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和降水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1-06-12 11:26:5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气温和降水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下小编为你整理了气温和降水的教学反思,供你学习参考。

气温和降水的教学反思

  篇一:《气温和降水》教学反思

  一、教学成功之处:

  1、运用地图,以学生为小组找世界年平均气温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教学的目的,同时,由于是学生们自己在试图找规律,达到了过程与方法的教育,以让他们更容易记住规律;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图,进行有效教学。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本节课利用多媒体的空间性、运动性,将“气温的日变化曲线图” 、“南北半球气温的年变化曲线图”、“等温线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等静态的地图转为动态,做到了以地图为核心,以图释文、以图设问、以图释疑的地图教学。

  2、在教学中,我在黑板上画表,很直观地显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一目了然;

  3、讲授“世界主要降水类型”时,我运用边讲边画的方式,呈现三种降水类型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知其然”,更 “知其所以然”;

  4、本课知识讲解时始终贯穿对旧知识的复习,比如,等高线、等温线,它们与本节课的等降水量线联系起来,既复习了旧知识,也引出了新知识,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

  5、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例子。既渗透了“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的理念,又恰到好处的运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6、用一些口诀来让学生记忆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二、教学不足之处:

  1、拓展的知识过多,也有点深,应该进行个别化教育;

  2、课后总结太简略,应该多花点时间在总结上。

  3、有效提问方面还有待于加强。

  4、问题设计过多,出现“满堂问”想象。

  5、由于时间关系,提问后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三、今后改进之处:

  1、注重教学语言的精炼;

  2、备课时把时间也备进去,这样能更好地把握好时间,作好小结。

  这节课容量大、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有限,要讲透彻很难。比如:日最高温、日最低气温出现时间的原因分析,为什么南北半球最热月最冷月出现的时间相反,海洋最热月最冷月出现的时间都比陆地要晚一个月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这节课,需要做出的原因分析还有很多,比如,为什么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为什么北半球同纬度陆地上海陆气温不同等等。但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只对前面三个进行了原因分析。在进行分析时,也是尽量围绕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展开的。比如,去海边游泳,中午时是沙滩气温高还是海水气温高,晚上呢?1月份我们即将迎来的是寒假还是暑假?澳大利亚的同学们呢?

  当然,不管多么枯燥乏味,不管多么难于理解,只要用心去准备,多搜集各方面的材料,每节课都有它的突破口,每节课都可以上得很精彩。这节课,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篇二:气温和降水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注重了学生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改精神。如我让学生在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标出下列温度的等温线,10度、20度、30度、0度、-10度、-20度,让学生总结出这些等温线的分布规律,让在冬季去过海南学生象其他同学谈一谈沿途气温的变化情况。在学习降水分布时,利用学生自学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列出要自学的题目,学生自己就能够找出,再相互说明所找的内容,记忆住重点知识,进一步上黑板前展示,这样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读图能力,树立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增强了小组之间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也体现了我市提出的学生自学能会的不讲的要求。提高了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二、不足之处:

  有些问题自己提问和引导的不到位,又没有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出现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冷场现象。

  三、相应措施:

  1.对教师知识的要求

  课改以来,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鉴于此,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往往花更多的时间用来上网、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或到所有能找到资料的地方去,以使自己能充分地驾御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

  2.师生地位的变化。

  课改以来,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教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合作者。走近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一同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学生心灵的舒展和灵性的飞扬、想象力的生发,也就有了学生的敢想、敢说、敢争论,敢于将自己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这也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篇三:气温和降水教学反思

  一、教学成功之处:

  1、运用地图,以学生为小组找世界年平均气温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教学的目的,同时,由于是学生们自己在试图找规律,达到了过程与方法的教育,以让他们更容易记住规律;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图,进行有效教学。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本节课利用多媒体的空间性、运动性,将“气温的日变化曲线图” 、“南北半球气温的年变化曲线图”、“等温线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等静态的地图转为动态,做到了以地图为核心,以图释文、以图设问、以图释疑的地图教学。

  2、在教学中,我在黑板上画表,很直观地显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一目了然。

  3、讲授“世界主要降水类型”时,我运用边讲边画的方式,呈现三种降水类型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知其然”,更 “知其所以然”。

  4、本课知识讲解时始终贯穿对旧知识的复习,比如,等高线、等温线,它们与本节课的等降水量线联系起来,既复习了旧知识,也引出了新知识,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

  5、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例子。既渗透了“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的理念,又恰到好处的运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6、用一些口诀来让学生记忆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二、教学不足之处:

  1、拓展的知识过多,也有点深,应该进行个别化教育。

  2、课后总结太简略,应该多花点时间在总结上。

  3、有效提问方面还有待于加强。

  4、问题设计过多,出现“满堂问”想象。

  5、由于时间关系,提问后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三、今后改进之处:

  1、注重教学语言的精炼。

  2、备课时把时间也备进去,这样能更好地把握好时间,作好小结。 这节课容量大、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有限,要讲透彻很难。

