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谈谈社会公共安全论文

时间:2018-02-26 19:16:24 论文 我要投稿

谈谈社会公共安全论文

  社会公共安全问题频繁发生,而关于社会公共安全方面的论文又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谈谈社会公共安全论文,欢迎大家阅读。

谈谈社会公共安全论文

  第一篇:谈谈社会公共安全论文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财富的增加,各种灾害造成的损失也逐年上升。研究表明,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间时,是各种公共安全事件的高发期。这个时期,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新旧观念相互碰撞,社会结构发生变动,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容易发生波及范围广、破坏程度大的公共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公共危机事件,不仅民众的生命财产遭受的损失难以挽回,而且会动摇民众对社会与政府的信任。由此看来,对公共安全事件进行分析尤为重要,戴维?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为公共安全事件的分析提供了工具,本文将从政治系统理论理论输入的角度展开。

  目前,中国正进入“风险社会”。具体表现为:公共安全事故总量居高不下,屡屡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且危害严重;火灾等直接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食品安全问题使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社会治安事件向动态化、组织化、职业化和智能化的趋势发展,形势严峻。

  一、公共安全事件管理的政治系统理论分析

  在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中,政治过程是持续不断且相互关联的一连串行为。政治系统犹如一个巨大而永恒的转换器,需求和支持在环境中得以形成,经过转换器的处理、整合生成输出,输出会再次影响成员向系统表达需求和支持,并再次进入系统。

  在政治系统的输入方面,一方面,政府对公共安全事件的管理是其职能所在,另一方面,公民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要求政府必须对公共安全事件加强预防,进行管理。非人为性公共安全事件,如地震、禽流感的发生,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政府有义务在公民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挺身而出;公民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向政府提出需求,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来保障自身利益;政府为了赢得更多的支持,在压力中主动出台各种政策,保障公民的公共安全。人为性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大多与利益冲突有关。譬如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食品生产企业使用劣质原料和违法添加剂,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威胁人们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为了降低投资运营成本,企业与安全生产相配套的设施缺失,导致煤矿事故、厂房火灾、油罐爆炸等公共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使员工及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例如房屋拆迁、耕地征用再分配等问题不能及时得到妥善解决,便容易引发群体性治安事件。群众产生维护自身安全、利益的需求,并通过各种途径向政府表达意愿,要求政府有所为。

  在政治系统的输出方面,政府作为政治输出的主体,一方面接收到的群众的公共安全要求是有限的,并且真正能进入决策者视野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很多合理的要求被搁置或者废弃,在决策未能充分体现,这样就给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埋下隐患,例如2003年“非典”的大面积爆发并引发社会恐慌,与没有及时引起政府重视、缺乏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经验有关;另一方面,政府往往拥有自身利益,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容易根据自身利益喜好行使公共权力,出现违背群众公共安全要求的现象,容易引发社会治安类公共安全事件。此时就需要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安全事件管理中发挥自身的长处协助管理,加强监督。

  在政治系统的反馈方面,政府通过有效制定法律和政策,规范各类组织在公共安全事件管理中的职能和责任,加强预防阶段的管理。如果能够避免类似公共安全事件的再次发生或者降低事发频率和影响,便证明政府推出的法律和政策是有效的,不仅实现了自身职能绩效的要求,也满足了公民的安全需求,改善了社会公共安全环境和氛围。

  二、系统要求输入角度下的公共安全事件管理

  政治生活作为一个开发的系统,要求是一把用于理解系统的总体环境怎样影响系统运行的钥匙,它汇集了由环境转达给系统的普遍状况和大量事件。所谓要求,就是要求实现以自我为核心的目标,或是说意欲寻求某种整治决策,以便把各种职责和繁多的义务强加于系统的全体成员。在公共安全事件中,人们为了保障自身的生命、财产、健康安全提出要求,对公共安全事件的解决也就是对要求的处理。

