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

时间:2023-10-12 15:30:05 志升 教案 我要投稿

《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精选10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散曲。

  2、透过字里行间,想象画面,即兴表达,体悟作者愁苦的情怀。

  3、理解感悟诗人、作品创造的美的意境,并用自己的语言,写下对曲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与小组合作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这样一首小令,凡是接触过一点古代文学的人,几乎都能够背诵。文人雅士更是由衷地喜爱,称之为“千古绝句”,奉为“秋思之祖”。国学大师王国维盛赞它“纯属天籁”。它就是《天净沙秋思》。

  (板书课题《天净沙秋思》)

  二、体裁简介

  1、这是一首元曲,我们一起看到课后注释⑨,它选自《全元散曲》。上一堂课老师给大家介绍过了元曲的相关知识,我们一起来回顾一遍。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属戏剧,是用于演出的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散曲属诗歌,分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小令只有一个曲子,套曲是由若干曲子联缀而成的一组曲子。

  2、天净沙:曲牌名。曲牌是曲的调子的名称,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平仄。

  3、秋思:标题。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预设:秋天里的想法。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三、初读感知

  1、生自由朗读:首先请同学们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这首曲,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指名朗读,正音正字。

  2、你们来说一说,这首曲写了一些什么?(写了景,有没有情?什么样的情?人,什么样的人?)

  景

  情

  人

  3、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进行小组合作讨论,选择你们最喜欢的一句或者几句研究探讨,然后分任务,一人读原诗句,一人绘画面,一人谈感受。

  “我仿佛看到了??”

  “我读出了??”

  4、哪位同学可以用流畅的语言把画面连缀起来?

  总结:听了同学们的描绘,我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场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他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冷飕飕的秋风,在荒凉的古道上独自前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乌鸦栖息在树梢上;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经过溪流边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已经快下山了,可是他还没有找到住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漫漫的长夜,他不禁悲从中来,吟诵道“枯藤――――”

  四、问题探究

  1、这首曲为我们描绘了这么多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或:我们再来看看这些景物前面的修饰词,如果我们试着把修饰语换掉会怎么样?

  用词精炼

  2、名词叠加的一幅幅画面,组合起来就是一轴画卷。我们班很多同学都喜欢画画,今天这一首曲,如果让你画出来的话,你会选取一种什么样的色彩?

  明确:灰黑色,灰褐色。给人压抑、忧伤、沉重感。

  3、第二幅画怎么理解?和其他画面是不是不协调?

  明确: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正是傍晚时分,人家屋顶炊烟袅袅,在做饭,在团圆。这是一幅非常温馨非常美丽的画面,这个画面是不是属于我的?此刻的我是一个人在那古道上,伴着我的就只有一匹瘦瘦嶙峋的老马。眼见别人家的美景,眼见别人家的温馨,更勾起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

  4、现在是同学们的质疑时间。或:老师有个疑问――“断肠人”是谁?断肠人是不是马致远,是不是实指某一个人?当时元曲有一股风气,写秋思写古风。有广泛的代表性,可以说是一切游子,是一种普遍的思乡之情。

  总结:小令虽短,只有28个字,但内涵丰富,有景有情有人物。它为什么能引起历代文人的交口称赞?景是那些大家都熟悉的萧瑟秋景,这种情也是大家都有的,可以说一种普遍的愁思再加上精炼的用词。不得不让人为之赞叹。

  五、作者简介,进一步把握情感的丰富性

  1、让我们一起来认识马致远,看一看他的人生经历,来加深对这首曲的理解。

  (出示投影)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这是马致远,再看看他所处的朝代: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而古代知识

  分子读书的'目的就是做官,马致远前半生就为功名四处奔波,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可是却仕途坎坷,壮志未酬。

  2、看了作者马致远的人生经历你会不会有新的感受?这首曲的愁情,除了思念故乡,你还能读出新的味道吗?

  总结:(预设:怀才不遇,对自己半生飘泊的无奈,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在古代封建社会,热衷功名、怀有抱负是每个读书人的志向。但有些人皓首穷经却怀才不遇。(元代时汉族人尤其是汉族读书人的地位非常低下)这不仅是马致远的遭遇,也是元代文人的遭遇,更是自古以来的封建统治时代所有文人的遭遇。所以,晚清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读了这首曲子后感慨万千,忍不住说到:“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并且赞美这首小令“纯属天籁,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认为是元曲的压轴之作。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更是称之为“秋思之祖”。

