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牧童》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07 17:24:1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课文《牧童》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文《牧童》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课文《牧童》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

  课文《牧童》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本诗意思,体会诗句意境,学会有感情朗读的诗句。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记得我们一年级就学过了古诗《所见》,那位同学能背诵给同学们听听啊?

  1.嗯 ,背的真好,看来这位同学是认真学习的,同学们可要向他学习啊。

  2.同学们都知道《所见》所写的是一位非常可爱的牧童,那同学们还记得牧童是做什么的吗?(放牛,放羊)

  3嗯,非常不错,.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一首古诗,而且是一首有关牧童的古诗,老师板书牧童。

  4.请同学们看老师写“牧”字,写“牛”字应该特别注意哪一笔呢?“牧”的部首是什么?谁来给牧字组词。

  二、读通诗句。

  1.同学们,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吕岩有哪些了解?谁能给同学介绍啊。(吕岩:唐朝人,中过进士当个县令。黄巢叛乱携家人如终南山隐居。后人遂不知音信,传说修道成仙,是为八仙之一吕洞宾。吕洞宾三过岳阳楼,八仙过海等等)

  2.同学们了解的真多!诗人吕岩因为厌倦当时的混乱动荡的社会形态,故非常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

  3.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

  4.非常好!大家都读得很投入,哪位同学想来读一读啊。其余的同学当评委啊

  5.恩,同学们都读得非常好,那现在啊就请同学们把不理解的字词用笔勾画出来,我们一起的把它解决。(先让学生们互相解释然后老师指点)

  横野:广阔的原野 铺:铺展,铺开

  弄:逗弄

  蓑衣:用草和棕毛编织而成的用来遮风挡雨的衣服。

  卧月明:躺在草地上看升起的月亮。

  三、理解诗意。

  (一)理解第一句诗意。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这是一首描写牧童的诗,牧童出现之前,诗人首先描写什么?听到了什么声音?你是从哪个诗句知道的?(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同学们真聪敏,哪再请请大家再认真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从这两句诗中你想道了什么?(原野辽阔)

  2.哦!你知道了原野辽阔,你是从诗句中哪些词知道的?(六七里,横)

  3.这六七里是不是指原野实际的长度啊?(不是)

  4.对了,这原野不是真的六七里长,这六七里要形容从原野的这一头到原野的那一头很广很广。这六七不是确切的数字,其实,古诗中像用到这类虚指的诗句很多。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三千尺”指什么?(指瀑布很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尺”也是要形容桃花潭水很深。

  5.同学们如果你站在这辽阔的绿野如茵原野上,还会感受到什么?(美,绿,平坦等)诗中哪一个字体现呢?(铺)

  6.这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张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地毯。这铺字用得好不好啊?(好)

  7.哪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原野的大与美吧!(全班齐读)

  (二)理解第二句诗。

  1.同学们,我们置身于这绿地毯式的大原野中,怎能不陶醉呢?此时此刻,原野上传来了什么声音啊?(笛声)

  2.那是什么样的笛声?(悠扬,优美,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恩,非常好,同学们真是聪明啊。

  3.哪吹笛的人又是谁呢?你是怎么知道的?(题目是牧童,同学们要学会从题目入手,理解诗意;课文插图,懂得利用插图,理解诗意。)

  4.你们还可以从哪句诗中知道是牧童在吹笛?(笛声晚风三四声)

  5.这诗句中的“弄”是什么意思?(逗弄)你是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释,弄清诗意。用来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了牧童的天真调皮可爱。)

  6.同学们,笛声晚风三四声这真的是三四声吗?(不是)不错,真棒!这三四声啊,和六七里一样不是确切的数字,主要是为了表现乡村傍晚的清静。同学想一想,也只有在清静的环境下才能听得清楚柔和的晚风中传来的三四声笛声吧。

  7..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读完这句诗,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天真,可爱,调皮)

  (三)理解三、四句诗。

  1.同学们看看书上的插图,谁来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什么?

  2.在广阔的原野上,一个可爱的牧童,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悠闲地躺着草地上,静静地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

  3.这种情景,诗中怎么写?(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这两句诗还告诉我们什么?(周围环境的清静,明月的皎洁)

  5.哪位同学能把这两句诗的意思告诉老师呢?(牧童放牛回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后,他没有脱下蓑衣就躺在草地上美美地欣赏皎洁的明月。)

  6.谁能美美的读读这两句诗。可是要读出感情和节奏哦。 7读的真好,.老师也想读读这两句诗,请听好,“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睡月明。”

  8.你们发现了什么?(把“卧”改成“睡”)

  9.把“卧”改为“睡”不好吗?为什么?(哪改成“坐”或者“立”呢?说得真好!)

