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时间:2021-01-18 18:40:4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的背景,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学习重点: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学习难点: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课前学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资料,并朗读全词,读通读顺。

  设计理念: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本着课程标准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出自己的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其品德修养”“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设计多种情境,让生读、思、品、说。在能力发展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导入新课:

  导入1:同学们,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文学,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实,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杰出的文学大师,是他们让那个时代的文学大放异彩璀璨夺目。比如,提到魏晋我们就会想起陶渊明,提起唐代就不能不说李白、杜甫,提到宋代就不能说(生答:苏轼)是他们让那个时代的文学更加精彩。

  导入2:“一切景语皆情语””,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在作家的笔下都是一曲浪漫的歌,一首美丽的诗。团圆之时的中秋佳节,浩瀚的深蓝的天空中那轮皎洁的月亮就更是牵动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愫。其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词被广为传诵,这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今天,让我们跟着苏轼一起来对月长歌。

  苏轼简介: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散文家、诗人、

  词人)、书画家,文艺评论家和审美鉴赏家。词集有《东坡乐府》。其词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与父亲苏洵兄弟苏辙合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散文家”。散文有《前赤壁赋》词有《水调歌头》《念奴娇》。与辛弃疾齐名,为豪放派的代表。(苏辛)

  时代背景:

  该词是苏轼任密洲太守时写的,当时王安石当政,苏轼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那是一个中秋之夜,诗人一个人孤零零来到庭院,对月独饮,”政治上的不得意,对亲人的思念,郁结于心。但他又深深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于是将千愁万绪,流泻笔端。所以词中有消极伤感的情绪,但他毕竟有着旷达的胸襟,又从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中达到了自我解脱。

  内容简析:

  小序:交代作词原由,领起全篇。(序常起揭示作品内容的作用。)

  上阕:词人欢饮时的想象,表达。(问天)(人格化)

  下阕:词人无眠时的探求,表达诗人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问月)

  全词:问人生探哲理,寓哲理于抒情中。

  (表达诗人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也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简单赏析:

  这首中秋怀人词,久负盛名,横绝今古。开头一句虽在用李白诗句,而举止超逸,气韵终高一筹。人间天上,连通情感脉络。接着以浪漫瑰伟的想象,集中描写自己与朝廷的微妙关系,突出“去”与“留”的矛盾。下阕实写中秋赏月,写与弟的离别相思之苦,由怨而转入彻语,足见作者不为环境所拘束的豁达品格,“但愿”二字,忧患俱释,惟以善保天年,藉明月而寄相思互相劝勉。

  翻译全词:

  小序:丙辰年的中秋节,我畅饮到天亮,大醉,写了这首词,并以此思念子由。(本是团圆之日,天涯各一方)

  上片:明月什么时候才会出现,端起盛满酒的杯子来质问青天。(一疑)

  不晓得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二疑)

  我打算乘风回到天上去,又怕在那高高的琼楼玉宇中禁不起寒冷。(三疑)

  月下跳起舞来,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哪里像在人间啊!(四疑)

  下片:月儿已经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

  (描写月光)

  月儿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偏要在人们分别时才变圆呢?

  人都有悲欢离合之事,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圆满。

  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1) 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3)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透过词的本意,词人向我们暗示了什么?——“天上”乃朝廷也……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相关链接:点击生活,理解运用,展开想象,诵读品味

  1、创设生活情境。

  (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引用《水调歌头》中哪一句祝福?

  (2)你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

  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一句诗来劝劝她你会怎么说?

  2、哪一句直接写“月”的。

  3、诗中哪一句与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设计说明:

  创设生活情境,既能学以致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检测对诗句理解程度。

  4、读完这首词,你有何启示?

