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17 17:53:4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通用22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那么应当如何写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通用22篇)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1

  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蚂蚱……还有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这里充满自由,充满生命的气息,童年的作者是自由的,这自由是作者童年快乐的源泉。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介绍她的《呼河兰传》,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接着,我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地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让他们交流“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思考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我让他们交流的同时,引导他们读相关的段落,要求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我想作为老师自己,是非常想学生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而这个快乐的童年将永远留在学生的记忆深处,久久不能忘怀的。但现在的考试制度却时刻牵动着老师们的心,老师们担忧的是

  假如放松了学生,让他们快乐无忧地玩耍,分数是否会下降,而家长们把希望也寄托在学生身上,总是担心他们成绩能否名列前茅,会否比不上其他孩子,于是,无论节假日也好,平时也好,根本不让学生喘口气,不断地给孩子报这个兴趣班、那个兴趣班,剥夺了孩子自由的权利,玩的权利,难怪孩子会如此羡慕文中的作者了。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2

  最近,我在博客上连续对他的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和思考,旨在发掘名教师在备课、洗课、上课上的研究资源,进而启发自己与同仁。

  教海探航的活动近几年我都参加,再累再忙都会如期的参加。昨天一直在想怎样才能上得更好。在学校里一直没上过。在泰州时有三个板块。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读课文,概括,体会是怎样写具体写形象。第二是作者在园子里的生活是怎样的。第三点是作者是怎样写好的。只上了两个板块。我回家后反思,这样上效率不高。我的目标没有达成。我一定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表达方式,一定要让学生写作,这是我一直主张的过程。写一定要充分,15-20分钟,要有酝酿的过程。我怎么样才能省下时间让学生写呢?在张家港上时,先让学生谈我对祖父的园子有哪些了解。我与祖父生活的园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做了些什么。学生找了摘花……我与祖父在做同样的事时有什么不同,学生找出哪里等词,找出这些虚词,因为虚词是表达情感的。再用一个词概括童年生活。第二板块,作者既然写童年生活,为什么还要写其它呢,这些与童年生活有什么联系。写园子里所有的……

  这里写自由,前面也是写自由,这里的写法有什么不同,前面是描述,这里用了排比的句式,愿意怎样就怎样,学习萧红这种特殊的写法,用了10分钟时间。一下子就切入主题,比较冷。我就琢磨,这样上有什么问题,让全体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语文的状态,有什么方法。这两节课我到底让学生干什么,我教什么我知道了,让学生要动,让所有的学生要参与。让所有的学生都要动起来,我反复地看这篇课文,生字要学,生字与内容一梳理,发现有了三种,一组是词语,是写丰富多彩的园子,第二组是写很多庄稼,韭菜等词是生字,在孩子与祖父的园子是不一样的,孩子眼中的园子是不一样的,成人关注的是做什么,孩子关注的是有什么。

  第三组孩子在里面干什么,我整理出来了。三组词用出来了,这里有一个草帽这个词,怎么让他写。既要让他写,还要让学生归类,让学生有这样一种意识,词语只有归类,学生才会意识、进行记忆与运用,所以用了第一个环节,默写。因为学生不一定会默写,所以允许让学生看课文。学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记忆深刻,只有他在写不出来的时候,才会特别注意。我们要研究怎样让学生进行高效的记忆,语文老师从来不强调高效的记忆。第二个板块这些昆虫与庄稼在作者的眼里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在确定了教学内容后,关键是让学生如何去学,我们要关注让学生如何活动。首先让学生读得充分。要让学生读得有感情。指导不能刻意,要自然。上课要与课文的基调结合,要让学生读出什么,读到什么程度。要读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读懂。读出怎么写的,这才是本质的。语文关键是要让学生懂得言语的表达方式,这才是语言学习的本质,不然学习不能课文的精髓。这才是真正能促进学生学习语言的根基。第一个学生读得没感情,所以让学生推荐一个,读得不好的时候,千万不要批评。第二个学生读时读得很好,所以我让学生说她为什么读得这么好,这个学生说得很好,有感情,有想象。真正有感情的朗读离不开想象,否则是机械的,无效的。第三个学生的读摇头晃脑,这个学生很有表情。以前教材中有表情朗读,当学生的表情发生变化时进入了真情。所以让学生进行有表情的朗读。

  开始学生没表情,后来有表情读了,这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同,巧妙地引导学生朗读,如果学生水平很低,这时候就要老师读。朗读完后,学生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每个学生的感情不一样,应该保持学生独特的感受。然后体会作者的写法,每篇文章的写法,总有那么一处两处是独特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果学生从每篇文章中学一点,学生表演的方法就逐渐丰富了。第三个板块让学生将课文写庄稼自由快乐的写法进行牵移。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都能基本运用了。学生能用愿意怎样就怎样,当然有学生有创造性,尤其是那个学生写到天空蓝悠悠的。这个学生的语感。要让不同学生都有发现的究竟。运用得多了,就变成自己的了。表达与阅读理解是融为一体的,阅读课有表达。

  最后一句话是看看学生的敏感度,学生的语言这种细微的差别你不提示,你不放大,学生就会忽略。学生就会麻木。如果你经常点,学生的语感就会发展起来。现在我们发现对语感是很木讷。教学内容要集中,要精妙,要取舍,教学过程要让所有学生动起来,让所有的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逼迫学生,人在逼迫的情况下潜能就会发挥。只说不练的课堂是不行的,哪怕写一个词,写一个字,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养成了用笔去思维,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更严密,更全面。如果学生即兴地说,学生的思维常停留在一个层次,所以语文课要养成用笔思维的习惯。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3

