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教学设计

时间:2021-06-20 10:17:0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负荆请罪》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的教学一直是一线教师所困惑的难题,在大大小小的公开教学中,也鲜有教师敢轻易尝试。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是教学目标的定位发生了偏差,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大多定位在掌握生字词、读通课文,至于课文内容则应划归第二课时,如此严格的界限无情的隔离了学生与文本的亲密对话,阻止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被迫紧跟教师步伐,学习枯燥无味的生字词,一遍又一遍的朗读课文,读书的感受得不到自由的表达,因此课堂陷入沉闷的境地。前不久,笔者有心观看聆特级教师孙双金教师执行的《天游峰扫路人》第一课时的教学录相,孙老师打破常规的教法,引领学生充分解读文本,尽情地质疑,并且让学生将这些有价值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为第二课时作准备,听后,笔者深有感触,故大胆尝试,在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负荆请罪》教学设计

  一、认识剧本

  课堂回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与一般课文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快速流浏览一下。(学生自由浏览课文)

  生:我发现在课文的一开头便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而其它的课文不是。

  师:平时我们学习某篇叙事的文章,这些要素在什么地方出现?

  生:有的在开头,有的在中间,也有的在结尾。

  生:在一篇课文中,这些要素中的一个或几个也可以不出现。

  师:那在一般的课文中,这些要素在什么时候出现?

  生:根据故事的发展。

  生:根据情节的变化。

  师:这是剧本与一般课文的一个根本区别。

  教而有感:

  剧本是学生很少接触的一种文体形式,教学伊始,教师没有直接引出教学内容,而是启发学生比较剧本与一般课文的区别,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剧本内容的兴趣。

  二、有效拓展

  课堂回放:

  师:同学们,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与它相关联的还有两个历史故事,你们知道吗?

  生:我知道《完璧归赵》的故事,故事讲的是……

  (学生饶有兴趣地讲述故事,同学们津津有味地听着)

  师:除了这个故事,还有一个《渑池之会》的故事,想听吗?

  (教师讲述故事,学生听故事)

  师:听完了这两个故事,你觉得蔺相如是怎样的人?

  生:我知道了蔺相如有勇有谋,如果我是赵王,一定会升他三级。

  师:正如你所说,蔺相如的出色表现得到了赵王的赏识,升他做了上卿,职位比故事中的廉颇还要高,《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发生的。

  教而有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学生所学习的教材中只有短短的几篇文章,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阅读的需求,这要求教师应具有开发教材,多元解读教材的意识,将教材越读越厚,引导学生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更加广阔的生活背景中。

  本课所讲述的《负荆请罪》的'故事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有着直接的关联,他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但是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却了解甚少,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适时的将它们引入课堂,使得学生不仅对故事的前因后果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而且为更好的体会人物形象,感悟人物品质作了铺垫。

  三、回归主题

  课堂回放:

  师:通过刚才的两个故事,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故事中的人物,在课文中什么地方直接解释了课题的?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中。

  (学生再次走进剧本中)

  生:在第二幕中写到了。

  (请一名学生朗读这部分内容)

  师:你从廉颇的这样请罪的方式中读出什么?

  生:我觉得廉颇是诚心诚意的向蔺相如请罪的。

  师: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这一点呢?

  生:从他的装扮“没有穿上衣,还背着一根荆条”可以体会到。

  生:从他的话语“请你用这根荆条狠狠地抽我一顿”、“我实在对不住你”中可以看出。

  师:所以这个词语在今天可以理解成很有诚意地道谦。

  教而有感:

  课文的题目是课文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窥及课文的主旨与作者的思想,第一课时的教学如果单纯地学习字词,梳理文章,不让学生涉足课文内容,那么很难进入学习的状态。在本课的教学中,在学生认识了剧本,了解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之后,以课题为抓手,让学生初涉课文,契入课文的中心,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故事起因和结果的兴趣,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作好准备。

  四、理清脉络

  课堂回放:

  师:每一个故事的发生、发展都有前因后果,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是怎样的呢?

  (学生再次读文)

  生:故事的起因是廉颇不服气蔺相如的职位比他高,心中很妒忌,所以处处刁难蔺相如。

  师:起因主要是课文哪一幕写到的内容?

  生:(齐答)第一幕。

  生:结果是廉颇负荆请罪,两人和好如初,共同保卫赵国。

  师:这是在课文第二幕介绍的内容。你觉得整个故事中,哪个情节写得最为精彩呢?

  生:我觉得是“负荆请罪”这个情节。

  师:精彩在什么地方?

  生:这一部分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动作等描写,刻画人物非常具体、生动。

  师:那我们习惯性地把写得最精彩、最感人的情节称为“高潮”部分。

  教而有感:

  理清课文的脉络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人物形象的前提准备。在本课中,教师不让学生学概括两幕的内容,而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出故事的起因、结果,理清课文的线索,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用形象的手法告诉学生“高潮”的设置对于升华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回顾与反思:

  如果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是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亲密接触,那么第一课时的教学则应为对话创设一个自由的平台、一个和谐的氛围。许多老师抱怨第一课时没什么可讲,所以导至课堂气氛沉闷,其实不然,可讲的内容很多,在引导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将教材向多个方向拓展延伸,有关课文的背景资料、有关人物的介绍、课文的写作结构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有所顾及,这样才能让第一课时的教学变得更加的充实、活泼。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束缚,大胆创新、改革,让枯燥的文字变活,让简短的课文变长,让沉闷的课堂焕发光彩。

【《负荆请罪》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负荆请罪教学设计04-04

《负荆请罪》教学设计07-07

负荆请罪教学设计05-11

负荆请罪教学设计12-03

《负荆请罪》的教学设计范文07-02

负荆请罪的教学设计范文07-02

负荆请罪教学设计最新05-29

负荆请罪教学设计9篇10-23

负荆请罪教学设计8篇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