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教学反思

时间:2022-11-24 14:34:3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短歌行》教学反思(通用8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短歌行》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短歌行》教学反思(通用8篇)

  《短歌行》教学反思 篇1

  由于古今有着千百年的时空距离,古代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均与现代汉语存在着明显差异;再加上对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情况缺乏了解,对文章中涉及的典故、制度、名物等不大熟悉,这些都会使我们的学生感到阅读文言文要比阅读现代文难一些,甚至因畏难望而却步。

  而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又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再加上我们语文老师“保姆式”的教学思想——生怕学生读不懂,采用“字字讲解,句句对译”的教法,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就这样被“肢解”成一堆“古汉语知识材料”,我们的学生则深陷字、词、句的泥沼中,以致“生气全无”,更谈不上去思考、去感悟了。

  新课标要求我们从传统的字诂句训的束缚中解脱,寻找一种全新的互动式教与学的模式。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师生互动起来,学生必须要有兴趣。因为,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内驱力,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所以,每位语文老师都应该去思考,如何改变学生学习古诗文畏难、无奈、倦怠的情绪,并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刚刚跨出大学校园,走上三尺讲台,我上了从教生涯中的第一堂公开课——《短歌行》。具体到我的这一节课,也进行了认真的反思,现在把自己的想法梳理一下,和大家共享。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教。

  这一单元是高中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第一个阶段,虽然之前已经学过《诗经》、《离骚》、《孔雀东,不知道一首诗应从哪里入手去鉴赏,也就是诗歌鉴赏的方法和能力需要训练和提高。因此我想把曹操的《短歌行》作为一个突破点,让学生从课文学习中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为学生以后鉴赏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升到鉴赏能力的培养上,使学生形成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这是一个整体的考虑。

  那么诗歌鉴赏的方法有很多,可以从a题目入手,挖掘重要信息;可以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也还可以从意象入手,抓住意象特点,揣摩诗歌情感……到底哪种方法结合本课更好呢?

  我认真的钻研文本,参阅大量资料,梳理思路,在反复诵读中我发现其实本诗抓住“忧”这个关键字,就可以理出一个思路: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忧之根源──归心解忧。于是我想到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通过点拨法,设置问题,当然问题的设置要由浅入深,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完成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也体现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掌握这种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于是这节课在学生基本鉴赏能力的培养上,希望能达到这个目标。这是一个思路。

  另一方面,阅读鉴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题,尤其对于古诗更是这样。新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不断充实精神世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因此应加强吟诵,在反复吟咏中体会诗中感情,让学生吸取诗歌的积极的精神营养,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但是课堂上在这一块的处理上,我显得有些仓促,因为要顾及到后面诗歌鉴赏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所以花的时间不够充分。这也显示出在课堂教学的节奏上把握的不是很好。以后需要注意。

  开头导入部分使用多媒体播放《短歌行》吟唱片段,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冲击,能让学生尽快地走入我为本篇课文创设的情境,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为诗歌鉴赏作好情感铺垫。

  结尾部分的个别学生背诵诗歌和全班同学试背诗歌是对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诗歌朗诵、理解能力的检测,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诗文,才能更好地形成自己的能力。

  由于这次的课准备的很仓促,从构思到完成只用了五天时间,再加上自己作公开课还是第一次,所以经验寥寥。但通过这次说课、上课,尤其听评课,受益匪浅。上公开课可以让人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高,让我更加知道了应该努力的方向,只有更深刻的认识自己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快的成长起来。

  《短歌行》教学反思 篇2

  《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名篇之一,其成功的教法很多,但总的说来,大体上都是按照朗读、讲解、分析等教法来授课,而我希望能在这些教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下面,我对《短歌行》的教学作以下反思:

  一、激起心灵共鸣,走入历史情境

  课堂上,我特别注重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迅速地走入我精心营造的历史氛围中,感受曹操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叹,他的求贤若渴的急迫心情,他的想要建功立业的大志以及他的欲统一天下的政治抱负。