  第一篇。主要写了我幼时和祖父在园子里自由生活的情景,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好奇、贪玩和幼稚。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文中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平和、朴实、充满童趣,运用拟人、排比,使语言整齐而优美。欣赏这样的文章,对于成人是勾起了那平常不太想的一大串童年趣事,而对于那些生活在城市中成长起来的小学生来说,就好像一次野外踏青一样,体验了别样的生活,与自然好好地对了一次话。

  教学名著,我的定位在通过课文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以此走近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感觉她和祖父的一段亲情,知道一篇名著《呼兰河传》,了解先辈的一段生活历史,初步感觉萧红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著名作家矛盾对《呼兰河传》的赞誉──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课文的核心情感是自由。教学时,我紧扣这情感线索,展开教学。

  一、课题切入,走进园子,绽放心灵的自由

  题目中最核心的词语是园子。是园子给了萧红自由欢乐、幸福的童年,是园子承载了祖父和萧红纯真、亲密而浓厚的亲情之美。作者萧红在二十九岁回忆故乡的园子时,仍备感亲切与温暖,那园子是她一生难以忘怀的最温馨的家。教学中我紧扣园子展开教学。课始,以园子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为引子导入课堂教学,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萧红童年时代的那个动人的生活环境。学习第二自然段,重在体会园子的特点:大、样样都有,同时感觉作者对童年生活环境的怀念和喜爱之情。学习倒数第二自然段,重在感觉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感觉园子的活泼和灵气。通过学习,学生进入情境,趣味盎然。第二次学习倒数第二自然段,是在学习了祖孙俩在园中发生的趣事后,在学生完成了填空这园子是 。 后,情绪达到高潮,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再次读这一段,感觉另一番情致,是境由心生;他们会与作者共鸣,仿佛自己就成了园中的一朵花、一只虫、一只蝴蝶,情不自禁为萧红和祖父的这份纯真亲情而感动。如果说第一次学,是打开书本,自由的心灵绽放,那么,第二次学,则是合上书,心灵在自由中绽放。

  二、趣事引路,走进童年,共沐自由的阳光

  体会童真童趣的前提是明白萧红当时的年龄是四岁,只有以四五岁孩子的心灵去体察世界,才会体会那颗充满神秘的童心,才会与作者快乐共享,所以在学习三至十二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那些能反映童真童趣的句子,想像当时的情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自身感悟,谈谈理解。这一部分课文的内容很长,如何长文短教,我认为重在体会童趣,感觉小萧红快乐的心灵,感受祖孙两人深厚的、没有隔阂的亲情挚爱。这部分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阅读,可选择自己最觉得有趣的说。学生的体验和感悟都是个性化的,对于他们来说,体验和感悟的高低、深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就能提高思维品质。如果有共识也有异见,丰富多彩而又各圆其说,那就是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

  三、赏读为全,实现诗化的语言与自由的情思和谐同构

  本文的语言自然、率真、朴素,正如一个孩童最纯真的、口语化的语言。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以学习语言为主。在教学方法上,着重以赏读、品读、美读为主,全面引导学生积累、感受、领悟课文的语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根据课文内容实际,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悟出趣、悟出情,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第二自然段中着生感受作者用诗化的、平实的文字表达生活的写法。认识总分的构段方式,前后要次序一致,除非是特别需要着重指出的,如文中的蜂子的动态。倒数第二自然段中,着重体会关联词、排比句的运用,体会作者把鸟飞虫鸣写得有声有色,植物也赋予了人的思想和感情,体会诗一般的语言。在品读赏读中,抓关键词语,如活自由要就愿意就谎花,切身体会萧红语言的优美整齐、文笔的活泼流畅。值得特别说明的是,对于五年级的孩子,语文课堂不能仅仅限于读懂内容、读出情感,还要学习作者是如何结尾如何开篇的,第二段倒数第二段都是直接描写园子的,但作者并没有把这两节作为开头和结尾。开篇写祖父,结尾写自己睡着了,都极富有诗意。课堂中引导学生体味萧红的语言时,始终围绕矛盾先生的评价: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来展开教学,真正为学生打开一扇门,引领他们走向优秀文学作品,走进优美的文学殿堂。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4

  课文《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这篇课文以富有孩子气、且又带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的语言,重点描述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读来感觉这事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亲切、神往。

  一、教学效果

  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引导交流作者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二、教学收获

  整个过程有两个地方感觉学生讲得很好:

  (一)抓住词语感受喜欢。

  文中许多ABB式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有学生说这样的蜜蜂抱在手里一定很有趣;有学生说用这样的表达显得特别亲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伙伴,胖乎乎的。在讲到“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时,学生讲到作者以童年的角度去看,在她眼里这树像在童话中一样,会叫,会冒烟,还会发光,在她看来一切是那么美好。真的为学生的答案喝彩,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想法感悟作者,感悟文字。

  (二)在联想中感受自由。

  文中的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是丰富多彩的,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既是新鲜的,又是有趣的,他们一定只从书本中看到过,可能只听长辈讲过,现在作者的童年带他们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特别新奇,让他们想象作者可能还在园子里做什么,学生一个个都举起了手,热烈地说着他们喜欢做的事情:爬树、挖坑、种豆、摇果子、摘花、撒花……正因为学生对文字产生了共鸣,他们尽情地展开了思维的翅膀,尽情地说着自己喜欢事情。再让他们读课文的时候已经能带上自己的感受。

  三、不足之处

  课下,认真反思这堂课的教学,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没有放手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学习,总是一步一步牵着学,对学生不放心。其次,学生活动的面儿小,站起来发言的总是个别同学。再次,文章语言优美,文中出现了许多ABB式的词,如:胖乎乎、圆滚滚等,应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让学生积累下来,而我根本就没提到。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机智,要能根据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及出现的突发性事件,调整教学方法。另外,要特别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增加知识储备。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5

  《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篇。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对很多人来说:童年是一块糖,总是弥漫着甜甜的味道;童年是一挂秋千,飘荡着一串串清脆的欢笑;童年是一架风筝,装载着五彩缤纷的梦想和希望。而作者童年的乐园则是祖父园子里那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蚂蚱……这里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这里是自由的,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教学课文时,我从介绍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导入:有人说,萧红是一朵盛开在中国北方原野里的花,盛开在中国东北的农家院落里,她从来不用浇水,任着风吹,任着太阳晒,却越开越红……无论她的生命中有多少逃亡与饥饿,无论她面对多少困苦与不幸,她都用她的笔写着她的字,大气的文字。她的命运如此悲惨,那么她的童年会是什么样呢?

