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的语文教案设计

时间:2021-07-14 12:02:37 教案 我要投稿

社戏的语文教案设计

  《社戏》

社戏的语文教案设计

  重点、难点:

  1. 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 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3. 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学习过程】

  一. 背景介绍:

  (一)作者介绍

  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qiān)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在上海迁移并重建了鲁迅墓。亲自为鲁迅墓题字。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二)关于社戏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三)、关于课文有关内容

  本文的删节部分,是写看社戏之前,在北京戏园里看京戏的情景,意在用看京戏的令人生厌反衬社戏的令人神往。欲扬先抑,增强小说的表现力。比如:戏院里的场面是那样的嘈杂、混乱、龌龊,这恰好与看社戏时和谐、清新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我”在戏院里向坐在近旁的胖绅士请教,对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态度是那样的冷漠、傲慢,这恰好又与看社戏时小朋友们的互相友爱形成鲜明的对照。如果作些引申,似乎还可以认为:看京戏和看社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京城生活和江南水乡生活的不同,显然,作者的感情是倾向于后者的。

  (摘自安永兴《中学鲁迅作品讲解》)

  本文体裁是小说,所以作品中的“我”,虽有作者童年生活的影子,但绝不是作者。另外,小说里因为要用船,所以虚构了去赵庄五里水路的情节。事实上是,平桥村原名安桥头,赵庄则分外赵和里赵两个小村。位置在平桥村的东首并排着。有一年曾往里赵去看戏,沿着河的北岸走去,不过一里路就是,河道很窄,又是个不通行的水路,船根本用不着,大家只是站在稻地上看罢了。

  (摘自周遐寿《鲁迅小说里的人物》)

  二.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 初读课文,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及中心。

  小说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作者就是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的。写月下行船的景色,表现“我”在看社戏的途中的愉快心情;写船头看戏的感觉,表现“我”对社戏的陶醉;写月夜归航的情景,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和摇船的本领;特别是课文的最后一段,含蓄地表明了怀念社戏的原因,对表现课文的中心意思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 感知交流

  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情节;(想想你最感兴趣的情节)

  说说你最喜欢的人物; (想想你最喜欢的人物)

  3. 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看社戏前的波折

  看社戏途中夜航

  赵庄看社戏

  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六一公公送豆

  全文结构

  (一)(1——3)随母归省平桥村。

  1. 是我的乐土

  2. 优厚的待遇

  3. 有趣的生活

  (二)(4——30)看社戏的情景。

  1. 看社戏前的波折

  2.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3. 赵庄看社戏

  4. 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三)(31——40)看戏后的情景。

  六一公公送豆

  三. 掌握本课字词

  《社戏》 鲁迅

  1. 消夏:过夏天。

  2. 倘tǎng:倘若,如果。

  3. 大抵:大都,大概。

  4. 归省xǐng:回家看望父母。

  5. 乐土:快乐自由的地方。

  6. 行háng辈:排行和辈分。

  7. 偶而:现在写作“偶尔”

  8. 犯上:在封建社会里,触犯长辈或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叫做“犯上”。

  9. 惮dàn:怕,畏惧。

  10. 航船:指航行在城镇和乡村间有一定班次的搭客的木船。

  11. 央求:求人,央,恳求

  12. 絮叨xùdao:翻来覆去说。

  13. 礼数:礼节。

  14. 宽慰:宽解安慰。

  15. 怠dài慢:招待不周到的意思。

  16. 大悟:豁然醒悟,彻底明白。

  17. 诚然:实在,确实。

  18. 委实:实在。

  19. 撺掇cuān duo:劝诱,这里是鼓励别人去做的意思。

  20. 写包票:这里是保证不出事的意思。

  21. 委实:实在。

  22. 弄潮的好手:懂得水性,善于游水使船的人。弄潮,在潮头搏浪嬉戏。

  23. 依稀:隐隐约约。

  24. 潺潺:拟声词,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25. 朦胧:月光不明。“朦胧”本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

  26. 依稀:模模糊糊。

  27. 渔火:夜间捕鱼点的灯火。

  28. 宛转wǎn zhuǎn :也作“婉转”悠扬动听。

  29. 悠扬:这里是形容笛声的曲折飘荡,优美动听。

  30. 惹rě眼:显眼,引人注意。

  31.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32. 弥mí散:弥漫消散。

  33. 蕴藻yùnzào:水草。

  34. 神棚:演戏时候搭的供神的棚。

  35. 乌篷的船:指专用的船。

  36. 筋jīn斗:跟头。

  37. 白地:空地。

  38. 一折:一出。

  39. 交椅:这里指比较大的靠背椅子。

  40. 漂渺piāo miǎo:通常写作“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41. 夜渔:夜间捕鱼。

