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雨的课件

时间:2021-04-03 15:16:03 课件 我要投稿

小学雨的课件

  【教材分析】

小学雨的课件

  《雨的形成》是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九课,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能力,尝试探究“雨是怎样形成的”。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归纳和应用。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 从总体来看口头表达和观察能力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大家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但由于年龄特点,他们还不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待于教师进一步指导。这一时期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的重要时期。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独立提出要研究问题的假设,并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3.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

  4.能根据漫画写一篇科普童话,向其他人介绍水的三态变化。

  情感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愉快地交流自己的观点。

  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凝结。

  2.通过实验,明白“雨是怎样形成的”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分别举例说明,物质的可逆变化在人类生活中的运用,并愿意关注科学技术(人工降雨)的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

  2.相信科学,破除“古人求雨”的迷信活动。

  【本课重点】

  创造条件,使学生尽可能独立地探究雨的成因。

  【本课难点】

  组织学生自行探究雨的形成实验。

  【教学准备】

  表格热水瓶热水保鲜膜冰块

  量筒玻璃烧杯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 一 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对生活中出现水珠的现象的原因进行假设,并进行实验验证。

  2.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后, 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凝结。

  3.分小组探究设计“雨是怎样形成的”研究计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 同学们,我手中这两瓶水有什么区别呀?

  ( 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说出两瓶水的不同之处。)

  二、探究活动1:小水珠从哪里来

  过渡:在平时的生活中,你还遇到过类似的现象吗?

  1.学生自由发言;

  2.观察书中的几个例子,增强大家对凝结现象的兴趣和理解;

  3.看完这些图片,我们可以观察到这几幅图片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生:都有小水滴。

  师:对,那么这些小水滴都是从哪里来的啊?

  4.小组讨论。

  5.指名发言。

  6.师质疑:有水蒸气就会出现水珠吗?如果是的话,为什么我手中一瓶水有水珠一瓶却没有呢?

  ﹙水蒸气要遇冷才能变成小水珠。﹚

  有什么方法可以证实你们的说法?(实验证明)

  过渡:大家回答得真好!请翻开书本31页,今天我们学习雨的形成。先来做一个对比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就能很好地解答刚才的问题了。

  7.分学习小组做实验:

  ﹙1.)每组派一个代表上来拿热水。

  (2.)各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点燃酒精灯。

  (3.)把一块玻璃加热(约 30秒),在两个烧杯中倒入热水。

  (4.)同时把两块玻璃倒扣在烧杯上。(2分钟时间)

  (5.)熄灭酒精灯。全体组员观察实验结果。

  (学生做对比实验,教师巡视。)

  (6.)各组派代表发言。

  (加热的那块玻璃片上没有小水珠,而没有加热的玻璃片上有小水珠。)

  (7.)小结。

  三、探究活动2:雨的形成的研究计划。

  过渡:自然界的水珠是这样形成的,那总也下不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呢?

  1.学生大胆假设。

  2.分组交流。

  3.填写表格:

  我们小组的研究计划

  研究的'问题:雨是怎样形成的?

  我的假设:

  需要的器材:

  实验步骤:

  4.师点评学生计划的可行性。

  ﹙必须有产生水蒸气的实验器具。﹚

  5.生修改计划。

  6.收交表格。

  四、总结。

  板书设计:

  9.雨 的 形 成

  遇冷

  水蒸气↗﹝可逆﹞↘水

  ↘遇热↙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根据计划进行实验操作,明白“雨是怎样形成的”。

  2.愿意关注科学技术(人工降雨)的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

  3.能根据漫画写一篇科普童话,向其他人介绍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将继续共同探究:雨是怎样形成的。

  二.实验演示:在量筒内造雨。

  1.出示实验器材。

  2.演示步骤:

  ﹙1.﹚向量筒中加入一半的热水,用保鲜膜封住筒口。

  ﹙2.﹚将装有冰块的塑料袋放在量筒上方。

  ﹙3.﹚5分钟后,移开冰块。

  3.指导观察。

  4.汇报观察结果。

  ﹙保鲜膜下方有水滴形成,水滴顺着筒壁流下来。﹚

  三.探究活动1.雨的形成的实验。

  1.学习小组拿出各自的实验计划。

  2.按各组计划领取实验器材。

  3.分组发放表格二:

  ※实验记录:

  ※得出的初步结论:

  4.动手实验,做好记录。

  5.分析现象,进行讨论。

  6.得出结论:

  ﹙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小水珠越来越多,形成雨落下来。﹚

  四.探究活动2.人工降雨。

  1.观看水循环的视频。

  2.阅读科学在线。

  3.出示人工降雨的课件。

  4.开展讨论:人工降雨的作用。

  五.科普童话“小水滴旅行记”擂台赛。

  1.仔细观看漫画组图。

  2.同桌之间练习编故事。

  3.讲故事。

  4.自由点评。

  六.拓展练习:

  选择一件家用电器或一种日常活动,分析它是如何运用三态变化的。

  《雨的形成》教学反思

  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能力,尝试探究“雨是怎样形成的”?在导入中设计几种常见的生活情景.如锅盖上的小水珠,浴室镜子上的小水珠,从冰箱中拿出的饮料瓶上的小水珠和植物上的小水珠等四个生活场景,引入本课教学,活动1小水珠从哪里来主要为讨论活动,让学生解释“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样形成的”?突出了凝结现象的两个基本条件:一要有水蒸气,二要受冷,水蒸气凝结的对比实验可为学生的讨论结果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也可为不能解释凝结现象的学生提供帮助.

  本课有很多不足之处,在讲解雨的形成实验时,应让孩子自己去想怎样去证明自己的猜想,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当孩子们毫无头绪的时候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引导,然后再让孩子们做分组实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动手动脑的能力,应该让孩子大胆的去想象,去证明自己的假设,最后实验完毕,再让孩子们回顾自己动手做的实验,学生说的不足之处由教师补充完善,这样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既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能更好的理解课本内容,掌握所学知识。这样就达到了教学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

  另外,我在我还有很多不足,如课堂语言方面,运用教材灵活性方面还有待于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争当一名称职的教师。

【小学雨的课件】相关文章:

《秋天的雨》课件05-09

《秋天的雨》教案课件05-09

《秋天的雨》课件设计05-04

汪曾祺昆明的雨课件09-02

《桂花雨》课件设计05-03

秋天的雨课件教学反思04-11

秋天的雨教学课件怎么写04-11

《秋天的雨》优质课件设计05-02

关于桂花雨的课件设计思路05-17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课件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