  在导入文本后,我让学生结合课文的阅读提示,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让他们交流“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思考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在交流反馈的同时,引导他们读相关的段落,体会作者童年的快乐。这部分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阅读,可选择自己最觉得有趣的说。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悟出趣、悟出情,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不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另外,文中许多ABB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也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满心的快乐。遗憾的是由于文章太长,课堂上花了很多时间去读,后面没有时间去积累词语,训练学生说类似的词并用词说话,只能匆匆收场。我想,如果让学生在得到语言文化熏陶的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那么这样的语文课堂将使学生受益匪浅!

  学习完这篇课文后,学生都非常羡慕文中的“我”,觉得“要是我现在的生活如作者的童年生活般快活,那该多好啊!”听了他们的感慨,我不知该为他们生活在这个年代觉得幸运还是不幸。我想,作为老师,我是非常希望他们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然而,社会制度和周围的环境却决定了他们生活的疲惫和孤单,这是谁的悲哀呢?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6

  这篇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课文中的语言富有孩子气,同样富有诗情画意,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真实地再现出来了,学生读来感觉亲切,感觉这事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课中,我补充了《呼兰河传》的一些节选部分,学生听了忍不住被文中那充满天真、幼稚的“我”的表现逗得哈哈大笑。

  笑过之后,我问:“你们为什么会笑,作者为什么会把你们逗乐。”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只是用真情实感去表现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所以会打动读者,那么我们读这类文章要带着感情去读,写文章也有怀着感情去写。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7

  《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

  第三章第一篇,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在教学课文时,我从介绍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 激情导入:有人说作者萧红是一朵开在中国北方原野里的花,盛开在中国东北的农家院落里,她从来不用浇水,任着风吹,任着太阳晒,却越开越红,越开越旺盛。事实就是这样,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萧红就像是她笔下那北方庭院的花儿们一样,鲜明而热烈地开放,泼辣地,不娇贵,不做作,自由自在地开在阳光下。无论她的生命中有多少逃亡与饥饿,无论她面对多少困苦与不幸,她都用她的笔写着她的字,大气的文字。萧红的《呼兰河传》,就是对故乡的一本回忆录。也就在写完后的一年,这个女子就从世间消失了,只有31岁。但她把她对乡土农家的爱恋,把她对生活的严肃思考,传达给了她的读者,世世代代的读者。在《呼兰河传》里,她用了许多的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重点描写了家里的园子,她称它为祖父的园子,自己的后花园。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忆,走进她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

  一、走进园子,初步感知园子的自由

  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用一个词语概括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学生通过初读很容易就能感知这是一个非常自由的园子。学生的答案异彩纷呈,如:生机勃勃、无拘无束、鸟语花香、丰富多彩、自由自在……

  二、深入园子,感知动植物的自由和我身心的自由

  我让学生先学习第一和第十七个段落,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和想象画面中,在一次次的小练笔中孩子们感受到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感受到园子的活泼、快乐和灵动。在作者萧红心中,倭瓜、黄瓜……是有灵性的,自己为自己做主,是自由的快乐的,不受任何约束的,由着自己性子生长,它们的事情,人不去干涉,太阳也不过问。这种感受与作者快乐的童年分不开。通过交流讨论:我在园子里做了哪些事?我们可以发现,我跟着祖父种小白菜、铲地、浇菜时,也是自由的,种小白菜,我是在瞎闹;铲地,我是在乱勾;浇菜,我是在乱闹。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一切都是自由的 。孩子们在交流互动中感受到了“我”在祖父的园子里劳动时的那份自由和快乐,情不自禁为萧红和祖父的这份纯真亲情而感动。

  三、课堂小练笔,走进童年,共享自由的阳光

  学习第十七自然段时,朗读感悟 “一切都活了,花开了……”分析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进行本课的第一次小练笔。在学习“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怕上房……太阳也不知道。”后,举例:哪些动植物是自由的,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进行本课的第二次小练笔。在总结升华这个环节,我设计了第三次小练笔: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当你来到这生机勃勃、无拘无束的'园中时,你想干什么?(请用上“想……就……愿意……就……”)这种设计,既考查了学生对这种句型的把握,又能充分体会到萧红那颗充满自由的童心,让学生与作者快乐共享。

  四、走进原著,进一步感受作者的童心

  最后我简单补充萧红的资料,《呼兰河传》这本书里写道:“呼兰河这座小城住着我的祖父,也埋着我的祖父……”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想让学生通过这些能对作者如此眷恋故土与怀念祖父的认识会更深刻与明白,祖父和祖父的园子是萧红心灵中唯一温暖的家园,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8

  《我和祖父的园子》讲述的是作者萧红童年的故事,那份在祖父的园子里随心所欲,想做什么便做什么的自由令人向往,我和祖父的园子。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中,我试图在通过课文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以此走近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感觉她和祖父的一段亲情,.了解先辈的一段生活历史,初步感觉萧红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著名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赞誉──“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在对教材的多次研读后,我们发现整篇课文的第13自然段概括了主题。课文的核心情感是自由、快乐。教学时,我紧扣情感线索,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在朗朗的书声中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整节课以自由、快乐为线索,“四读”13自然段,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学生的认知得以升华:一读13自然段,初步感受园子里的一切是自由、快乐的;二读13自然段,学生感知园子里的一切的快乐是因为我是快乐的,引导孩子们在字里行间中徜徉,感受“我”的快乐;三读13自然段,学生懂得了“我”的快乐是因为有祖父的疼爱,重点品读对话,感悟浓浓的祖孙情;四读13自然段,体悟写作技巧,掌握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了解作者生平,升华对作者的情感认识,感悟作者追寻精神家园的那份执著。

