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弓之鸟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04 17:16:4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惊弓之鸟的教学反思(通用13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惊弓之鸟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惊弓之鸟的教学反思(通用13篇)

  惊弓之鸟的教学反思 篇1

  首先让学生从整体了解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学习任务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学习。

  其次抓重点词句理解更羸是个怎样的人,他是怎样观察和怎样做的。有些词语的理解可以采用扩展的方法。如,从理解“能手”到理解“射箭能手”,再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能手”是说有着某种专长而社会地位一般的人,“射箭能手”是说射箭的技艺不同一般且仅此而已,加上“有名”两字可看出更羸善射已是家喻户晓,理解“能手”的意思,让学生了解更羸具有高超的射箭技术,为学习后文做了有效的铺垫。

  有些词语的理解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老师介绍此处时根据所查的字典的意思让学生进行选择。

  接着结合图片和相关资料了解大雁。课文中“惊弓之鸟”的“鸟”,指的是一只大雁。考虑到一些学生可能对大雁不太熟悉,课件播放关于大雁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最后引导学生把更羸说的这段话读懂和引申寓意。这段话不仅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特点,也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内容。在最后我让学生谈惊弓之鸟的喻意时,由于学生实际经验少,谈不出来。后来我举了一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例子,学生一下受到了启发。

  《惊弓之鸟》的教学反思

  《惊弓之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突出特点是对话较多。

  我在执教《惊弓之鸟》的第二课时,将教学目标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理的方法。

  在实施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板块来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个板块:首先从释题开始再次引导学生关注到课文的中心问题:更羸看到大雁作出了什么判断,这个判断是怎样一步一步作出来的?接着通过找关键句段、读关键句段解决问题。最后,让学生用“之所以——是因为观察到——想到——”的句式来看板书解答中心问题。

  第二个板块:分角色朗读。通过让学生议议:如何把对话读好,指导学生看提示语、设身处地、抓重点词语来朗读;紧接着让学生同桌对练、指名读、师生对读、评议结合等方式达到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的目标。

  第三板块:写一写:课文最后更羸说完,魏王有会如何说呢?引导学生通过写一写进一步体会更羸善于观察与思考的优点。

  第四个板块:谈收获,深化认识,包括明晰“惊弓之鸟”的比喻意与现实意义。

  反观整个教学过程,精彩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来归纳中心问题的答案。本课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因果倒装,强调原因。这样,能让学生习得这种句式并学会组织语言来解决中心问题。

  二、让学生自己谈如何读好对话,通过调动学生以往经验引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注重了学法的指导。

  三、小练笔:在结尾补写魏王听了更羸的话后会怎么说以及谈谈学习收获,这两个环节不仅深化了对学生对主题的认识,更将听说读写贯穿到课堂教学环节中,读写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没有注意课堂上的生成资源。

  在第一个板块中,有的学生谈到那只鸟也太不聪明了;而我当时只在意如何尽快完成教学任务,并不想节外生枝,因此,并未对学生的想法作进一步的推敲。其实学生的这种看法能从另一个角度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与更累得深谙鸟的心理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更羸的技艺高超,引导学生进一步与文本对话。

  二、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虽然有学法的指导,但未真正落实到位。

  如:看提示语读,并未明确告诉学生提示语的作用;在抓重点词语来朗读时,我自己未关注到重点词句:如更羸的话“请让我试一下”,备课欠深入细致。对话内容不难理解,可有的词语句子较拗口。如描述更羸射雁的过程的语句:“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只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这段话中“拿”和“拉”音非常接近,句子也较长;更羸解释能不用箭射大雁的原因的一段是一个大句群,比较难读;象这样的句子一定要让学生多读,先把句子读流畅,才能读出味道来。

  三、随文小练笔时,我应该先让学生谈谈对更羸的看法。

  小结一下再让学生写,这样学生更有方向,更能加深认识。另一个就是在写完话后,学生表现挺好,特别是对于引号运用掌握得非常好,我却只让学生在书上写,没有指名上台写。如果让学生上台来板演,我想一个能让还没有掌握对话标点的运用的同学掌握,加深印象,另一个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让他们更充分地享受成功的乐趣。一件事,不同的处理方法就会有不同的效果,看来,教学方法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惊弓之鸟的教学反思 篇2