  师的阅读体验:同样一轮中秋月,王建发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

  哀叹,而苏轼却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他的旷达。可见,同样的月亮,人们对她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可能无法改变事物,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情,可以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事物。

  设计说明:

  多种情境铺设,让学生发挥想象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老师与学生融洽交流体验,很

  好起到了“平等中的首席”作用加深体验。

  备课时间:20xx年12月

  再备课于20xx年7月13日星期五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2

  1、知识目标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一课时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询有关作者和理解诗词的资料。

  2、课堂上展开多边活动,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师生协同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让音乐、绘画走进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一)趣味导入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月牙,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如果有困难也可与同学小声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然后找学生起来回答,同学补充。[嫦娥奔月、玉兔东升、月下老、吴刚砍桂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接下来老师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想想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最后老师给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并请同学们猜想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诵读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

  2、抽读、齐读,初步体会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讨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够全面,教师可提示注意“小序”中的“兼”字以及联系自己在课外所查询的资料。)

  4、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后再齐读全首词。

  (三)深入理解

  1、先独立思考下面问题,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1)、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苦闷、惆怅、忧伤、孤独、难过等)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矛盾,还怕寒冷)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2、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

  3、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探究、讨论,老师巡视、参与、指导)

  4、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四)品味

  1、通过学习这首词,你最喜欢词中哪一句或几句?请说明理由。

  2、配乐朗读,品味意境。

  (五)拓展延伸,畅谈感受。

  1、回忆自己曾经遭遇过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把事情的经过以及自己当时真实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2、今后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习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小结: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六)在合唱歌曲《真心英雄》中结束上课。

  (七)作业布置

  1、熟读背诵。

  2、根据对词的意境的理解,给这首词配一幅插图(可与同学合作)。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3

  教学设想: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 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 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层次:

  一、朗读词文,整体感知;

  二、 借月抒情,走进词境;

  三、名句重读,读懂词情;

  四、拓展体悟,读透词心。

  一、教学导入

  师: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真的,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啊,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二、诵读品味

  1、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3、有情有味地读。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教师预设穿插问题:

  ①解读从小序入手,问词中借月亮来抒怀作者怎样的情怀。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赏析并诵读上阙中的前几句。(补充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

  ②重点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含义。

  以“不关我月,是君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对应“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句的对话练习,来充分理解怀子由的离愁别绪。

  ③“兼”字告诉我们作者举杯对月,还另有一番感慨在其中。小序中没有介绍,下面老师也给大家读一次《水调歌头》,你从词中去发现。(配乐朗诵)

  ④赏析上阙,抓住“不知” “归去”读懂词人借月怀的内心祈愿,从 “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负及遭遇,从而体会“寒”字背后的愁苦与幽愤。

  ⑤作者是否一直陷入这样的幽愤与伤感中?从哪些词句中可读出来?(古难全;但愿)

  重点读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

  (理解: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三、体悟拓展

  1、出示李白的《把酒问月》和《月下独酌》给大家。

  比较诗句: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问:比较中发现了什么?

  (有相似或相近的地方。原来《水调歌头》的问月、舞月、愿月是从“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诗中继承而来,借月亮来抒怀的词作中它确是属于顶峰之作了。)

  2、同学们,这让我想起评论家周啸天的一句话:“向上看一首诗的继承,可知推陈出新之妙;向下看一首诗的影响,则可见其衣被百代之力。”词中的更妙处且不论说,就来看看它衣被百代之力。”衣被百代中的被是动词,该读披,披及的意思,换一个成语就是——流芳百世的魅力。想过它为什么会有流芳百世的魅力吗?

  (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一位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的文人留给后人的温暖与美好,慰藉着千年来普天下不得意与离恨的人,超脱的灵魂装着美好的东西就会永世活着。)

  3、评述中接着还有一句“好的作品,往往在一个或几个方面给后世之人以启发。”

  这就是说好的作品能让我们更好更多地读出自己所思所悟的东西。

  (借余光中的诗句脱化一下,来对名句说出你的味道与理解……)

  师:点拨长久与婵娟

  千年后你的一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

  挑起回音袅袅…… 我明白

  ————————————

  ————————————

  4、词读到现在,你肯定相信一种评价了——清代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千古绝唱的中秋月词作,用你共鸣感悟到的情感有情有味地再来读读这首东坡词——《水调歌头》,能背诵就更好了。(配乐朗诵)

  五、结束语: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让我们都能从心底生发出一个真诚的声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下课,同学们再见!

