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教学反思

时间:2021-06-13 14:35:4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桥之美》教学反思7则范本

  范例一

  《桥之美》这篇课文属于一篇说明文,语言相对来说较为生动活泼,而且说明对象本身又是我们身边非常熟悉的事物,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课堂应该是放的出去,收的回来的。

《桥之美》教学反思7则范本

  作为初二的学生,他们应该能欣赏体会到一定层次的美,我们的语文课也应该交给学生一些美的东西,让他们通过我们的文本欣赏到一些很美的东西,体会到语文的魅力真的是包罗万象的。所以我就把欣赏体会文中的桥之美作为了本文的一个重点,而且拔高到了交给他们一种审美观的程度。

  语文课毕竟是语和文组成的,所以我就把语言的赏析作为了本课的重点,同时想让他们在美的体验中得到语言练习的目的。我设计课地目的想让同学们在美的体验中得到一种无声的美的教育。让他们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

  然而课堂的教学实际情况却让我深思.。这堂课我从设计过程到驾驭课堂都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

  为了达到美的体验,课件的制作中图片加的太多了,以至于整节课都是画片的浏览,远离了我的初衷,它不再像一节欣赏美的语文课,倒更像一节美术欣赏课。为了使用所谓的高科技”课件”忽视了语文课最基本的东西”文字” 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一节课,华而不实,不是为了学而教,而是为了”演而教”教师费力不讨好,这是失误之一。整节课下来,书,学生基本上没读,文本,学生基本上没看,忙来忙去,只是在走过场,那是我一个人的舞台,学生们成了傻瓜,只能呆坐着。美丽的只是那些画面,不是学生们的内心。

  当学生的状况出乎我的预料时,我的驾驭课堂能力的欠缺立马表现出来,从最初的导入时激情万丈,到最后的鸦雀无声。课堂气氛的沉闷是这节课又一大败笔,学生的沉默导致了”一言堂”的局面,没有备好学生,课堂教学不够灵活是导致失误的主要原因。

  整堂课下来,能安慰我的地方实在不多,所以,我很沮丧。也想了很多。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你所担任的任务就是说文解字,透过文字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美,所以,语文老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非常优美的,充满激情的,站在讲台上的语文老师应该是自信的,想象一下,一个语言没有魅力,又不自信的老师,凭什么让你的学生信服你呢?

  一节优质课讲下来,让我明白不少东西,语文课应该永远姓语,听说读写永远都应该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一切课外延伸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语文教学还需踏踏实实的,一点一滴的来不得半点虚假,来不得半点放松,踏踏实实的作。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基本功的扎实太重要了,我们不需要样样精通,但总的有一样我们拿得出手,学生信服的本事吧。

  想了这么多,我还是只能告诉我自己:努力吧贺金霞,你需要学的东西还很多!

  范例二

  同样是教授《桥之美》这篇文章,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这前后的差异,让我懂得了一堂好的语文课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深入研究文本,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愉悦中全方位地去触摸语言、感受语言、实践语言;让学生在情境中真实地去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并创造具有生命力的、生机勃勃的语文课堂教学。

  范例三

  从学生的言谈之中了解到学习这篇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性。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我先与学生共同对文本进行了探讨,特别是对作者所举的几个例子加以祥细地分析,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接着便是进行课堂延伸,让学生结合文章的几幅画面进行赏析与扩写,或者是写出自己心目中的桥在不同的优美环境中所起不同作用的形式美。这一问题的设计实际目的是让学生能体会作家吴冠中眼中的桥之美。这阶段是训练学生的笔头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值得欣慰的是,所抽查到的学生所读的文章都非常的优美,而且具备了艺术家的“欣赏水平”,他们能够效仿作者的笔调用画家的眼光来欣赏他们眼中的画面,将块、线、面融合为一体,描绘出精彩的画面。

  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这一单元的目标与要求,我通过比较阅读来达到目的。于是将具有规范性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与《桥之美》这篇说明性的小品文进行对比,让学生从中总结出这两则的不同之处与相同点。总结之时,学生的满脸困惑已被笑靥所消融。

  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闪现出来的火花,巧妙地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范例四

  怎样才能体会画家眼中的“桥之美”呢?“读”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这个读既可以在析之前读亦可在品之后再读,但读是必须的,尤其是在散文的学习中。读的方式也很多样:师读、生读、一人读、自由读、齐读均可,但读出声音、读出感情是必须的。读包括整篇课文的读,也包括细品重点段或语句时的读。《桥之美》的教学在整体感知、赏析语言的环节中,都设计了学生朗读课文。但遗憾的是,由于时间仓促,课文赏析时的读还很不到位,只在赏析词与句,而忽略了读中品。

  范例五

  《桥之美》是散文中的小品文一类。作者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引领我们去看此前虽感觉到美好却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在此时焕发出新的灵性与生命力。而文中所揭示的一些美学原则,如讲究对比、和谐、丰富的画面感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也完全可以举一反三,将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来进行一些审美活动,提高我们的艺术欣赏水平。

