内,供应商、生产者、渠道和客户的聚集和它们之间的长久合作就是形成这种关系的天然土壤。由于一个地区内有众多的产品生产商可供选择,消费者在充分选择和比较的前提下,他会觉得购买风险降低,需求上升时,在不需远距离奔波的前提下有更多的渠道可以获得,因而客户更愿意来此购买。集群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和合作,使它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和配套性,而投入品、设备以及员工都能在区域内解决,同一产品及配套服务在同一区域、高度集中的特性使本地化市场趋于专业化。本地专业化市场的形成,更易于吸引来全国的采购商,这些采购商的到来带来了全国各地的市场需求信息,为集群企业的生产决策、库存控制、产品设计提供了依据,且进一步推动集群的发展,形成集群与专业化市场的良性互动,使市场规模扩大,集群企业从中获得营销、产品配送、客户服务费用的降低。

  集群企业在集群中所能获得的最大销售方面的好处就是区域品牌共享。区域品牌蕴涵了集群地理特征和人文历史特征,是众多集群企业品牌的提炼和浓缩,比单个企业品牌更形象、更直接,而且只要不是技术变革或环境巨变等不可控因素导致的加速衰退或转轨,区域品牌的效应更容易持久。基于当地人文历史或专业化市场等因素形成的区域品牌是集群企业可以共享的无形资源,人们在谈论某一行业的著名产品时,总是首先想到该产品的产地,如法国香水、瑞士手表、金华火腿等。区域品牌可以起到传播信息、创造市场需求、树立消费者信心以及排斥竞争对手的作用、对集群企业具有外部性。知名度高、美誉度好的区域品牌会使集群企业无形中戴上一个神秘美好的光环,从而很快被消费者接受和喜爱,这使集群企业的销售成本无形中降低,而且集群企业更可以轻易的在集群的社会形象中获得成长机会。集群企业之间还可以依靠现代科技,利用“区位品牌”从事电子商务,改善营销方式,取得协同效应,更进一步降低销售成本。

  集群企业还能从大量的营销机制中获益,获得集体营销效率带来的销售成本降低,如集群组织或分派贸易展览会、贸易杂志、营销代表团等,集群企业通过协同效应,在研究市场、开拓市场、进入市场、占有市场、产品开发、构建渠道、传播信息、定价、促销等方面合作互动,共同分担成本、获取集体营销效率。地理集中也有利于改善通讯网络,加强集群企业与渠道、客户的交流和沟通,通过营销网络等获得纵向一体化利润,同时还便于集中为客户提供辅助性的服务及增值服务。在集群价值体系的合作网络中,集群企业很容易根据价值链上的分工特点,寻求市场机会和市场空隙,通过目标集聚获得细分市场。而且大量目标聚集的集群企业进行集体营销时,整体的市场覆盖能力,使它们无论作为买方、还是卖方都能增强集体议价能力,从而进一步加强集群企业的市场力量。

  5、管理成本降低

  集群内呈现高度专业化和分工深化,这要求集群企业之间必须分工协作。集群弹性专精特性使集群企业的组织结构大多高度专业化且趋向于简单化,因而呈现扁平化的特征。扁平化减少了企业的中间层,使集群企业决策与行动之间的时间缩短,加快了对市场和竞争动态变化的反应,使得指令下达、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交流和沟通更为方便、快捷,最终导致集群企业内信息流、控制流关系流畅,也加快了资金流和物质流的速度,使组织协调、沟通的成本降低。集群企业的高度专业化不仅使其结构关系简单明了、规模相对较小,管理费用降低,还让组织决策清晰,有助于明确权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也间接降低了管理成本。

  (二)产品差别化优势

  集群内专业化的服务、配套产品、创新的外部性等便利条件为集群企业产品提供了丰富的差异化机会,它们使集群企业不仅易于技术开发,而且使产品的新市场、新的原材料及原材料的新来源都更易于发现。所谓产品差异化包括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产品差异化。水平方向的差异化是基于同种产品内在质量不同,很大程度上靠产品的精心设计获得;而垂直方向的差异化是基于产品在品种、规格、款式、造型、色彩、所用原料、等级、品牌等方面的不同或多样化。

  1、基于质量的产品差别化

  集群中活跃的创新基础和创新的外部性,促使高设计强度成为集群企业产品的.一个典型特征,这使集群企业产品具有内在质量的不同。一般而言,技术的变化和进步,即技术的差异化是产品差异化最根本的来源,所以集群内活跃的技术创新无疑是集群企业产品内在质量差异化的根本来源。而且集群企业对其产品内在质量的追求具有强烈的驱动力:一个成型且成功的集群,往往引领着行业的趋势和潮流,要保持这种风头浪尖的地位,产品内在质量的驱动力强大无比;同时,众多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在地理上接近,如果没有足够的产品差异化空间,集群企业彼此之间就会陷入恶性价格竞争的陷阱,集群也面临分解的可能。