  比如:日最高温、日最低气温出现时间的原因分析,为什么南北半球最热月最冷月出现的时间相反,海洋最热月最冷月出现的时间都比陆地要晚一个月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这节课,需要做出的原因分析还有很多,比如,为什么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为什么北半球同纬度陆地上海陆气温不同等等。但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只对前面三个进行了原因分析。在进行分析时,也是尽量围绕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展开的。比如,去海边游泳,中午时是沙滩气温高还是海水气温高,晚上呢?1月份我们即将迎来的是寒假还是暑假?澳大利亚的同学们呢? 当然,不管多么枯燥乏味,不管多么难于理解,只要用心去准备,多搜集各方面的材料,每节课都有它的突破口,每节课都可以上得很精彩。

  篇四:气温和降水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注重了学生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改精神。如我让学生在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标出下列温度的等温线,10度、20度、30度、0度、-10度、-20度,让学生>总结出这些等温线的分布规律,让在冬季去过海南学生象其他同学谈一谈沿途气温的变化情况。在学习降水分布时,利用学生自学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列出要自学的题目,学生自己就能够找出,再相互说明所找的内容,记忆住重点知识,进一步上黑板前展示,这样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读图能力,树立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增强了小组之间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也体现了我市提出的学生自学能会的不讲的要求。提高了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二、不足之处:

  有些问题自己提问和引导的不到位,又没有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出现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冷场现象。

  三、反思:

  1.对教师知识的要求

  课改以来,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鉴于此,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往往花更多的时间用来上网、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或到所有能找到资料的地方去,以使自己能充分地驾御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

  2.师生地位的变化

  课改以来,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教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合作者。走近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一同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学生心灵的舒展和灵性的飞扬、想象力的生发,也就有了学生的敢想、敢说、敢争论,敢于将自己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这也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反思二:气温和降水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生活体验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读图、识图,绝大部分同学能熟练地记住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由于降水的形成条件比较抽象,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尽量使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加深学生理解。在绘制降水柱状图过程中,由于受时间限制,部分不能熟练独立完成,安排课下时间练习。

  反思三:气温和降水教学反思

  《气温和降水》这一节内容需要三个课时,我讲授的是第一课《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气温资料(包括气温表格数据和气温曲线资料),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在准备授课时,就觉得这节课要上好很难。一方面,气温表格数据和气温曲线资料,本身就很枯燥。要让学生从这些枯燥乏味的数据和表格中,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我的做法是:

  1、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在教学中尽量渗透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如,在讲解日较差的时候,引用同学们都知道的诗句"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

  另一方面,这节课容量大、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有限,要讲透彻很难。比如:日最高温、日最低气温出现时间的原因分析,为什么南北半球最热月最冷月出现的时间相反,海洋最热月最冷月出现的时间都比陆地要晚一个月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这节课,需要做出的原因分析还有很多,比如,为什么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为什么北半球同纬度陆地上海陆气温不同等等。但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只对前面三个进行了原因分析。在进行分析时,也是尽量围绕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展开的。比如,去海边游泳,中午时是沙滩气温高还是海水气温高,晚上呢?1月份我们即将迎来的是寒假还是暑假?澳大利亚的同学们呢?

  当然,不管多么枯燥乏味,不管多么难于理解,只要用心去准备,多搜集各方面的材料,每节课都有它的突破口,每节课都可以上得很精彩。这节课,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1、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例子。既渗透了"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的理念,又恰到好处的运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2、问题设计逐步加深,环环相扣。让学生利用前一个设问中所掌握的知识点或读图技巧解决下一个知识点中老师的设问。

  3、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图,进行有效教学。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本节课利用多媒体的空间性、运动性,将"气温的日变化曲线图"、"南北半球气温的年变化曲线图"、"等温线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等静态的地图转为动态,做到了以地图为核心,以图释文、以图设问、以图释疑的地图教学。

  本节课的不足主要是:有效提问方面还有待于加强。

  1、问题设计过多,出现"满堂问"想象。

  2、由于时间关系,提问后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3、出现了个别目的性不强、过于简单或难度较大的设问。

  反思四:气温和降水教学反思

  气温和降水的教学内容是我们七年级地理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以传统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难以达成教学目标,也曾尝试改变教学思路,但效果一直不佳。如何有效、高效的组织教学活动,突破这一重难点?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我,经过新课改之后多次的听、评、反思等教研活动,我终于有所顿悟,找到一条较好的途径,在此与大家分享。

  反思问题的症结所在:

  一是教材中"横坐标、纵坐标、海陆热力差异"等数学、物理知识的不同步,让七年级学生在这些陌生名词的阻碍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导致思维是稀里又糊涂。

  二是非专业毕业的地理教师多,对教材编者的意图以及教材的脉络把握不准。三是新课程删去了很多结论说明性的文字,教材主要以探究形式呈现。

  反思五: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较多,容量大,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所学知识。

  存在问题:

  1、没有好好的使用课堂绩效评价表,发现有的小组成员积极性不高。

  2、虽然课前做了充分准备,可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没有强调降水的单位mm,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反思六: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反思

  本教学片断选自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中的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这部分知识属于初一地理《世界的气候》中的内容,这部分知识理论性较强,如果纯讲的话不利于学生接受,所以在教学中,我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从实践出发,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归纳起来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联系实际,将生活融入课堂。

