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5 18:00:2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二单元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1

  我们学校环境和生源都较为特殊,学生原有的英语基础和学习英语的习惯都较差,八年级学生的分化现象也较为突出,这势必大大影响了初中英语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教学规律,在教学实践中,我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以激发和保持学习动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积极地运用语言,在学中用,在用中学。

  第二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给出适当建议的句型。在开展会话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引发他们的联想思维,由单一的讨论内容过渡到综合内容,把几个不同内容的`话题串联起来,既复习旧知识,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在有准备的条件下,学生的回答的确是花样百出,令人捧腹。但在轻松的谈吐中,他们却都能自觉地使用我们学到的语言目标,对重点句型能熟练运用,可喜的是,许多同学对问题和烦恼表达的用法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并能使用准确。为听力的进行打好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中差生,鼓励他们大胆实践,并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有点滴进步就给予表扬肯定,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本课学的WhatshouldIdo?这课,我发动全班学生都说出自己问题,烦恼和解决方法,整个课堂在热烈气氛中学会并运用所学的句型,提高了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同时注重语感教学,加强培养语感和学习兴趣。

  总之,在第二单元中,功能话题是谈论个人问题和烦恼,谈论学生的日常烦恼以及解决的途径,这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轻松,学生兴趣比较浓厚。但是不足的是,缺少拓展性。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的发挥似乎总限制在课文内容,从而显得课堂内容不够充实。作为八年级的学生,他们需要更大的空间来展现自己的英语水平,为此老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然而,学生的水平是受到老师的控制的,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力求把教学搞“实”、搞“活”。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2

  《场景歌》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场景美,生活美,感知量词的用法,激发学生了解、观察大自然,并尝试用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

  教学效果:教学本课时,我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观察画面来领悟文中所体现的美丽景色。但文中的四处景物都是南方的景色,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使得学生的想象具有局限性,说得不够到位,在这一点上我还缺乏指导。如能“以讲促说”可能比看画面效果要好些。课上我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词语,边读边想象画面,配以文中插图,这样这些场景就在学生头脑中会逐渐清晰起来。有些词语比较难理解比如:“军舰”“帆船”“铜号”“队旗”等。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我利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这样学生从直观的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感悟再来体会词语意思就水到渠成了。

  成功之处:

  这一节识字课以读为主,让学生学会用量词来形容事物。在本次教学中我初步达成了原定的学习目标,但在进行反思后发现还有三点可以进行改进:

  一是适当简化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导入部分我花的时间有点过长,导致后面教学有些匆忙。在今后的教学时应注意把复习导入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这样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才合理。

  二是生字教学不能漏。

  在设计教学时,由于第一课时已将生字全部教学完成,所以在本课时教学中没有安排学生书写生字,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每课都应该安排10分钟左右的练字时间,这一点我必须牢记并认真执行。

  三是精心设计衔接语,帮助学生进入情境。

  不足之处: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认为我对学生的组织还不够,不能收放自如。在关注学生方面还需大大加强,真正走近学生,融入其中,才能建立师生平等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改进措施:

  1、上课之初让学生用本课所学的数量词进行说话联系,学生发言欠积极,在这方面要想一些更好的策略来激发学生们说话的积极性。

  2、写字教学过程需整合得更加简洁,课堂要留给学生一定的写的时间。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3

  “混合运算”一课是在小学生学习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并且学习了用分步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问题的内容.。根据二年级小学生年龄小,思维直观的特点,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的教学手段,创设了购物情境提出问题,在结合具体情境中学生了解到在一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时要先酸乘法,再算加或减法,体会混合运算的意义,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理解运算顺序,掌握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技能。

  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

  3、树立学习的信心,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一、 重视情境的引入。

  数学源于生活,课堂上我展示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超市买东西的照片,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同学们在大屏幕上看到同学在买物品,马上兴趣昂然。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这样不仅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而且情境的创设更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二、注意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矛盾冲突。