  课前三分钟,我为学生们播放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歌咏《短歌行》的片段,伴着强大震撼力的音乐,苍凉、悲壮的歌声使曹操跨越了历史长河,仿佛走到了学生们的身边,整个课堂的气氛肃穆而悲壮。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似乎若有所思的样子,有的同学还在小声地跟着哼唱,我感觉到学生们已经慢慢地走入了三国,走入了那个群雄逐鹿、诸侯激战的时代,走入了那个“乱世出英雄”的动乱岁月,也走近了我们这节课的主人公——曹操。

  曹操的思想情感细腻、深沉且复杂,简要的分析之后,我又为学生们播放了《短歌行》的配乐诗朗诵,朗诵者把曹操内心深处复杂、丰富的情感以及全诗感伤、苍凉的基调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个堂课成功地将学生引入了特定的历史情境和氛围当中,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反复诵读,环环相扣

  古文重在累积,而最好的方法便是熟读以及背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贯穿整堂课的一个教学环节就是朗诵(朗读和背诵)。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把握诗歌的意境,以达到牢记和背诵的目的。通过教师朗诵和学生诵读,由浅入深,由内到外,由点到面,一步一步地使学生从学习到接受,到领悟,再到吸收,循序渐进地掌握了这首诗。

  课后在和一些老教师沟通的过程中,回想起课堂上每一个细节,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

  细节一:“行”是一种古代特殊的诗歌体裁,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我讲到:“《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和曹丕《燕歌行》的诗句中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

  细节二:在指导学生如何朗诵时,我为大家朗诵了《短歌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为整堂课营造了很好的氛围。

  三、调动知识储备,挖掘文本内容

  语文课虽然很注重课堂上形式的创新,讲究新颖的教学方式,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还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语文,所以,我把我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文本的挖掘上。我希望能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地开掘,让学生在全面把握文本内容的同时,学会用探究的思维去学习语文。

  在对《短歌行》层次的划分上,我把全诗四句作为一个层次,注重分析各个层次之间的层递关系;在对课文内容进行解析时,我帮助学生理顺全诗的线索,这首诗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以忧和思贯穿其中,暗线则是诗人对人才的层层递进的暗示与召唤。尤其是对忧和思分开进行分析,使全诗具有了一唱三叹,反复吟诵的效果。

  要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关键是观察他们是否懂得学以致用,能不能触类旁通。这是一种技能,教师在教学时就必须自觉引导之。我认为最大限度地对文本进行开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而在此基础上给予相关的扩展,就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能有所取,有所得。

  四、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在教学中,我一直相信,只要心中时时刻刻都装着学生,你就会有无穷的智慧。整堂课中,我的设计思路是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完成,教师做适当的点评与指导,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也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后对自己的教案、教学设计思路及实际教学进行全面反思,才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活动,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我想,教学反思,不仅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通过此次授课,自己在对课的设计和思考中成长。同时也发现自己仍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有人说得好“上得最好的课永远是下一课”,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短歌行》教学反思 篇3

  一首《短歌行》让我读懂了曹操,人生虽然短暂,但是人的思想和事业可以穿越时空,在时间的原野上奔跑。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那激荡于胸中的壮志之忧,但是我怎样才能更好的把这种感受让学生体会到呢?于是我决定让学生通过读真正的去感受,去领会。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以至于有了贤才难求之忧。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体会作者的情感上,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抓住“诗眼”,再通过读找出诗人的三种忧,并让学生自己试着欣赏三种忧,在学生赏析时,我适当点拨,指导方法,给学生以鼓励。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读,有,学生的齐读,学生的自读,个别学生的美读,共5次,让每次读都带有目的性。使学生在反复读中理解、赏析诗歌,最终背诵全诗。

  在设计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使课堂教学更有效,让学生试着来赏析。为了使学生的欣赏有的放矢,我引导学生找出诗眼“忧”,并围绕着这几种忧进行赏析。在赏析中给学生以学法上的指导,如:怎样找诗眼这类问题。

  《短歌行》这首诗的理解上有两大难点。一是用了大量的典故。在学生赏析的时候我进行了适当的点拨,使学生知道典故的含义,更准确的把握全诗的情感。二是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不易把握。在这方面我引导学生分析诗中三种忧的内在关系,这样对诗人情感的脉搏就可以准确的把握,并理解它的变化。