  板书:

  水调歌头

  苏轼

  月

  怀子由 离愁别恨

  叹人生 失意矛盾

  悟真谛 超然高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4

  【教学设想】

  借助多媒体手段,将词的文字美,用过音乐、画面、书法等特定的情境渲染,将学生带进词人的心灵世界,加深学生对词人特有的精神世界的理解;将吟哦引进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词这一文学样式。

  【教学重点】

  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设计】

  一、 设置情景

  ▲音乐欣赏《水调歌头》(多媒体演示:《水调歌头》书法、苏轼举杯邀月的图画。教者踏歌哼唱)

  二、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女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同学们能背一两首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建的《十五夜望月》等)

  ▲这些诗词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古人为什么要通过月亮来寄托这样的情思呢?

  (古代交通、通讯落后,联系困难,离别的思念无以寄托;亦可联系自己年插队落户时特定的思家的感受帮助学生理解)

  课前我们欣赏的就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以中秋赏月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

  ▲媒体演示:《水调歌头》配乐朗读。

  《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哙炙人口。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

  ▲媒体演示:

  清朝胡仔《苔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谁能介绍一下苏轼?

  ▲请说说对“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的理解。(追问:由此我们发现了什么?)

  ▲媒体演示:

  苏拭(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拭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悠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三、 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媒体播放《水调歌头》乐曲),解决生字生词。

  思考:

  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

  上阂写什么?

  下阂写什么?

  词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阅读中有哪些疑问?

  ▲巡视了解自读情况:

  媒体演示;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宫阙(qì) 琼楼(qónɡ) 玉宇(yǜ)

  朱阁(ɡé) 绮户(qǐ ) 婵娟(chán)

  ▲学生质疑。

  四、 文本研读

  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

  本篇长调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日。时作者正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从题序来看,这首词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所作。

  作者对兄弟的怀念之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借望月怀人,思念弟弟苏辙。

  上阕写什么?

  望月(写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间青天”,月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原型之一,中国古代诗人对月亮的歌吟单从数量而言也是无与伦比的。据有关典籍记载,东坡并不是一个能饮很多酒的人,但他喜欢与别人一起饮酒,尤其是看别人饮酒,别人的快乐也就是他的快乐,他心胸豁达,气质清明,在如梦浮生里,他处在醉与醒之间他是他自己,没有比他自己更接近于他自己的了。正因为如此,他潇洒的“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则是对上天的宫阙存在着疑惑。在古代,有着"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说法,因此,东坡以为,天上与人间必然有着不同的计算时间的万法。人间的'光阴如白驹之过隙,而天上的则是缓慢的,这里暗寓一种对时间催人老这一自然现象的无可奈何的悲哀。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是上面那种悲哀心情的很自然地转换。因为对人世间的遭遇是无可奈何的,因此想“乘风归去”。这里用了一个“归”字,是很有深意。作者以“滴仙人”自居。 “我欲乘风归去”他到天上,又渐渐产生了新的忧虑。他到天上,再回到他所来的地方。在想入非非中,又渐渐产生了新的忧虑。“高处不胜寒”是担心自己再也忍受不了那种纯净的寒冷。他的天堂在人间。在这里,苏轼赋予这首词以非常丰富的意义。他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有些厌倦的,他也渴望上升到一个更纯净的高度,然而他却忍受不了这种寒冷。他就是这样处在一个矛盾的情境之中。从字面的意思看,似乎是琼楼玉宇耐不住高处的寒冷,而作者的真正关注的还是自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是作者的猜度之词。

  ▲媒体演示:

  上阕——望月(写景)

  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实写)

  宫阕、琼楼玉宇(虚写)

  下阕写什么?