  42. 罗汉豆:蚕豆。

  43. 旺相;茂盛。

  44. 撮cuō: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45. 渴睡:很想睡觉。

  46. 向xiàng午:将近中午。

  47. 棹zhào着小船:摇着小船。

  48. 好歹:好坏。

  49. 楫jí:桨。

  50. 倘tǎng若:如若,如果。

  51. 极口:在言谈中极力(称道、赞扬或抨击、抗辩)。

  52. 见识:见闻,知识。

  辨字辨音

  1. 辨字形

  蓬péng:蓬蒿,蓬勃,蓬头垢面

  篷péng:白篷的航船,竹篷,篷车(棚车)

  博bó:博士,博学

  搏bó:搏斗,搏击

  膊bo:胳膊gēbo

  船楫jí:打着楫子,樯倾楫摧

  编辑jí:逻辑

  作揖yī:揖让

  2. 多音字

  哄hōng:哄动

  哄hǒng:哄骗

  哄hòng:一哄而散

  更gēng:更换

  更gèng:更加

  喝hē:喝水

  喝hè:喝彩

  吓xià:吓人,吓唬

  恐吓hè:恐吓,恫吓

  四. 课文赏析:

  1. 探讨

  1、 为什么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民风淳朴、乡民善良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自由快乐的天堂。

  “我”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小伙伴们对“我” 体贴照顾的无微不至,在“看社戏”一节中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循,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绝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

  更加重要的是,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城镇宅院中那种苍白无味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

  因此,“我”对这样的“乐土”、这样的童年往事,“一直到现在”,也念念不忘

  2. 《社戏》中写到了童年的伙伴,他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文中提到的乡亲对“我”又是怎样?

  《社戏》原文有前后两部分,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作者描写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

  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友爱热情。“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这些都是他们无私品质的突出表现。

  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象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表现得也最为突出: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头,“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了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他敢于负责,当老生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双喜提议回家;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又表现了他善于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

  不单是热情的伙伴带给“我”真挚的友谊,淳朴的乡亲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文章还刻画了以六一公公为代表的淳朴乡民的形象。六一公公对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地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3. 本文的景物描写十分出色,有何作用?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

  作者采用写意的手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

  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漆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诸方面都写得简洁干净,生动传神。

  作者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化静为动,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间接写船的迅疾,“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文章的景物描写让小说笼罩在江南水乡迷人的夜色之中,让读者沉浸在如此优美的氛围里,自然也会觉得“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五. 探究·练习

  1. 为什么在“我”的感觉里,那夜看到的戏是平生最好的戏,那夜吃到的豆是平生最好的豆?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感觉”吗?

  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地骂”,那夜吃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似乎这一切都无聊,但文中表现的是:

  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是过去那段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生活的标志。在成人后那烦恼无限、束缚重重的生活中,这样的标志在人的记忆里越发清晰醒目,指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因为有了小伙伴纯真的友谊,因为有了童年美好的回忆,“我”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感觉”吗?(讨论发言)(通感)你要认真地想想!

  2. 说说下面几句话表现了平桥村怎样的民风。你能用几句话写出你家乡的好民风吗?

  A. 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这一句形象地刻画出平桥村农民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这一点,东晋时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面也有类似的记载:“村中闻有此人……便要还家,杀鸡设酒作食。”

  例句把平桥村农民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写得活灵活现。

  B. 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地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家的罢,我们家的大得多呢。”

  阿发说的那句话最让人称道:“偷我们家的罢,我们家的大得多呢。”在这个时候,阿发没有考虑自家的豆子有何损失,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招待好自己的朋友。表明农村小朋友淳朴无私,憨厚善良的性格特点。就像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说《故乡》中说道:“不是(管贼)。走路的人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他们对过路人尚且如此,对待自己的客人自然更加热情。

  C.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

  这一句话,栩栩如生地写出了六一公公宽厚、淳朴、热情、好客的性格特点,同时还可以看出农村里对读书人的敬重。“毕竟是读过书的人”,在他眼里,读过书的人见识就是要比常人高出许多。因此当“我”夸奖豆子好吃时,六一公公不但不因偷豆踩坏了不少而生气,反而十分高兴,就是因为他得到了“读书人”的夸奖,尽管这个夸奖只是一个小孩子的客气话。

  3. 课文关于月下出航、船头看戏、月夜归航的景物都写得充满了诗情画意。你有没有过“人在图画中”的经历?描绘给大家听听。

  学习文中的景物描写的方法,写自己家乡的美景,表达你对家乡的热爱。

  4. 阅读下面一段话,找出其中表示转折的几个词语,说说这些转折对于表现“我”对那夜看到的戏的喜好有什么作用?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虽是“回望”,“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充分表现“我”对那戏的向往、留连不已;虽“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表现“我”内心仍为社戏所牵挂,充分表现了那夜社戏之好。

【社戏的语文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关于语文社戏的教案设计03-07

《社戏》语文教案设计03-07

《社戏》的语文教案设计03-07

社戏的教案设计03-07

《社戏》教案设计精选03-07

社戏-教案设计03-08

社戏教案设计03-08

《社戏》的教案设计03-07

社戏-教案设计精选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