  《短歌行》教学反思 篇4

  这一单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学习,是高中学生的第一个古典诗歌单元,所以,虽然已经讲读了三首古诗《诗经》、《离骚》,但是学生对于怎样读诗歌,还是没有清晰的思路,所以备课时,我就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学生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上。

  诗歌的鉴赏方法有很多,有的可以从题目入手,如《归园田居》。有的可以知人论世,如王维的诗歌,有的可以从意象入手,如王安石的《孤桐》。但具体到这一课似乎都不是很合适,,从题目入手,只能分析到文体知识,知人论世倒可以,但有先入为主的嫌疑,意象似乎也不是很突出。想了很久,觉得还是用一般文章的鉴赏方法: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几个方面去带着学生鉴赏。教学过程中主要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诗眼?

  2、“忧”从何来?

  3、如何表现出“忧”?

  这样来指导学生抓关键词提纲挈领的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手法。效果还不错,学生为了理解这几个问题,自己读通全诗,自己去查找典故的原文,理解意义,讨论用法,比老师逐句的翻译好很多。同时在教学中时时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读懂新诗歌,如对照诗歌中的“酒文化”理解“对酒当歌”,对照诗歌中对人生短暂的吟咏以及曹操的其他诗歌理解曹操的感情基调是否低沉。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学生对方法有了比较清楚的概念。

  同时,诗歌教学中一定要注重诵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六次诵读,开始的听读正音,齐读初识,到分层的齐读把握感情,再到分层个别学生读点评,然后是学生比赛诵读,最后齐读成诵,应该说在诵读中巩固了对诗歌的理解。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不断充实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

  本节课唯一不满意的是,教师的示范作用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资源,但本课中学生的活动不少,但是遗忘了教师的适时展示,如诵读。时间把握也还要更严格一点,课外拓展没有完成。以后要注意这一点。

  《短歌行》教学反思 篇5

  《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名篇之一。我按照诗歌的传统教法来讲授,主要从朗读、品赏、分析等方面入手解读本诗,并且在此基础上请教组内多位老师,力争做到严谨。

  一、激起学生兴趣,带入诗歌情境

  在课堂上,我特别注重导入环节。为了营造历史氛围,使学生迅速进入诗歌情境,在课前三分钟,我通过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播放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在这慷慨、雄壮、悲凉的歌声中,学生们听得很认真,甚至有的同学还小声地跟着哼唱,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迅速的进入了情境。接下来我便根据一代伟人毛泽东《沁园春·雪》里的诗句,回首历史,纵览古今,引出课题,引出曹操,用导语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较为具体的介绍曹操其人其事,让学生更全面和具体的了解曹操,正确看待曹操,同时积累文学常识,并介绍《短歌行》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走入了那个群雄逐鹿、诸侯激战的时代,走入了那个“乱世出英雄”的xxx岁月,也走近了我们这节课的主题《短歌行》。

  二、多次诵读,环环相扣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把握诗歌的意境,以达到牢记和背诵的目的。一节课,多次朗诵,次次深入,环环相扣。一读,老师范读,学生正音正字,并注意体会诗中情感和诗人当时的情怀。二读,学生自由朗读,在自读中自主体会诗歌情感。三读,请个别学生感情饱满、抑扬顿挫地朗读全诗,朗读时尽可能地展现诗人曹操的胸襟、情怀和魅力。四读,全班同学齐读。五读,划分了诗文层次,分析了各层次所表达的诗人的不同的思想感情之后,全班同学再次齐读,目的主要是体会和理解诗人真实、细腻、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六诵,请个别学生站起来背诵全诗。

