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的歌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2021-06-18 11:53:0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大海的歌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大海的歌优秀教学设计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激发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读懂句子,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在码头上,海港里,大海中看到的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解课文中讲到的大海两次“唱歌”的含义,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生字、新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本课14个生字、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生字、词。

  (二)学生练习用部首查字法认识生字、词,并按要求用填表法练习。例:

  (三)检查自学。

  1.教师出示词语卡片,让学生读词语。

  2.提示学生读准字音,可采用让学生举反馈牌的方法判断读音的正误。例:

  (四)记住字形。

  “港”左右结构,右边“共”字下面是三笔,笔顺是“ ”

  “航”字的右下方是“几”,不要丢掉第二笔的钩。

  “探”字的右上方是:“ ”,不要丢掉左右的撇和点。

  “佛”的右边是5笔。

  (五)理解词义:

  闪烁——亮光忽明忽暗,动摇不定。

  耸立——高高地直立。

  朦朦胧胧——模糊,不清楚。

  无边无际——望不到边的意思。

  极目瞭望——用眼睛极力向远处看。

  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的过程中可将词语代入原句,让学生通过读句子,联系上下文,来体会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比如:“闪烁”一词原指光亮忽明忽暗,动摇不定。原句是“太阳升高了,阳光在海波上闪烁着点点金光。”让学生通过读句子从中体会“点点金光”是指太阳的光芒,照射在海面上,随着波浪的起伏而忽明忽暗,动摇不定。所以这里用“闪烁”一词恰到好处。

  (六)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讨论:课文写的是谁?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试着用自己的话表述内容。

  (七)作业:熟读课文,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词语、读懂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抒发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理解词句,进而理解内容,体会文中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围绕课题质疑。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大海唱什么歌?

  大海怎样唱歌?

  大海为什么要唱歌?

  2.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

  (2)“啊,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歌。”

  3.谈话引导:

  作者登船出海,他到了哪几个地方?都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作者会觉得大海在唱“欢乐的歌”、“一曲新歌”呢?

  4.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到了哪几个地方的有关句子。

  5.指名让学生用文中句子回答。

  (1)“我们马上向码头走去。”

  (2)“马达发动了,海轮随着海波荡漾,在海港里静静地航行。”

  (3)“船在大海中航行。”

  6.这三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作者参观时到了哪几个地方?

  7.指名回答。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思考讨论:作者在这里看到了哪些景物?有什么感受?在讨论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的句式练习说完整话,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我”在码头上看到了蓝天、白云,碧绿的大海和正在升起的朝阳。

  3.指名读原句,然后依照内容出示画面,让学生从中体会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来体会:一是作者当时所在的.位置,即观察点是站在码头上,对大海;二是蓝天、白云、碧海、朝阳,色彩绚丽夺目,气势宏大;三是从句义上看“正从东方升起的朝阳”,“朝阳”一词预示着勃勃生机。

  4.指名读课文,让学生把美的意境读出来。

  5.教师谈话引导:看到这样的画面,读着这样的词句,你会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在说感受时前面加一个“啊”字,借以抒情。

  例:①啊!大海真美啊!②啊!这里的景色真壮丽啊!

  6.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次齐读课文。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海港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默读课文,将描写作者看到的景物的词语标画出来。

  (板书:装卸吊车 海轮)

  3.指名回答,讨论:作者怎样描写吊车的?

  4.出示重点句:

  (1)只见海港两岸,装卸吊车的巨臂上下挥动,海轮排列在码头两边。

  (2)只见海岸两岸,钢铁巨人一般的装卸吊车有如密林,数不尽的巨臂上下挥动;飘着各色旗帜的海轮有如卫队,密密层层地排列在码头两边。

  5.讨论哪一句好?为什么?

  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目的是借助课后练习第2题,采用比较句子的方法,让学生从中体会恰当地运用词语,生动细致的描写可以抒发情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同时也要让学生从中掌握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意的方法。

  作者在海港看到的景物一定很多,但他只写了两种:装卸吊车和海轮,这说明作者精心选取素材,抓住了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描写,避免了面面俱到。描写过程中,作者注意抓住特点,突出重点。从“钢铁巨人一般”看出它的高大;从“有如密林”看出它的数量多;从“数不尽的巨臂”在“上下挥动”看出它的忙碌。将第2句与第1句进行比较后发现,第2句写得具体,鲜明地表现了吊车和海轮的特点,在读者面前展现出海港兴旺、繁忙的景象,生动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

  6.指名读第2句,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这时作者是怎样看装卸吊车的?并让学生自己做一个动作来演示,从而加深理解。

  7.让学生小结吊车的特点。

  如:①装卸吊车像钢铁巨人。②装卸吊车挥动巨臂,十分繁忙。

  8.然后小结理解句子的方法:

  (1)联系上下文,抓重点词语。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意。

  9.出示海港繁忙的景象的画面。让学生想一想,你看到这番景象后有什么感受?(繁忙)

  10.指名读课文,把描写繁忙的景象的意境读出来。

  (四)学习第3自然段。

  1.轮船驶向大海,作者看到了什么?

  2.指名回答,并板书:金光闪烁

  (1)什么叫闪烁?

  (2)海面上浪花飞溅,会发出什么声音?

