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读书报告论文

时间:2021-06-10 12:35:02 论文 我要投稿

看见读书报告论文

  大家好,我是来自高一(18)班的姚逸凡,今天我要介绍的这本书,并不热闹,并不有趣,也许你会觉得沉闷,但埋藏在这沉闷之下的,却是平素你所看不见的真相。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封面上的这位女性,也是这本书的作者——柴静。

看见读书报告论文

  第一次认识柴静,是看到了她有关药家鑫案的专访,她没有向其他人一样只是简单的评论,而是让我们去思考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会发生。最近,她自费拍摄的关于雾霾的纪录片《穹顶之下》更是受到热议,有人赞扬她敢站出来揭示真相,有人却质疑她放入了过多的情感,导致已经从央视辞职的她再次走进了公众的视野。

  怀着对她的敬佩,也为了更加了解这个影响力超越记者身份的新闻人,我充满好奇的打开了她的新书——《看见》。书名如其人,简单却又深刻。装祯朴素,没有乱七八糟的宣传和几大张的彩页,封面是柴静采访中的照片,几位满脸皱纹的老农笑着围坐在一起,一个小朋友也毫不怯场地在大家面前玩耍。在农村能让老人和小孩如此放松地出现在摄像机前,那绝不是容易的事情。看见柴静亲民的姿态,也许这就是原因。

  这本书是需要慢慢读的,毕竟这也算是柴静的自传,纪录了十年来她作为一个记者的成长,进步和成熟,甚至可以看到十年来社会的变迁。一口气读完太过匆忙,也不够尊重。书中她纪录的,有的是国家大事——非典,两会,奥运,有的是热门的`话题性很重的新闻——虐猫案,药家鑫案,儿童集体服毒自杀事件,但更多的是个人。她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她不断强调,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我们没有理由,也不可能永远只是旁观者,因为这个世界本身就是由无数的个体组成,我们每个人都深嵌在这个世界中。她说:“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

  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药家鑫案。柴静采访了药家鑫的父母亲,得知了药家鑫从小到大的教育问题及心理问题,他们错在没有把握好严厉的尺度和适用的条件,错在没有心灵的交流,错在不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错在负责任过度,错在吝啬鼓励,错在要求过高。惨案背后的原因让人认识到其实事物的发生并不像我们眼睛看到,耳朵听到那样真实,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千万种,我们更不能莽断地去评价任何一个人,评价任何一件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

  另一篇让我深受触动的《双城的创伤》讲了六个孩子接连服毒自杀的事情,他们的父母认为这是邪教,甚至认为是孩子开的玩笑,而当地政府,更是试图封锁这个新闻。而柴静和她的团队的做法,是去看,看见孩子们的真相。他们也真的做到了,如若不是他们尝试着去看,也许就连那些孩子的亲生父母也永远不会知道,原来孩子们是在用生死,表达对感情的在乎。

  其实她书中很多事件也许根本就解决不了,那些复杂的矛盾利益纠葛,无疾而终的土地违法征地案,不是她一个记者能解决的了的,有些矛盾是根深蒂固的,但是她告诉我们了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有些人也许连这些问题的存在性都不知道,这才是可悲的,她说,记者的最大职责就是让人们明白。因此,我发自内心的敬重她,也渴望自己能像她一样,坚持自己的原则,又在不断经历中完善自己的原则,独立而自主。

  阅读到一半时,我又回过头来看书名,发现这简单之中,其实并不简单。柴静留下了至少三个问题供我们在书中寻找答案——“看见什么?”“为什么看?”“怎么看?”在阅读完整本书后,我也意识到,她的整本书都是在回答这几个问题。全书的核心章节《无能的力量》通过对留守儿童义务教师,德国人卢安克的采访,揭示了教育和新闻行业的共通性,就是不能要求一切必须以规划好了的模式发展。但对于这一章,我们最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我们能完全理解他的世界,却很难和他一样完全遵从内心。

  看书,不只是看热闹,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新的世界,当你进入作者创造的这个世界,就会发现原来有那么多的未知是我们所不曾了解的,对于我们不了解的事情,也不能妄下结论。

  书名如其人,书亦如其人。无论是柴静关于人生的感悟还是对世界的觉悟,在《看见》里,都可以看见。

  曾经我们看不见现实,而当我们看见现实后,最应该重视的,莫过于看见了现实,又要如何改变现实。

【看见读书报告论文】相关文章:

看见,让我看见10-20

看见读书心得体会03-17

看见随笔02-13

看见的世界散文02-25

看见小学作文07-14

看见深渊美文04-26

看见故乡随笔02-16

看见心情日记06-20

读《看见》有感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