  《惊弓之鸟》这篇寓言故事写的是射箭能手更羸在打猎时,见到一只边飞边鸣的大雁,经过仔细观察,不用射箭,只拉弓就能让大雁掉下来的故事。原来这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大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下来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因此得名,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的不得了。

  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成语故事,然后老师以PPT形式展示了其中一部分,学生齐读,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快的进入课堂,也能自然的引入今天的新课——新成语故事的学习。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此环节,让学生自己先通读课文,边读变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后,老师提供一些关键词,让学生填一填,加深对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在识字部分,采用了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朗读形式,使学生都牢牢记住生字词的读法。在对于生字词书写方面花了较大精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如:读音、笔顺和字形等方面。然后让学生范写,同学之间点评。这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3、学习课文,把握重点

  通过老师问课文讲了谁的故事,学生答更羸,引出故事主人翁,老师再继续提问文中主人翁有什么特长?引导学生学习第一段,他是一名有名的射箭能手。对多音字“更”进行学习和辨别,生字词“能手”进行了诱导讲解。老师通过一句那文章中说他射箭技术好,到底有多好啊引出下文的学习。紧紧围绕魏王从不相信、怀疑到大吃一惊,最后更加奇怪进行课文学习,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表现魏王态度的语句,再从语句中找关键词,进行深刻体会,并且对于每段的学习完成后都进行了及时的朗读指导。

  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把握住了这是一段动作描写,指名起来带着动作去朗读,让班上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说读得好不好,表现得非常生动形象的同学领着全班一起带上动作读。

  带着更羸是这么做到的疑问进入本课重难点环节的学习。让学生从这段话中找出哪些是描写更羸听到的,哪些是他听到了,画出来并进行小组交流。根据找到的这些现象对其原因进行详细指导,对于先写结果后写原因这样的写作手法也作了强调,鼓励学生在今后写作中应用。

  4、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提出问题,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你心中的更羸是什么样的人。让学生向更羸学习,做一个乐于观察、善于分析的人,做一个生活中的小能手。教师引导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心里就害怕,以为又有箭来,拼命往高处逃命,可见这是一只——学生齐答课题,又回扣住文章主题,对惊弓之鸟这个成语作出解释。

  5、读中感悟,体会寓意

  在最后环节采用了女生组分角色读,男生组分角色读和将同学分两半,老师读旁白等方式进行朗读并对朗读进行了进一步指导,使同学们都体会到了文中所表现的情感和主题,掌握了成语意思与寓意。

  总的来说,这是我第一次走上讲台,独自完成了一篇课文的教学,虽然有些紧张,但是做到了流畅的讲解,声音平稳,不失态;做到尽可能倾听学生的每一次回答,每一个问题,并对其进行褒奖与指出错误,有针对性的对他们作出评价;临时处理课堂中发生的与之前预设情景不同的情况。

  当然,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

  A、整个教学过程走下讲台的次数少之又少,缺乏与同学近距离互动;

  B、多处口误,包括说错话,读错字等;

  c、小组交流学习后,进行全班交流不够,对于小组交流学习在何时使用最能发挥它的作用方面没有把握好;

  D、问题抛出后过早将答案抛出;

  E、还有升华主题的时候没有做到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理解成语方面有一定障碍等等。

  对于这次教学我已经感到满意和欣慰,准备了这么久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对于自己的不足会及时纠正,避免再犯,使自己做一个越来越合格的教学者。

  惊弓之鸟的教学反思 篇3

  叶圣陶先生再三告诫我们:“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指导工作,就是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千法万法,读是万法之大法。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让他们爱读书呢?教师必须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任务是在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第九自然段,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更羸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的原因,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以此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明白蕴含的`道理。