  让学生模仿海浪的“哗哗”声回答从中体会意境。

  (3)这样的声音会使你想到海面上一闪一闪的金光像什么?教师用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想象,从中体会海面上的金光闪烁就像是跳跃着的小音符。进而体会作者此时欢乐的心情。

  3.出示重点句:

  “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

  这句话中“欢乐的歌”是指高兴的歌,兴奋的歌。实际是写出了作者的心情。作者站在船头,在阳光照耀下,迎着狂烈的海风,望着蓝色的大海,浪花飞溅,浪花哗哗地响,作者认为是在唱欢乐的歌。因为作者不仅看到自然景色美,而且看到海港一片繁忙景象,心里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兴旺景象感到快乐自豪。

  4.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

  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教师范读,学生模仿读,自读练习或指名朗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从中体会作者欢乐的心情。

  (五)学习4、5自然段。

  1.谈话导入:船继续在海上航行,作者极目瞭望,透过海平线上那一层浅褐色的雾气,作者又看到了什么呢?

  2.指名回答:板书:像城堡耸立,石油钻探船。

  3.指名读课文后讨论:

  (1)什么叫耸立?

  (2)作者是怎么知道这是石油钻探船的?

  (3)让学生读出有关句子。

  (4)出示重点句:

  他告诉我,那是咱们的石油钻探船。

  咱们自己的石油钻探船!

  (5)讨论: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应怎样朗读?为什么?课文内连续两次出现“石油钻探船”第一次是别人告诉他的。用句号结尾,表示一般的陈述。读时语气平和,如叙事。第二次是作者得知后发出的惊叹。因为我国原来没有能力自己制造,即使有也不是“自己的”,现在我国自己造出了这种船,表明了海洋石油事业的新发展,反映了我国的科学技术达到了新水平。作者的惊叹,正是一种兴奋、自豪的心情的流露。更让学生反复体会这个感叹句的读法。注意读出发自内心的自豪感。正是由于作者看到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新成就,所以他才在结尾深情地写到:“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歌。”

  (6)出示对比句:

  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啊,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歌。

  (7)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每句话中带点的词语能不能相互调换。为什么?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明白“欢乐的歌”是高兴的歌、兴奋的歌,是作者看到海港两岸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的景象,心情十分愉悦,借船头飞溅的浪花来抒发内心的喜悦之情。而“一曲新歌”重在一个“新”字,是指我国有了自己的石油钻探船,这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成就,因此“一曲新歌”内在的含意比前一句更加深刻,所以两者不能调换。

  ①船长邀我们到驾驶室瞭望。

  ②我极目瞭望:在海平线上,一层浅褐色的雾气,朦朦胧胧,像是有一座城堡耸立在海天之间。

  (8)让学生读句子,进行比较,说说句中“瞭望”和“极目瞭望”有什么不同?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9)课堂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瞭望”是指在驾驶室里往远处看。而“极目瞭望”是极尽目力向远处看。前者是在驾驶室里看,没指出是要具体看到什么,后者是看钻探船,当时船行至深海,无比宽阔,而石油钻探船在海平线上,加之雾气大,只能极尽目力才可以看到,因此“瞭望”与“极目瞭望”不能调换。

  4.齐读最后一句,想一想,作者是真的听到大海在唱“一曲新歌”了吗?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5.让学生读句后弄清“仿佛”一词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一曲新歌”、“欢乐的歌”都是作者借景抒情,运用了一种想象的描述方式。

  6.再次让学生用自豪、骄傲的语气读最后一段。

  (六)小结全文:

  学习这篇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运用比较句子的方法理解句意,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按不同观察点的变换顺序,把看到的景物写清楚,写具体的方法。(二)练习照样子、仿写句子。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谁,到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并照样子仿写。

  三、教学过程

  (一)出示填空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句子补充完整。

  1.在码头上,“我”看到了蓝天、白云、碧海、朝阳。

  2.在海港两岸“我”看到了吊车、海轮。

  3.在海上,“我”看到了咱们自己的石油钻探船。

  出示上述练习,有两个目的。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复习的情况。二是通过句子练习,让学生了解本文的篇章结构。

  (二)引导学生认识不同观察点变换的顺序。

  1.分析句子,认识不同观察点变换的顺序。上述三句话,分别代表了三个自然段的内容。其中“在码头上”、“海港两岸”、“大海上”分别是三个词语表示不同观察点。“蓝天、白云、碧海、朝阳”和“吊车、海轮”及“钻探船”又分别写出了作者在不同观察点看到的景物,作者这种以地点词语作为标志,以观察点的不同为顺序,就是地点变换的顺序,也叫不同观察点的顺序。

  2.扩大思路,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自己掌握的表示不同观察点的词语。

  例:在教室里、在书桌上、在家里、在路上、在电车上、在马路两旁、在黑板报上、在楼道里、在山上、在公园里、在十字路口。

  3.仿照句式、练习说话。

  让学生练习用“在什么地方?谁?干什么?”或“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说一句话。

  例:

  (1)小明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

  (2)我在厨房里帮妈妈刷碗。

  (三)照样子、写句子。

  1.指名读课后练习第4题,弄清要求。

  2.看懂例句:

  谁让谁?到什么地方?做什么?

  3.仿照例句说话。

  例:

  (1)我找小刚一起到图书馆看书。

  (2)妈妈吩咐我到街上去买盐。

  4.让学生填空,将句子补充完整。

  5.指名读所填写的句子,集体评议,订正。

  资料提供者:

【大海的歌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大海的歌优秀教学设计范文03-29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01-30

《大海的歌》的教学设计07-03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06-18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02-13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范文04-09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参考10-15

关于大海的歌的教学设计10-06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3篇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