  怀人(抒情)。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连用三个动词,来描述月亮的运动。月亮升起来,转过朱阁,慢慢降落,月光延伸进窗户,照到床上无眠的人。词人在这里把月亮拟人化了。仿佛月亮也是一个与他“心有灵犀”的朋友。

  ▲同学们觉得有哪些人在这种情况下“无眠”呢?

  (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但要明确哪种情况与这首词的意境吻合,可引导联系标题、“人有悲欢离合”、“但愿人长久”等词句来思考)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何事”一本作“何时”,一句之中有两个“时”字,是不太妥切的,同时也与理不通。因为上面己经把月亮当作自己的朋友,因此要跟她谈谈心,要向她表示最为亲切的问候,这旬的意思是:月亮啊,你这高处也能胜寒的“别有天地非人间”的造物,难道还如我们这些渺小而可悲的人类一样有着什么遗恨吗?不,你是完美无缺的,不应该有遗恨的;但你又是因为什么缘故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难道你就不能在人们团圆的时候团圆,离别的时候残缺吗?你为什么总是要跟我们不一致呢?我们人类离别的悲哀难道就一点也赢不到你的怜悯吗?

  由上片的“把酒间青天”到此处的问月,诗人的感情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他逐渐领悟到了什么,也可以说他听到了天外之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句可以看成作者的领悟,也可以看成月亮的回答:月亮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她也有着自己固有的悲痛,同人有“悲欢离合”一样,她也有着“阴晴圆缺”,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处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明白了这一点,再怨天尤人有什么意思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两句还告诉我们看待任何问题都要要全面、辩证。

  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表现出诗人的美好愿望,旷达的心境。这个结局是自然而然地达到的,作者最终自然会达到这一高度。这首词之所以广为流传,烩炙人口,其原因就在于此。

  ▲媒体演示:

  下阕——怀人(抒情)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词中仅抒发了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

  五、 问题探究

  ▲作者为什么会有此感慨?

  ▲媒体展示:

  苏轼一生坎坷,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对政治上失意的人来说,难免对现实不满。这从“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可以看出。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又告诉我们:他的心胸是旷达的。既然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为什们不能“一切随缘”呢(苏轼因为失意而信佛、信道)?结句在表现出诗人美好愿望的同时流也露了他对禅理的独到见解。

  ▲范读 (媒体播放《水调歌头》乐曲)。

  ▲学生齐读《水调歌头》(媒体播放《水调歌头》乐曲)进一步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这首词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谁能从己的课文中举一两个运用“联想” 和“想象”的例子?

  学生自由举例。

  ▲媒体演示:

  联想:

  泰山“街灯”图—天空“明星”图(《天上的街市》)

  想象:

  “天空云彩” 图—羽毛、鱼鳞、羊群(《看云识天气》)

  ▲在这首词中作者举杯对月,联想、想象到些什么?

  ▲媒体演示:

  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想象

  月圆(天上) —人圆(人间) 联想

  ▲媒体演示:

  提供两张图,让学生想象。

  ▲媒体演示:

  词,由诗歌演变而来的一种韵文。在唐五代时称曲子词、曲、词歌词。曲指的是音乐,词指的是文辞,词与曲二者分离,至宋代,词与曲分离开来,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但仍然可以配乐吟唱。词有词牌,如《水调歌头》,指词所配的乐调。古人多以吟唱的方式读词。

