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

时间:2022-07-15 11:25:46 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通用11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通用11篇)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能说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并能写出功率的定义式及其单位。

  2.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功率的含义。

  3.能应用功率的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设计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人体的输出功率的过程,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2.通过资料认识常见运动物体的功率大小,了解功率在实际应用的重要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测量活动的组织安排,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2.进一步形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增强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在学习机械功之后,从做功快慢的角度认识功这个物理量。功率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后续学习电功率等知识的基础。

  教科书通过对生活、生产实例的分析,采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要求学生明确功率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对功率概念的认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功率与功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与距离的关系相似,学生在学习速度概念的基础上容易进行知识的正迁移,所以,可以结合实例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认识与记忆,也可以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功率的概念和利用公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对功率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与速度、密度和压强的定义方法相同,功率也是采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教学中通过人上楼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做相同的功,用时不同,引出做功快慢的问题,为功率概念的提出做铺垫。类比速度是表征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做功的快慢取决于相同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因此新概念的引入需要用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来完成,它的大小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磅秤、秒表、刻度尺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问题:小明的教室在五楼,通常上楼需要1.5min,一次他跑步上楼只用了40s,请问:

  (1)小明在两种情况下,做的功是否相同?

  (2)你认为这两种上楼做功方法,从物理的角度思考有什么不同?

  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机械来做功,这与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

  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需要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功率。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所举事例可能有:

  人上高楼(如16层楼)时,乘电梯比走路要快得多;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得多;挖土机与人,要完成相同的挖土任务,人花的时间要长得多;从水井里提水,使用抽水机比人工要快得多。

  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增强了生活与物理的联系。

  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新课教学(30分钟)

  一、功率概念的引入

  回忆以前我们是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启发同学们思考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

  用速度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来类比,讲述功率的定义: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功率,功率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做的功。

  公式:功率=功/时间

  如果用W表示功,t表示时间,P表示功率,则可以把上式写成P=W/t(板书)

  思考:类比速度的单位,功率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J/s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瓦特,简称瓦,用字母w表示,是为了纪念英国的物理学家瓦特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1W=1J/s

  在工程技术中,功率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瓦(kW)、兆瓦(MW),它们与瓦之间的换算关系是什么?

  换算关系:1kW=103W 1MW=106W

  二、功率的测量

  上课铃响了,你和你的同伴都从一楼爬到了四楼,你们俩的功率谁的大?如何测量你们爬楼的功率?

  思考:

  (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才能测出人的功率?(在学校里,人爬楼的高度通常可以利用一阶台阶的高度×台阶数进行测量)。

  (2)所需要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3)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怎样的?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2

  一、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第四章第一小节内容。从知识结构来看,"光的折射"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以及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之后编排的,是光的传播规律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光传播规律的进一步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折射是几何光学的基本规律。研究这些基本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研究控制光路的平面镜、透镜等基本元件以及它们的成像原理,就构成了光学的基本内容。这些知识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就本节内容"光的折射"来说,它不但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而且也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

  二、学情

  1、学生已具备的前期认知基础: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路可逆及光的反射;

  2、初中生学习的特点是学习兴趣很广泛,但这种兴趣还仅限于一般的直接兴趣水平,满足于被新鲜的生活、实验现象所吸引,容易忽略对现象本质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光的折射现象;

  ②知道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折射角等名词

  ③知道光的折射现象的初步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④能够应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过程与方法

  ①使学生初步掌握正确观察折射现象以及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②使学生体验通过实验探究折射现象、归纳出规律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在自主实验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细心观察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与合作精神。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初步规律。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光的初步折射规律;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一些现象。

  五、教法、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和认知理论。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索、讨论等教学法,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讨论、动手实验等,充分调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通过多种感知觉参与学习,以启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要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学法上主要采用"实验、探究、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交流"等方式。

  六、教学程序

  1、温故而知新

  简要复习"光的反射现象",设问: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另一种介质时除了在表面发生反射外,还可能发生什么现象呢?