  (一)要求的产生

  伊斯顿把期望、意向、动机、意识形态、利益及偏爱等态度和思想总称为愿望,它们表示系统成员希望得到什么。而要求则是系统成员希望由某种政治输出实施的愿望。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频率呈现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一些民主政治参与意识意识较强的社会团体自发组织起来,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公共安全事件的管理,由于非政府组织更贴近大众,拥有比政府组织先了解群众需求的优势,能够在公共安全事件发生之后第一事件作出反应,并在管理过程中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例如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成都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为志愿者有序参与抗震救灾活动提供信息服务平台,对灾民的愿望反应迅速,并及时运用各种手段满足灾民的需求;唐山的心理干预专家团队安抚地震灾民的经验比较丰富,唐山大地震的经历能使其对汶川灾民的心灵进行恰当的抚慰。在整治系统中,愿望经过结构机制和文化机制转化成为要求,通过各种途径影响政府的决策。

  (二)要求的传输

  当要求产生以后,就要通过一定的渠道运行,但并不是所有的要求都会为决策中心所接收到,许多系统必须处理的要求总量可能比他们准备或者能够将其输入系统的总量多得多,如果某个系统要应付这种局面,必须有一些方便可行的手段,在要求输入之后调节这些要求。在公共安全事件中,公民的危机感和恐惧感普遍存在,政府一旦在安全管理中行为不当,便会引起更大的恐慌,甚至造成不满。这些既可以说是一种客观存在,也可以是一种社会心理感受,是公众的一种主观心态。这些要求反应到社会层面上,便对政府构成冲击,即对系统造成压力。在我国,各种利益集团、基层干部、舆论媒体、行政组织和社会组织大量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守门员的角色,一旦发生公共安全事件,首先接收到信息的是这些守门员,他们针对公共安全事件中的利益冲突和诉求,采用弃置、遗漏或完全排斥的方式进行处置,并向上级进行传输。如果能够对公共安全事件的隐患在萌芽阶段采取措施加以遏制,就能避免更大灾难的发生。

  因此在经历了一种类型的公共安全事件之后,政府就通过制定政策、法律等形式对这类事件的预防进行规范,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或者是努力减轻这类公共安全事件的影响深度和范围。

  (三)要求的接受

  要求经过系统的传输,一部分进入决策部门,对系统造成压力,其大小与通道容量有关。就系统所要处理的要求数量而言,要用一种清楚明白、井然有序的方式,使这些要求能够被接受、转变为决策并付诸实行是困难的,特别是在通道把要求送达权威哪里去的能力过大的情况下,势必会给决策者造成严重的困难,因此,非政府 组织作为消解要求的一种途径,必须受到重视和有效运用。

  政府组织主要通过法律法规对公共安全事件的 管理进行建设和完善,譬如2007年8月通过和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i,把对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纳入了法制轨道。与此同时,还明确主要机构在公共安全管理中的职责,例如国家安全生产监察局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单位的安全生产进行监督管理;卫生部负责全国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爱国卫生 工作以及健康促进的管理等。除此之外,针对危害广泛的某类公共安全事件,政府制定具体的措施进行管理。例如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上,政府主要从全面排查隐患,深化治理整顿;严惩违法犯罪,加强应急处置;加强能力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加强诚信建设,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调配合与考核评价,五个方面着手ii。

  我国非政府组织作为协助权威解决公共安全管理压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非政府组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协助政府缓解公共安全管理压力:首先,非政府组织是公共安全管理服务的提供者,它们一般能够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而且能够提供涉及募集资金、运输物资、提供关怀等各个方面的服务,还能够在事后重建和秩序恢复过程中提供物资、人员、信息、技术等各个方面的支持。其次,非政府组织是公共资源使用的监督者,是公共服务绩效的评价者,专业的非政府组织能够对政府组织的管理能力和效力进行全面考察和综合鉴定,有助于政府进一步改进服务。第三,非政府组织是发现安全隐患和提供专业建议的危机预防者,各类专家基于兴趣和责任凝聚在组织结构中,在运作领域上纵横交错,对发现 社会隐患,及时做出秩序内的调整起着重要作用。

  三、结语

  通过对伊斯顿 政治系统理论中要求输入角度的分析,对我国公共安全事件的组织管理主要启示在于:要重视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安全管理中缓解需求压力的作用。在需求的接收方面,非政府组织更加贴近基层,在动员各类社会力量的时候拥有更强的号召力,并且多中心决策能够满足各个方面的特殊需求。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往往会涉及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从重大的生命财产安全到细微的情绪 心理自我保护。政府的行为多是全局出发、统筹考虑的,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中必然抓紧急的、重要的事件解决,不可能面面俱到,这会使得许多细节被忽视,然而,对于非常态的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细节也有可能影响政府公共决策实施的成败,这个时候,有无全面而充足的非政府组织参与,便显得极其重要。