  3、请同学们合上书本,饱含感情地把这首天籁之音齐背一遍。

  师总结:从这首曲当中,我感受到作者作为游子深深的悲切;从你们的朗读声中,我感受到了你们对诗歌的理解。孩子们我为你们骄傲。

  六、课堂训练

  1、欣赏《枫桥夜泊》,以及现代作家张晓风作品《不朽的失眠》。

  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以丰富的想像,跨越千年时空,结合创作背景,再现了《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意境,构想了《枫桥夜泊》诗句的由来,解读了自己心目中的诗歌作品,创作了《不朽的失眠》一文。

  2、请同学们借鉴作家张晓风的这种解读形式,自己也来当作家,根据这首曲的意境,尽情发挥想像,进行创编实践,创编一个感人肺腑的小故事。

  示例:他,独自一人,骑着瘦马缓缓前行,一路颠簸,马累了,人倦了,却又只能无奈地漂泊,漂泊。恍惚间,他忆起了家乡破旧的瓦屋,纸糊的窗,几棵繁茂的大树掩住了青苔茸茸的古井,井边几架葡萄,一排竹篱。心中有一条若隐若现的线连接着故乡的一方黑土,一间茅舍,一株桃花,一口古井。

  家在远方,人在天涯。

  许久,他哀叹着: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于是,乡愁化为一页诗篇,一段情结,一次默叹,一场无奈。

  于是,乡愁化为一缕轻烟,缓缓飘散,飘散在遥远的天边。

  于是,乡愁化为一杯美酒,甜蜜中的苦涩,徘徊不已!

  《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三、教学设想

  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2、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进中学以来初次学习古诗,很高兴能成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古诗 ,请大家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的第十五课《古诗十五首》。从现在起,我们就是亲密的合作伙伴,愿我们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们,有信心吗?)我们的课就要开始了,请先听一段音乐,放松放松。(放第一框听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马致远)对!真聪明!说到马致远,就说到正题上去了。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我们说说马致远,谁来?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放第2框)

  师:我还知道,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下面说说“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放第3框)

  2、理解这首小令的意思

  (1)指导学生朗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

  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2)感受它的意境美

  师:下面我们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如果学生有困难,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学生可能再现出的画面有: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j)而行。

  喔,同学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

  师:请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画面?即画中有怎样的人,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朗读)

  师:通过朗读,真正体验到了作者穷迫潦倒,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与悲剧美。

  五、小结:

  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它的意象,从总体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它的艺术境界,我们的文学素养有一些提升。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九种景物 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悲,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阅读欣赏一首诗(曲)的一般方法:

  1、从语言入手,再现画面;

  2、从画面感受意境;

  六、作业:

  1、练习册

  2、课后练习题

  《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 3

  教学目标:

  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同学们好!今天让我们一起赏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出示学习目标:

  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介绍元曲知识和作者.

  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天净沙秋思》就是元曲中的小令。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代大都人,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有文场“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

  二、读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重音,读出感情。

  1.学生自读

  2.学生齐读

  3.教师范读

  4.学生代表读

  三、说一说

  整首小令写了哪几种景物,描绘了哪两幅风格不同的画面?在文中有何作用?

  赏析感悟:一首好诗,不仅要会读,还要会赏。诗歌的魅力是诗人通过具体的语言向我们传达出来的,所以赏析诗词主要从字、词、句入手。赏析古诗的角度有很多,可从炼字、词语的表现力、修辞手法、蕴含的情感、包含的哲理、表现手法等方面来赏析。下面老师先做个示范,抛砖引玉。

  例如:“枯藤老树昏鸦”中的“枯”字用得好,“枯”有枯萎之意,准确地写出了晚秋藤蔓毫无生机的特点,给人一种悲苦凄凉之感。

  中心句是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过程中,先让学生短时间思考,也可以自主交流,然后师生共同探究,赏析,一边探究,一边展示画面,一边对学生进行指导性地朗读,反复吟诵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背会。)

  四、背一背

  请学生代表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全体起立,闭上眼睛,想象画面,有感情的吟诵。

  五、写一写

  1.选出最打动你的句子,结合自身体验,写一段赏析文字。

  2.同学们在董贞的《天净沙·秋思》乐曲感染下,书写文字。

  六、布置作业

  1.将写好的`赏析文字发到里。

  2.查找资料,搜集一首与《天净沙·秋思》风格相似的诗摘抄并背会。

  结语: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传承的精神瑰宝!让古诗词的魅力融入我们的生命与灵魂,让我们的笔端也能流淌出诗情画意,给我们的人生增添美丽与飘逸。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 4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领会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诵读并背诵。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想像法。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个成绩比较差的班级,学习诗歌,对他们来说,也许除了朗读以外