  六次诵读,由浅入深,由内到外,由点到面,一步一步地使学生从学习到接受,到领悟,再到吸收,循序渐进地掌握了这首诗。

  三、品读赏析全诗,挖掘文本内容

  语文课上,讲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语文,所以,我把我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文本的挖掘上。我希望能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地开掘,让学生在全面把握文本内容的同时,学会用探究的思维去学习语文。在对《短歌行》层次的划分上,我把每八句诗划分为一节,全诗共分为四节,注重分析各个层次之间的层递关系;在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时,我按节讲解,帮助学生理顺全诗的线索,全诗前三节诗人一直在抒发自身的忧思,最后一节中方才吐露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诗歌内容及情感层层递进,使全诗具有了一唱三叹,反复吟咏的效果。在课堂上,我采用问答式交流,逐步引导,让学生有方向的思考,使思想活跃,思维发散,能力提高。在最后,情感升华,劝勉学生自主努力拼搏。

  四、缺点不足之反思总结

  古文重在累积,而最好的方法便是熟读以及背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课堂上,虽多次诵读了全诗,但具体操作上,还是有欠缺和不足,应以学生为主体,可是上课时自己唱主角的时间太长,没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消化吸收的时间。或许,我的分析如果点到为止,那么,学生在这堂课上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思考,既能活跃课堂,又能体现其主体性。在这一点上,我还需努力改进。

  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在时间上我没有做好整体安排,在前面环节中,有些赶,导致在授课结束时,还有一些剩余时间,在预设时没有想到时间会有剩余,所以这时有些慌乱,没有处理好这一节环节,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注意这一方面的问题。

  通过这次汇报课,我深刻的认识到,单纯的“预设”不应该是我们教师备课和应对课堂所出现情况的全部,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应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实际教学中,只有通过这三个不同阶段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不断的思考和更新,才能使教师在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都有很大提高。教育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表现在教师能否敏锐地捕捉到教学细节,并科学地处理这些教学细节上。

  我的第一堂公开课就这么结束了,锻炼了自身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如何敏锐地捕捉教学细节,巧妙地把握教学契机,适度地开拓教学范围,都是我应该继续下大力气钻研的问题。“学生要有一碗水,教师应先有一桶水。”以此自勉。

  《短歌行》教学反思 篇6

  语文课堂应该是人文性和工具性高度统一的一门艺术科目,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文字中所蕴含的大量隐形信息做出自我分析和结论,如文学手法、文体特点、文学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要形成准确生动的认识。学生对于人文性往往能够产生兴趣点,比如文章的情节,诗歌的情感,文言文的构思等都能乐于理解。但是对于这门学科的工具性,他们往往存在疑问。我曾问过多个我班的学生,他们对语文课堂是一个怎样的认识,他们的回答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语文课不如数学科目等理科科目具有挑战性。换句话说,他们能够从理科科目的大量解题中找到自我突破的乐趣,但是在语文科目上,往往课堂听懂了,考试却不会做。

  的确,无法有效实现语文课堂教学工具性,不能积累一定的语言素材积累和解题思路,这是摆在我们语文老师面前一个真实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如何让学生形成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如何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如何真正去理解语文课堂,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学生就能乐于学习语文,能够主动学习语文,能够形成解题思路,就能够有效的提升语文只是分析能力,这对于学生的整个知识体系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以我刚上过的高中语文第二册诗歌单元《赤壁赋》课堂教学为例,谈谈我需要将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反思。

  这篇课文在周六6班的第一节先上。首先我介绍了曹操的生平以及他的诗歌艺术特色,然后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正音释字。设计了几个问题。1.曹操忧什么?2.曹操忧之中又盼什么,如何盼?在文中怎么表现?3.诗歌情感是怎样的?4.通过此诗,反映曹操诗歌的什么特点?学生对于第1个问题理解得比较浅显,多答到因为岁月易老,人生易逝所以忧,没有认识到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对于江山的渴望、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望而对于渴望的忧,这是一个问题。在我的引导下,他们知道了曹操对人才的忧,但是如何在忧中盼,他们多半不能认识答,没有认识到用典的具体作用,所以第2个问题的用典的设计基本失败。最后,他们不能形成对于一首诗歌的一个整体把握,只看到“忧”,对于曹操心中的抱负能够从“忧”中体现认识不够,而这点恰恰是理解这首诗歌的重点,也就是这首诗是曹操将政治内容和意义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寓理于情,以情感人。抒发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言志的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忧叹之情,有对贤才的渴求之情,有既得贤才的欣喜之情,有对犹豫徘徊的贤才的劝慰之情,有坚信自己礼贤下士,天下贤才定会归附自己的自信之情。诗人把这些复杂的感情,通过似断似续,低沉沉郁的笔调通过比兴、用典等手法表现了出来。 学生只看到“忧”的一面,不能理解曹操在忧中的积极一面,不能认识到艺术手法的实际作用。最后我只得把诗中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表达出曹操虽然充满了深沉的忧叹,但是其中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感情,给人以鼓舞和力量这些结论给学生摆出来。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虽然有主动思考,但是得出的结论不乐观。

