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声乐教学理念的论文

时间:2021-06-13 17:09:59 论文 我要投稿

中德声乐教学理念的论文

  一、中德对师生关系认识的差异

中德声乐教学理念的论文

  在德国,教师一般没有在学生心目中树立长辈一样的形象的习惯,从幼儿园到大学教师都是被同学们直呼其名,最多只有某某女士、某某先生的称呼,师生之间是相互平等和尊重的关系。大学里,在没有得到学生本人允许的情况下,教师通常会对自己的学生一直用“您”来称呼,与学生们用餐时也同样是AA制。这种关系本身也给学生减轻了许多压力,使学生能够更加坦然地去面对自己的老师。在国内,由于受“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道德思想的约束和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过于特殊,造成学生见了教师普遍会精神紧张,教与学的关系和环境也随着情绪的紧张而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中德声乐教学过程和教学理念的差异

  中德学校教育模式的普遍性差异也同样影响着声乐教学活动过程进行的效果。德国普遍宽松的教育环境保障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德国,几乎每一个声乐教师的琴房里都会有一些辅助性的教学工具,最常见的是瑜伽球、橡皮带、沙包、吸管等。这些教具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声乐课堂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教师们在遇到用抽象的语言无法解释并解决学生们的发声技能的情况下,通常会借用他们喜欢的辅助性教学工具来帮助学生跨过常规教学难以逾越的鸿沟。学生在上课过程中遇到难题时,心理活动会一反常态变得突然紧张、复杂起来,此时的呼吸、咬字、发声位置就更加难以控制和调节。在国内,声乐教师们普遍地采用抽象的讲解,因此,一旦上述情况发生,教学活动就变得无奈和尴尬,甚至不得不被中断。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专注而又放松的状态使人情绪平静,当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同步和谐时,学习者会非常愉悦。这应该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罗所谓的“高峰体验”。由此看来相对中国,德国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模式更符合人们的学习心理所需。因此,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宽松、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多体会歌唱的幸福感,是中国声乐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我国声乐教学有待提高的重要环节。

  三、中德声乐演唱评价标准及审美原则的差异

  人们对声乐演唱评判的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音准、节奏、咬字、音质、音色、情感、表现力、作品的完整性等。在德国,一个专业的'歌唱者如果唱不准音、节奏不稳定或者吐字不清晰,即便音色非常美,情感非常丰富,在观众和专家的眼里也是不合格的,起码不能从事专业的歌唱事业,认为这样的表现不具备专业歌唱者的基本素质。相反,如果一个声乐演员音准、节奏、咬字都非常准确,音色柔美、情感丰富,哪怕声音还有一些纰漏、技术还不够完善,专家还是会给予他良好的评价,因为他们认为技术是可以逐渐得以完善和提高的。国内民众关注更多的则是演员的形象、音色、技巧、服装、表情等,至于歌唱者是否唱准了音好像没有那么重要,是否严格遵循了作曲家的意愿也可忽略不计。很多观众因缺乏辨别能力,只求感官娱乐而比较容易满足,从而使歌唱者养成了一些不严谨的习惯,如随意改变原作的节奏、无限延长某个高音等,来换取哄闹的掌声等。通过以上对声乐演唱者的评价标准和现象可以看出:德国声乐界普遍重视音乐素养,国内声乐界则更偏重于声音的技能和技巧;德国声乐界普遍尊重词曲作家的意愿,国内则更偏重于演员的演出效果和包装。以上观点当然并不代表国内所有声乐专家及观众的评价理念,国内也不乏国际水准的优秀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他们大量地借鉴西方的声乐理念、教学模式和方法,并结合我们东方人人体的构造及中国民族语言的特点,潜心研究教学,在声乐教育战线上精心地耕耘着,培养了大批具有国际水准的优秀声乐表演艺术家。这些声乐教育前辈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值得我们尊敬。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声乐学派也不是百分之百地毫无纰漏。由于过多强调自由快乐的教学理念,他们在基本技能的训练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反映在大多数音乐学童身上,即相对于中国学童其明显的不足就是基本功缺乏。因此,培养学生科学的声乐理念和良好的歌唱习惯是我们声乐教育界每一位教师最基本的责任,它是引领学生步入正确歌唱道路的基本保障。