  六、 背诵课文

  ▲媒体播放《水调歌头》吟哦录音激趣,提出背诵要求。

  ▲媒体播放 《水调歌头》乐曲,学生跟着哼唱、背诵。

  提名试背。

  师生齐背。

  七、 布置作业

  以“遥望夏夜的星空,浮想联翩……”开头,写一篇短文。

  纵导横拓尽潇洒——观凌宗伟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张鸿兵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凌宗伟老师在“优秀教师与教育专家合作论坛”暨“通州市名师之路教育科研沙龙”活动中,借该市黄金中学初二学生为与会者上了一堂语文观摩课: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该堂课生动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技艺灵活精巧,深受学生欢迎和同行赞赏。回味凌老师这堂课,其成功之处贵在一个“随”字:随学生之意、教材之意,随机、随和;不刻意作秀,没有固定的模式。

  纵导:得意于随意

  为了让学生真正主动地自得词中之意,教者始终把自己定位于学生探索队伍中的随员角色。其引导多是随学生之意的商量、探讨,随课文之意的设疑、设境。

  课未始,课堂上便回荡起多媒体播放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歌曲,气势雄浑而奔放。教者陶醉其中,随意踏歌徜徉,俯仰跟唱。学生被感染了,不经意地融入意境,纷纷哼唱……这便是“导入”。此曲成为贯穿课堂始终、时隐时现的“背景音乐”。

  教者在纵导上的“随意”,随处可见。“你们觉得学习古诗词最重要的方法有哪些?”学生认为一是“多读”,二是“理解词义语意”。教者倾听学生说明此“二法”的理由后,便深表赞同:“好,我们今天就用这两种方法来学习这首词。”让学生听多媒体播放的名人朗读录音时,不仅是提供示范,而且还要求学生注意有没有你认为读得不准确的字。一个小小的细节,便使学生由被动的“听众”转向“主动的评委”。细微处也未忘批判、研究精神的培养。果然,学生在“听”中捉到一个“错”:我欲乘风归去的“乘”应读“chéng”,不应该读“chèng”。“为什么?”轻轻一问,“导”出了学生们引经据典的论证。“很好,由已知推断未知,是研究、学习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点睛于实赞,既是承上的肯定与鼓励,又是启下的学法“暗导”。为接下来的学生自由研读课文,解词悟意的自学“授之以渔”。在学生的过程中,教者的“导学”也微处见大:“我发现有的同学是边查边抄录,有的同学是边查边折书页,有的是同桌分工合作,收获共享。你们说,哪种方法更快、更好呢?”依然是方法指导。

  “‘清影’是什么意思?字典里也查不到。”有学生提问。

  “对了,影子为什么是‘清’的,难道还有浑浊的影子?什么意思?猜猜看。”稍静,即有学生兴奋地回答:“清影,是寂寞孤独的影子。”“你怎么知道的?”“因为,‘清’还有寂静的意思。作者远离故乡和亲人,中秋团圆时节,孤身饮对明月,顾影自怜,这不是一般的‘寂静’,我想,应该是说自己孤独寂寞的身影。”“有没有不同意见?都赞同?我也赞同。我很佩服这位同学理解这类词的方法,一是把‘清’和‘影’分开来理解,合起来思考;二是结合课文中有关句意去分析思考,不拘泥于字典上的一般性解释。我们不仅要会查资料,更要会用资料。现在,对那些字典上查不到的词,有办法对付了吧?来,我们试试看。”于是“朱阁”、“绮户”等词,便很快迎刃而解了。显然,教者把解词法中的“析语素法”随机顺手暗授给了学生。

  让学生说说词中上下阕的主要意思时,一学生说得不全。教者道:“嗯,有这层意思,还有其他吗?”另一个学生作了补充。又一学生把前两者来了个“连加”。“意思全了,把面粉、糖、奶、水等原料和起来了。还不是压缩饼干,谁会加工压缩?”一学生作了概括。“很好,饼干成了,能不能再精练一些?”就这样步步引导,最后精练到一句话。如此展示过程化的操作,把领悟文意与提炼概括能力的训练相融、互动,效果明显。在讨论下阕时,教者便由导演退为观众了,学习过程大大缩短。

