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厘米教学反思

时间:2021-06-12 18:40:4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一厘米教学反思范文

  篇一:《一厘米》教学反思

一厘米教学反思范文

  陶行知说“教师要培养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本节课在不经意中出现了“不期而至的精彩”,正是课堂教学追求的一种“教学相长”的境界。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点燃学生的智慧之光,从而也提高了自己,可以说,学生造就教师,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实现者。

  这些“火”与“光”来自何处?从疑问处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中的疑问,不放过一切可疑之处,敢于质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宁鸿彬老师要求学生“三不迷信”和对学生“三欢迎”,正是培养学生的求疑精神。通过对疑问的讨论研究,最终获得提高,“有疑者却要无疑,则此方是长进”。疑问来自何处?从细微处来:“于细微处见精神”是写文章的要求,教学也应从小处着眼,善于发掘教学中的看似不起眼的细枝末节,找出“微言大意”。从比较处来:要及时抓住教学中的可比之处。只要有疑问的眼光,处处留心皆学问。从矛盾处来:有些文字看似矛盾,其实是作者故意为之,或蕴涵深意,教学中不可放过。

  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去质疑;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的“求疑”思维。不可忽视学生细微的心理;无视学生质疑的需求;轻视学生稚拙的问题。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善教者也。”

  教师要“无限相信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把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教师的教学只能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取得实效。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转变为知识的动态研究者。教师应当营造一定的让学生得到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尽情地“自由表达”和“自由参与”。叶澜老师倡导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也是这种境界。

  每篇课文都是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系统,阅读教学要引领学生轻松的、顺利的进入这个系统的脉络,解读这个系统的信息,体验这个系统的情理趣味,需要找到一个途径,一个切入点;需要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技巧,一个通往“豁然开朗”的境界的“幽径”。这是教学艺术,这需要教学艺术。在这些课堂教学艺术中,巧妙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就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按钮”,点燃学生心灯的火石。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尤其是设问的语言,应当简明扼要,富有启发性、激疑性、挑战性。本课中的“鸿门宴上,项羽到底想不想杀刘邦?当时的局势,项羽该不该杀刘邦?”两个问题,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充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对教学参考资料应当有自己的观点,对所谓的“定论”也不要人云亦云。司马迁

  之后,对《鸿门宴》的看法有很多,大多认为项羽有勇无谋、刚愎自用,以致痛失良机,坐送霸业。但是,如果我们停留在前人的见解上裹足不前,不敢怀疑,不想超越,学习还有什么意义?本节课上我和同学们的讨论虽不能说是为项羽“翻案“,但应该说言之成理,对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观不无益处。

  篇二:一厘米教学反思

  陶行知说“教师要培养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本节课在不经意中出现了“不期而至的精彩”,正是课堂教学追求的一种“教学相长”的境界。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点燃学生的智慧之光,从而也提高了自己,可以说,学生造就教师,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实现者。

  这些“火”与“光”来自何处?从疑问处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中的疑问,不放过一切可疑之处,敢于质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宁鸿彬老师要求学生“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和对学生“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正是培养学生的求疑精神。通过对疑问的讨论研究,最终获得提高,“有疑者却要无疑,则此方是长进”。疑问来自何处?从细微处来:“于细微处见精神”是写文章的要求,教学也应从小处着眼,善于发掘教学中的看似不起眼的细枝末节,找出“微言大意”。从比较处来:要及时抓住教学中的可比之处。只要有疑问的眼光,处处留心皆学问。从矛盾处来:有些文字看似矛盾,其实是作者故意为之,或蕴涵深意,教学中不可放过。

  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去质疑;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的“求疑”思维。不可忽视学生细微的心理;无视学生质疑的需求;轻视学生稚拙的问题。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善教者也。”

  教师要“无限相信学生的潜能”(朱永新语)。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把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教师的教学只能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取得实效。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转变为知识的动态研究者。教师应当营造一定的让学生得到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尽情地“自由表达”和“自由参与”。叶澜老师倡导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也是这种境界。