  第二篇:谈谈社会公共安全论文

  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多元化,使得社会不安定因素日益增多,公众对公共安全治理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公共安全治理问题已成为国家、组织、个人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构建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加强公共安全治理能力建设,已成为政府实现公共安全治理目标的基础和保障。大学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成员,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合格公民的重任。近年来,随着大学校园内部环境及周边环境的复杂变化,校园公共安全事件频发[1],这对高校公共安全管理和公共安全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公共安全意识和突发事件防范技能,已成为高校提高公共安全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和紧迫课题。

  一、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内涵

  鉴于法律条文的严谨性,从刑法的角度对公共安全的定义进行解读更具说服性。刑法界对于公共安全的定义主要有如下几种代表性观点:观点一认为,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安全[2];观点二认为,公共安全是指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包括不特定多数人和特定多数人,或者说不区分特定还是不特定[3];观点三认为,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人的生命、健康或者财产安全[4];观点四认为,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身体或者财产安全[5]。以上四种观点一致认为,公共安全应包括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身体或财产安全,只是在是否包括特定人或不特定少数人上存在分歧。从司法实践上看,人们对公共安全的定义和理解,越来越倾向于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身体或者财产安全。从公共安全概念的界定不难看出,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重点是如何保障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财产利益不受侵害。由此,可以将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定义为:通过专业公共安全知识学习和培训,培养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保护和防范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身体和财产利益不受侵害,提高大学生面临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自救自护应变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那么,高校公共安全教育至少应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对大学生进行公共安全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使之不做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情,有效防范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二是通过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安全素养,强化大学生在公共安全事件中自我保护能力。针对第一层涵义,应该重点培养大学生公共安全意识与安全素质,通过公共安全知识理论的学习,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的约束,防止大学生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发生。针对第二层涵义,应重点强化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技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因此,对高校来讲,一方面,要通过科学化、规范化的内部日常管理,保障校园小环境的公共安全;另一方面,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和外部社会环境的复杂变化,加强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培育其社会责任感。毕竟,高校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能,这也意味着,高校承担为社会输送合格公民的历史重任。

  二、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校园所处的内部、外部公共安全形势错综复杂,并且十分严峻,使得高校迫切需要加强公共安全教育,实现公共安全治理。从国际上看,虽然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国际社会并不太平,各种矛盾交织,错综复杂。局部战争,恐怖袭击,金融危机以及跨国性的重大疫情传播等不时出现,影响我国公共安全的外部因素不断增加,并且复杂多变。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动,利益格局产生了深刻调整,再加上民族宗教问题的影响,使得社会公共安全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尤其是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网络化进程的加快,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互相影响、互相转化。水、电、气、通讯等生命线工程和信息网络一旦被破坏,轻则导致经济损失和生活不便,重则会使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陷入局部或暂时瘫痪,社会秩序失控。在上述大环境中,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一步打破传统办学模式,开放办学,逐步走向社会、走向市场。而开放型校园的发展,致使校园与社会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影响高校公共安全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不断增加,高校公共安全治理任重道远。与此同时,大学生公共安全知识匮乏、意识淡薄,使得高校加强公共安全教育迫在眉睫、任重道远。大学生是我国公民中的一个庞大群体,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和技能是影响社会和学校公共安全的重要因素。本课题组以常州大学城6万余名大学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000名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1000份,有效回收956份,回收率95.6%。本次问卷共有45道题,主要内容包括公共安全意识、公共安全知识、公共安全技能三个方面。问卷调查结果通过EXCELPIVOTABLE统计分析,发现:(1)大学生公共安全意识较为薄弱。比如,75%的大学生认为“在校期间,重点是预防个人财物和人身的安全,公共安全对个人影响较小”,86%的大学生“在出入宾馆、影院、场馆等公共场所,不注意观察安全通道布局”。(2)大学生掌握公共安全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不尽人意。比如,31%的大学生错误地认为“在学校可以参与宗教活动”,23%的大学生错误地认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公共安全影响不大”。(3)大学生在发生公共安全时急救技能比较欠缺。比如,86%的大学生认为“火场逃生时,要用湿手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行”,65%的大学生认为“食物中毒时,可用手指刺激咽部催吐”。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尽管高校越来越重视公共安全教育,但是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仍然很薄弱,专业性公共安全知识仍然匮乏,突发事件自救自护技能仍然欠缺。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结构不健全,师资队伍短缺