  教者看似“随意”、洒脱的纵导,其形散神不散的“神”,主要是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的。听读、评读、自由初读、边读边查、探讨研读、自练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范读,最后的本课“小结”,也以师生齐诵全词而代之。整个教学过程的起承转合、思研议结,纵究横拓,都始终扣在“诵读——理解”这根“主轴”上。缘起于读、发散于读,领悟于读,归结于读(情感体验与体现)。为语文尤其是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让“读”走出“峡谷”,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灵活运用,提供了很值得借鉴的范例。

  横拓:生发于随文

  开放性的语文教学要求教者凭借教材载体,给学生以更多的知识信息和思维、表达、创新等能力训练的机会。凌老师的课在“纵导”中的随意、随机的横向拓展,也足见其机敏灵活、收放自如的教学技艺。具体表现如下:

  1、在以歌曲导入后,以写作对象“月亮”引发学生回忆、举例、背诵古今咏月的诗词。

  2、在关于作者和读“序”的讨论中,让学生竞说所知,拓展有关文学常识。教者巧妙地“调控”在作者的生平际遇、当时处境、词作风格及该词的创作背景上,为透视、领悟全词“蕴意”作铺垫。

  3、研讨上阕写景中实写了几种景物,发展到关于“我”这个“人”是不是景中一“物”的讨论。

  4、讨论到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方法时,教者横拓到学生学过的郭沫若的自由体诗《天上的街市》。

  5、在学生领悟了联想与想象及其联系与区别之后,教者即在屏幕上出示了几幅形色各异的云彩图,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看图说话,进行发散思维、口语表达等创造性实践能力的训练。

  此外,作者的神态、动作、姿势、语气、声调……协调而多变,张弛起伏的幅度、张力,无不充溢着丰富的激情,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召力和感染力。教者以激情传递着作者之情,感染、唤起学生的激情。情趣激发随机、随情,又为整堂课平添了许多活力,为听课者所称道。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5

  教学重点:

  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在学习这首词之前,我们先来个测评。)

  二:前提测评

  ①请一位同学回答。

  ②范读(点击开关)。

  ③学生齐读。

  (下面,同学们看屏幕上的提示和结合课本的注解,进一步认识苏东坡,并且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三: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好,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四:朗读训练

  ①播放一遍。

  ②学生齐读。

  (让我们进入到下一个环节----思考讨论。)

  五:思考讨论

  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①讲解联想的定义。

  ②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我们在初一时学习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答案:明亮

  ③讲解想象的定义。

  ④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从天河现水牛图创造出牛郎织女图。

  (好,老师已经把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化成了五道思考题,同学们互相讨论,等会儿老师将会请同学们回答。)

  (一)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大家看屏幕,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二)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①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上阕----望月(写景)

  ②下阕呢?(抒发了什么感情?)下阕----怀人(抒情)

  ③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四)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五)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六:能力训练

  1、看了图一,你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请看图二,说说自己的联想。)

  2、看图三,发挥你的想象力。(学生自由回答)

  (请看图四,展开想象。)

  ----想象力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源泉,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写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今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无不要求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同样地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联想力和想象力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便是背诵这首词,让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

  七:音乐欣赏

  ①播放一次。

  ②第二次播放,让学生轻声跟唱。(提醒:歌词的何事长向别时圆有别于课本的何事偏向别时圆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版本的缘故。)

  (让我们进入到下一环节,通过导学达标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八:导学达标

  (一)词前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二)在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月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三)怀子由体现在词中哪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联想:菏叶上的水珠象(滚动的玻璃珠等)。

  (五)想象:看到此图,我想到……

  (让学生自由发挥或让他们课后思考。)

  九:归纳小结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十:作业布置

  (一)背诵这首词。

  (二)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说课稿11-03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秀说课稿范文3篇11-3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八年级教案11-19

水调歌头获奖教学设计(精选5篇)05-26

苏轼《水调歌头》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12-16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05-23

《9加几》教学反思03-04

几和几说课稿11-13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2篇08-01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15篇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