  教学这堂课,我感觉思路是清晰的,教材的把握是准确的,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堂上师生的思维激情碰撞,学生灵动、智慧的语言,声情并茂的朗读充分展示了我们东台实小孩子厚实的语文素养。课堂节奏的把握也比较到位,开课的欢快,课尾的伤感,感染着孩子。如果把这样一篇课文仅仅解读为自由、快乐,那肯定是片面的,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出作者对自由、快乐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资料的呈现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再三推敲,最终选择了课中的简短介绍,却字字给学生以引导和启示,因此学生的感悟是深刻的,也是水到渠成的。这堂课留给我很多的思考:一切设计应由学情出发,并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要做作者的知音,真正走进作者的心,才能正确把握文本。面对丰富的课程资源,教者如何取舍、选择,从而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做到最优。教学中,一节课要让学生学到什么,怎么去指导孩子们乐学乐思,并学有所获。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9

  全国小学语文教学专家沈大安先生认为:略读也就是大略地读,可以叫粗读,体现在教学上,就是不以精细、全面,但求大致理解,大致掌握即可。教学步骤也相对粗放一些。

  为此,我在执教略读课《祖父的园子》时,摒弃了繁琐的分析,把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体验和表达。一是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园子。二是默读课文,找出园子中我做的事、看到的物,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积累背诵精彩句段。三是猜读,通过补充材料,拓展思维,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

  本节课的教学我注重了学生的实践,凸显语用理念,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在读书上,我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读课文,如:自由读、默读、接读、分角色读、跳读、范读、欣赏读等形式,从读中去找寻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童趣。在默读时,我让学生圈画关键词句,提取信息,为以后作批注打基础,在语言表达上,我把自由表达的权利还给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在最后拓展环节,通过猜想萧红长大以后得生活状态,推荐阅读《呼兰河传》和《小学生萧红读本》。

  由于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首先我让学生初读捕捉信息;其次聚焦重点段,划出关键句段,不求一字一句全部哦去读,直接找出与园子有关联的,没有关联的内容直接跳过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鸟瞰感知园子,初步把握文章主旨。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读文章,抓住“一切都活了……”那一段,感受作者心中的园子,一切都是自由的,紧扣“自由”来想象作者心中的园子,然后聚焦到4——15段,体会园子中一切皆自由,而这种自由正是作者童年生活无拘无束的、自由自在的真实写照。

  在朗读形式的设计上,我力求营造“快乐、轻松、自由”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感受读书的乐趣。

  教完这节课,发现课外阅读如果忽略了课内阅读,那么语文教学的主题就显得单薄了,所以在教学中,应适当引入课语段来对比读,读出不同的感受。在这样的设计中去完善教学,把语文课上得有语文的味道,而不是单纯地欣赏、熏陶,通过咬文嚼字培养语感,通过本课教学,通过这一类文章的教学,给孩子语文学习的脚步打下坚实的根基,给孩子们的童年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10

  这篇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课文中的语言富有孩子气,同样富有诗情画意,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真实地再现出来了,学生读来感觉亲切,感觉这事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课中,我补充了《呼兰河传》的一些节选部分,学生听了忍不住被文中那充满天真、幼稚的“我”的表现逗得哈哈大笑。笑过之后,我问:“你们为什么会笑,作者为什么会把你们逗乐。”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只是用真情实感去表现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所以会打动读者,那么我们读这类文章要带着感情去读,写文章也有怀着感情去写。

  一、值得肯定的方面:

  1、教学中把握住了重点:即引导学生自主读书,体会作者在祖父园子里自由快乐玩耍的情景。2、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学生成了课堂上真正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新课的组织者和指导者。3、课前预习较为充分,学生对字词的掌握很扎实,对课文的理解有一定的深度。4、注重了新课导入的设计,通过谈话的方式,从学生熟知的菜园子为新课学习做铺垫;后又通过介绍作者传奇的身世,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

  二、有待改进的方面:

  1、教学环节的设计还不够紧凑,比如第一环节和第二环节太独立,实际是可以融在一起的。2、第一环节用时过多,致使完成后边的任务显得很匆忙,出现拖堂的现象。3、教学用语不够干净利落,语言激励性不强。4、朗读的指导和对重点段落的朗读训练不够。5、虽然有拓展,但由于时间不够实际没有拓展开。6、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发言面少,显得拘谨。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11

  早上,我上了《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感觉颇多。下面我简单地说说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设计的目的。

  这篇文章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被安排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这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行文挥洒自如,如清泉涓涓流淌,字里行间洋溢着清新自然的气息。在作者的笔下,万物皆有灵性,都是有生命的。在作者笔下,童年生活是那么快活惬意,令人难以忘怀。但是萧红的童年时寂寞而单调的,家里的后园是她唯一消遣的地方,慈爱而富有童心的祖父是她唯一的伴侣。然而,成人和儿童的视角和感受是不同的。所以我在教学中,充分地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尊重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把文中蕴含的天真唯美的东西张扬出来。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童年”。阅读本组课文的重点是感受他人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并学习作者是如何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我的设计大致遵循“潜入——涵咏——内化——释放”这样的层次进行悟读指导,抓住一个个童年的细节,进行文本细读,多元启悟,感受形象,体察情感,把文本的欠缺部分,空白点和沉默之处读出来,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12