  10.同学们,学习了这两句诗,你们说说你们心目中的牧童都是怎样的形象啊。(天真,可爱,调皮,无忧无虑)

  四、强化练习。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这首诗,你们能不能选择这首诗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或者你们根据本诗给所描绘的你的画面,自己动手用笔把它画下来。

  2.学生动笔。

  3让学生们相互.交流。

  课文《牧童》优秀教学设计 篇2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和场景的关键字眼,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运用多种感官去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的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铺”、“蓑”等字,会写“牧”、“蓑”2个生字,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借助重点字词,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的意思。

  3.体会诗的意境,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与自由。

  【教学重难点】

  利用重点字词体会诗中画面的美妙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和“情景创设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牧童短笛》音频材料。

  【教学过程】

  板块一、设疑导入,激发“趣”

  导入语:在大文豪高尔基笔下,童年是一段疼痛的成长旅程,“铅一般沉重的丑事”揭示了19世纪俄国的社会百态;在罗大佑的歌曲中,童年成了一幕“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纯真印刻。那么,唐代诗人吕岩在《牧童》中又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童年呢?(板书:牧童)

  版块二、初步感知,读出“趣”

  1.自由读。要求读通诗句,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指名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

  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3.默读。说出自己初步读到的画面。

  师:这遍读,试着结合书中的插图和注释,想想这首诗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到了怎样的画面?

  版块三、细读赏析,品出“趣”

  过渡句:透过诗,我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有草,有笛声,有晚风,还有那一个“不脱蓑衣卧月明”的牧童。那牧童“卧”的地方用诗中的话来说就是?

  出示: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品。

  从两句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宽阔、茂盛的草地,听到了牧童的笛声。)

  (1)透过“铺”、“弄”,体会诗句画面的张力。

  a.轻声朗读,想象这是一片的原野?(广阔无垠、望也望不到边的草地)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铺”将草地全景式的展现在了我们眼前,绿色充满了整个画面。

  b.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牧童吹着清脆悦耳的笛声)你是从哪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弄”) “笛弄晚风”是笛声逗弄晚风吗?你从弄字体会出什么?

  师:一个“弄”字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的特点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都传达出来了。刚才抓住重点字“铺”,“弄”字去体会诗句营造的意境,这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方法。(板书:铺弄)

  (2)引导学生体会“六七里”与“三四声”的虚指意味。

  师:在这里出现的一些数字,请你读读,细细品味,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这些数字在诗中都不是具体的描写,“六七里”极言其多,进一步突出了草地的茂盛和广阔(板书:广茂);“三四声”极言其少,反而突出了笛声悠扬,也衬托出了乡村夜晚的静寂。(板书:悠扬)

  2.读。

  (1)当置身于这一片广阔茂盛的草地,听着耳边时远时近、悠扬飘渺的短笛声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生齐读)

  (2)读的时候可以把“六七里”读得长而缓,“三四声”读得短而轻。谁来试试?

  (指名读)

  (3)老师仿佛看到了,绿油油的小草铺满了原野,微风轻轻吹过,正涌起层层绿色的涟漪呢!远处传来的笛声,一阵阵悠扬的曲调,时有时无,时快时慢,时远,时近。男生们,可愿意用你们的朗读领老师再欣赏一番吗?

  (男生齐读)

  (4)夕阳西下,草野茫茫,牧童短笛随风扬。多静谧的景象,多悠闲的心境啊!

  (师引读:草铺横野,生接:六七里;师引读:笛弄晚风,生接:三四声。)

  就这样,牧童头戴斗笠,身穿蓑衣,光着脚丫,在晚风的吹拂下慢悠悠地回到了家。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出示: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黄昏后,吃饱饭的牧童摸着圆滚滚的肚子,来到了草垛。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明月,隐隐还闪烁着星光,看到如此美景,牧童哪还顾得上脱下蓑衣,嗖!这不,以天为被,以地为床,他已惬意地躺着仰望这番美景了。此时此刻,你觉得他会想些什么? (生自由言说) 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友,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园的生活。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呢?你是怎么想的?