  笔者整堂课的教学始终以“读”为本,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代替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因此感悟必须以充分地读为前提,读得不充分,就很难“有所悟”。熟则能悟,悟则能化。如:教学第九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惨的原因,笔者以“引读”为主,引导学生用朗读和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老师读事情的结果,学生读事情发生的原因,然后师生对换,让学生边读边想边记。通过师生对读,一呼一应,把学生带进了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境地,初步感悟这种因果关系的句式,在此基础上悟出事情发生的原因。这也避免了机械地背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更羸仔细分析、准确判断事物的能力,笔者笔者再利用“引读”,通过师生对话,心灵沟通,充分想象,感悟到更羸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再如:在练习读魏王说的话时,笔者采用了“以点带面”的方法。先指名读,学生评价;再示范读,学生感悟;接着笔者抓住魏王“不相信”和“大吃一惊”、“奇怪”等进行现场指导读,让全班学生练习,读出魏王“不相信”和“大吃一惊”的语气;最后分角色读,读出不同的语气来。这样由点及面,以点带面,学生学习兴趣很高,达到了读中自得自悟的教学境界。读的形式多了,学生对课文也就理解了,文章的表达形式也领悟到了。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笔者深刻地认识到:领悟是阅读过程中的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它是读者在书中不能直接找到答案,而观点、意境蕴含在较深的情况下,靠自己或在别人的启发点拨下凭借语言文字去思索,去揣摩而获得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要经历从读到想,从想到懂,从懂到悟三个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哪怕是微小的领悟,都会感到莫大的兴奋,如果得到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就有更多的同学愿意动脑筋了。这一点笔者还做得不够,课中没注意到差等生。这些人有时对某些问题不可能马上想得出来,这时候就需要加入一种媒介,不能冷落他们。否则,他们将失去信心,当旁听者。因此,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当学生对一些文章不可能立即读懂或领悟时,我们就要耐心辅导和点拨,不能放弃他们。通过点拨为思维架设“桥梁”,为领悟扫清“障碍”,解决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的潜在含义。

  惊弓之鸟的教学反思 篇4

  《惊弓之鸟》这篇课文内容简单,但蕴含的道理却不简单,如果引导不好的话学生很容易引为这篇课文只是在赞扬更羸射箭本领高,对“惊弓之鸟”的真正含义可能就无法真正理解。于是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问学生:“你们觉得是谁害死了这只大雁?”学生们有的说是更羸,有的说是箭,还有的说是猎人,说法不一,我适时引导:这只大雁是被更羸的箭所伤而死的吗?学生们听了若有所悟。我让他们再读读课文,仔细想一想,到底是什么害死这只大雁的呢?学生们又议论起来,最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原来是大雁自己吓自己,把自己吓死的。

  为了让学生对这个成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我问他们:你们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惊弓之鸟的事情?你自己是否做过类似的事情?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对这个成语就掌握得更好了。

  惊弓之鸟的教学反思 篇5

  《惊弓之鸟》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只拉弓不射箭,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

  教学这篇课文后,感受颇深。首先,学生的表现非常棒,完全进入状态,尽情地与文本展开了对话。我抓住“更羸是古时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思探究,为什么说更羸是射箭能手?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中,寻求答案。在讨论为什么说是他能不用箭就“射”下大雁的,引导学生理解更羸分析的一段话,明白课文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再次与文本进行对话,明白更羸是通过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最终实现了他不用箭就“射”下大雁的过程。教学时层层深入,一次又一次地质疑,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绽放思维的火花,最后揭示成语蕴涵的寓意,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是更羸对魏王讲述能让天上飞的大雁掉下来的原因。这段话共有四句。第一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和听到进行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第三、四句话是他进一步的分析:这只雁受过箭伤、孤单失群,听到弦响,以为又有什么危险,心里一定很害怕,就拉命往高处飞;拼命往高处飞就要使劲,一使劲,伤口就会裂开;伤口一裂开,疼得不能飞了,就会掉下来。从中反映出更羸通过仔细的观察,进行了合理的分析、推断,做出正确的判断。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指名朗读这段话,看看这一自然段更羸说了几句话?

  2、用“﹏﹏”划出重点的词句。

  3、其中哪些是更羸看到的和听到的?

  4、第二句还是说更羸看到和听到的吗?为什么?(小组讨论)

  5、小组重点讨论:更羸又是怎样进一步分析的呢?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出现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时,学生还不能读出人物的语气来,特别是对于这两句话:“你有这样的本事?”和“真有这样的本事!”一个是疑问的,一个是惊奇的,学生读的还不到位,这里还要加强指导,注意“?”和“!”的区别,我应该进行示范读,让学生有更深的领悟。

  惊弓之鸟的教学反思 篇6

  在教学课文《惊弓之鸟》时,我有意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在多数学生根据课文后面的思考题,对射箭高手更羸经验之谈表示认可和赞扬后,也有少数学生谈了自己的不同感受:

  甲生说,我觉得我们应该从这只可怜的惊弓之鸟身上吸取一点教训,不能像这只雁一样,只因为被箭射伤过,后来一听到弓弦响就惊慌失措地坠落到地上。我们班上不是有的同学曾经因为某次考试不及格,受到家长的训斥,现在一听说考试就心慌吗?这个学生由落地的惊弓之鸟谈到了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要注重培养青少年经受挫折的能力。我带头为他的独抒己见鼓掌。

  乙生说,我觉得更羸的所作所为不值得称赞,因为他太残忍了。他明明知道那只受伤的鸟不能再受惊吓了,但为了在国王面前显示自己的高明,又故意拉动弓弦,使那只可怜的鸟又一次遭受精神上的打击,摔落在地上。鸟是人类的朋友,更羸的恶作剧有点残酷无情了。这位学生居然能从保护鸟类的角度来谈感受,体现了同情弱者的心理体验特征。同样,这样的感受内容也是书上没有的。虽然有的学生认为此说有点牵强附会,但她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且言之有理,这一点就值得充分肯定。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这之后,学生们独抒己见越来越踊跃,甚至经常会发生面红耳赤的争辩,争辩的内容既有对课文形象的不同感受,也有对词句的不同理解。七嘴八舌的发言,不同思维的碰撞,使课堂上显得有些乱,但我却由衷地高兴,因为这正是我所期望的教学效果。当然,让学生各抒己见谈感受,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撒手不管。对于某些明显错误的看法,我在表扬其大胆发言精神之后,也会选择不同的方式予以纠正,其中最多的方式是启发学生自我纠错,教师绝不作当众宣判式的否定。

  惊弓之鸟的教学反思 篇7

  《惊弓之鸟》是一篇浅显易懂的寓言课文,因此我只安排了一个课时来完成。努力地突出重点,紧抓难点地上完了这篇课文,我认为还有值得反思是:

  教学时间安排显得前松后紧。前面正音、概括主要内容、初步感受划分意义段的部分花费太多时间。另外,在品读更羸射大雁时,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这两个环节太罗嗦,最主要学生能理解体会即可,不必反复揣摩。这两个环节就足足花费了十分钟,实在没有必要。所以,到后来道理的感悟和拓展部分就由于时间的限制而显得十分仓促。如果能够把本节课的重心放在感悟道理上,在出示了续写以后,给充分的时间学生讨论、思考,再让学生发表他们的看法,从而得出道理;在得出道理后,鼓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再次说明问题,最后进行总结,这样安排和组织,就能够使大部分学生明白寓言所蕴涵的道理了。

  总的说来,虽然这节课能够比较顺利、流畅地完成,但是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时间分配等还有十分多的需要改进的地方。

  惊弓之鸟的教学反思 篇8

  整节课上下来,因为事先预设很充分,自己感觉挺舒畅的,学生学得也比较轻松、自在。在课的一开始,我就抓住“更羸是古时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这一句话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深思探究,通过抓更羸的言行、探大雁送命的真正原因,从中感受到了“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并在课尾预设了一个情境:“同学们,如果,你跟魏王去打猎,如果,你也拉得动这张弓,也会“嘣”的一声响,这只大雁会不会掉下来?”原先预想的是学生既会说“会”,也会说“不会”;让自己意想不到的是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学生都说“不会”,尽管再三提示,但学生最终只是很不自信地小声说:“会!”课后静下心来回想,之所以会出现试教时未出现的情况,一在于学生的不自信,觉得自己不能和更羸相提并论;二在于教师预设不够充分,导致学生对我的设想产生了不一样的想法,课后了解了一下: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嘣”一声不如更羸的响,有的认为自己要吓的大雁是没受伤的。当自己的教学预设和课堂的动态生成不相一致时,自己的应变能力还是很弱。

  低段的语文教学扎根于字词教学,因此我在上课时并未忽略字词的教学,通过给“失”选取解释,给两个“直”换词并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读一读,让学生初步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教学的有效性。

  当然一节课下来,还是有不少缺陷,尤其是给学生读课文的量和时间上还不够多。没有很好地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惊弓之鸟的教学反思 篇9

  今天我上的课文是《惊弓之鸟》,在进行主题阅读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学生上课没有精神,不知道是天气一下子变得很热的原因,还是补充的阅读材料在早读课的时候,我带读了两遍,学生失去了兴趣!

  我让学生默读的时候,很多学生在讲话,我感觉,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是浮躁的,能沉下心来默读的学生没有几个,有些小组的成员在谈论着跟教学无关紧要的话题,老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在杨锟鹏这个小组,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我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可有的学生还没看文章,我刚说完问题,有些学生就高高举起了手,我叫他们回答,他们又答非所问!