  这节课,我从介绍作者入手,先介绍作者萧红。有人说,萧红是一朵开在中国北方原野里的花,盛开在中国东北的农家院里,她从来不用浇水,任着风吹,任着太阳晒,却越开越红,越开越旺盛。事实就是这样,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萧红就像她笔下那北方庭院里的花儿们一样,鲜明而热烈地开放,泼辣辣地,不娇贵,不做作,自由自在地开在阳光下。无论她地生命中有多少逃亡与饥饿。无论她面对多少困苦与不幸,她都用她的笔写着她的字,大气的文字。

  然后介绍萧红的《呼兰河传》,就是对故乡的一本回忆录。也就在写完后的一年,这个女子就从人世间消失了,只有31岁。在《呼兰河传》里,她用了许多的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重点描写了家里的园子,她称它为祖父的园子,自己的后花园。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忆,走进她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

  之后开始学习,从课文的题目入手,让孩子们发现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回想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之后开始本节课的学习之旅。共有三次读课文:第一次是浏览——祖父的园子给自己留下的初步印象(五彩缤纷、美丽、自由等),接着是第二次默读,带着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园子?找出文章的1,2段。孩子们先齐读,读过之后,脑子里会蹦出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园子?这是一个大花园,作者写花了吗?那花园里有没有花?通过这个问题,让孩子们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借助蜜蜂、蝴蝶来写花园里的花,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园子。

  接下来出示“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太阳也不知道”这段话,请一位孩子来读。如果把这段话读成一句话呢,读成一个词语呢?自由。园子中哪些事物是“自由的”“一切都活了”的呢?你觉得这园子里自由的事物仅仅只有这些吗?引导孩子展开想象说话,用上“愿意……就……”作者是怎样把园子里的一切事物写得那样自由自在的?从表达上你有什么发现?由这个问题让孩子发现在这段话中,作者采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把这些动植物都写得这么自由呢?由这个问题,引出作者在这个园子里很自由。在这个自由得园子里,祖父和作者都做了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孩子们再次默读课文,圈出祖父和作者做得事情。明白作者在这个园子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作者之所以在这个园子里很自由,那都是因为她有一个爱她得祖父。

  学到这里,关于课文的内容孩子们都已经理解了。那么写作方法呢?让孩子们仿照“倭瓜、黄瓜”的写法,写自己感受到的自由。再读读课题,这还是一个普通的园子吗?作者不仅仅怀念的是这个五彩缤纷,自由,快乐的园子,更怀念自己的那段拥有真情的童年岁月,怀念让自己感受到了爱的慈祥的祖父。

  这节课的思路比较清晰,听,说,读,写都涵盖了,但是在读的方面,可以再深入一些,让孩子感悟园子的五彩缤纷,自由之后,可以让学生再读读,读处园子的五彩缤纷,样样都有,自由,快乐。还有就是再写这一块,提问了三个孩子,三个孩子不约而同都选择了“妈妈不在家的时候……”都写自己愿意看书就看书,愿意写作业就写作业……孩子们在说的时候,可以提醒重复的不说,这样孩子的思维可能会更发散。也可以就自己的提示,请三个孩子来说。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13

  《我和祖父的园子》讲述的是作者童年的故事,那份在祖父的园子里随心所欲,想做什么便做什么的自由令人向往。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孩子的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中,我试图通过课文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一扇窗,以此走近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初步感受萧红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著名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赞誉──“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一、赏读园中景物之自由

  在对教材的多次研读后,我们发现整篇课文的第13自然段概括了主题。课文的核心情感是自由、快乐。教学时,我紧扣情感线索,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在朗朗的书声中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整节课以自由、快乐为线索,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学生的认知得以升华:一读第13自然段,初步感受园子里的一切是自由、快乐的,并找到中心句反复读——“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二读第13自然段,学生感知园子里的一切的快乐是因为我是快乐的,引导孩子们在字里行间徜徉,感受“我”的快乐;三读第13自然段,学生懂得了“我”的快乐是因为有祖父的疼爱,感悟浓浓的祖孙情;四读第13自然段,体悟写作技巧,掌握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了解作者生平,升华对作者的情感认识,感悟作者追寻精神家园的那份执著。

  但遗憾的是本节课的前半部分由于过松,导致后半部分赏读园中景物之自由部分,学生品读还不够到位,我就仓促结束了。公开课上整堂课节奏的把握还需调整好,最好要做到松弛有度。

  二、写园中景物之自由

  第二课时我在班级上时,进行了延伸练笔:“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我’又在祖父的园子里玩着,闹着,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睡着、睡着,‘我’做了一个香甜的梦……”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萧红在祖父园子里的自由和快乐,按照作者的表达方式来续写。孩子们热情参与,融入了自己的童年体验和感受,一篇篇生动的续写提升了文本,收了较好的效果。在续写完成之后再欣赏《我和祖父的园子》中的精彩描绘,对比之中找到了自身与作者的差距,顺势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丰富积累,充实文笔,使学生感受更深刻。

  总之,文字是美丽的,充满魅力的,课堂上,让我们语文老师带着学生在美丽的文字间徜徉,享受学习语文的幸福。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14

  这是第二次教这篇文章,说实话,这篇文章给我的感觉是,写得很美,完全体现了一种儿童的心态,无拘无束,自由。读起来很美,可讲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初次教的时候,觉得没什么可讲,翻遍了很多教参、教案,仍然没有找到方向。于是就让学生读了读,这篇文章就结束了,可心里总觉得有点空空的。后来,有幸听了于永正讲这篇文章,我就特别留心听,发现了我自己的欠缺究竟在哪里,那就是对文本的解读,没有自己的思路,同时还不够开阔,经常性的被教学参考左右。于老师用3个问题和一个示范朗读就把这篇文章给整体解读了,而且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也很乐意学,在这样的过程中还训练了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可谓一举多得。

  第一个问题,初读课文,你看到什么了?生画下来,板书看到的这些,有没有同类的?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二个问题,用心看,你又看到了什么?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祖父:宽容,慈祥

  第三个问题,你从哪儿看出来这些的?