  师:这是一个孩童最自然,最率真的表现呢。怎么想就怎么做,不去考虑细枝末节,跟着自己放松的心走,享受着自己最自由的生活状态。什么是“卧”,(躺,睡)把卧换成“坐”或者“立”,放到诗句中读一读,感觉如何?

  师:一个“卧”字使牧童更具孩童的趣味,诗的整幅画面也更立体了。

  总结: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地,是多么可爱的牧童啊!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诗。

  (生齐读)

  这样的生活真是——?

  生自由说,师相机板书:快乐、悠闲。

  如此悠闲快乐、自在轻松,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我请全体女生读,读出你们的向往。

  (女生读)

  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再读出这样的快乐吗?(生齐读)

  课文《牧童》优秀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会写“牧、蓑”两个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牧童》,背诵并默写。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诗句的意思。

  4.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感受牧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情景导入:

  同学们,童年时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童年的你们,正赶上了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丰富多彩,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同龄人,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吗?今天,就让我们乘上诗词的飞船,穿越时光的隧道,去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吧。

  板书课题《牧童》并介绍作者:吕岩,是唐代人。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读诗句---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多媒体出示古诗配乐朗诵,并出示古诗的节奏“223式”,要求学生正确、有节奏地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音韵之美。

  全诗节奏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教师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带着问题读诗,多媒体出示问题:

  (1)这是一个()的牧童?

  (2)我们看看这个牧童在干什么?是在怎么样的情景下活动?(学生自由发言,小组合作学习并汇报,老师给予不同的回答进行鼓励。)

  教师适时板书

  三、明诗意——交流学习

  1.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说诗意,悟诗情。

  教师提示:抓住“铺、横野、六七里,卧月明”理解诗意,品味“弄”,感受情趣。

  2.学生反馈并质疑。

  (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铺,铺开。弄,逗弄。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横野:横即辽阔,再进而理解横野即广阔的原野。

  教师具体预设情景讲解“弄”的含义:

  情景预设:徐徐晚风中,牧童一会儿把笛子放在嘴边轻吹,悦耳的笛声飘荡在晚风中,一会儿又把笛子拿在手中把玩着 。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牧童是如何逗弄笛子的,从中体会到牧童生活的悠闲、快乐、自在的心情。)

  3.讨论本首诗的诗意。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5.全班齐读此诗。

  四、悟诗情--交流探究:

  1.诗人为什么不脱蓑衣就躺下了?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学生自由发言:师适时出示图片,感悟诗中情。

  多媒体出示《牧童休憩图》,给学生以感官上的体验,再引领学生回到文本中。

  根据学生的不同见解,师预设情景,引起学生的思维与想象: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下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里的草地,想好好的欣赏一下?还是月夜中的微风有些微凉?然后引导学生说说从这些画面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感情朗读,当堂背诵古诗。

  五、延伸迁移,升华情感

  1.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学生交流)

  2.出示杜牧的《牧童》,让学生在诵读古诗,体会同样的题材,描写无忧无虑的牧童生活,可以用不一样的方式,不一样的写作手法来表现:可以是五言,可以是七言;可以含蓄,可以直白。鼓励学生课后背背古诗,做到及时积累。

  六、总结全诗

  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背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板书:

  课文《牧童》优秀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点:

  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诗句大意,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诵读古诗,达到熟练成诵,让学生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教学过程(牧童短笛)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1师谈话: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ujrh,是一串串雏鸟般的笑声;童年,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

  2回忆旧知:以前,我们就学过一些表现儿童快乐生活的研讨,同学们还记得吗?出示《所见》《村居》,齐读。

  3揭题: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童年生活的古诗《牧童》。提示“牧”字第三笔是竖,第四笔是提。齐读课题。

  4介绍作者: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唐代人。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那在吕岩笔下的牧童,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书中插图,想象古诗大意。

  2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首诗读三遍以上。

  3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首诗。(评价:读通顺,流利)谁再读?