  我感觉,整个课堂很混乱、没有秩序,我不知道自己讲了些什么,我的思路是凌乱的,整个课堂没有一条主线,有种讲到哪说到哪的味道!

  《惊弓之鸟》这篇文章,是通过更羸的故事告诉学生遇事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在观察思考事物时要有发现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我补充的阅读材料是《狮子和山羊》、《鸡学游泳》、《会摇尾巴的狼》。在上课前,我也没弄清楚,这些文章之间有什么关联,在讲的时候,我觉得,这些文章好像与《惊弓之鸟》没多大的关联,怎么把这些文章串联起来讲呢?在课前我也没有想好一条主线来引导。

  课堂上,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大,课堂学习的氛围不浓,我上完课之后,觉得是老师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老师都是迷迷糊糊地上课,学生不会好到哪里去!

  在主题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还是需要这方面专家的指引,自身素养不高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会不知所措!我们没有主题阅读配套的丛书,自行选择的文章跟主题教学不配套,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会脱离主题的轨道。在课堂上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准确找到切入点,点没找准,课堂就会凌乱,目标不明确,课堂上的教学只会是带着学生蜻蜓点水式的多学了几篇文章而已。这些文章对学生有什么引领的作用,只能靠学生领悟的能力了!

  我认为,主题教学是非常好的一种教学方式,可是,对于刚刚尝试的我来说,还是有些现实的问题。备课这么抓一个单元的主题,在每节课上怎么去突破主题,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怎么把学到的迁移过来,这都是我要去攻破的难题!

  路在脚下!

  天道酬勤——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词语!

  惊弓之鸟的教学反思 篇10

  我把重点放在了通过充分的朗读理解,体会、学习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人物品质,着眼点是学生的逻辑推理的思维的训练。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感悟、探究,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同步进行,和谐发展。板书设计也体现了更羸不用剪就能让大雁掉下来的推理过程,便于学生把握。课上没有进行繁复的“因为……所以……”的句式训练,但是学生也已经能够很轻松地掌握因果关系的句子。

  在训练朗读过程中理解、体会更羸的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品质。最后进行拓展,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优秀品质。教材在更羸的分析之后戛然而止,魏王听了之后会有什么反应呢?这成为了教材的留白之处,运用这个空白,让学生说说魏王可能还会说些什么。学生思考了片刻后,精彩的点评此起彼伏,纷纷借魏王之口谈出了自己的体会。“更羸,你真不愧是我们魏国的射箭能手!”“更羸,你不但有精湛的射箭技术,还善于观察、分析。我要封你做大将军”(真是慧眼识英才)“更羸,你真是名不虚传啊!”(已经佩服的五体投地了)“更羸,你是我们魏国的骄傲!”……学生们积极性完全调动了起来,讲起来滔滔不绝。

  在质疑更羸的本事到底高明在何处的问题探究中,引导学生再次与文本进行对话,明白更羸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层层深入,跌宕回环,一次又一次地设疑,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绽放思维的火花,揭示成语蕴涵的寓意,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惊弓之鸟的教学反思 篇11

  《惊弓之鸟》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是一篇成语故事,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断定不用放箭,只拉一下弓,就可使大雁掉下来。原来这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振翅上窜,以至箭伤复发,从天上掉下来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因此得名,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点儿风吹草动就惊恐不安。

  为了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我们紧扣课标,认真研读教材,尤其是注重研读学生。

  研读教材的途径主要通过教材单元提示、课后的练习题以及这篇文章的题材。这篇课文所在的单元主题是围绕怎样思考问题开展的,我们要通过这篇课文使学生学习一种思维的方式方法。这篇课文的课后练习有两个要求,第一道题是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道题是讨论更羸看到大雁后,做出了怎样的判断?这个判断是怎样一步一步做出来的?课后的练习提示我们教学的重点在于感受文中人物形象,特别是更羸这个人物,感受、学习更羸遇见问题结合经验进行观察、分析的缜密思维方式。

  更羸进行准确判断的依据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读懂最后一段词句,对我们解密更羸的思维过程起到决定作用。这也正是课标对于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即侧重考察学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所以,在教学策略上就设计了对最后一段词句的品读、概括,寻找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明了更羸的观察敏锐,经验丰富和分析清晰,判断准确。

  这篇文章的题材是个成语故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感受人物形象,学习这种思维方式,感受人物的智慧,还要知道成语的含义,并能尝试使用。

  新的课程标准在学习方式上要求“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关注学情是我们确定教学难点的依据。

  惊弓之鸟的教学反思 篇12

  上小学语文第八册《惊弓之鸟》一开始,在请同学自由通读课文之后,我照例又抛出这样的问题大背景:“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把天上飞的大雁射了下来,你佩服不佩服更羸?”