  这次,第二次教这篇文章,我就仿照了于老师的方法来上课,发现学生的能力一点也不比其他学校的学生差,在老师这样的循循善诱下,他们不但积极性很高,而且概括能力,语言表达都很有空间。我想,我们在教材的解读上还得要多用心,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生动起来,活跃起来,也才能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15

  《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主要写了祖父园子中各种美好的景物,以及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言语新鲜自然、率真稚拙,充满自由想象的表达方式,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犹如一幅清新和谐、富有童话色彩的画。是一篇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朗读训练、言语训练的范本。

  之所以选择这一课来上本学期的公开课是因为,之前一次外出听课时授课的张祖庆老师介绍了自己对萧红的情有独钟,让我也喜欢上了她,于是买来了张老师介绍的《呼兰河传》和《小学生萧红读本》,于是选了这一课来讲,将之前先是找来了张老师的教学设计进行学习,而后又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备课,大致环节为:导入新课;汇报预习(从生字和课文两方面来进行);走进园子(从好看、好玩、自由三个方面去了解);想象回味。其中“汇报预习”是结合个人教学习惯设计的,“走进园子和想象回味”两个环节是从张老师那里学习来的,只是稍加改动。

  学生通过读、找、议、练笔等环节对园子有了比较深刻地认识,学习能力也得以提升,读得比较到位。但是,由于是略读课文需在一课时完成,就显得时间紧了些,总感觉有些环节似蜻蜓点水,不够深入,小组合作有些流于形式。另外,因为学生能力有限,练笔环节效果不够理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学生能力方面需要加强培养。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16

  在前往深圳学习之后了,今年我们学校的语文课堂进行了改革,于是,仅仅围绕学校提出的“主题阅读”教学,我和其他教师都在一步步改变着原有的教法,一点点地给学生灌输新的课改理念。在得知郑州教研员要来我校调研,并且还要我上一节观摩课的时候,我更是不敢掉一惊心,因为在这节课上,展示得不仅是我们新的课改方向,还会展示出我们学校的教师水平。我虽然不能胜任,但是恭敬不如从命,我只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接受这次调研。

  在执教的《祖父的园子》中,我以“以读带讲”的方法尝试了“以文代文”的课堂教学模式,因为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充分的进行了预习,并且也已经上了“单元导读”课和“整体识字”课,所以整个课堂流程非常顺畅,其实,也许有老师可能会认为这节课比较假,但是我想说的是,我平时的课堂也是这样的,只不过在公开课时纪律比平常会更好些而已。

  徐睿老师的点评,是我非常期待的,因为她的评课早已让我耳闻,犀利的语言早已让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可是当她真正的坐在我面前评课时,她的话语却在一点点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特别是许睿老师提到的“三实”和“四生”,即扎实、朴实、真实和生活、生动、生本和生成。在许睿老师看来,语文课堂不能丢掉的是字、词、句和学生的自由。不论在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生字的教学一定不能丢掉,这一点我非常的认同。虽然“整体识字”课我已经上过了,但是根据徐睿老师的批讲,我脱离的课文的识字,真的和这节课一样,是无效的。

  徐睿老师还说了很多,她的话并不像想象中的难以接受,而是一点点地征服了我,控制了我的思想。

  我想,我今后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17

  这一课很贴近学生的生活,讲的都是菜园子里的事,学生也很感兴趣。作者是萧红,曾学过的《火烧云》就是她的文章。

  课堂上检查预习情况时,我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读到有趣的地方,比如第14、17自然段时,学生不由地笑了,他们被新鲜的语言感染了,被作者的童年生活影响了,于是我请读的学生坐下,让全班同学自由放声读起来,发现他们读地特别有劲,我也暗暗高兴,因为他们对这篇文章一定感兴趣。

  学习主要采用在联想中感受自由。文中的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是丰富多彩的,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既是新鲜的,又是有趣的,他们一定只从书本中看到过,可能只听长辈讲过,现在作者的童年带他们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特别新奇,让他们想象作者可能还在园子里做什么,学生一个个都举起了手,热烈地说着他们喜欢做的事情:爬树、挖坑、种豆,从树上摇果子,摘花,撒花……正因为学生对文字产生了共鸣,他们尽情地展开了思维的翅膀,尽情地说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另外课文第17自然段写“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学生就说黄瓜也像人一样,很天真,有思想,有情绪,爱耍小脾气,生活无拘无束。最后一句“太阳也不知道。”感觉写得很突然,作者认为太阳是什么都知道的,却不知道蝴蝶飞哪里去了,想法很有趣。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我着力引领学生真实地触摸文本,紧扣文中关键字、词、句,不断地品味、感悟、内化,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让学生在得到语言文化熏陶的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整篇课文学生的学习欲望强烈,思维自由洒脱,想说的话特别多,真正走进了祖父的园子。课文学习快结束时,我进行了延伸练笔:“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我’又在祖父的园子里玩着,闹着,玩累了就在园子里的那棵大榆树下睡着了,一觉醒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萧红在祖父园子里的自由和快乐,按照作者的表达方式来续写。孩子们热情参与,融入了自己的童年体验和感受,一篇篇生动的续写提升了文本,收了较好的效果。在续写完成之后再欣赏《祖父的园子》中的精彩描绘,对比之中找到了自身与作者的差距,顺势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丰富积累,充实文笔,使学生感受更深刻。

  作者通过本文主要表达童年时的自由,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学习时让学生抓住表达作者自由的句子进行体会,感同身受,孩子们也被作者的这种自由所感染。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18