  2、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先让学生观察几种现象:

  现象一:观察水中的游鱼

  由看到鱼时光的传播路径提出"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时又会怎样呢?"。

  现象二:水中断筷

  从以上现象引入,不但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学习折射现象的意义,而且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有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引出课题)

  给学生留下悬念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和探索,为下面的自主探索实验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作好铺垫。

  3、新课教学

  (1)课本活动4、1:教师出示并介绍实验装置,然后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现象。让学生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并试问:谁能将所观察到的光路图大致画出来?请一同学上黑板画光路图,其余同学在下面画,然后互相交流、评价。

  (2)课本活动4、2: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的情况。首先由学生进行猜想,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并让学生用观察到的现象检验猜想是否真确,画出光路图。同学之间可相互讨论、交流。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所画的光路图,先由学生评价再与教师事先画好的规范的光路图比较,同时介绍折射光线、折射角等相关概念。

  (3)分析论证、归纳规律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结合光路图分析归纳讨论结果。师生共同探讨分析各组的结论,不断补充整合,归纳出: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老师可作适当启发:除了发现折射光线偏向法线外,还有没有别的发现?这时候有的同学还可以归纳出: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等相关知识。

  (4)。知识迁移、深化理解

  设问:如果让光从水中或玻璃中斜射入空气,情况会怎样呢?

  教师引导学生猜想,画出猜想的光路图。

  问:怎样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请同学们实际做一做试试看。

  学生接着继续探究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的情况,并通过充分讨论很容易得出结论:光从玻璃或其它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也会发生折射现象,并且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师生共同归纳小结得出光折射时的特点。并介绍光的可逆性。

  为了加深对折射规律的理解,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作出光通过玻璃砖时的折射光路图。

  5、规律应用、首尾呼应——师生共同解释现象(渗透STS思想)

  现象一:水中断筷的现象(学生分析+多媒体动画解释说明);

  现象二:折射使水中物体看起来变浅的现象(安全教育);

  现象三:视频演示说明雨后美丽的彩虹、海市蜃楼、大气的折射等现象的原因。(书本p86生活、物理、社会)

  课堂练习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达标测评题"并指导学生完成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7、小结: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小结,

  8、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练习册相关习题。

  3、预习第二节"透镜"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20xx年审定的人教版新教材,本节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入手感知物理知识,二是增加了一些更直观的有关摩擦力的彩色插图,更多的从生活中理解摩擦力。这是本节的知识体系,包括认识摩擦力、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和生活中的摩擦力三部分。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摩擦力是学习了弹力、重力后的又一种重要而常见的力,是力学的基础。

  (2)这不仅是二力平衡的应用,而且为后面的功和简单机械的学习,甚至高中学习做好铺垫,在力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不但使学生学习到摩擦力的有关知识,而且是学生对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华,同时也逐渐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探究和重视知识应用的好习惯。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虽具备了初步的归纳能力,但探究能力有差异,知识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在探索过程中乐学、会学,提高能力是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2)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具体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感受体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定义结论、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加强团队合作、培养创新精神。

  重点:

  (1)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解释生活中摩擦现象。

  难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突破的措施:激趣诱导,以多种方式指导教学,把时间教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通过游戏引入、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形成新知;设疑启发,引导探究;辩论比赛,巩固新知,对学生进行适时正确的引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利用对教材的预习,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最终形成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

  五、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分六个环节,分别是游戏引入、感受体验、科学探究、知识应用、回顾反思、作业布置。

  1、游戏引入:

  初二学生活泼好动,对知识的渴求欲强,在新课开始我采用游戏引入,男生用一个涂油的碗,女生用一个干净的碗,在学生都不知情的情况下,比赛抓碗游戏,而力气小的女生却出乎意料的赢了。创设情境教学,引人入胜,引出新课,为这节课顺利的进行打下基础。

  2、感受新知:

  问题是知识的产生点,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体验,教师用拟人的口吻,类比拔河,提出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接受,使师生间的距离拉近。

  生生合作,说出摩擦力的定义,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然后采用抢答的方式说出作用点和方向,不仅巩固新知,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摩擦力的方向是理解摩擦力的一个难点,学生对运动方向和相对运动方向混为一谈,而且生活中的一些经验使学生总认为摩擦力就是阻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人走路,同时解决了上面两个问题。而采用举手指的形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我设计了摩擦力大搜索这一环节,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举例比赛,在这种交流中学生的表现欲被调动,使两个知识点顺利衔接,为突破难点做好铺垫。

  3、科学探究:

  根据学习金字塔的理论,只有让学生动手操作,甚至是教别人或马上应用才是效的学习方法。在本环节学生说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从生活经验进行多方位的猜想,拓展学习思路,小组自行合作设计实验方案,特别是如何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通过生生交流学会,通过我设计的火眼金睛环节等多种方式,真正学会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尝试成功的喜悦之后,信心更足了,而教师此时及时肯定他们的猜想,,鼓励他们合理分工后动手去验证,引导他们进行数据分析,而对于学生的其他猜想,也广泛讨论实验,本实验根据学生的猜想变量太多,小组合作分两个阶段有秩序的进行实验,使课堂活而不乱,得出规范的结论,最后交流与评估。教师不仅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且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即使是失败了,反思后再实践验证,这也是一种收获。本环节,我采用小组实验比赛的方式,选出几个优胜小组来。

  目的一是学会科学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增强学习信心;二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三是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让学生多角度、多方法解决问题,开拓学生的思维,我设计了通过手和桌子探究摩擦力的方法,简单且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学生对影响摩擦力的这两个因素的进一步理解。

  4、知识应用:

  根据学生学习注意力不持久的现象,在此掀起课堂的,我设计了辩论赛这一环节,主要有四个目的,一是在课堂中引用竞争机制,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二是增强学生的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四是顺利的进行知识点间的过渡。

  再薄的一张纸也有它的两面性,通过上面的辩论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摩擦力的两面性,所以要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通过实例说出了具体的方法,从系鞋带到磁悬浮列车,加上老师展示的一些图片,使学生大开眼界。这样不仅教会学生辩证的看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了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科学的热情。通过聪明屋的这一环节,,等到知识的升华。

  5、回顾反思

  达标测试环节,检验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小结部分,先让学生主动总结,学生交流,看谁的收获多,查漏补缺,让学生学会知识的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六、作业布置:

  作业题设计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创新,简单而新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这时我的板书设计,一目了然。

  七、设计思路

  我们学校一直推行“1525高效生命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在这节课中,教师激趣诱导,情景教学;学生探索发现,合作探究,同时加强合作交流,打造高效而有生命力的课堂。

  以上是我对这一节课的看法,非常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同仁们的指点、帮助,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4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机构效率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2、难点:理解机械效率

  (三)教学准备

  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三楼。想把洗手间、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子运到三楼。请同学们根据需要,选择器械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看看哪个小组选的办法?

  二、进行新课

  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

  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

  (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你认为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讨论回答。(第三种方法,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板书机械效率: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表示机械效率;W有表示有用功;W总表示总功。那么,机械效率应该怎样表示?

  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

  下面我们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板书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通过观察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猜想上面提出的问题。

  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猜想,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出实验的方案。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

  小组实验,同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机械效率:定义、公式、计算;

  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六)作业

  1、根据生活中你使用的机械,想想:怎样提高机械效率?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2、动手动脑学物理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2)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3)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2、过程和方法

  1)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宇宙的信息。

  2)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

  1、 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

  2、 分析解释有关现象。

  3、 知道颜色、颜料之迷。

  教学器材:

  激光源、玻璃杯、水、烟雾、三棱镜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

  入我们的眼睛。例如:阳光、日光灯、电视等。

  ②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进行新课: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例如:学生举例

  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几种类型?

  (1)、自然光源

  (2)、人造光源

  2、探究:光的传播

  演示试验①:图片阳光穿过树林

  演示试验②:激光在水中穿过

  演示试验③:激光在烟雾中穿过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应用:影、排队、射击、日食、月食

  (可以让学生先讨论,部分现象要解释)

  3、光的速度:

  讨论:光有没有速度?

  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 c=3108m/s,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4、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世界

  问答:

  (1)我们为什么看到了古老的世界?

  (2)什么是光年?它是什么物理量?

  5、颜色:

  (1)、试验:光的色散说明什么问题?