  这个问题,把大家的注意力都引到了各自的课本之中去了。大家开始默默地读起自己的书来了。

  经过约五分钟左右,教室里开始陆陆续续地举起了小手。

  有的说:“我以为更羸的本领显示在了他能仔细观察,能从一只在常人眼里看来是极普通的大雁中看出它飞得慢,叫的声音也很悲惨。”

  有的说:“我以为更羸的本事还显示在了他能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状况,经过严密的推测,最终明白这不但是一只受过箭伤,伤口还没愈合的大雁,而且是一只离开同伴,孤单失群的大雁。”还有的说:“我以为更羸的本领更显示在了他熟知大雁的心理,明白它听到弦响,心里定会十分地害怕,定会拼命地往高处飞。这样一用力,伤口就拉开了,便从高空中掉了下来。”课上到这个份上,我便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自己的书本上。在自由朗读了几分钟后,我顺势地回到了刚才的话题:“你们此刻还佩服不佩服更羸?”经过一段时间的沉默后,大家开始纷纷发言:有的说:“我佩服更羸,佩服他仔细观察的潜力。我平时就缺少这种观察潜力,对一些常见的事物发现不了新的东西,所以写文章时,写出来的东西也很平淡。以后我要向更羸学习。”有的说:“我佩服更羸,佩服他能进行科学地推测。如果是我,即使看到了这只大雁,也并不能明白它受过箭伤,孤单失群。”有的说:“我佩服更羸,佩服他的谦虚与实事求是。如文中的‘我能够试一下’、‘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明白,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这些地方都能够明白更羸很谦虚,并不把自己吹得十分地神奇与了不起。”…………

  尽管下课的铃声早已响过,但同学们好像并没有听到,依然沉浸在一片愉悦之中……

  惊弓之鸟的教学反思 篇13

  执教完《惊弓之鸟》这堂课之后,我思忖良多。现就课堂中的得失成败总结如下:

  一、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以词为主线,注重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

  本课的学习主要以魏王神态语气的变化(疑惑——大吃一惊——奇怪)这三个词语为主线进行教学。我先让学生找到这个词,依次提出这三个词,先理解这三个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理解魏王神态语气变化的原因,让整个教学有了一条清晰的主线。我还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采用多种形式来品词。“惊弓之鸟”一词分为本义和喻义,能够分前后两部分来理解。在整体感知时,我们能够说明本文主要讲了更羸只拉弦就射下大雁的故事,顺势说明这只听到弦响就吓得掉下来的鸟就叫“惊弓之鸟”。在学到课文最后一段时,再分析这只鸟听到弦响就掉下来的原因。

  我还注重句段结合,培养学生的理解潜力。我将第八自然段作为对学生进行句段训练的重点。我先让学生阅读自学提示,再标出本段有几句话,对它们有初步的了解之后,再领着学生一句句读懂它们,最后串联起来说说本段的意思。

  二、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语文学科注重对孩子们听、说、读、写、潜力的训练,读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这篇文章多为更羸与魏王的对话,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便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找出表示魏王神态的关键词,体会人物从怀疑到半信半疑,再到“大吃一惊”的情绪变化,而更羸的语气多为镇定、胸有成竹。让学生带着语气自读后,再进行分主角朗读。透过朗读,不仅仅让学生弄懂了事情的经过,还深入体会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中仍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是语气语调没有感情的起伏变化,没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情境创设不够,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走进文本,学生的学习用心性没有被成分调动起来,课堂显得有些沉闷;三是读书的的还不到位。课文中的很多地方只是让个别学生读了,或者齐读了,有些语气没有读出来,作为教师,引导的不够。

  针对这些问题,我会不断改善自己的课堂,注重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率。

【惊弓之鸟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02-24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12-05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12-16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精选07-03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05-24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06-14

惊弓之鸟的教学反思03-03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10-06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01-02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