  这节课,我把学生日常生活中雨、雪、冰雹作为切入点,经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从而得出降水的概念,启发学生同样是降水,夏季午后的降水和入冬以来的降水类型一样吗?导入降水的类型。将生活带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明确教学目标,体现教学实效性

  我根据初一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上课首先,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然后让学生看视频、书讨论的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自主学习法、问题解决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历和体验来理解地理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精神,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从而标志着本课制定的教学目标的完成。

  3、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课堂教学手段现代化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把教学中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具体化、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我将图像、图形、符号、声音等多种媒体综合一体化。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降水的形成和降水的类型,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即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4、注重小组合作学习

  在学生认识到降水的类型形成过程以后,让小组组内分工把三种降水类型的形成过程演示、画出来。(分工:两位同学演示,一位同学画出来,一位同学讲解),这样促进的小组合作并且每位成员都有任务可做,调动了积极性。同时做到了知识小品话、娱乐化,将知识化难为易。

  在课后我还发现在教学中还存在不足之处:

  1、知识点没有讲透

  降水形成的条件中,凝结核和充足的水汽,没有给学生讲透,这可以进行追问学生,是不是有云就可以形成降水呢?雪白的雪融化以后为什么还有一些杂质,杂质就是凝结核。

  2、导学案没有充足利用

  因为教学的对象不是本校的学生,上课之前没有强调看导学案,导致学生在合作探究时没有按导学案的问题,回答时就出现问题了。

  3、小组合作应加以完善。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应加以完善,部分学生不能积极参与教学。总之,总结经验是为了学会教学,通过以上的课后反思可以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增强业务技能,适应教学中时刻变化的新情况,照亮学生成长之路中的每一个标志,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反思七: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反思

  在这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活动中,我感触颇深,觉得这是一次挑战,一次享受,一个积累宝贵经验的过程。在杜丽荣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使我能够巧妙地安排教学设计。《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第三节。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气温的变化影响了降水的分布,降水的多少又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气候变化。这是初中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顺利解决这一问题,我利用世界与中国、中国与本地降水多少的比较,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的认知参与,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之主动思考,大胆质疑,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用所学知识分析本地的降水特征,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

  在这一堂课中,进行了与学生的互动教学,从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以及课堂的活跃性来看,还是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基本上达到了我的预期目的。主要表现在:

  1、在引课方面

  我选用较为欢快的童谣,给学生制造一种愉快且轻松的氛围,利用实际生活问题引入将要学习的内容,采用点到为止,逐渐递进的思路,先从唤起学生的问题欲望入手,将他们的奇思妙想展示出来,再从具体形象的问题,逐渐引向深入。

  2、注重了学生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改精神。

  例如:

  (1)在讲解"降水与生活"、"降水的季节变化"时,列出要自学的题目,利用学生自学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自己找出答案,记住重点知识,并且进一步到黑板上展示,这样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树立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增强了小组之间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2)讲解"降水分布"时,让学生自己观察《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然后总结这些等降水量线的分布规律,分组讨论,同学们思维活跃,思考积极,得出答案的正确率高,通过小组间的比赛,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合作精神及竞争精神,使学生在趣味浓厚的氛围下积极主动地达成了课堂目标教学要求。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在学生活动设计方面

  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经历作为学习的资源,进行自由讨论,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本着从实际生活出发的理念,让学生切实地感觉到地理就在身边。在学习"降水的季节变化"时,设计了一个游戏,利用身体高低变化来形成一幅降水量柱状图,使学生在轻松的游戏中着实领悟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与阅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理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在课堂上,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在以下方面:

  1、上课时,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由于时间关系,小组讨论的结果没有得到充分的小组展示,这是本节课的缺憾之一。

  2、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没有及时的评价和表扬。

  3、由于缺乏经验,讲课过程中,语言的运用有些不自然。

  我作为一名新教师,通过这次的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我会深刻反思这堂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后多听课,多请教,多学习,尽快提高自己的素质,使自己成熟起来。

  反思八: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反思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是《天气与气候》中的一部分内容。刚开始,我完全按照上节课"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进行教。可是上完两节后我总觉得这种方法比较传统,学生的主题发挥的不够充分,过于注重教师知识的传授。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效果也是事倍功半。后来对教案动了大手术,主要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经历作为学习的资源,讨论归纳降水与我们的生活、生产的关系,大部分学生很快就能举例说出来。这样就为后面的学习扫清障碍。降水的季节变化主要以图代讲,指导学生读图,并将此图投影到大屏幕上,在视角上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的主题性、开放性、实践性得以体现。"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采用FLASH动画的形式展示,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信息,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自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我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展示。但部分学生的问题意识还不够,发现新问题的能力不强,主动学习的方法不多,所提出的问题比较肤浅,显示出思维的局限性。

【气温和降水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气温和降水》教学反思范文02-06

气温和降水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3篇)09-01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范文06-30

气温和降水说课稿11-02

气温和降水复习课件03-19

气温和降水说课稿范文03-17

《气温和降水》最新教案08-29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说课稿范文11-01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反思范文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