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教学反思

时间:2021-06-12 20:19:1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人口迁移教学反思

  人口迁移是地理的一个知识点,各位,下面是人口迁移教学反思,请看下面:

人口迁移教学反思

  人口迁移教学反思【1】

  与之前的教材相比,最新版的鲁教版教材本节有很大的变化,甚至标题已经由《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改成了《人口迁移》。这也难怪,看一看课程标准就知道,这里只要求人口迁移(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另外原本的三个大标题(人口迁移、人口流动、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变成了现在的三个(人口迁移与流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具体内容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我总觉得对于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语焉不详,至少不如人教版编得好。

  今天恰好杨二俊老师也以本节开了一节非常成功的公开课,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不同的是,杨老师这一节用一课时完成,而我用了两课时。结合我与杨老师的课,我觉得这一节有许多地方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首先是人口迁移的概念课本上说人口迁移是“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相对于这个概念,我更喜欢老人教版的概念:“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因为在鲁教版的这个概念中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人口移动”,而这个概念又没有作进一步的解释,与其如此,不如避免出现。另外,这个概念需要讲到什么程度,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教学要求第一条是“知道人口迁移的概念”,现在的鲁教版上另有人口流动的概念,所以可能需要比较这两个概念。

  对于人口迁移的概念,我还有一点想法,就是人口迁移与户籍无关。首先在概念中没有提到户籍,其次在人口迁移的实践中,也有许多人虽然迁移了(比如上大学)却没有转户籍。

  其次是人口迁移的历史回顾。我觉得这里需要强调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方向,二是原因,尤其是后者,因为这容易被忽略。前者已经说到课程标准对人口迁移原因的描述,在江苏省教学要求上是这么说的:“运用案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归纳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但是课本第二个大标题对此讲得并不多,所以需要强化。而从人口迁移的历史进程分析中,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方面,而且自然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弱,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强。而这一部分内容正是教材所欠缺的。

  第三是人口迁移的原因。杨老师以案例分析的方法讲人口迁移原因,具体案例即课本上的“小马老师的家庭故事”,这个案例一共牵涉七次人口迁移,原因涵盖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案例,只是过于突出“政治挂帅”,真实性不够强。杨老师分析完这个案例以后,进一步举了其他例子让学生合作讨论,如“美国老人从东北部移民到‘阳光地带’”、“沙漠地区人口外迁”等,使学生全方位地认识人口迁移的原因。

  第四是人口迁移的影响。这一部分似乎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分析“影响”的一般方法。

  在这一节,我想到了几个人口迁移比较有意思的案例:

  1、愚公移山——本身不是人口迁移,不过移山不明智,正确的做法是移人。

  2、法国总统萨科奇、巴基斯坦前总统穆沙拉夫、格鲁吉亚前总统谢瓦尔德纳泽、美国总统的父亲、加州前州长施瓦辛格都曾经参与国际人口迁移。萨属经济因素,穆、谢属政治因素,奥父留学,属社会因素。

  3、杨振宁、章子怡和姚明都曾经到美国,但原因各不相同。杨振宁赴美留学,属文化教育因素;章子怡嫁给美国人,属婚姻家庭因素;姚明赴美打球,属经济发展水平因素。

  

  人口迁移教学反思【2】

  这节课的很多内容学生课前大多有些感性认识,但是涉及到具体内容内容时就没那么面面俱到了,有些认识甚至是错误的。所以备课时比较充分,找了很多资料,尽量让学生既感兴趣又能充分掌握新知识。

  第一部分“人口迁移”和第二部分“人口流动”在教材中是分开讲解的`,我在备课以及上课时,将两部分内容合起来用对比法进行讲解。特别是对这两者区别的讲解,列举了许多例子,如“打工仔去深圳打工属于人口流动”,“小王考取了中山大学去求学属于人口迁移”。从而进一步让学生明确“人口迁移是长期的,永久性的以及变更户籍的,而人口流动是短期的,暂时的以及不变更户籍的”。

  “世界人口迁移的路线和特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出区别。比如“美国、大洋洲、欧洲、非洲”在15-19世纪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不同路线、特点及原因。学生在读图过程中,不但增强了读图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这部分内容涉及到些许历史和政治知识,学生学习兴趣较浓。

  总的来说,这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较好,新知识的吸收和掌握程度较高。不足的是,在第一个班级讲课时,由于补充的内容太多,所以新课没来得及讲完,思路有些混乱,但接下来的班要熟练多了。相同的内容在晚些教的班级中讲解时只是更加熟悉了,可见,以后第一遍教学切记要熟练——课前要更加充分的备课熟悉教材看透教材,而不是上课时还发现有很多未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调整教学思路,尽量更流畅更自然。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书本中的所有活动,这点以后也要努力实现。

  人口迁移教学反思【3】

  本节课主要是以任务驱动的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的,通过老师实例讲解、任务分配,学生分组讨论,教师个别指导,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其中采用小组制,充分发挥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自主探究精神,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去快乐学习,这样既关注了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又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使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特长、体现个性特点。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成为课堂教学主体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在课堂上,教师只有乐于与学生对话,专心致志倾听学生的发言,体验学生的情绪,不失时机地抓住来自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精当点拨、精心唤起、精巧引导,才能让课堂教学在“预设”的基础上焕发“生成”的活力,让教学闪动灵性的光芒。

  (一)成功之处

  首先我觉得这节课我为学生营造宽松的质疑氛围,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经历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从而发展思维,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如教材第11页的探索,通过阅读找出人口迁移的流向,以及新大陆发现前后人口迁移的特点。在“国内人口迁移”这一课题中,我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后人口的迁移的路径,暗示人口迁移的意义。

  (二)需改进之处

  根据经验,本节课内容较简单。但是,要将引起迁移的原因全部区分清楚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本节课必需要有后续练习,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应该安排学生多做练习。

  本节课探究活动较多,应该注意课堂时间控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活动。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增减,调整。基础差一些的可以把一些问题作为课后思考题,利用课外时间解决。

  另外,面对学生稍纵即逝的生成信息,我们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要敢于应势利导,打破计划,对预定的目标、内容进行反思和调整;要善于运用生成性的教学资源,精妙点拨,让教学充满灵性,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人口迁移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人口迁移》教案12-25

人口迁移说课稿04-20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09-23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有哪些09-13

《中国人口迁移》教案12-09

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09-02

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09-25

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09-10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