  课堂上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出现了很多种解题方法,课堂上随之也出现了不同的想法。当一个学生说出3+4×2这道算式时,显然不能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这与学生在一年级原有的认识产生冲突,抓住这个时机的运算顺序的教学,我除了安排请学生来讲解,又安排了同桌交流等学习方法,学生自然而然的认识到要先用乘发算出4个毽子的价钱,再加上一个玩具狗的价钱,突破了难点。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将问题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交流中发现出运算顺序,在这点的处理上,感到处理的有点老师引的过多,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

  三、灵活用好练习题。

  在练习题中设计了说运算顺序,计算,解决问题和给小马虎改错几中类型,根据学生中出现的典型错误选取,问题从学生中来,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即能纠正自己的错误,有能体验到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乐趣,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心中一直也存在着一点困惑,在教材中一直没有出现加或减在前乘在后的算式,但在本学期的期末的综合练习试卷中都已出现这种综合算式,为了更能突出先算乘的优越性,在课堂上我大胆做了一下尝试,将两种情况都出现了。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4

  回顾本节课,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努力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认识—抽象—实践在设计教学时,整个环节密切联系,首先从现实的课堂情境导入,先让学生对位置有个立体的认识,进而抽象到平面图中(主题图)的位置,再上升到方格纸中位置,最后是回归到生活中的位置,整个环节是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化过程,正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对概念认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生成,效果很好。不过,在引出数对概念时,十分突然,学生比较难接受。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我又通过换座位的游戏,来弥补这个不足,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数对”意义的理解。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教学知识,丰富教材内容根据教材的安排,教学的程序是先讲座教材情境图的内容,然后现说一说自己班级的位置,而我的设计是先说一说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再把情境图作为巩固练习。因为讨论的是学生每天都坐的位置,所以这一交换就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兴趣,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了。我想现在新课标提倡做反思型的教师,那么教师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也是我们新课标的一个新的.理念吧。

  (三)充分利用现场资源,把数学问题简单化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大胆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数对”在确定位置的作用。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从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入手,用自己唤起探究如何确定位置的欲望。在学生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时,我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开动脑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描述,组织学生讨论谁的方法比较好。引入“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时,我没有直接讲授,而是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此时,本课重要的知识点从学生之口引出,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更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也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四)存在的不足在实际教学中当有学生出现(4、2)和(2、4)混乱的问题时我没有及时进行对比,而急于完成教学过程。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5

  这是上周三上的一节课,那一天实在太累,办公室电脑罢工,打印机罢工,所以请允许我也罢工一下吧~不过欠下的总是要还,趁放假三天,决心还清。

  这一节课是继1—5数的认识以后学习的,主要是使学生认识“>”“<”“=”,并借助“>”“<”“=”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首先我通过3只小猴郊游分水果这一情境导入,孩子们学习积极性很高。根据图示,我们可以看出桃子3只,猴子3只,桃子和猴子的数量同样多,同样多可以用符号“=”表示。接着分香蕉,猴子3只,香蕉2只,分不够,猴子比香蕉多,3比2多,可以用符号“>”表示,“>”开口在前,我们编了一句儿歌“开口在前大于号”。最后分梨,猴子3只,梨4只,猴子比梨少,3比4少,可以用符号“<”,为了方便记忆,我们也编了一句儿歌,叫“尖尖在前小于号”。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无论是大于号还是小于号,开口大的朝大数。

  孩子在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做些数字和符号卡片,让孩子动手摆一摆。1—5的'数字,三个符号,如何用这些卡片组成不同的式子,加深孩子对知识的理解。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6

  《语文园地二》共设了三个板块。“查字典”提示学生在读书的时候遇到了不认识的字可以用部首查字法来查字典解决。然后安排了部首查字法的三组练习,分别从“部首在字典的哪一页”“数一数除了部首还有几画”和“用部首查字法查查儿歌中不认识的字”三个角度来练习使用部首查字法。“日积月累”编排了三句编排了关于诚信,规则,与人为善的名句。“我爱阅读”,编排的是诗歌《十二月花名歌》,让学生在朗读诗歌的过程中了解每种花的盛开季节,体验课外阅读的快乐。

  教学效果:

  在《语文园地二》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主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展开教学。学生学习“查字典”时,我首先让学生自读儿歌,画出儿歌中不认识的字,为下面的联系第③题做准备。然后引导学生读泡泡中的句子,了解部首查字法的用处,接下来按照部首查字法的步骤学习部首查字法。最后完成下面的三道练习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采用这种形式,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

  成功之处:

  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安全的情境,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自由奔放地想象、思维和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

  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我们应该大胆、充分地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创造性的语文教学活动,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改进措施:

  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始终在自学、小组合作学中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起引导的作用,在关键之处引领、纠正、巩固。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7

  《田家四季歌》这篇儿歌对农民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进行了描写,以简练的笔墨描画了四幅田园四季的风景画,重点是在介绍农事,带着赞美的感情歌唱了种田人的辛勤劳动。这首时序歌既可以使小朋友们获得有关一年四季农作物生长和农事活动的知识,又能使他们在情绪感染中受到农业劳动美的熏陶。

  教学效果:

  1、本课在设计教学时,首先我特别重视文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整合,以识字为切入口,以识词为中介,最后再以诵读活动来巩固加深识字、识词的成果,把看图到识字、识词、诵读连为一体。同时,注意处理好各部分的轻重。

  2、注重朗读。通过各种方式的读了解我国南方四季的'主要农事活动,理解人们劳动艰辛和丰收的喜悦。

  3、本课重点还应是识字、写字。所以我着重抓了识记字形、写字训练的教学。在分析字形时,我注意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识字经验,从而记住字形。另外,我还提醒学生要严格按笔顺去描红、临写,把字写规范、美观。本堂课写字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成功之处:

  在识字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读一读、批一批、说一说、背一背儿歌的环节中体会农家人的辛劳,感受劳动的快乐,同时了解一年四季农作物生长和农事活动的知识,还能使他们受到农业劳动美的熏陶。

  不足之处:

  在语言训练过程中,如果把出示的农事活动按四季分分类,学生的回答会更严谨。秋季和冬季这两小节讲得有点简单,应该抓一些重点字词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改进措施:

  1、本课在设计教学时,首先我特别重视文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整合,以识字为切入口,在第一环节复习词语中,我抓住课文中的两个多音字“了”“场”,让学生了解识记。

  2、注重朗读。通过各种方式的读了解我国南方四季的主要农事活动,理解人们劳动的艰辛和丰收的喜悦。

  3、本课重点还应是识字、写字。所以我着重抓了识记字形、写字训练的教学。在分析字形时,我注意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识字经验,从而记住字形。另外,我还提醒学生要严格按笔顺去描红、临写,把字写规范、美观。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8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有关饮食的词汇以及句型“Do you want some rice?”及其肯定问答“Yes, please。”和否定回答“No, thank you。”.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情景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在新授词汇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词的含义与记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饮食词汇展开.其中最成功的地方是通过各种真实的食物图片,引导学生对于谈论饮食表达意愿,运用了身体语言,帮助他们理解、领会“Do you want some...?”句型,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热情很高。本课句型学生掌握不错,但相对来说词汇较多,像breakfast, vegetable等的`读音有待于课后再加强.特作以下总结为以后教学积累更多的经验。

  第一组织教学活动,在注意优生的同时不忘对后进生的提拔。这节课中我多次让后进生来回答问题,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更多的自信。

  第二关注学生的感受,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本节课,无论是复习还是在新授课时,都及时注意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反馈信息。注重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注重学生的感受,并很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相互配合与合作,不能搞个人主义等等。

  第三,在新授课过程中由于情景创设的到位,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学生的积极性虽然很高,大部分学生能够融入课堂。

  另外,在拓展环节的设计上,我没有抓住这个分类整理已学词语的好机会。虽然也展示了以前所学的词语,却没有做一次小结,造成了只是教师罗列词语,学生仅限于记忆词语,忽略了语言的交流性质。没有给学生一个使用词语的机会,没有给学生语言交流的语言环境。这是本节课的失误,因为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分类整理词语更贴近生活,更易于学生的实际运用。可见,在教学活动中除了教会学生本节课的内容外,作好总结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9