  每篇课文都是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系统,阅读教学要引领学生轻松的、顺利的进入这个系统的脉络,解读这个系统的信息,体验这个系统的情理趣味,需要找到一个途径,一个切入点;需要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技巧,一个通往“豁然开朗”的境界的“幽径”。这是教学艺术,这需要教学艺术。在这些课堂教学艺术中,巧妙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就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按钮”,点燃学生心灯的火石。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尤其是设问的语言,应当简明扼要,富有启发性、激疑性、挑战性。本课中的“鸿门宴上,项羽到底想不想杀刘邦?当时的局势,项羽该不该杀刘邦?”两个问题,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充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对教学参考资料应当有自己的观点,对所谓的“定论”也不要人云亦云。司马迁之后,对《鸿门宴》的看法有很多,大多认为项羽有勇无谋、刚愎自用,以致痛失良机,坐送霸业。但是,如果我们停留在前人的见解上裹足不前,不敢怀疑,不想超越,学习还有什么意义?本节课上我和同学们的讨论虽不能说是为项羽“翻案“,但应该说言之成理,对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观不无益处。

  篇三:一厘米教学反思

  《一厘米》是苏教版九年级下第一单元的第四课,是一篇自读的>剧本,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小说,选自百集电视剧《咱老百姓》,是毕淑敏的作品。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见大的作品。作者所写的实在是一件小事:一个妈妈带孩子去公园,因为公园门口的尺度不准确而被误会是逃票,而那高度就是相差了一厘米。这在许多关注那些天下大事的人的眼里,这的确是一件小事。可这在一位母亲的眼中却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作者通过这样一件小事,一个小>故事写出了一个大主题:如何让一个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或者说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尊严的问题。这样的主题,在我们今天这个物质逐渐丰富、精神逐渐贫乏的社会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难怪日本、英国等国家很看重这样一篇不“大”的作品。 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了“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观群众的反映和语言,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尴尬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和陶影的情绪。作品还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上卖票的司机进行对比,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陶影和丈夫对这件“小事”的不同态度也是一组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追求,对人的尊严的追求的执着。另外,读者对事实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却难以澄清,这也是一种悬念手法的运用。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人物关系看,儿子小也的行为和思想也对陶影普通而有强烈正义感、责任感、善良、大度、自尊这一母亲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侧面表现作用。 在学习中应抓住矛盾冲突,在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品味>戏剧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而作出的良苦用心。陶行知说“教师要培养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本节课在不经意中出现了“不期而至的精彩”,正是课堂教学追求的一种“教学相长”的境界。

  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点燃学生的智慧之光,从而也提高了自己,可以说,学生造就教师,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实现者。这些“火”与“光”来自何处?从疑问处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中的疑问,不放过一切可疑之处,敢于质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宁鸿彬老师要求学生“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和对学生“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正是培养学生的求疑精神。通过对疑问的讨论研究,最终获得提高,“有疑者却要无疑,则此方是长进”。疑问来自何处?从细微处来:“于细微处见精神”是写文章的要求,教学也应从小处着眼,善于发掘教学中的看似不起眼的细枝末节,找出“微言大意”。从比较处来:要及时抓住教学中的可比之处。只要有疑问的眼光,处处留心皆学问。从矛盾处来:有些文字看似矛盾,其实是作者故意为之,或蕴涵深意,教学中不可放过。

  篇四:《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这节课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时,我让学生测量数学书的长,结果量得的数据不一样,由起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体会到,要想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从而产生学习长度单位的欲望。在本环节教学中效果很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我利用5—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观察直尺,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让他 们通过观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概念时,我留给学生很大的实践空间,既让学生知道测量已知物体的长度,又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物体来测量它的长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挺高。

  总之,本节课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多,但互相交流的时间少,由于本人的教学水平有限,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较差,致使本堂课出现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篇五: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时,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因此教学重点是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使学生建立起单位长度的观念。在教学本课时我的思路如下:

  一、联系学生生活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愿望。

  在新授课教学开始之前,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询问学生身体高度导入新课。这样,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厘米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也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参与学习过程,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而获得客体的知识的,凡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手验证的东西,比老师讲解给他们的印象深刻得多。而观察、操作、讨论┉┉是数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实验、试验及观察,能够提出问题,并从实践操作中自己寻找到答案。

  (一)抓住重点,认识“1厘米”。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

  识。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

  2、估一估,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4、比一比。让学生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表示出1厘米,建立起长度表象。

  总之,在“厘米”概念的教学中,利用看、量、找、比等环节,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切实、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