  较之集群外更激烈的竞争压力与动力,刺激企业不断改革,努力发现和适应市场的需要,无形中培育了集群企业敏锐的洞察力。对主导产业路径的准确把握及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先觉,也形成了集群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先觉。集群价值系统内,由于信息的流通更顺畅,创新的气氛随着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快速地扩散,自然形成集群内的关联,因此带来新的竞争观念和新的机会。紧密一体化联系的存在,使企业有机会最快接触或使用最新颖、最先进的原材料,而与渠道、客户的直接、面对面接触让集群企业可以时刻把握最新市场信息和动态,再加上群内同行的发展刺激就构成集群企业最直接的学习和创新源泉。相当数量的集群企业产品内在质量的提高和改进,正是由于正确洞察了顾客的需要,以及发现供给上的特殊问题而产生的结果。在发现新需求和机会的基础上,集群中可以更快地提供产品质量提升所需的新零件、服务、机械和其它所需的创新工具,集群企业就可以通过创新获得产品的内在质量改进,来满足这种新需求。

  价值链的联系有利于集群企业便利得到或对外提供配套服务,使集群企业的产品质量通过互补性而得到提高。群内产品之间的互补性随处可见,不仅仅局限于产品的互补,从服务传递到产品设计、后勤、售后服务等都有互补效应。地理位置的相近和联系有利于改善通信网络,有利于供应商提供辅助性服务,诸如安装、排除故障之类尤其是对于那些涉及内在信息、技术、服务满意度等先进性、专业化的投入要素,专业化供应商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将大大提升集群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水平。而与渠道、客户的接近也便于集群企业对外集中提供服务。集群企业对外专业化服务的提供,无疑对其产品的质量提供了保证作用,从而形成集群企业产品差异化的基础。

  集群规模效应易于得到政府政策的倾斜,集群企业可以通过统一促销、规范品质标准、认同专项技术和推广共同商标等举措,来增强消费者对产品内在质量差异化的识别,谋取自身的差异化优势。

  2、基于产品多样化的差别化

  在集群内的合作网络中,集群企业很容易根据价值体系内的分工特点,通过与价值链上不同环节的组合、或采取不同的组合方式,为集群企业最终产品的歧异化提供基础。

  集群的本地化网络和根植性促进了集群企业间创新活动的互动。一般网络中的创新互动通过以契约为基础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往往因为利益冲突、沟通障碍、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而难以维持,但集群的特性可以平衡这些矛盾。集群内信息沟通的便捷性和频繁的联系,先进经验、技术和技能的外溢更迅速、更彻底,使集群企业能很快采用新技术;同时,默会知识、隐含经验类知识在知识中的比重比较大,这类知识与编码化知识不同的是它们具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很难通过信息技术准确的长距离传递,而易于在面对面的互动中获得,集群的地理集中性使集群企业轻易获得了获取该类知识的便利,降低了企业的学习成本,形成了集群企业间活跃的模仿和二次创新。由于集群中创新的外部性和信息的流动,集群内产品现状和发展情形极易为集群企业获悉,特别是关于产品品种、规格、款式、造型、色彩、所用原料等方面的信息。一旦拥有了这些有用信息,集群企业再结合自身的生产特点加以利用和改进,产品的差异化即可形成,这种优势远非集群外的企业可比。四、简要结论与建议

  企业集群的优势要想为集群企业获得,并成为集群企业自身竞争优势的来源,需要集群企业将自身价值活动整合至集群价值系统中,重构自身价值链,从人力成本、研发成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管理成本的降低来获得成本优势;并通过集群内专业化的服务、配套产品、创新的外部性等便利条件为集群企业产品提供了丰富的差异化机会,来获得基于质量和产品多样化的差别化优势。

  集群企业的集群环境决定了其竞争优势的来源,对于大多数集群企业而言,他们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因位处集群而带来的低成本或差异化,并因此而获得集群成长。一旦集群企业因低成本或差异化优势成长起来实力逐步增强,成为集群中的佼佼者或核心企业时,集群企业才有可能跨入其他行业或建立起资本实力,并跨域集群品牌构建更强大的企业品牌,如正泰、德力西等,这时集群企业将进入“非集群化成长”阶段,这些核心企业将进一步引领集群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1997

  2 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 魏守华,石碧华.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2OO2 (1):59-65.

  4 杜运周,赵子健.价值链与中小企业集群优势[J].经营管理,2003(11):32-34.

  5 刘斌著.产业聚集竞争优势的经济学分析[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6 许进,宁凌.论企业聚集竞争优势的形成机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61-66.

  7 石巧君,何亦名.集群型企业人力资源整合管理探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7(1):115-117

  8 江青虎,张宏.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7(2):19-22.

  9 张元智.集群企业成本优势探源[J].人文杂志,2009(2):72-77.

  10 项后军,朱晓艳,朱瑞忠.企业“集群化成长”理论的重新研究:基于核心企业的视角[J].科学学研究,2009,27(6):853-860.

【集群企业竞争优势来源探讨-价值链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提升探讨的论文04-25

基于价值链的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探讨的论文05-12

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文献综述07-09

基于产业集群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论文04-25

探讨知识时期的企业竞争论述管理论文07-02

基于信息化的企业竞争优势协同提升研究论文06-14

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创新探讨论文05-12

产业集群的发展论文02-06

产业集群分析论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