  课文《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优秀女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篇。主要写了“我”幼时和祖父在园子里自由生活的情景,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好奇、贪玩和幼稚。课文的核心情感是自由、快乐。教学时,我紧扣这一情感线索展开教学。

  一、以读为本,走进园子,绽放自由的心灵

  课伊始,我先在黑板上板书:萧红、《呼兰河传》、回忆,让学生说说这些词与今天学习的课文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关注了课文注释,知道《祖父的园子》是《呼兰河传》中的一个片段,作者萧红回忆了自己以前的童年生活。于是我就让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想想作者回忆了祖父园子里的哪些景物、哪些事。孩子们交流之后,我整理如下:

  人:祖父

  物: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倭瓜黄瓜玉米谷穗

  事:栽花拔草铲地浇菜

  孩子们看着它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效果不错。

  (一)感知园子里景物的自由、快乐

  我让学生猜猜老师最喜欢的一个段落,很多学生都猜是第16自然段。我追问:为什么老师会喜欢这一段?他们自读后,我又会和孩子们合作,我读一句,孩子们接读一句;之后又反过来让孩子们带着我读读这一段话……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孩子们感觉到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感受到园子的活泼、快乐和灵动,体会到特别的写法写出了特别的心情:园子里的景物都是自由、快乐的。通过朗读,学生进入情境,趣味盎然,仿佛自己就成了园中的一朵花、一只虫、一只蝴蝶。

  (二)感知园中“我”劳动的自由、快乐

  学习了第16自然段,我让孩子们找出文中一段反复结构的话。在孩子们进行了交流后,我出示:祖父戴草帽();祖父栽花,();祖父拔草,();祖父铲地,();祖父浇菜,()。我读一句,孩子们接读一句;又加快速度读一读;再让孩子们带着我读这一段话……孩子们在朗读中感受到了“我”在祖父的园子里劳动时的那份自由和快乐,情不自禁为萧红和祖父的这份纯真亲情而感动。

  二、课堂小笔,走进童年,共沐自由的阳光

  体会童真童趣的前提是明白萧红当时的年龄是四岁,只有以四五岁孩子的心灵去体察世界,才会体会那颗充满神秘的童心,才会与作者快乐共享。在学习第四至十三自然段时,师说:祖父劳动,生接:我也劳动;师说:祖父真劳动,生接:我也真劳动。我就让孩子们辨析“我”是真劳动吗?当学生说作者是在假劳动时,我就让他们默读第这部分学习,找出认为“我”是在假劳动的理由,重点指导他们读好“我”和祖父的那段对话部分,从分角色朗读和祖父的“三次笑”中感受到祖父的慈祥与宽容。然后我让学生练习自己的生活实际,仿照“我”和祖父对话的形式,选择“我”在园子里干农活一个片段(如盖菜种、浇菜等)写一段对话,并请了三位学生进行反馈交流,如:

  “你在干什么呀?”

  “盖菜种呀。”

  “有你这么盖菜种的吗?”

  “有呀,菜种不是被我盖得好好的吗?”

  “可是这儿的菜种怎么不翼而飞了?”

  “过来,孩子,让爷爷来教你怎么盖菜种。”

  ……

  学生的体验和感悟都是个性化的,我觉得对于他们来说,体验和感悟的高低、深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就能提高思维品质。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升华,拓展自由的内涵

  学生在走进园子,体会了萧红与祖父的那段感人的亲情之后,我用课件出示了《呼兰河传》尾声中的一段话: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已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最后我简单介绍了萧红以后的人生经历,想让学生通过这些能对作者如此眷恋故土与怀念祖父的认识会更深刻与明白。祖父和祖父的园子是萧红心灵中唯一温暖的家园。这种学习方式也培养了学生“从文本到作家的生活、性格;从作家的生活、性格到文本。”这样一种探究的思考习惯和思维习惯,同时也渗透了正确的文学观、价值观。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19

  领学生学习第二课《祖父的园子》,我没再使用优教助手里面的课件。

  我们教学都习惯把优教助手里面的课件下载下来,稍作修改就加以利用。以前我也是这样,自己研究完教材,已经定下教学思路,可是到优教助手上找找课件,竟发现优教里面的课件上,内容比我备的课丰富许多,恨不能解读课文及课文牵扯到的训练都设计上了。一个课件好几十张图片,很多都舍不得去掉。整理一下拿到课堂上运用,却发现一节课光走课件,都上不完该上的内容。于是两课时的课往往上成三课时,或者不止三课时。想压缩,很多内容又舍不得去掉,于是把学生延时也用来讲了课。其实,这已经是我们大家的通病,因为都反应按照课件上不完。每次按课件上,我想要执行的“挂一漏万”——一课只讲一个知识点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这次开学前,我根据教材内容算算时间,发现这学期可没那么多时间在这里磨蹭。于是我决定还是不用大家下载修改的课件,而是尽量少使用课件。第二课就这样。

  一、介绍作者萧红时,我用课件呈现了相关内容,不仅讲到萧红是现代作家及其作品,更简单提到她一生的坎坷。并由此导入课文。

  二、领学生读通课文后,只是认识生字词我使用了课件,而后,我们的学习就在端着课本对课文的读和讨论中进行。我问学生“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学生很自然地就找到了前三自然段。从中我们在反复读中共同体会了院子里面有些什么——昆虫、花草树木;有什么特点——美丽且充满了生命力。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说写这个园子里的景物的段落不止这些。很快学生就找到了课文的第15至19自然段。我让学生再读这些段,看看和开头三个段所要表达的是否一样。学生读过发现,这后面的段落写的是院子里所有东西及人的自由快乐、无拘无束,是主人公在这园子里的感受。我问大家为什主人公在这园子里这么自由快乐,大家结合预习,一下想到了是因为祖父对她的宠爱。于是我让大家找出写祖父宠爱她的段落——第4至14自然段。让学生读、说自己的读书体会。孩子们很容易就抓住了文中的“我”在园子里瞎胡闹而祖父又极其和蔼宽容的句子。于是我和孩子们共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并反复读喜欢的段落或语句。