  首先谈曹操的理想与抱负,花3分钟时间,让学生理解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望。此时,没有先将曹操诗歌的整体艺术特色说出。然后,介绍曹操的“人才令”这些政治性的法令,让他们首先在心目中形成一个认识,那就是马上要学的诗歌《短歌行》与法令肯定存在不同,不同在哪里,我没有马上点出,而是让他们带着疑问朗读诗歌。问题1.相对于一般人的“忧”,曹操的“忧”有哪些不同?很快又学生因为先前的背景引导答道了曹操对人才不足的“忧”,对实现政治理想的“忧”。我心里一阵安慰,果然这样设计有效,学生已经初步走上了对于诗歌内容的全面理解来了。问题2.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诗人,那么,这首诗与法律不同在哪里?经过短暂的思索,又学生提到了曹操运用了比兴和用典的手法,甚至有同学主动提到这些手法对于主题是一个有意遮掩,在情感上追求诗歌的抒情与政治结合的目的。在此时,我恰当的将比兴的具体内容引出,比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实际上曹操是要突出隐去的后两句话,表达对人才主动投怀的一种期望。此时,学生已经完全深入到典故中,能够主动去探究课本的课下注释。在这个基础上,我继续让同学们谈第二节的“明月”“乌鹊”“山”“海”“周公”等具体意象的作用,学生能主动看到“忧”中积极的一面,然后自然而然,对于这首诗歌的艺术情感就能有效得出了,学生能够认识到这首诗歌的感情充沛,慷慨激昂这些核心的价值观。最后,我还是提问,让他们自己去找艺术手法,对“比兴”、“用典”他们能够答出,对抒情和议论和叙事相结合我稍微点拨了一下。这期间花的时间不多,完全在一个课堂课堂完成了。

  下了课堂,我真的心情激动,因为我的改变收到了成效。我回到寝室,敲打这些文字,内心不免还激动着。我觉得,第二节课之所以比第一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和有效,主要归功于以下几点:

  1.作家人物背景介绍。有的作家的气质和风骨,其实是多变的。一定要抓住要教学的具体篇目的情感指向去重点介绍作家的某一种人生观,这样能够让学生集中地形成一个认识,不至于太大太散。

  2.问题设计。一定要根据具体诗歌的难点去形成问题。问题要为教学中心服务。比如我重新设计的曹操的“忧”与常人的感时伤神的“忧”有何不同与简单提出曹操“忧”什么相比,带有一定的比较性和目的性,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去找切入点。问题的设计相当重要,一定要有难度,有深度,还要具体。

  3.让学生自己去找为什么《短歌行》是诗而不是法令?这样形成文体对比,能使学生去从形式上和内容上去把握诗歌语言的艺术,比简单发问诗歌有什么艺术特色好得多。

  一堂语文课,时间有限,但是内容含量可以说是很大的。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形成积极有效的思考,并且形成一个解题思路,将语文科的工具性展现出来,是需要我在备课上必须大下功夫的。

  其实,有的老师已经去解决了我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形成了一定的经验,我相信,许多从事多年语文教学的老师有很多方法去具体指导。但是,我想,这一个“简单”的问题和一个“简单”的反思,是我真正去理解了的,是我真正去感受了的,我正在形成我自己的宝贵的“经验”,如果这也算是“经验”的话,我想,我已经开始努力了。