  结论: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后会变成其他颜色。不同颜色的光分散的过程叫光的色散。

  (2)、颜色之迷: 不透明物体:

  透明物体: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4)、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 完成物理套餐内容。

  2、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本节课在怎样显示光路、光的传播上采用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课堂反应比较好,以后应加强这方面的探究。在需要较多时间的课时上,不要只顾进度,要避免出现学生的滞后情况。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电流是有强弱的;

  2.知道电流的单位是安培,比安培小的单位还有毫安和微安;

  3.知道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4.能正确读出在电流表的示数。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用电流的效应来研究电流的强弱,提高学生用间接研究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连接电路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电流表的读数,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准确读数的技能。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生连接电路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在学生对电流表读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电流表,并能准确读数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正确连接电路,正确使用电流表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点拨法

  教学用具

  手电筒、玩具小汽车、电池、开关、导线、小灯泡、电路示教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实验情境,引入新课

  [师](出示电路示教板)这是一个由池、灯泡、开关、导线构成的电路,当闭合开关时,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生]灯泡亮了。

  [师]说明了什么?

  [生]电路中有了电流。

  [师]你看到电流了吗?你怎么知道电路中有了电流?

  [生]电流倒是没看见,但灯泡发光了。

  [师]对。如果用手摸灯泡,还会感觉到热,这说明电路中通有电流时会产生各种效应,如给灯泡通电后,灯丝会发热,热到白炽状态就会发光,这叫电流的热效应,除此之外,电流还有磁效应和化学效应等。本来电流是看不见、闻不出、听不到的,但我们可以利用电流产生的效应来认识它、研究它。

  [生]我们周围的空气也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刮风时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是不是一个道理?

  [师]很正确,你的思维比老师还快。实际上这是一种间接研究问题的巧妙方法。

  二、新课教学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桌上的小灯泡,看灯泡上标有什么?

  [生]有数字和符号。

  [师]灯泡上一部分是它的电流值。I是电流这个物理量的符号,0.2A是同学们实验时用的小灯泡的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值。电流I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下面我要问大家了,0.2A表示什么意思?

  [生]小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流是0.2安培。

  [师]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安培是怎么来的?

  [师]安培是法国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化学、数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安培在电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被后人称为“电学中的牛顿”。为了纪念他,物理学中用安培作为电流的单位。希望同学们能向安培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开拓和创新。

  [生]电流还有其他单位吗?

  [师]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本中另外两个电流的单位,并完成下列问题:

  [投影]

  1.电流的单位还有_______和_________,符号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___。

  2.电流单位的换算关系是:

  1A=________mA

  1mA=_______μA

  3.把《小数据》中计算器中电源的电流值、半导体收音机电源的电流值,手电筒中的电流值分别换算为以安培为单位的电流值。

  [师]同学们阅读了一些电器的电流值,为什么都不一样呢?

  [生]说明电流有强有弱。

  [师]大家看我手里有手电筒和一只玩具小汽车,当它们的灯发光时,你能判断谁的电流强,谁的电流弱?再换一辆不同的汽车呢?

  [生]灯泡发光越亮,电流越强。

  [实验]怎样连接电流表。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你桌上的灯泡、导线、电池组成电路,先用一节电池供电,再用两节电池供电,注意观察灯泡的亮度。

  [生]用两节电池供电时灯泡亮一些,说明电流大。

  [师]现在每组发一个能直接测出电流值的电表——电流表。在刚才的电路中,再接入电流表,就可以测出灯泡的电流值。不过,大家要先阅读课本,讨论一下,要注意什么原则才算正确连接电流表。

  讨论之后,总结出以下几条规则:

  规则1: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

  规则2:电流必须从“+”接线柱流进去;“-”接线柱流出来;

  规则3: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学生用电流表有两种量程,电流值小时用标着“0.6”的接线柱和“-”接线柱;电流值小于0.6A时用标着“3”接线柱和“-”接线柱;

  规则4: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使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师]掌握电流表的连接后,两人一组开始把你的电流表接入电路中,要注意规则。

  (学生实验,教师给予帮助和指导)

  [阅读课本]怎样在电流表上读数

  读数时,要看清两点:看清所选量程的每一大格、每一小格各表示的电流值;看清测量时表针停在哪个大格、哪个小格上。

  学生读数后,教师让几个小组把测得的灯泡电流值报上来,讨论出现的问题:

  [生甲]我们组测得的值与灯泡上标的正常值不太相符,我们讨论后认为是导线上消耗了一部分电能,所以电源的电能输送给灯泡时达不到灯泡需要的正常电流值,灯泡也就不如正常时的亮。

  [生乙]我们组连接电路都正确,但读数时看到另外的量程刻度上了,所以和别的组不一样。经过认真检查后,改正了错误。

  [生丙]我觉得连接电路时关键要注意电流表“+”接线柱是“0.6A”接线柱还是“3A”接线柱,确定之后就好办了。

  [生丁]我有一个问题,这个实验中的小灯泡上标有“0.2A”于是我们选“0.3”接线柱,如果灯泡上不标电流值呢?