  到昨天,和孩子们一起读完了第二单元的内容,合上书本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的就一个字“爱”。

  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爱”是个沉甸甸的字眼,可是在本组文章中,关于爱的话题是在一组轻松愉悦的小故事和小诗歌中缓缓润泽的。《识字2》是借鉴传统的“三字经”的语言形式将爱的教育编成了新“三字经”,孩子们读起来朗朗上口;《看电视》中球迷爸爸放弃球赛,把电视换成奶奶爱看的京剧,而戏迷奶奶也关掉京剧,换成足球频道;《胖乎乎的小手》不仅为爸爸拿拖鞋、为妈妈洗手绢,还给姥姥挠痒痒;《棉鞋里的阳光》中贤淑的媳妇给婆婆晒棉被,美好的品质濡染了小峰那幼小的心灵,他也给奶奶晒起了棉鞋,想让奶奶更暖和;《月亮的心愿》中为了照顾生病的妈妈,幼小的珍珍把盼望已久的郊游也放弃了……我这教者读这组课文能让亲情和爱在心中流淌,可怎样让“爱”在学生身上繁衍这是我本组教学重点研究的课题。反思本单元的导学方法和学生的反馈结果,我觉得在高效课堂探究的思想指导下,“爱”得到了繁衍 。

  反思一: 学生会的不教。由于我班上学期的经典诵读积累了《三字经》,已经知道三字经的文本形式和朗读形式,所以在教学《识字2》时,孩子们根本不用老师教读,他们拿起儿歌就朗朗上口地读得很生动。《看电视》贴近学生实际,换频道、看精彩的球赛......这些动作学生再熟悉不过,学生只要一读文本就会浮现在眼前,所以在学这些文章时我讲的很少,大量的时间是让学生去朗读,如小组内练读、小组长推选组员展示读、小组开火车读、你读我来赛......这多种形式的读,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增强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这样我教的'轻松,学生读得愉悦而且理解透彻,不用我讲他们对文中的关键词“心里装着的秘密”也有了答案,那就是──“爱”(对他人的关爱)。 “我”的家人互敬互爱,为了他人的快乐,放弃自己的喜好。

  反思二:让学生在合作中解疑。学生在预习每篇课文时,都试着提了一些问题,课堂上不可能让每个人的问题都展示出来讨论回答,教者又要很好的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品质,这是一组值得教者探究解决的矛盾体,于是在课堂上我把这组矛盾体放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解决。如《棉鞋里的阳光》一课,有的学生预习后就提出了问题:1、小峰为什么也学妈妈给奶奶晒棉鞋?2、我应该向小峰学点什么?在《月亮的心愿》这一课,有的同学就提出了月亮为什么要想让明天下雨?本来孩子们预习后提出的这些问题,答案很简单,只要把课文多读几遍,或者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答案就出来了,可这是孩子们在自读课文后的思考,虽然答案简单可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太少,要想透彻还是有难度的,所以,在导学过程中,我不是急着让孩子们去文中找答案,而是让他们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小组里说一说、读一读、议一议、辩一辩,达到合作探究答案、学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使他们明白只要互相交流就会有收获,自己很能干能解答同伴的问题,从而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有提问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10

  《拍手歌》是本册教材集中识字单元的一首儿歌。本课共十节,字数相同,读音押韵,节奏感强,形式多轻快活泼,目的是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达到识记生字的教学目标。这首儿歌不仅描绘了大小动物在自然界自由生活的美好情境,还告诉小朋友们:“人和动物是朋友,保护动物是大事。”它告诉我们“人和动物是朋友”“保护动物要牢记”,内容通俗易懂,读音押韵,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

  学习效果:

  本课看图、识字、猜字谜都力求遵循从儿童的生活、语言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的规律。我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识字,并力求将识字与游戏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突破识字的难点。

  成功之处:

  在教学本课时,我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出新课,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最后的指导书写过程中,以“朋友”二字引出学生爱护动物之情,学会关爱,就会去关爱同学、老师、亲人,就会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不足之处:

  虽然大部分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识字和阅读能力。但是二年级孩子的知识面还比较窄,对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敏锐度不高,自我展示的.能力以及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能力也需重点培养。