  他读准了一个生字,生板书:蓑强调字音不卷舌?分析字形

  4出示节奏,自由练习朗读,指名读,齐读。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诗的意思搞清了吗?那老师要考考你:谁先来读这首诗?结:读得字正腔圆?有节奏?大家注意诗中有一个多音字,是哪一个?生板书:铺诗中为什么读pu?:(多音字从字义上区分读音)把东西散开放置,平摆。诗中指什么?(草长得很茂盛,像平铺开一样)

  2你能根据第一小句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铺”字,让我们想起眼前绿草葱茏,一片生机。“六七里”:眼前似乎浮现宽阔的原野)你能美美地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3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清脆悦耳欢快牧童的笛声)你是从哪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生板书:弄??“弄”什么意思?(逗弄)“笛弄晚风”是笛声逗弄晚风吗?你从弄字体会出什么?(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结:刚才抓住一个”铺、弄”字去体会诗句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小结出示:抓重点字?体会诗意??齐读

  4快乐的牧童边吹笛边嬉戏。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听着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点音乐《牧童短笛》)或许,他刚一吹气,老牛便抬起头看着牧童;或许,不远处传来了更悠远的牧童歌声,或许老牛一听着笛声,便安详的吃着草。或许谁能试着边想象画面边朗读这两小句诗?小结:读出视觉上的宽阔和听觉感觉上的美好。

  5一片葱茏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正在逗弄他的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好不悦耳。随身一躺,都似乎躺进了大自然的怀抱。可是牧童在哪里呢?出示:(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有清风明月为伴)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根据刚才学古诗的方法,你认为这句诗中的重点字是哪一个?生板书:饱卧??你能试着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6的确,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牧童悠闲地放着牛,吹响了短笛,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风传来。多美的风光,多自在的牧童啊!牧童回到家里已到了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连蓑衣都没脱,就躺下来,有滋有味地观赏那渐渐升起的明月。这正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7蓑衣是什么意思?怎么知道的?(注释插图)

  小结出示:学看注释?理解字义也是学古诗的`一种反方法齐读

  蓑衣那决不是一件漂亮舒适的衣服,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而躺在院子里看明月的升起?你是怎样想的?(①牧童辛苦了一天,困了,来不及脱下蓑衣。

  ②他是很自在潇洒的,没有想那么多。他可能想用蓑衣当被盖吧!)

  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地,是多么可爱的牧童啊!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诗。

  (2)这样的生活真是——?(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3)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展开丰富的联想)

  7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由,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在这样怀抱中的牧童,是怎样的感受?师板书:安然自乐如此悠闲、自在、轻松,谁能将他的感受读出来?(读出牧童吃饱后躺在月夜下的惬意)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自由读读全诗,读出你的向往。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再读出这样的快乐吗?(齐读)结:刚才大家一边想象,一边用朗读把牧童的情感表达出来,这又是学习古诗的另外一种方法。小结出示:想象意境?感悟情感?齐读

  2、作者吕岩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牧童?大家从吕岩小传中或许就能明白。出示读你明白了吗?生于兵荒马乱的吕岩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快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啊!谁还能读出作者这种渴望?

  3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刻画了一个可爱、调皮、安然自乐的牧童形象。这样的生活不但作者十分的喜欢、热爱、向往,连我们都十分的羡慕,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情感再来读一读或背一背这首诗吧。

  4能背下来了吗?试着背一下,注意感情。

  五总结学习方法: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习方法、诗意……)今后用学到的方法灵活学习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出示黄庭坚的《牧童》,自由读,指名读,体会两首古诗不同的主题。

  小结出示:学习古诗,还可以对照着来学习,这样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意图。

  2、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山村原野迷人景色的同时,认识了一位悠然自得的牧童,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你知道这样的诗吗?

  如《所见》、《小儿垂钓》、《清明》、《村晚》等,课下多背诵积累这样的诗

  3同学们,通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这部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啊!很多反映历史的电视电影,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有声有色的故事。能不能尝试着今天学的这首古诗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牧童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

  课文《牧童》优秀教学设计 篇5

  一、课前游戏

  看图猜古诗

  二、揭题

  刚才咱们读的最后一首《所见》,写得是牧童白天放牧的情景。放牧归来,牧童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新的古诗,揭题。

  简介诗人。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谁字音,读顺诗句。

  2、指名读,评价。

  相机指导:多音字铺为什么读铺呢?

  第四句中有个平舌音容易读错。课件出示蓑衣

  指生读。这个字在哪首诗词中学过?

  知道蓑衣是什么吗?引导学生看注释。

  3、齐读。

  四、有板有眼地读

  1、提示七言诗的停顿,生练读。

  2、师配乐范读。

  3、谁听出来了,老师是怎么读的?