  范例六

  我认为学习一篇散文的大致思路是:"整体感知——细处品味——拓展迁移— —体验反思",重点应放在第二步上。根据文章写法及内容的不同,制定重点学习的目标。如《桥之美》可以重点赏析文章语言优美、生动的特色,如“ 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有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短短几句话使用了描写、抒情、说明的多种表达方式和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其中“苍茫、水天一色、单纯明亮、珍视、满足” 这些词语都相当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引导学生就此类语句加以赏析,学会赏析方法,便会收到举一反三的功效。

  范例七 [成功之处]

  1、准确把握并激活学生的兴趣点

  说明文相对其他文体来说比较枯燥,《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在课文导入中,我从学生身边的桥讲起,又展示了课文作者即画家吴冠中的画——江苏宜兴蛟桥,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文章重点研读的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展示了自己根据文本内容而画的苇丛中的石桥、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形式独特的风雨桥,并组织学生点评哪一幅画好,好在哪里,虽然准备仓促,但学生的热情被极大地调动,更重要的是深深地感染了作为观众的同学,这个环节结束后,整个班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因此我认为,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并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才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注重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

  事实上,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和实践。古人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自子自知。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技能,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教学法。文字是情感的载体,也是美的传递者,我让学生采用了不同的朗读形式重点研读了课文的第四段,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桥美在何处。并根据课文内容,用“_____桥之美,美在____” 的句式,概述文中所说到的桥之美。“乌镇小河两岸的桥之美,美在与密密的苇丛配合的开阔疏朗。江南细柳下的桥之美,美在与纤弱的细柳配合的刚柔相济。桥之美,美在长桥与娴静的水面配合的灵动和谐。桥之美,美在风雨桥与险峻的山峰、湍急的流水配合给人的安闲、自在之感……”听一听学生的回答我明白: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的理解和回应,书本潜在的意义才能处于不断的被创造性的流动之中,学生的心灵才能于书本中的世界融为一体。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依附于课文载体实现的。它的实现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充分关注教学对象的情感体验,效果不错。

  3、重视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在这堂课上,我与学生一直处于“对话”的状态,只有在师生的有效互动中,真正的民主课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我和学生一起领略了自然界中异彩纷呈的桥之美,也感受了人类巧夺天工的神奇和伟大,这是外在的、有形的“桥之美”;而那种内在的、无形的“桥之美”更是我们心中永开不败的玫瑰!沟通、理解、信任、友爱等连接心与心的桥则必须用真情、青春、热血乃至生命才能架设,一如那百年不遇的洪水中,子弟兵用血肉之躯搭起的人桥,一如那《斑羚飞渡》中,老斑羚用生命架设的彩虹桥,展现的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崇高之美”,带给我们的永远是心灵深处的震撼。请学生说说这些“桥”。从有形的“桥之美”到无形的“桥之美”的拓展延伸,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我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跨海大桥的效果图,请大家发挥想象,描绘未来跨海大桥的雄姿。最后我还展示了自己拍摄的天宁寺周围的一组桥图片,引导学生结合课堂上所学的审美方法,尝试欣赏身边的桥之美。

  [不足之处]

  当然,这堂课在某些环节的设计上,我认为还有欠完善的地方,值得推敲。可以将前面的环节压缩一下,留下足够的时间将“写”的部分内容放在课堂上当场完成,并作点评。因为课后的写作效果往往较差,课堂上完成便于掌握情况,学生的写作是否只注重桥“结构美”,而忽视了桥的“形式美”,即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语文课的“读”与“写”如何有机的结合,是值得我反思的第一个方面。

  其二,值得我反思的是,自我素质的提高。我常教导学生:“不学则退,不思则惰”,可从没对自己说:教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惯于严格要求学生而疏于自我提高,在纷纭复杂的事态面前,我是那么孤陋寡闻,在日新月异的世界中,又总是固步自封,学生需要什么,他们在想些什么,更是茫然无知。作者画家吴冠中从艺术的角度来写桥,对于艺术的审美,本人由于知识的欠缺实在不敢恭维,如何深入引导学生用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实在难以做好。

  看着别人写的教育日记,甚是羡慕。然而总以各种理由推脱没有时间,其实时间是挤出来的。现在,我终于鼓足勇气,坐在电脑前,飞快地击打着键盘,为的是记录下教学中的点滴,为自己今后的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我认为只要坚持“享受语文,感受生活”的教学观念不动摇,终有一天,语文也会成为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的科目。我将为此而继续努力!

【《桥之美》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桥之美》教学反思08-11

《桥之美》教学反思12-18

《桥之美》教学反思02-20

《桥之美》的教学反思06-23

桥之美教学反思10-30

《桥之美》上课的教学反思10-12

《桥之美》教学反思范文10-22

关于桥之美教学反思05-28

《桥之美》 教学设计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