  目前,各高校或多或少制定了公共安全管理条例,突发事件处理办法,但是相对不够系统,不够全面,也缺乏长效机制。在平时工作中,没有认真研究有可能发生的公共安全事件,没有很好地分析目前的教育与管理中存在哪些薄弱环节,也没有制定详细的应急处理方案和预警机制。即使有了预案,也没有进行全面的模拟演示,导致真正发生公共安全事件时,危机事件不能得到迅速有效的控制,生命财产等损失不能降至最低。这样一来,高校应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理治理能力大打折扣。据调查,大学生获取防灾减灾知识的主要途径依次是电视、网络、书本和报刊,学校教育排在最后一位。可以看出,高校在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优势[7]。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公共安全教育专业教师的匮乏。很多高校为节省教育教学资源,由辅导员或保卫处人员代为公共安全课的授课人员,而这些人员对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研究不够深入,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同时,辅导员、班主任、宿舍管理人员这些与学生密切接触的教职工,并没有发挥其在公共安全教育过程中的优势,不能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警钟长鸣。所以,高校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提升管理人员公共安全素质,只有切实提高他们的安全素养,才能言传身教,形成全员育人的总体格局。

  (二)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中规定:“学生安全教育应根据专业教育及青年学生的特点,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在各种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节假日中适时进行。”然而,受到师资以及教学资源的制约,大部分高校在大学新生刚入校时,会采取讲座的形式开展公共安全教育。部分学校即便开设了公共安全教育课,但由于教学人员对公共安全研究不够深入,自身也缺乏实践经验,只能照本宣科,泛泛而谈。在教学中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能引入生动的案例,不能安排实践实战演习,知识与技能之间得不到转化,这样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公共安全教育只能流于形式,不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总体上看,目前高校的公共安全教育过于强调安全理论知识及其重要性,而对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战能力训练,应对突发事件的安全防范技能则很少提及,这样的教学方式犹如纸上谈兵,知行不一,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三)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缺乏系统规划

  根据前文界定的公共安全概念,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基本内容应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进一步讲,应具体到国家安全(政治保卫、国家机密)、生命安全、心理安全、信息(网络)安全、公共卫生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治安安全等八个方面。这些内容应成为公共安全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和核心教学内容。但是,高校在设置公共课程时,有关公共安全课程比重却较低,教学内容也难以得到保证。目前,高校开设公共课程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三门公共基础必修课及公共基础任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很少有高校单独开设专门的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课,或者结合高校自身的具体情况,开设切合实际的指导性强的安全教育课程。据杨耀、张峰对四川高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调查,“安全教育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高校仅占调查对象的50%;安全教育计入学分的高校仅占30%”[8],可见公共安全教育课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三、完善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体系的措施及保障

  针对目前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高校应积极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以育人为根本,以加强公共安全教育体系建设为重点,系统有序地推进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有效提升高校公共安全治理能力和治理成效。

  (一)强化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保障体系

  1.组织保障

  高校应组织专门力量,深入研究国家有关公共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并将公共安全教育工作置于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列入学校安全稳定发展规划之中。成立由主管公共安全工作的校领导为组长,保卫处(部)、学工处(部)、组织部、宣传部、教务处、心理健康中心等部门负责人为核心成员的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可设在保卫处(部);各学院亦成立公共安全教育小组,办公室设在学院事务办公室[9]。各领导层要积极关注学生的最新动态,研究学生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把握新形势、发现新问题,在规划上要着眼全局,防患于未然。

  2.制度保障

  为了实现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工作的科学有序发展,高校需要建立完整的公共安全教育制度,一切工作的开展以既定的规章制度为准绳,做到有章可循。首先应制定本校《公共安全教育实施办法》,将公共安全教育作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明确公共安全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监控者;明确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明确学校层面、学院层面在此工作中的分工与相应的职责。同时,还应制定本校《公共安全教育责任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等配套制度,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责任事故,采用不同等级的处理办法。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保障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工作的科学有序发展。