  注意反馈时的引导。抓“铺、野、明”,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

  4、齐读。用手势指挥。

  5、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牧童?相机板书悠闲自在

  五、品读感悟

  1、从哪儿能感受到牧童的悠闲自在呢?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吕岩走进牧童的生活吧!

  2、出示一二句,指生读。

  诗人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呢?

  3、那是怎样的草啊?你从哪些字眼能体会得到?

  ①“六七里”感受草原的广阔。

  ②“铺”舒服和辽阔指导感情朗读

  4、男女生读。

  5、听了大家的朗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片美丽的草原。(课件出示图)

  你想听到些什么样的声音?

  6、此时的草地上正传来了———听(课件几声笛子)

  那是晚风吹来了牧童的笛声啊!引读第二句

  7、牧童他可能会想到些什么呢?链接诗句。

  8、笛声三四声,吹尽了他牧牛的乐趣,悠闲的生活。引读——第二句

  9、笛子不是用来吹的吗,诗人为什么要用一个“弄”字呢?他到底是怎么吹得呀!

  链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体会“弄”表达的意味,指导朗读。

  10、夕阳西下,草野茫茫,牧童短笛随风扬。多静谧的景象,多悠闲的心境啊!引读一二句。

  11、牧童就这样悠悠地回来了。回到家后,他又做了些什么?

  出示三四句。

  12、你又从哪体会出牧童的悠闲自在呢?

  13、引导学生感受牧童生活的快乐。小组读。

  14、诗人吕岩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出示:吕岩小传

  谁能读出他的这种渴望?

  15、看着这些准确传神的词,你能试着把这首诗背一背吗?

  16、(配乐)看着课文的插图,背诵古诗。

  六、拓展

  1、吕岩笔下的牧童以弄笛、卧月为乐,让我们再来认识两位儿童,去分享他们的快乐。

  2、课件出示《池上》《稚子弄冰》

  七、小结

  我知道同学们在积累古诗时有很多好方法。今天我们感受到了许多古代儿童生活的快乐,你们可以选择最感兴趣的一句诗、一个场景,配上图,用画面表现出来。还可以配上熟悉的曲调,尝试着把这些古诗唱一唱。当然你们还可以试着演一演。相信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

  课文《牧童》优秀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牧童》,进一步感受诗词的丰富内涵。

  2.通过运用课后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

  3.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所描绘的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牧童》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对对子导入,初步感受诗词的表达特点——对仗工整

  初步感知《牧童》的内容。

  山——水青山——绿水

  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看到“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这样的诗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自由发挥,畅所欲言,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l.洎由朗读古诗《牧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诵读。

  读出诗词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强调“铺”的读音。引导学生在辨析读音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诗词语言的魅力。①你认为“铺”应该读几声?理由是什么?(通过辨析意思进一步明确读音,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汉字音、形、义的内在联系。)②“铺”字让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在感受想象的过程中体会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完全表现了出来。)

  设计意图:诗情诗意是读出来的。读诗首先应该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辨析字音,尤其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三、再读古诗,读懂意思

  1.默读《牧童》,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2.交流:一遍又一遍的读书过后,你眼前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读懂诗意,感受诗情。)

  3.小结:这首古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看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那悠扬的笛声。那愈来愈近的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设计意图:一遍又一遍的诵读,在诵读中将文字变成画面的过程也就是读懂诗意的过程,感悟诗情的过程。

  四、展开想象,读出诗情

  1.“六七里”与“三四声”的对比:感受乡村生活的静寂与安闲。

  在这首诗的第一句中出现了一些数字,请你读读,细细品味,看你能读懂什么?(使学生懂得这些数字都不是具体的描写,“六七”极言其多,进一步突出了草的茂盛;“三四”极言其少,进一步突出了笛声的悠扬,乡村的静寂。这些描写为牧童的出场埋下了伏笔,由远及近,由景到声,再由声到情。感受到牧童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特别的情趣。)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诗中情。(“六七里”要读得长而缓,“三四声”要读得短而轻。)

  2.想象“卧月明”的情景。

  (使学生感受到此时牧童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伴随着悠扬的笛声,看着画面中“不脱蓑衣卧明月”的牧童,你想说什么?