  [师]经过两节的电路学习,同学们对电路不再陌生。实验时很认真,实验后又能很好地总结。现在,又提出了问题,我非常高兴!这个问题可以用试触法解决,你把两根导线和电流表的两个接线柱只要一接触(不要固定),就可看出电流表的表针是否超过你估计的量程。如表针正好在你估计的量程内,你只要把导线固定好读数即可,相反,不在你估计的量程内呢?

  [生]换成另一量程的两个接线柱即可。

  [师]对。这种试触法在以后的电学中还会用到,如用电压表测电压值等。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可以用电流来表示电流的强弱。

  2.正确连接电流表:电流表与被测用电器要串联;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进,“-”接线柱出;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不要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3.正确读出电流表的读数。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液体内部和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2.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探究,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并积极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关注周围现象的意识以及密切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液体内部有压强以及液体压强的特点,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猜想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及实验。

  【教学用具

  装满水的薄塑料袋,液体压强的演示装置、水槽、U形管压强计、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潜水艇,提出问题:

  问题:“的里雅斯特”号深潜器在探测马里亚纳海沟后出现了什么情况?(整个外壳直径缩小了)

  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液体的压强

  二、新课教学

  (一)引入探究课题

  1.出示一个装满水的薄塑料袋。(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

  2.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桶内。(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

  3.将蒙有橡皮膜的容器浸入水中。(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并且向各方向都有压强。

  提问:同学已经知道了液体内部存在着压强,那么液体的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二)猜想:

  学生思考:液体的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并根据实验现象提出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是:初速度方向为水平,只在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2、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3、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并且这两个运动互不影响。

  4、会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答有关问题。

  二、重点难点

  重点: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难点:对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推理归纳

  四、教学用具:

  平抛运动演示仪、多媒体及课件

  五、教学过程

  引入:粉笔头从桌面边缘水平飞出,观察粉笔头在空中做什么运动,这种运动具有什么特点,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一)平抛运动

  1、定义: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考虑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举例:用力打一下桌上的小球,使它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离开桌面,小球所做的运动就是平抛运动,并且我们看见它做的是曲线运动。

  分析:平抛运动为什么是曲线运动?(因为物体受到与速度方向成角度的重力作用)

  2、平抛运动的特点

  (1)从受力情况看:

  竖直的重力与速度方向有夹角,作曲线运动。

  b.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是匀速运动,速度为V0。

  c.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没有初速度,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是自由落体运动。

  总结: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由于不受力,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上物体的初速度为0,且只受到重力作用,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等于g

  (二)、实验验证:

  【演示实验】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时,A球向水平方向飞出,做平抛运动,而同时B球被松开,做自由落体运动。

  现象:越用力打击金属片,A球的水平速度也越大;无论A球的初速度多大,它总是与B球同时落地。

  (2)、用课件模拟课本图5—16的实验。

  结果分析: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是自由落体运动,水平方向的速度大小

  并不影响平抛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而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的,且不受竖直方向的运动的影响。

  (3)、利用频闪照相更精细地研究平抛运动,其照片如课本图5—17所示

  可以看出,两球在竖直方向上,经过相等的时间,落到相同的高度,即在竖直方向上都是自由落体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可以看出,通过相等的时间前进的距离相同,既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的。由此说明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是同时、独立进行的,竖直方向的运动与水平方向的运动互不影响。

  (三)、平抛运动的规律

  1、抛出后t秒末的速度

  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水平方向为x轴(正方向和初速度v0的方向相同),竖直方向为y轴,正方向向下,则

  水平分速度:Vx=V0

  竖直分速度:Vy=gt

  合速度:

  2、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一时刻t的位置坐标

  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水平方向为x轴(正方向和初速度v0的方向相同),竖直方向为y轴,正方向向下,则

  水平位移:x=V0t

  竖直位移:

  合位移:

  运用该公式我们可以求得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坐标并找到物体所在的位置,然后用平滑曲线把这些点连起来,就得到平抛运动的轨迹,这个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四)例题分析

  例1.如图(结合课件),树枝上的一只松鼠看到一个猎人正用枪对准它,为了逃脱即将来临的厄运,它想让自己落到地面上逃走。但是就在它掉离树枝的瞬间子弹恰好射出枪口,问松鼠能逃脱厄运吗?