  四、究竟什么是正确的声乐理念和最佳的歌唱状态呢

  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卡鲁索的嗓音医师和朋友P.M.马腊费奥迪在著作《卡鲁索的发声方法》里写道:“轻松自如,是舍此无它的正确的歌唱法。因为歌唱是以音乐形式来表达快乐、忧愁、爱情等感情的。”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先生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要用正确自然的呼吸来支持歌唱,歌唱当中要注重呼吸、语言、音乐的整体效果。”中国音乐学院著名声乐教授罗良琏女士常说:“歌唱就是要解放自己,让自己唱得没有负担是我们不懈的追求。”这些专家的观念代表了在歌唱的教学和实践中应遵循的重要原则,也是歌唱家们不懈追求的最终目标,即歌唱状态轻松自如且不懈怠、音色柔和且丰富多彩、音质饱满且通畅、音高准确并有持续稳定效果、语言和情感表达真实生动且不造作。

  五、中国人在培养声乐人才和追求正确的声乐理念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端正学习目标和观念。声乐是一种高雅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综合艺术载体,需要学习者具备文学、美学、语言学、历史文化学、哲学等多方面的良好修养和全面的专业技能构架做支撑。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者和声乐教育家需要建立在对音乐艺术本身的挚爱和崇尚之上,而不能简单地视之为出人头地的捷径,更不可作为换取金钱和荣誉的筹码。因此,正确理解声乐艺术和声乐艺术家的内涵,热爱歌唱,脚踏实地、孜孜不倦地追求才是打开声乐艺术殿堂之门的最佳钥匙。

  2.养成正确的歌唱习惯。追求自然舒适、动情、准确的歌唱,给人以美妙的视听享受。

  3.培养良好的听觉习惯,用正确的审美原则全面地审视自己的音准、音色和音质。良好的听觉习惯对每一个歌唱者都很重要,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吉利说过:“发声时应把所要唱的每一个母音的音响,根据表现的需要,预先从心理上去想象、做形和着色,它就会引起有关部位的简单又自然的行动,这是我自己始终在做的也是我建议所有歌手去做的。”内心听觉能力对歌唱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它是进行声乐表演艺术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声乐的抽象性加大了它的学习难度,我们要正确演绎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作曲家的作品必须从点点滴滴做起,全面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和良好的听觉习惯,全方位审视我们的声音,做到“用心去感悟,用魂去歌唱,用情去感动”。

  4.严格遵照循序渐进、因人而异的教学原则。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有的放矢、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切忌用生硬的理论套用于每一位学生或盲目地效仿学习风气。在唱法和作品的选择上都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尽可能把自己的优点发挥到极致。

  5.加强文化基础课和理论技能基础课程的学习。声乐艺术是建立在扎实的专业技能、技巧之上的情感艺术,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歌唱者的歌声是苍白的,是没有感染力的。因此我们广大的声乐学习者和声乐教师应打破“过度重视声乐主修课”的错误观念,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加大文化基础和理论课程的重视力度,为学生广泛演唱不同时期和风格的作品打下坚实基础。

  6.提高歌唱者用原文演唱作品的能力。语言是声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曲家们抒发情怀的有力依据。除了特殊表达,作曲家一般不会把一个语句中的核心词、重音写在弱拍上,因此声乐学习者应精确研究不同语言的发音及歌唱规律,在学习理解作品的过程中逐字逐句地分析作品并坚持用原文歌唱,以保证准确无误地表情达意,提高演绎各种风格作品的能力。

  7.热爱并推崇优秀的中国声乐作品,努力提高演唱中国作品的技能。中国声乐作品由于语言的特殊性,因此在运腔与表达上给“美声”学习者演唱时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与挑战,于是很多初学者就知难而退,干脆只唱外国作品,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很不健康的学术现象。我们学习美声唱法并不是为了发扬欧美文化,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扬中国文化。因此,我们广大的声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广泛涉及各类风格的作品外,还应加强对各类中国声乐作品演唱技巧的探究,逐步提高学生比较学习的能力,在借鉴美声唱法“元音相对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努力做到“字正腔圆”。总之,作为中国人,要早日摆脱演唱中国作品难的困境,在接受和探索中迅速成长,做到能够准确无误、轻松自如地演唱中国作品,为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学习声乐和从事歌唱事业需要我们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需要我们特别严肃、认真、刻苦地去对待。笔者提议:在我们的声乐教育理念逐步完善和科学化的今天,我们的声乐教育工作者、热衷于声乐演唱事业的同人及广大同学们要共同努力、勤于治学、广泛探讨、敢于批评、善于总结、谦虚进取,早日把我国的声乐艺术推向辉煌!

【中德声乐教学理念的论文】相关文章:

民族声乐科学教育理念构建论文06-13

民族声乐科学教育理念的构建论文06-13

高校声乐教学因材施教理念研究论文06-21

声乐教学论文06-13

关于声乐演唱与声乐教学论文06-14

情感声乐教学论文精选05-31

大学声乐教学论文06-13

小学声乐教学论文04-21

声乐审美与声乐教学融合研究论文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