  《短歌行》教学反思 篇7

  古典诗歌由于历史的久远性,词句的凝练性,往往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难点,在古典诗歌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往往带领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歌内容,以期完成诗歌的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往往费时费力,收效甚微。那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古典诗歌教学呢?笔者认为,化繁为简,品味鉴赏不失为古典诗歌教学好的方法。下面,我以执教的《短歌行》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一、抓朗读,感知诗歌内容

  朗读是诗歌重要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朗读往往会使学生较快地把握诗人的情感,更为准确地理解文本内涵。

  在《短歌行》教学中,可以设置四次朗读环节。第一次朗读,学生出声自由地朗读诗歌,重在让学生发现诗歌中自己不会读或读不准确的字音;第二次朗读,学生结合课后注释,对诗歌字词大体理解之后齐读,重在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读出节奏;第三次朗读,设置在教学之末,此时学生对诗歌内容、诗人情感都有了较为准确的体悟,这个时候朗读,学生自会读出人生短暂的伤悲,读出求贤若渴的急切,读出渴望天下一统的博大胸怀。

  二、抓诗眼,体悟忧伤之情

  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字、词或句子。或者说,诗眼,就是指在诗歌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关键的字、词、句。抓住了一首古典诗歌的诗眼,不仅可以准确地抓住文本内容的核心,而且可以快速地抓住诗人的情感。抓住诗歌的诗眼,往往在教学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短歌行》中,学生不难发现“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些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发现了这些句子,也就找到了本诗的诗眼——忧。继而紧扣诗眼,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因何而忧,最终从忧人生短暂,忧人才难得,忧天下未统三个层面准确理解诗人的忧不是消极与颓废,而是抓紧时间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三、抓关键,把握爱才之心

  曹操大力提倡“唯才是举”,曾发布了“求贤令”,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千载动人的“求贤歌”。因此,诗人所忧人才难得,是“三忧”中学生理解的重点。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握诗歌中的关键字词,体悟曹操对四类人才的反复致意。比如巧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子衿”的借代手法,理解曹操对有识之才的思慕之情;抓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中“鹿”和“野”的隐喻手法,理解曹操对隐居之才的渴望之情;抓住“越陌度阡,枉用相存”中的“枉”“存”,把握曹操对归顺之才的感激之情;抓住“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中“乌鹊”“绕树”的比喻,体悟曹操对观望之才深深地召唤。

  这样抓住文本的关键点实施教学,最终学生会准确地把握曹操的形象:在短暂的有生之年,招募更多的人才,建功立业,完成统一的大任。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让人耳聋。去芜存菁,删繁就简,方能让诗意之花绚烂开放。优秀的教师,还会力求课堂简单纯净,拨云见日,培养学生敏锐的心灵感悟,悟出诗歌味道。

  《短歌行》教学反思 篇8

  1.余映潮先生曾说:朗读,是充满诗意的课堂活动。文学评论家曾说:《短歌行》这首诗讲不如读。本节课便是用朗读这一诗意的手法引领了丰富而又生动的课堂。以读为线,贯穿始终,课堂意趣盎然。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将这一方法发扬光大,不断探索新的、更好的诵读方式。

  2.在解读文本时,“一字立骨”贯穿赏析始终,这样的教学方法适合于诗歌教学,但在赏析过程中,讲解有些流于表面,没有深入,有些遗憾。

  3.学生活动时,活动的方式有些死板,不灵活,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多探究更多的有意义的课堂活动的方式。

  4.诗词教学的方法很多,解读角度也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探究更多诗词教学方法,在“守正”的基础上努力做到“创新”。

  5.本课教学设计参考了宝鸡金台高级中学朱慧颖老师关于《短歌行》的诵读指导的方法,给予笔者颇多的灵感,让诵读教学落在了实处,指明了方向,在设计之前应多学习优秀教师教学案例,给予启发。

【《短歌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短歌行教学反思11-23

《短歌行》教学反思11-11

短歌行的教学反思12-07

《短歌行》的教学反思12-15

短歌行教学反思06-25

《短歌行》教学反思09-02

短歌行教学反思09-09

短歌行教学反思10-28

《短歌行》教学反思11-23

《短歌行》教学反思范文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