  答:不能。因子弹和松鼠在竖直方向都是自由落体运动,竖直方向的位移总是相同的,所以只要在子弹的射程内,就一定能射中松鼠,松鼠在劫难逃。

  例2.一艘敌舰正以V1=12m/s的速度逃跑,飞机在320m高空以V2=105m/s的速度同向追击。为击中敌舰,应提前投弹。求飞机投弹时,沿水平方向它与敌舰之间的距离多大?若投弹后飞机仍以原速度飞行,在炸弹击中敌舰时,飞机与敌舰的位置关系如何?

  解:用多媒体模拟题目所述的物理情景

  让学生对照课本上的例题解答——书写解题过程。

  飞机投弹时,沿水平方向它与敌舰之间的距离位744m,由于飞机和炸弹在水平方向的速度相等,所以在炸弹击中敌舰时飞机在敌舰正上方。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

  1、什么是平抛运动

  2、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3、平抛运动的规律。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9

  【课标要求】

  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学习目标】

  1. 感受浮力的存在及方向。

  2. 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 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

  4. 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学习重难点】

  1.探究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2.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评价目标】

  1. 通过演示实验一、二达成目标1.

  2. 通过实验二和实验三达成目标2和4.

  3. 通过达标测试达成目标3.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放映幻灯片,提问,并板书课题。观看、思考、回答通过观看图片:死海中的人可以仰面看书;轮船在水中航线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等,引出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任务一:感受浮力

  实验一:让学生将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到得现象,并设疑:乒乓球为什么会浮上来?

  再设疑:乒乓球静止时受几个力得作用?

  点评学生的受力分析情况并适时给予鼓励。

  总结:乒乓球除了受到重力外,还受到浮力得作用。且浮力得方向是竖直向上。实验二:让学生将铁块放入水中,松手、设疑:铁块受浮力吗?

  当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时,引导学生做课本上的实验,并提出实验要求。

  巡回指导。

  学生报告数据时板画物体受力示意图。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空气中铁块拉弹簧测力计的力大?而同一个铁块浸入水中时拉弹簧测力计的力却小了?

  听取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补充说明,得出结论,并板书浮力大小的表达式及浮力的方向。

  通过观察、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

  组织语言叙述:乒乓球受力情况,并上黑板画出离得示观察铁块的运动情况。

  引起认知上的冲突。

  学生通过回答,争论,对需要探究的问题更明确。

  根据要求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比较数据: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意图。通过实验感受浮力。

  任务二: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问:浮力跟什么因素有关?耐心听取学生的猜想,并对各种猜想提出疑问,最后达成共识。

  引导学生做实验去验证。(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

  巡回指导。

  听取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学会评估。

  而后得出结论。并点出这一结论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得出来了。它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带着疑问思考。

  发表自己的观点。

  根据要求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通过探究实验,思考,回答。

  通过实验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三、归纳总结,说出收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大胆叙述自己的收获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并表达能力。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电流的磁效应是学习电磁现象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尽可能让学生认识到电流及其周围的磁场是同时存在而密不可分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在做奥斯特实验的时候,要让学生亲手做实验,把小磁针放在直导线附近,通过观察导线通电时和断电时小磁针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初步认识电与磁之间存在某种关系。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本节的重点之一,因此,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探究结束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判断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方法,再在师生相互交流的气氛中引导学生得出安培定则。

  【学情分析

  学生已研究了简单的磁现象,知道了磁体周围存在磁场以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知道磁场是有方向性的,并且能使放入其中的磁针发生偏转;对条形磁铁的磁场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

  认识电流的磁效应,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分布,通电螺线管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并总结得出简单的判断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认识电流的磁效应,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

  (2)知道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相似。

  (3)会判断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或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

  2.过程和方法

  (1)观察和体验通电导体与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

  (2)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奥斯特的图片、事迹介绍,感悟奥斯特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进行科学探索的精神;通过体验电和磁之间的联系,形成乐于探索自然界奥秘的习惯。