  改进措施:

  1、指导学生朗读时读出节奏,并注意韵律。拍手歌节奏感很强,指导学生朗读时,一方面要根据标点停顿,另一方面,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本课形式上是儿歌,每两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末尾押韵。

  2、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巩固识字成果。还可以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巩固识字。如:拍,拍手,同学们喜欢玩拍手游戏。

  3、进行写字指导时,教师要板书示范,提醒学生注意笔画、笔顺。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11

  人教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圆锥》的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公式多计算量大。我的用意是为了降低本单元的难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熟练掌握运用公式根据公式列出算式。在学生充分理解圆柱表面积、体积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后再要求他们熟记圆周率表。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习惯是让课堂尽量按着教师的设计意图生成的。但实际上课堂教学瞬息万变有时会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冷场。上课时当同学们合作解决第一个求圆柱体侧面积的学习目标时学生汇报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体的底面周长这个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体的高我问有其他想法吗没有学生举手。等待片刻依然沉默于是我顺手拿起学生刚刚展开的圆柱体侧面积我说“你看这个长方形的长可以做圆柱体的底面周长那么谁还可以做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呢”我一边说一边把这个长方形卷起来。学生通过老师演示立刻就明白了长方形的宽也可以做圆柱体的底面周长纷纷把小手举了起来。虽然这节课教学内容已完成但是我感到学生在初学圆柱体表面积时知识没有拓展到长方形的宽也可以做圆柱体的底面周长。

  在掌握了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圆锥并进一步教学圆锥的体积。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来发现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能运用这个关系计算圆锥的体积。由于形象直观的操作学生能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运用自如。

  第二课时在学习了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课件出示墙角有一堆沙子现在想知道它的体积该怎样做实物展示让学生们一眼看出这是一个四分之一圆锥在原有知识技能基础上的创新练习让同学们体验到数学的无所不在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提高了兴趣。

  但教学过后仍感到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如三角形旋转成圆锥体哪是底面半径哪是高个别学生还不能清晰辨别。在复习圆柱圆锥体积后运用公式解决问题出现混乱主要体现在求圆锥忘了乘三分之一。另外学生在计算时错误率比较高。

  从单元中学生的练习来看,存在了几个问题。

  1.单位,少部分学生老是忘记区分面积和体积单位,有的干脆一个也不写。

  2.求圆柱表面积要计算圆柱的两个底面积,求完表面积之后再计算圆柱体积,有的学生就直接拿两个底面积之和去乘以高了。

  3.虽然学生记住了圆锥是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但再计算中仍有一部分学生忘记把1/3乘进去。

  4.要注重直观演示

  如:书中的这样一道练习一台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1.5米,直径1.2米,(1)前轮转动一周,前进了多少米?(2)如果每分钟滚动15周,压过的路面是多少平方米?对于这样一道题,一开始觉得学生理解起来应该不难,因此每次只是抽学生回答一下:第一小题其实是求什么?(底面圆的周长)第二小题求的是什么?(圆柱的侧面积)。并没有多想学生理解不理解。而每每做这道题时效果都十分不理想。后来,在某日的专家讲座中听了关于直观演示在空间与图形中的作用后,我茅塞顿开,因此,在后来的`讲评这道题时,我也随手拿起学生的一本数学书,请孩子们也跟我来,一起演示压路机的前轮滚动的情况,边演示边指:前进了多少米是求的哪一部分的长,而压路的面积是求哪一部分的面积,这样形象直观,学生很容易接受。同时我告诉学生,以后遇到你不理解的情况,要积极想办法,如画图、利用手中的书本等帮助自己化抽象为形象,从而化难为易,而不能不加思考去拼凑算式。

  再如,把一块底面半径2厘米,高6厘米的圆柱形橡皮泥,捏成一个与圆柱底面相等的圆锥形,你知道它的高吗?

