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唱法的发展与演变论文

时间:2021-06-11 16:24:16 论文 我要投稿

民族唱法的发展与演变论文

  国的民族唱法独具特色,它融合了语言、文化的特点,以我国的民歌为基础,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又同时借鉴了美声的唱法融合而成。民族唱法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与文化积淀,对我国民族唱法的研究可以提高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深化人民的民族印记,提高民族唱法的认识度,将强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播。

民族唱法的发展与演变论文

  21世纪以来,我国民族唱法又有了新的发展,通过对民族唱法研究,将民族唱法的歌唱技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歌唱者在追求音乐基本的音高、音质的同时,还要不断与国外的优秀唱法相结合,不断加强民族唱法的生命力。在民族唱法的发展同时,我们可以学习到欧卫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提升我国国民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对我国文化传承以及文化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歌唱最基本的发声概念是用呼出的气流冲击和震动声门产生声波,声波通过共鸣腔体的反射,产生泛音,然后再美化音色、扩大音量,歌唱的发声过程就此结束。在歌唱状态中,声带的闭合状态与生活中的闭合状态是有所不同的。声带在歌唱发声的状态下,比生活中拉的会更紧一些。在歌唱发声时,声带的震动情况也是有所不同的。发真声时声带全部震动,发假声是,只有局部的声带震动,真假声的混唱是一个既矛盾由统一的过程。民族唱法的气息运用与美声唱法是一至的都是讲求丹田气的运用,演唱时深呼吸,以气沉于底、贯于顶的方法来发声,靠气息托住发声,以求音质的优美纯净。民族唱法的唱腔上借鉴了京剧音乐的唱腔尤其是青衣唱法喉开气深,整体贯通。大量西洋唱法发声技巧的借鉴使得民族唱法在具有本民族发声的特点以外,更使得民族唱法的圆润性、柔和性、通透性、表现力进一步增强。

  我国早期的民族唱法发声的位置比较靠前,以口腔与头腔的共鸣为主,胸腔的共鸣较少,真声运用的比例大,发出的声音相对单薄。发音的着力点在口腔的位置比较靠前,口腔的用力大;演唱高音时,声音如圆锥形,越向上点越小。倡导以字带声、以字传情的唱法,在民族唱法中咬字是行腔的手法,更是行腔的灵魂。咬字发音的因素转换较慢,棱角较大。声音的个性强,色调明亮,演唱手法变换多样,特别注重嘴皮子功夫,充分显示我国语言的韵律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吴雁泽、李双江等老一辈歌唱家改变了民族唱法以真声为主,以戏曲为元素的`唱法,加入混声唱法,更多的打开喉咙,使歌唱的声音上下贯通,更加圆润流畅。这段时期的民族唱法有了很大的进步,加强了歌曲演唱中对声音的驭,更完美的把握歌曲的情感。演唱中依然沿用传统的吐字与发音技巧,在继承我国早期传统民族唱法的同时,还加入了更多其他的声乐技巧和情感的表达,在四、五十年代的民族唱法的基础上做了更高的提升与发展。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西洋的唱法不断流入国内,国内很多的声乐工作者开始系统的研究学习西洋唱法,依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我国的民族唱法在原有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洋唱法的科学性发声,在音色上有了很大的进步。造就了宋祖英等的一代伟大的歌唱家,形成了新型的民族唱法。这段时期的歌唱方法在传统民族声乐的基础上,又大胆吸收运用了美声的科学发声方法,演唱的声音上下贯通、行腔、吐字更加自如,同时也大幅度的增加了声音的音域与音量,音色更加甜美,声音流畅集中明亮,音乐的表现力曾强。演唱的歌曲更加优美,风格更为多样。这样的发展与变化是民族唱法的一种新趋势、新高度,是民族声乐发展的新的方向。

  目前国内的各大音乐类院校、艺术类院校,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声乐教学的科研基地。近年来,各类歌手大奖赛的风起云涌,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我国歌唱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在世界上有声乐大奖赛中,国人也屡获大奖。中国的声乐事业在不断的探索与发展着,但是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不足之处,若要中国声乐音乐更大的进步,这仍需要声乐同仁们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