  【课程资源

  教具准备:电脑平台、实物投影仪、学生电源、螺线管演示器、小铁钉、长直导线一根、干电池3节(带电池座)、小磁针4个、导线若干、多媒体、铁屑、纸杯(内装 9 V 电池、小电磁铁组成的电路)。

  学具准备:铁钉、铅笔(或木筷)、铁屑一小包、小磁针四个、长直导线一段、干电池三节(带电池座)、塑料圆筒一个、导线若干。(分12个学习小组)

  【教学流程图

  魔术引入课题──探究奥斯特实验──介绍奥斯特实验,对学生进行物理史教育──由现象设疑,如何增强通电导体的磁场──学生探究活动:缠绕螺线管──学生探究活动:检验螺线管通电后产生磁场──学生探究活动:探究螺线管的磁场分布──学生探究活动:探究改变螺线管磁场的方法──师生探讨得出安培定则──学生课堂练习──知识回顾──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和求知欲)

  教师: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纸盒吸铁,然后提问学生:此盒中可能是什么?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断开开关,再去接触铁屑,由不能吸引铁屑引起学生思维冲突,此时教师将纸盒打开,让学生明白,刚才产生的磁可能跟电有关。

  二、探究新课,释疑解惑(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获得相关知识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1.探究奥斯特实验──通电导体周围有磁场

  教师提问:我们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磁性呢?

  学生回答:看他能否吸引铁屑。利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来检验。

  教师:一个电池能吸引铁屑吗?我们怎样做才有可能产生磁呢?

  学生回答:要有电流……要形成一个电路,电路闭合才有电流。

  教师: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实验来检验你的猜想?

  小组讨论后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所述对该实验进行演示。

  学生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向全班交流。

  过渡:其实我们今天研究的问题早在1820年丹麦伟大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偶然的实验中就发现了电和磁之间是有联系的,他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吧!

  2.播放奥斯特实验的操作方法。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

  教师提问:看了这个实验后,大家觉得与我们刚才做的实验相比,有哪些不同吗?

  视频中的小磁针偏转的角度那么大,而我们实验的时候却那么小,可能是什么原因形成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在实验中利用短路获得较强的电流来增加磁性。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用什么办法来增强通电导体的磁场呢?

  设置问题过渡:

  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把导线弯成各种形状,发现把导线绕成一圈一圈的螺线管状,磁场就会强得多,这样在生产生活中用途就大,下面我们也来制作一个螺线管,怎样做呢?

  3.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探究1:制作螺线管

  教师:针对教材内容演示螺线管的缠绕方法。

  教师提问: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器材制作两个螺线管,为了缠绕方便,请大家一个缠绕在铅笔上,一个缠绕在铁钉上,比一比,看谁绕得即快又好。

  教师:你认为可能有几种缠绕的方法?

  学生制作螺线管教师巡查,学生展示。(对展示的予以肯定和鼓励)

  教师:你认为可能有几种缠绕的方法?

  探究2:通电螺线管吸引铁屑

  教师:很好,大部分同学都非常成功地绕好了螺线管,下面请每个小组给螺线管通电,然后去吸引铁屑,看哪一个螺线管吸引的铁屑最多。

  学生实验。教师巡查,不能吸引的小组讨论解决,可以请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忙(通过吸引铁屑的多少让学生内心明了用铁钉的实际意义)。

  探究3: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分布情况

  教师设问:刚才同学们的探究已经证实了通电螺线管能产生磁场,它的磁场以前研究的哪种磁体的磁场相似?说出你的猜想及猜想的依据。

  学生回答。

  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它的磁场分布情况呢?(教师播放幻灯片,让学生通过对比找出判定办法。)

  教师:要求学生按照教材图示进行实验并在圆圈中画出小磁针,把小磁针的N级涂黑。

  教师:演示用铁屑研究螺线管磁场分布的实验。

  教师将用铁屑做的演示螺线管磁场的分布投影到银幕上并播放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对比图,引导学生分析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形状。即: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

  探究4: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教师提问:如何改变螺线管的极性?

  引导学生思考:在电路不变的情况下,将螺线管掉头,看看螺线管中哪些因素发生了变化?

  学生:实验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教师:我们知道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跟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判定的方法呢?(出示投影),下面请大家看画面中蚂蚁和猴子是怎么说的,我们能否受到某种启示呢?