  大部分学生会通过计算,即先求圆柱形的体积,再利用体积相等的关系,用体积乘3,再除以底面积来做,但当我把底面半径2厘米去掉以后,学生很难分清到底乘3还是除以3,为此,我很是头疼。

  怎么办?背公式吗?学生记不住,也限制了思维的发展。后来,我发现一个孩子在本上画图,我受到了启发:是啊,当它们体积相等时,学生可以在本上画图,凭直觉就能发现,当底面积也相等时,圆锥的高肯定是圆柱的3倍,而高相等时,圆锥的底面积应为圆柱的3倍。接着,我又在黑板上画了个相反的情况:试想,当它们体积相等时,如果底面积也相等,而圆锥的高如果说画成圆柱的1/3,会是什么样子呢?我画上以后,学生哈哈大笑,也轻松掌握了这一方法,以后,在这类题上就很少出错了。

  通过以上方法,我也深深体会到,数学教学不能光“说”不“做”,能让学生动手的,一定要让学生通过动手直观地去理解。要不,学生记住的,也是一些死答案。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12

  位置(一)教学反思

  优点: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认识行、列的含义与确定行、列的规则,再有意识让学生用行、列的方式描述小军的位置,即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然后根据这一描述的'方式引入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列”数,第二个数就表示“行”数;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练一练,用行、列描述其它的位置,并尝试着用数对表示出来。课堂上学生合作愉快,讨论积极热烈,因而学生很容易接受并理解了用行列描述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不足:参与讨论的学生不够多,应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当中来。

  改进:今后教学中,注重不同程度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位置(二)教学反思

  优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学生掌握的很好,学习兴趣极高。

  不足:个别同学发言不够踊跃。

  改进措施:后教学中,注重不同程度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位置练习课教学反思

  优点:本节课利用迁移规律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通过学生自我达标性的独立练习,进一步强化“双基”,找出存在的问题,订正错误,并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不足: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后,学生分不清.

  改进:今后教学中,注重不同程度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13

  教学内容:教材第16页例2及“做一做”第1、2题,练习三第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60÷6 240÷8 320÷4 420÷7

  450÷9 630÷7 360÷6 400÷5

  120÷3 160÷4 280÷4 540÷9

  2、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值。

  148 193 87 93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引入新课

  (1)有124箱货物,李叔叔三人开了三部车,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2)到西湖有223千米,客车行驶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3)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4)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让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出各题的算式。

  124÷3 223÷4 100÷3 182÷4

  提问:请学生逐一说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在说算式意思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主题图,同时出示例题2。

  教师:要求“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列式是:124÷3。

  教师:大约是什么意思?

  教师:怎样进行除法估算?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124≈120 124=120+4

  120÷3=40(或3×40=120) 120÷3=40

  平均每人大约运40箱 剩下的4箱每人还可运1箱,每人大约运41箱。

  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

  ①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都正确的。

  ②两种结果虽然有微小的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问题的.合理解决,可以说,这样的差异在本题的解决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3、让学生独立进行估算。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223≈200 223=200+23 223≈240

  200÷4=50 200÷4=50 240÷4=60

  平均每小时约行50千米、55千米、 60千米。

  教师:以上3种结果都对,说明汽车的速度每小时在50~60之间,当然以55最佳,因为它更接近准确值。

  小结: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前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4、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

  ①在解决第一题的时候,能将100估成120吗?为什么?

  ②在解决第二题的时候。将182估成160合适还是估成200合适?

  5、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讨论,让大多数人明白:在第一题中,只有100元钱,所以估算时不能将100估大,只能估小;在第二题中,已知灾民182人,在考虑所需帐篷数时,应将182看成200,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帐篷让灾民度过困难期。

  三、巩固运用

  完成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怎样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三的第3题和第4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能结合具体的情境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本节课在教学新课之前,我先练习了几道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题,接着又复习了几道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从复习题的练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今天学习的内容一定和“估算”有关,我顺势引出并板书出课题。了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接近准确值的估算方法,在教学做一做第1题260÷4时,我也重点增加了这种方法的训练。通过改进了教学方法以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明显好于第一节课。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14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人文内涵”也包含对人的生存状态(形式)、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思索与理解,成为新课程教学目标之一。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特点,对于教师正确实施语文教学,增强语文教学的人文魅力,高扬人文旗帜,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明确了这点目标,结合初二(八年级)语文课本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我们来谈谈如何把这种人文内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而使课堂效率提高。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人物描写,每篇都有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另外还有一个特点,这些人物都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有些还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是弱者,而且他们生活的年代都离现代社会有一定距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注意到学生在初读这类文章的时候,由于他们的生活经历的影响,是很难第一时间产生共鸣的。如何帮助学生读懂这些人物,拉近他们与文中人物的距离,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