  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相机引入其他与“牧童”有关的诗。)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五、深入理解。感悟诗魂

  1.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无论白天还是傍晚,无论放牧还是休憩,牧童的生活都是如此惬意。此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小牧童吗?你此时最想说什么?(与其去追名逐利、巧用心机,倒不如像他这样,在劳动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享受悠闲与自在。)

  2.再读全诗,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魂。

  3.总结全诗。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将这首古诗默写下来。

  3.将《牧童》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课文《牧童》优秀教学设计 篇7

  一、揭题导入,点词读句

  1、出示课题。

  提醒:牛字当偏旁横改成提。

  2、熟读成诵。

  3分钟时间,自己读,熟读成诵

  3、点词读句。(重点研读三个词:铺、弄、卧)

  老师点到一个诗词,如果做到了熟读,那么你脑子里就会很快映出带有这个诗词的诗句。

  a、点词读句

  b、猜猜点出这个词的理由

  4、读全诗:读出诗的意境。

  二、品诗,想童趣

  继续走进这几位孩童的生活,哪些场景让你们觉得特别有情趣呢?

  (一)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随机理解: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描述那是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那是一片怎么样的原野?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2、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3、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晚风中怎么摆弄他的笛子?

  想象练笔: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边,轻轻一吹,悦耳的声音让老牛也侧耳倾听。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师小结,指导感情朗读这两句诗句。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发挥想象,把有趣的情景描绘出来。

  2、重点研读“卧”

  是呀,牧童已经劳累了一天了,现在吃饱了饭,终于可以歇息了。这里诗人不用“立”、“坐”,而是一个“卧”。你觉得“卧”这一个动作妙在哪?

  想象练笔:

  这就是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简直赛过神仙呢!读读诗,想一想,试着填一填:

  _______是我夜晚的一盏灯,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是我最舒服的一张大床,深深呼一口气,呵!闻到了_____;

  _______是我的被子,我还有好多被呢;

  _______是最温柔的手,轻轻抚摸着我;

  耳边传来我喜欢的小夜曲,你听,有________,有________,有________ ,还有_________,它们都在为我唱歌呢!

  3、师引导:这是怎样的生活?(板书: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4、师小结,指导感情朗读整首诗。

  (二)了解作者,指导朗读

  师: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

  了解诗人(出示吕岩小传)

  (三)回归整体,指导朗读

  三、抄读诗文

  学一首古诗,不仅要会读,还要会写,指导学生抄读诗文。

  《牧童》作业纸

  姓名___________

  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怎么在晚风中摆弄他的笛子的呀!

  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边,轻轻一吹,悦耳的声音连老牛也侧耳倾听;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这是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简直赛过神仙呢!读读诗,想一想,试着填一填:

  _______是我夜晚的一盏灯,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是我最舒服的大床,深深呼一口气,呵!闻到了_____;

  _______是我的被子,我还有好多被呢;

  _______是最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

  耳边传来我喜欢的小夜曲,你听,有________,有________ ,还有_________,它们都在为我唱歌呢!

  课文《牧童》优秀教学设计 篇8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音乐课的教学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基础。

  《课标》中提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应该是演唱教学中的主要目标。对任何一首歌曲,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歌词内容、音乐特征、歌曲意境等。再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表情去表现歌曲的情感。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利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辅助教学,将知识技能与歌曲处理以及欣赏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强化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牧童》是四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地球,我们共同的家》里的第一首演唱歌曲,由王健词、士心曲。曲风欢快,其调式为C大调,由“起承转合”关系的4个乐句组成的乐段结构。起句音区较低,旋律以级进为主,结构上一气呵成,不可划分。

  教学对象分析: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验,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能力,对音符的时值和附点音符等一些基本知识有了了解和最初的认识,大多数学生对音乐很感兴趣,他们很喜欢上音乐课,对新的知识掌握也很快。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在音乐素质上存在着各别差异,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环节,层层相扣。

  在教学本课时,我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尽可能选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同时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交流与心灵沟通的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通过不同方式的听辨,让学生理解歌曲的情绪以及歌词的内容和特点,在此基础上用自然、真挚的歌声表达歌曲的情感;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歌曲旋律,唱准歌曲中四、五度旋律音程;在演唱歌曲中注意乐句间的换气地方。因此我的教法中体现:

  (1) 审美体验价值

  (2) 音乐中加强群体意识

  (3) 变难为易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孩子们全身的感官,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分组合作、质疑探究来突破难点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基本目标:

  通过听唱法学唱歌曲,并知道它是捷克斯洛伐克民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引导下,采用听唱法由浅入深的教学环节,且层层相扣。力求从听、辨、感等教学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用明亮,清脆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演唱技巧在表达音乐情感中的作用,感受歌曲情绪的细微变化,让学生正确运用音乐表现要素的变化,表达内心的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体验歌曲的情绪并用明亮、清脆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1, 歌曲中切分节奏的掌握X X X

  2, 歌曲中3段歌词中,不同歌词的高音演唱方法

  【教具准备】:

  钢琴、画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学生听音乐走进教室

  师生问好

  二、 发声练习

  1,连音练习

  【设计意图:为歌曲中较长乐句的表达做气息准备】

  1 2 | 3 4 | 5 4 | 3 2 | 1 —||

  Yi a yi a yi a yi a yi

  注意:气息下沉,声音连贯,注意音准,

  2, 跳音练习

  5 3 1 | 5 3 1 ||

  Mi mi mi ma ma ma

  注意: 声音断开,并富有弹性。

  3,边做手势,边唱音阶

  1 2 |3 4 |5 6 |7 1 |1 7 |6 5 |4 3 |2 1 ||

  三、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导语: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玩一玩,闭上你的眼睛,仔细的听听、想想,我们要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音乐起(播放《牧歌》)

  四,指名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主观想象,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去的地方是一个什么样儿的地方?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生答:……

  五,请学生贴出画面

  1.师:那让我们把这美丽的地方贴画出来吧

  2.点题:师——猜猜看,小羊儿是谁赶来的?

  贴出牧童、出示课题

  六,学唱歌曲

  【设计意图:在反复聆听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从整体感受歌曲的情绪,着重培养听的能力;为用明亮,清脆的歌声表现歌曲做了铺垫。】

  1、师:看到这么美丽的画面,老师不禁想起了一首歌,(播放《牧童》)一会我们在听的时候请你感受一下歌曲是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的

  生答:活泼,欢快的

  2、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这遍老师又有了一个新问题,听一听歌曲是用什么拍子来唱的

  生答:2/4拍(区分2/4和3/4)

  3、我们以前曾经学过哪些歌曲的演唱形式啊?

  生答:独唱,合唱,齐唱,领唱,二重唱,轮唱……

  同学们说的非常好,那么下面我们来听听这首歌曲都运用了那些演唱形式来演唱的。

  生答:领唱,二重唱,齐唱,轮唱

  4、按照节奏朗读歌词

  【设计意图:通过按照节奏朗读歌词,让学生更深入的熟悉歌曲节奏,为进一步学唱歌曲做准备。】

  首先,先来看一看,什么调的?再看一下它是哪个国家的民歌?

  生答:C 调 ,捷克斯洛伐克民歌

  A ,查看歌谱中出现的新节奏: X X X 切分音 sing co pa

  | || |

  B ,读切分音的部分歌词时应强调其节奏感

  C ,注意读歌词的时候,要主动用力的咬字,将每一个字的读音读清楚,清晰即咬字清晰

  D ,读歌词的时候要区分开:XX X 和 X X X

  5,老师进行范唱,请你小声的哼唱,不太会的地方,我们一会进行解决

  6,齐唱歌曲并进行歌曲处理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所熟知的中文发音方式来解决本课时重难点。】

  A,唱的时候,注意面带微笑,将笑肌提起,这样声音才会圆润的出来

  B,“撒满了”的满,一定要像读拼音一样 “M--AN”

  “我跟着”的跟,一定要读“G—EN”

  “明朗的”的朗,要抬起上口盖,把声音放出

  7,将学生分为三组,并分别进行演唱(一组唱的时侯另外两组认真听,听一听他们有没有按照演唱方法来唱,比如:歌词的咬字啊,音准,高音等,给他们评价一下)唱毕 生来评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和相互评价的能力。】

  七 、 小结

  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我们今天学的《牧童》是哪里的民歌?

【课文《牧童》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课文《牧童》教学设计10-10

课文《画家和牧童》优秀教学设计10-29

课文《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10-29

课文画家和牧童的教学设计12-02

《画家和牧童》课文的教学设计12-03

《牧童》优秀教学设计05-04

课文《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模板11-08

《画家和牧童》课文教学设计12-04

课文《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范文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