  学生合作学习:学生看蚂蚁和猴子说的话,小组讨论。

  教师给予适当提示:如果我们自己沿着电流方向走,北极在哪一边?你能用右手来概括通电螺线管的北极与电流方向的规律吗?

  教师:伟大的物理学家安培通过实践发现在我们的右手上找到了规律,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总结的规律规定为安培定则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吧!

  安培定则: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并教会学生安培定则歌:右手握住螺线管,四指顺着电流转,拇指指向N极端。出示投影,让学生熟记安培定则歌。

  学生练习:将长直铝导线缠绕在黑色的胶管上,假设电流从螺线管的左流入右流出,应该怎样判断?如果电流从螺线管的右边流入左边流出呢?再改变螺线管的缠绕方向试试看?

  教师投影,检验学生掌握情况。

  三、交流小结、随堂练习、总结评估(帮助巩固知识,让物理走向应用、走向社会)

  1.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新的体会。

  2.布置作业:

  (1)反馈练习:动手动脑学物理:

  (2)知识拓展:研究你家或附近住宅楼的电动门是如何工作的,主要靠什么控制门锁。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通电螺线管在生活中的应用。

  (3)走进生活:研究牵牛花、菜豆的茎缠绕的方向与生长的方向之间的关系。观察葡萄、丝瓜的卷须的缠绕方向与生长的方向之间的关系。看看与我们研究的磁场与电流方向之间有没有某种联系。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11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学习光的色散。学习本节内容需要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学习因不同单色光折射本领不同引发的光的色散现象、三原色光和物体的颜色之谜。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各种颜色,而对彩虹类的现象见之不多,对其成因较难理解。通过小组实验、讨论,交流,知道有复色光与单色光的区别,并尝试解释彩虹形成原因,体会三原色组合应用,了解物体的颜色之谜。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动手乐趣及学习活动中的实际操作,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能力层次,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

  (2)知道光的三原色。

  (3)知道物体的颜色成因。

  (4)初步学会观察与光的色散有关的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把白光分解为各种色光的实验探究。

  (2)感受色光混合的实验过程。

  (3)经历研究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颜色成因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色散的各种事实,了解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体验研究“白光分解”、“色光混合”和“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颜色成因”的实验过程,萌发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物理学习的兴趣,树立尊重他人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白光的色散、三原色光。

  难点:色散的原因。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手电筒、装有水的圆形烧瓶、三棱镜、玻璃砖、彩色透明纸、三色陀螺、计算机等。

  2、演示实验器材:强平行光源、三棱镜、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等。

  3、自制模拟演示PPT幻灯片。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白光的色散、物体的颜色等两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关于彩虹传说的flash动画和探究小实验为基础,以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引入白光的色散现象。通过“探究三原色光的混合”等学生实验,建立“三原色光”的概念。最后通过“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和“不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等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得到物体颜色的成因。

  本设计要突出的第一个重点是白光的色散。方法是: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和实验现象两方面信息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实施教学时,创设情景引入,利用传说导入彩虹现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并鼓励他们利用现有的器材设法找到类似彩虹的彩色条纹,活动中让学生在没有框定的情况下以多种方法去探索寻找,从而全方位释放学生的思维活动,体验活动中的愉悦及成功的满足感。紧接着在同学间交流中加强协作,扩大视野。通过播放录像和动画等多媒体信息让学生了解白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七彩光复合成白光的实验对环境和实验器材都要求很高,为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这一现象,在课前可将这一实验过程拍成录像,教学时播放这段录像信息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然后运用多媒体动画解释彩虹形成原因,作好知识的首尾呼应。

  本设计要突出的第二个重点是三原色光。方法是:先让学生观察电脑显示屏,引入三原色光。然后通过感受三色陀螺(颜色比例不同)旋转时的不同颜色,体会三原色的组合应用。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对色散原因的理解。方法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转为直观的图像信息,以解决初中物理知识中没有提及折射率概念、学生难以从理论上理解的问题。

  本节课考虑到多媒体能为学生展现不能直接和明显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提供生动活泼的直观形象思维材料,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故选其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10-19

初中物理教案04-23

初中物理教案02-09

《功率》初中物理教案04-06

《重力》初中物理教案04-26

初中物理教案:光学04-15

初中物理教案:密度04-15

初中物理教案怎么写02-24

初中物理教案(精选18篇)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