  3.经费保障

  高效公共安全教育费用涉及到研究费用、教学费用、教师培训费、教学演示室布置费、安全演练器材费、专家讲座费、教学器材购置费、宣传费等方面。这些费用可以从教学费用中用于公共安全教育的部分支出,同时还可以尝试建立公共安全教育专项基金,可由保卫处(部)或教务处管理与协调,并做到专款专用。有了足够的经费保障,可加强安全教育软硬件建设,避免因经费短缺或不到位而影响学校公共安全教育的正常进行,实现公共安全教育正常化,促进高校长期安全稳定。

  (二)整合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教学队伍

  公共安全教育队伍建设是要对高校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教师进行系统的分工,明确岗位职责,形成全员育人,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从而保障高校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

  1.建立一支公共安全专职教师队伍

  高校应设有从事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专职任课教师,并鼓励他们加强理论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到其他学校交流学习,提高教学素质和教学技能。组织教师开展《公共安全教育教学课程》竞赛,提升教学水平。

  2.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

  辅导员要科学分析社会形势,准确把握大学生共性与个性的思想行为规律,对常见的大学生公共安全突发与频发事件给予防范教育,并做到在事中与事后给予及时、恰当的帮助与指导[10]。继续加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对公共安全基础知识的积累,提升高校公共安全事件的预防与处置能力。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等人员,与学生相处过程中进行言传身教,帮助大学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

  3.形成全员育人的总体格局

  “全员育人”,即指高校的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工作要做到总体布局,统筹协调,齐抓共管。当然,“全员育人”中的“全员”不仅包括高校的全体教职员工,还应包括社会、家庭,甚至学生本人对自我的教育与提升。因此,对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教师、保卫处保安人员、宿舍管理人员等与学生接触较多的教职工,均需要进行安全培训,以掌握基本的公共安全知识与技能,使其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不断地对学生施加影响[11]。此外,邀请消防支队的教官、派出所民警等专业人员定期开展专题讲座,不断强化大学生对公共安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强化公共安全意识。

  (三)完善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教学体系

  1.开设公共安全教育课程,传授公共安全知识与技能

  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预防和应对国家安全、生命安全、心理安全、信息安全、公共卫生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和治安安全等八个模块。开展高校公共安全公共基础课或者选修课,通过课堂教学方式向学生直接传授公共安全的基础知识、技能。重点是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保护个体生命安全和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知识及法律法规。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应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指导方针,以“消除安全隐患,杜绝公共安全事故”为要求,以“身心健康发展,强化社会责任感”为目标,切实加强安全教育与管理,确保学生安全。实践中,学校要在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渗透公共安全教育内容。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挖掘隐性的公共安全教育内容,与显性的公共安全教育内容一起,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12]。

  2.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强化公共安全实践技能训练

  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不是简单的走过场,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一项系统、复杂、需要长期坚持的实践工作,需要真刀实枪地模拟演练。通过对校园可能发生的危害公共安全事件进行实战模拟演练,模块化教学,与学生探讨应急措施,告诉学生正确的处理办法,让学生知道面对危险该怎么做,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最大程度地避免伤害。要充分利用班、团、年级大会、专题讲座、墙报、板报、参观和演练等方式,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公共安全知识和技能[12]。

  3.利用信息化平台,强化公共安全意识

  培养大学生公共安全的意识,在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安全,什么是不安全;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如何防范不安全事件的发生;遇到不安全因素的存在该如何去应对;如何最大程度地避免自己及他人受到伤害。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网络媒体容量大、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独特优势,通过设立网络安全宣传主页、校园微博、微信、校园安全论坛等方式,及时发布公共安全信息、安全防范小贴士、公共安全案例,增强安全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提高安全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障校园安全。


【谈谈社会公共安全论文】相关文章:

1.城市公共安全论文

2.公共安全专业论文题目

3.公共安全的研究论文

4.社区公共安全管理论文

5.公共安全的重要性论文

6.谈谈现代行政法与和谐社会论文

7.谈谈作文立意(教学论文)

8.谈谈文字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