  三、针对作者在园子里的快乐,我直接领学生打开《同步练习册》,把拓展阅读中萧红写给爷爷往帽子上插玫瑰花的部分也直接抓紧了课堂,和学生进一步体会爷爷的慈爱和主人公在园子里、在和爷爷相处过程中的快乐。然后顺便又读了《从井里捞上来的美味》一篇,让学生再深刻体会爷爷对她的疼爱。到这里之后,我询问学生,有谁知道爷爷为什么对这个小女孩如此疼爱与宽容?已经读完《呼兰河传》的同学告诉大家,是因为这个小女孩早早没了母亲,她的父亲又给她娶了后妈,后妈对她不好,父亲也不爱她。最后我们回到课文后面读阅读链接中的内容那是小说的结尾部分,让大家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大家体会到了伤感。

  四、越是生命坎坷,越是怀念曾经幸福的时光和给她带来幸福的爷爷。最后我鼓励大家继续把《呼兰河传》读下去,去充分了解萧红的一生。

  如此,两节课,我终于甩开课件的繁琐,上了一节大阅读式的语文课。

  我庆幸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城乡之间,对课文所描写的内容还不是太难理解,这篇描写儿童童真快乐的文章孩子们也比较喜欢。不再逐句逐词地深分析课文,而是把时间放到反复读、多篇读上,我课上得痛快,孩子们也读得快乐。

  我感觉这次领学生学习《祖父的园子》,很符合我的心意。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20

  整个第二单元围绕“童年”这一主题展开讲述,第七课《祖父的园子》也是一篇回忆童年的文章,他讲述的是作者萧红童年时期在祖父的园子里所看到的以及在祖父的园子里玩耍所感受到的自由、快乐与幸福。对于本篇文章的讲解我既有优点,也有缺点。首先,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介绍她的《呼河兰传》,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然后,课堂上检查预习情况时,我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读到有趣的地方,还让全班同学自由放声读起来,发现他们读地特别有劲,我也暗暗高兴,因为他们对这篇文章一定感兴趣。

  一、抓住词语感受喜欢

  文中许多ABB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鼓励学生在今后的作文中多使用这种词。在讲到“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重点讲解这两句话使用了什么手法以及有什么样的好处等等。

  二、在联想中感受自由

  文中的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是丰富多彩的,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浇菜……另外课文第17自然段写“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最后一句“太阳也不知道。”让同学们从这些话中感受自由。

  通过这次讲课我也发现了自己的改进之处就是多多关注那些学习方面有待提高的学生,上课时多鼓励他们发言,从而使他们增长自信,并把成绩提上去。还有在讲解这篇略读课文时对生字词讲解的时间稍微有点短,可能有的学生没能记牢本篇文章的生字词。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取长补短,使学生和老师共同进步。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21

  《祖父的园子》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而我们班中的许多孩子现在却缺乏这样的快乐生活体验。前不久我们学校组织孩子们去大剧院看戏,在途径嘉兴市行政中心时,我们班有很多同学都不知道那里是什么地方。他们都说因为父母工作太忙,所以他们平时都只待在家里。因此,一开始我以为这篇课文无法使我们班的孩子们找到共鸣。但是,当我问及有些孩子是否有和作者在课文中所描述的类似经历时,同学们一下子炸开了锅。我的问题犹如一石,激起了千层浪。整个教室顿时充满了欢声笑语。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自己有过类似经历的段落,然后再读一读,并说说你的类似经历。”因为孩子们对于这些段落产生了共鸣,所以他们的朗读声仿佛带着他们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些幸福的时光。接着,我请孩子们交流了各自和课文中的那些情景类似的经历。很多孩子在讲的时候都是眉飞色舞、喜笑颜开的。我们大家也听得兴高采烈。然后,我就请选择相同自然段的同学一起来感情朗读。其中有一个段落有作者和她爷爷的对话,所以我就安排了分角色朗读。我自己也选择了其中的几个我小时候曾经有过相同经历的段落和孩子们一起朗读了。同时,我也和孩子们分享了我的那段经历。霎时,我觉得我们那声情并茂的朗读,仿佛幻化成了一首《快乐童年》的美妙歌曲。我们仿佛也跟着作者在她祖父的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

  在整节课中,每一位同学都是那么得全情投入。就连平时上课从不打开语文书的小睿同学,也乐此不疲地和我交流着他曾经的快乐往事。他也和大家一起,用朗读声演奏出了一曲最美妙的乐章。最后,我还请同学们在本单元的作文《童年趣事》中模仿、学习这篇课文的写法。

  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我意料之外的。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已经达成了“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学会积累语言。”的教学目标。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篇22

  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要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在充分读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

  在研读课文的时候,我主要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发挥想象,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整个过程有两个“亮点”值得回味:

  一、抓住词语感受喜欢。

  文中许多ABB式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叙述的孩子气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有学生说这样的蜜蜂握在手里一定很有趣;有学生说用这样的表达显得特别亲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伙伴,胖乎乎的。

  二、在联想中感受自由。

  文中的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是丰富多彩的。吃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浇菜……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既是新鲜的,又是有趣的,他们一定只从书本中看到过,可能只听长辈讲过,现在作者的童年带他们走进这个乐园,体会那份自由,孩子们都高兴极了。另外采用“愿意……就……”句式,来说一说作者在这个园子里所在的一切,去引导学生感怀语言特点,体会表达方法。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1-03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05-08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05-13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1-27

《祖父的园子》的教学反思06-14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09-11

对《祖父的园子》的教学反思01-02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1-01

《祖父的园子》的教学反思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