  (二)运用迁移,认识“几厘米”。

  学习了“1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几厘米”。用眼睛观察、用手比划、用笔画出几厘米。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迁移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知识。这样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学会测量,实际应用。认识了尺子上的“1厘米”、“几厘米”之后,教会学生用尺子进行测量,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了掌握长度单位、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的意义。

  三、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有价值”的数学应与生活密切联系,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能使学生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本课教学时,我让学生用软尺量衣服各个部分的尺寸时,学生通过活动发现袖口的尺寸要比手腕的实际尺寸长,领口的尺寸与脖子的粗细差不多等等,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

  总之,数学教学中始终贯穿学生主体性和活动性的教学思想。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发现,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一种思想。利用多种形式、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才是我们教学要达到的真正目标。

  篇六:认识厘米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简解:“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

  2.使学生掌握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或画出整厘米长的线段。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估测能力。

  4. 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或画出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 知道1厘米有多长。

  教具、学具准备:学生尺、纸条、作业纸、多媒体课件等。

  设计理念: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

  2.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看一看、 比一比、找一找、猜一猜、量一量等形式,探究知识形成技能。建 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

  设计思路:认识厘米的教学是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 、比一比、找一找、猜一猜、量一量等形式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形成初步的长度观念。主要有: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

  二、认识厘米

  1、认识尺子。

  2、认识1厘米,几厘米

  3、用厘米量,学习测量方法。

  (1)书上第2题,掌握测量方法。

  (2)自己动手画已知长度的线段。

  三、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四、 拓展铺垫:“现在能知道桌子长多少了吗?”学生测量出课桌的长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那你知道黑板有多长吗?”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引入新课

  1.师:我们小朋友每天都伏在课桌上认真学习,那么大家知道每天和 我们相伴的课桌究竟有多长呢?(让学生用自己习惯的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

  师:老师发现大家说的结果都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因为比较的标准不一样)

  师:那么要想得到一个统一、准确地测量结果,可以怎么办

  呢?(让学生体会要想得到统一、准确的测量结果,必须用尺子来测量)

  师:尺的种类有很多(出示学生尺、钢尺、卷尺、米尺??并逐一介绍名称),今天我们先来认识学生尺。

  二、借助直尺,认识cm

  1、认识尺子

  师:直尺上藏着许多小秘密呢!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一下,把你的发现告诉同位吧!(汇报交流)

  师:为了让小朋友们看的更清楚,老师做了一把放大了很多倍的

  尺子,和你的尺子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屏幕上出现放大的刻度尺)

  生:也有数字。

  师:谁能按顺序读一读尺子上的数字?这些数字是从几开始的?

  生:0。

  师:它在尺子上表示什么?

  生:开始。

  师:对,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

  师:尺子上还有什么?(让学生找到刻度线)这些线有长有短,都叫做刻度线。数字在什么样的线下面?(让学生认真观察,发现数字在长刻度线下面)

  师:尺子上除了有数字和刻度线,还有什么?

  生:字母cm。(板书:cm)

  师:在这里读cm,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来表示,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厘米的认识。(板书课题:厘米的认识)

  2、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认识尺子上的1厘米。

  师:1厘米有多长呢?尺子上哪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 (让学生找到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是1cm。)用手在尺子上摸一摸,你就能比划出1cm有多长了,试试吧!

  师:能从老师的尺子上找到其它的1厘米吗?指名交流。(出示课件)

  师:细心的小朋友肯定发现了,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也就是每相临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课件出示许多的1厘米)

  (2)体验1厘米的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在老师为你准备的学具里面也有1cm,它是谁?纸条。为什么不是大米粒?让学生说理由。

  师:像老师这样,将纸条用手指捏住,轻轻拿出来,放进去,拿出来再放进去,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出1cm很短,是呀,我们通常用cm来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板书:测量较短物体)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自由发言)在你的手上也能找到1cm,你大拇指的宽度大约是1cm。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cm,现在,我带你们去尺子王国里转一转。 师:你知道小刀的长度是几厘米?(生说出7cm,汇报想法)

  师:红色线段长度是多少?5cm。你认为数起来容易吗?