  例如《老王》这一课的.教学,学生在初次阅读的过程中基本能够归纳出“老王”的特点是“生活艰难、心地善良”,也能找到相应的例子,但进一步问他们:“那作者一家又是怎样的人?”学生们就只能回答出“好心”或者“善良”。找到的例子也多是“坐老王的车,给钱老王赚”或者“送鱼肝油给老王”这类。这些例子的确可以体现作者一家的善良,但也只是有能力的人对不幸的人的同情和帮助,很容易理解。他们忽视了“作者坐老王的车时和他聊天”、“老王送礼来却忘了请他进来喝茶,所以觉得抱歉”这些例子也暗示了作者对老王的态度不仅仅是同情,对他的帮助也不是施舍。

  当我把这些例子给学生找出来之后,他们就能回答出“作者一家把老王当朋友对待”,从而再引出作者有“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就水到渠成了。这时再用一个发生在当代社会的小例子来说明在帮助弱者的同时照顾到对方的自尊心,这才是助人的最高境界。平等的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是这篇课文带给学生最珍贵的精神养料,把它们顺利融入本课的教学中,符合了新课标对“人文内涵”的要求,起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作用。

  本单元的其他课文也通过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各种各样丰富却深沉的人物感情,既体现了人物的复杂特点,显得真实可信,又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例如学生在刚开始读《阿长与〈山海经〉》,当在文章开头读到阿长的粗鲁行为和琐碎麻烦要求时,只觉得她没有文化、愚昧,但读完全文,再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就可以知道她的愚昧是当时的社会给她的烙印,而在这种环境下,她的善良更显难能可贵。

  能把语文的课堂当作塑造学生高尚人格的其中一个有力平台,能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产生共鸣,受到触动,他们就自然会投入到课堂学习上来,得到学生的配合,课堂效率就自然提高了。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15

  《树之歌》这篇儿歌,让我们认识了11种树木,了解这些树木的特点,并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了解、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效果:

  教学本课,我制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儿歌,利用形声字特点掌握木字旁的8个生字,初步了解树木特点。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熟读儿歌后,圈出儿歌中的树木名称,然后与插图一一对应,由这些表示树木名称的词语引出生字“梧、桐、枫、松、柏、桦、杉、桂”,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将同偏旁的汉字进行归类识字。

  这首儿歌篇幅短小,读来朗朗上口。而且洋溢着浓浓的情趣。所选的树木具有代表性,贴近儿童生活。学习完课文,我又进行了拓展延伸,列举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树木,让孩子们说说这些树木的特点,并有意识地模仿《树之歌》说一说。比如:“杨树直,榕树茂,柳叶弯弯像眉毛。”“榆树高、槐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石榴开花红似火,桂树花开十里香。”激发了学生的说话热情。

  不足之处:

  《树之歌》是一则小韵文,主题单纯,内容浅显,重在识字。《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我对本课教学设计重在识字方法的.引领、识字兴趣的激发……但是效果欠佳。

  改进措施:

  识字习惯的养成,借助情境,立足语境,多元识字。课堂上我应按照课前预设去做,这样的话,学生识字兴趣浓厚,大大地提高了识字效率。课件用儿歌的形式,配上精致的插图,将杨树、榕树等11种树木的特点呈现出来,让学生对树木有一定的了解。教学过程中,再让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熟悉的树木,以此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04-05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04-05

第二单元英语教学反思06-12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04-03

苏教版语文第11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反思07-01

五年级第二单元教学反思06-11

单元教学反思01-17

苏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秋游》教学反思02-22

四年级第二单元教学反思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