  生:容易。当物体的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指着几,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师:这第三把尺子上测量的红线的长度是9cm,对不对?(让学生说清理由)渗透“用右面的数减去左面的数”这种方法。

  4、用厘米量。

  师:红色线段有几厘米,谁来估一估?(生交流估计结果)

  师:怎么知道估的准不准呢?(量一量)

  用投影展示学生量的结果,最后集体交流

  师:谁刚才估的9厘米,太棒了!下面再来试一试测量蓝色线段长度。(交流)

  师:课件出示三种量法

  师:瞧!这是三位小朋友测量物体的方法,用手势告诉我对或不对,演示手势,让学生分别判断,并说明为什么不对。

  师:你觉得在用尺量物体的长度时,有什么地方是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

  5、画已知长度的线段。

  师:现在老师希望大家画出一条4厘米长得线段。(展示交流) 师:你是怎么画出来的?(小结画法)

  三、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铺垫:

  如果请你用厘米作单位来测量一下黑板较长边的长度,你觉得怎么样?

  教学反思:

  本节课,自己认为比较好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童话导入,激发兴趣。

  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首优美的乐曲,那情境的创设就如是悠扬的和弦。我利用讲童话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徒弟按照师傅所说的3拃给阿福做的衣服却小了呢???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孩子主动思考探究,使其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参与学习过程,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抓住重点,认识“1厘米”。

  看一看:让学生自己观察尺子,并寻找自己尺子上的秘密:cm、数字、刻度线;通过让学生在寻找尺子秘密的过程中,对cm产生好奇心,在明白其意思的过程中引出学生想要了解的知识:“1厘米是多长?”

  猜一猜:在学生想了解1厘米是多长的时候,我并没直接告诉他们,而是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

  找一找:学生通过观察直尺,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利用反问的形式“只有从零到一是一厘米”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再让学生认一认,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最后让他们总结出:“尺子上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的规律;然后设计了从四到几是一厘米,同学们都说到五,我又接着问不能说五,调动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最后得出从四到五和从四到三都是一厘米,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

  比一比:同学们在明白1厘米后,再让学生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表示出1厘米,建立起长度的表象。

  估一估: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从自己身体和周围物体中找大约1厘米的物体,进一步体验了1厘米,这些活动都便于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估算意识。在看、猜、找、比、估等环节中,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切实、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

  2、运用迁移,认识“几厘米”。

  接下来认识的五厘米线段,同学们都知道这是五厘米,我又反问他们:“你怎么知道是五厘米”,然而同学们不能很正确的说出为什么是五厘米,我接着顺势引导一个大格就是一厘米,让同学们大体能说出要想知道它是几厘米就看他里面有几个一厘米。并运用动画,使知识的呈现更形象更直观,学生在观察、比较、迁移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知识。这样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学会测量,实际应用。

  认识了尺子上的“1厘米”、“几厘米”之后,引导学生用尺子进行测量,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了掌握长度单位、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

  三、实践应用,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有价值”的数学应与生活密切联系,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能使学生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总结了测量方法后,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估计并测量一下橡皮的长,宽和厚。估测并测量自己课本的长度,再一次让学生亲身经历量的过程,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

  不足:回想整节课,在教学中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是不够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体会,同时,教学语言也欠丰富,不太符合儿童口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之处,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我。

  教学后我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在让学生量整厘米数时,我没有在幻灯上让学生边说边量,没有给孩子们一个很好的示范机会,这是其一;其二,在小结测量方法后的,这个练一练,难度较小,应该换一个有难度的实践操作题;其三,在进行断尺的教学中,我明显缺乏教学机智,在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把刻度3看成0刻度,来进行测量时,我没有进行追问。其四,重复学生的发言还是比较多,这点也是我不满意的地方。没有近乎完美的课,但是我将继续追求完美。

  本节课给我最大的教训是孩子就是孩子,一定不可以把他们想的太简单的同时,也一定不能太高估他们的能力,我想这也是一个很宝贵的经验,其实,对于学生认知水平的认识,只有经历过才会有经验得知,还是遵循浅显易懂的原则,等掌握牢固了,熟练了再进行数学的联系较好。

【一厘米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07-03

《反思反思》教学反思03-03

守株待兔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07-29

教学反思:长城教学反思10-02

《音乐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23

《对美术教学的反思》教学反思07-03

荷花 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08-03

《反思反思》教学反思范文07-04

教学反思《灰雀教学反思》08-11

《搭石教学反思》的教学反思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