  可能就没有别的印象了。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教学中我尽量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朗读的方式去领会这首小令跟我们呈现出来的节奏美,让学生还原诗歌中的画面来领会诗中展现的图画美,领会诗人表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而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仍不得不想到这篇作品《天净沙 秋思》。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解题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 是元代的新诗体。“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杂剧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存《东篱乐府》一卷。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学生齐读,读文本

  2、 教师配乐朗读

  2、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读出感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学生合作探究

  赏景品情

  1、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2、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学生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笔画,加深思考。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首小令

  抄写重点字词、词意

  将这首小令改写成一首现代散文

  《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用具:课件。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秋天里的思念。题眼是“思”,“秋”是特定的季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诗的内容。

  三、作者简介

  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流传得最多的一个。作品豪放清逸,杂剧以《汉宫秋》为代表。

  四、背景资料及文学小常识

  这首散曲选自《全元散曲》。马致远少年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执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一生几乎都过着漂泊无定、困窘潦倒的羁旅生活。这首小令正是他一生真实而生动的写照。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我国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五、诗歌朗读: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

  注意重音: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体会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4、听读课文说原初体验

  哪些诗句最能打动你的心扉?哪些诗句最能扣动你的心弦?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六、品析鉴赏: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相信许多同学都十分熟悉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一下。那么,古代的作品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什么样的作品会让人记住呢?

  归纳:①作者用心体验与写出来的作品;

  ②语言朴实不华非常优美的作品;

  ③通俗的老少偕宜的作品;

  ④境界高,内容丰富思想健康;

  ⑤表达一定的思想,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能达到以上境界的作品就是杰作。我们再来深入学习这首诗,探究一下它是怎样一种境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一首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的作品。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二)再读古诗,理解其意。

  1、细读每句话,说说新的理解和感悟(老师依次出示四幅图分别对应四句话让学生看图理解)

  枯藤老树昏鸦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首句写秋末之景,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次句推出一幅优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他人有家而我独无,又增一分思乡之情。

  古道西风瘦马

  (荒凉的)古道(上萧瑟的)秋风(里行着一匹)瘦马。

  古道荒凉,西风起而一年将尽,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此句从侧面写出了游子在客途中孤苦寂寞的心情。

  以上几句用九个细节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已经朝着)西方落下(漂泊未归)的'断肠人(还远)在天涯!(“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上句点明时间,并照应上文的“昏”。下句卒章显志,正面

  抒发感情。“断肠”的愁苦、“天涯”的遥远,点明了这首小令的主题。

  段解: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断肠”一语,为全篇主旨所在。

  2.根据画面提示背诵本曲(老师放映四幅画面学生看图背诵)

  (三)再读课文,总体把握

  1、归纳主题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里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

  2.结构图解(内容在课件上)

  (四)手法探究

  《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五)语言品析

  这首小令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

  七、课外拓展

  比照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霄别梦寒。

  八、作业

  1、背诵古诗

  2.联想想象

  断肠人为何漂泊天涯?请你展开联想,演绎一段故事。

  《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 6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曲中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能力。

  5、学生领会和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供了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例。

  教学重难点:

  游子思乡之情,羁旅之思。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欣赏这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的古诗朗读能力,学会如何阅读欣赏古代诗歌。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可由秋天的诗词导入(如刘禹锡的《秋词》等)。或由学生描述秋天的景色导入。

  (二)朗读这首词

  可通过自由读、默读、赛读、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进行

  (三)背诵这首词

  (四)学习小组讨论、探究这首词

  1.这首词写了哪些景色?

  2.作者在这首词中蕴涵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词的独特之处(如色彩的搭配等)

  4.点明这首词的主旨句是什么?

  5.品味文中的语言。

  6.分析文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五)拓展:

  1.可提起笔来补充内容,扩写《天净沙》,也可拿起画笔来画。

  2.比较阅读:引刘禹锡《秋词》其一,与《天净沙

  秋思》进行比较。

  (六)作业:

  写一段短文,描写《我心中的秋》。

  《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 7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天净沙·秋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三册第三单元的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五首。它是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写的一首小令,元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后人称之为元代散曲之绝唱。这首小令写了一位游子的羁旅之思。

  教材的编排意图及前后联系

  这套新教材是国家课改实验教材,其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的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本单元是让学生走近自然美、感受自然美。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

  1、正确流利且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

  2、培养从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发现美与领悟美的能力。

  3、学会观察感受大自然中的美,写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力求抓住特征,写得具体,写得真切。

  小令《天净沙·秋思》的教学内容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紧密相连,既要加强朗读,体会小令意境,又要揣摩精彩的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班学生具体情况,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入手,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小令。

  2、发挥联想和想像,体验课文情景,激发情感。

  3、通过揣摩,欣赏精彩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意识。

  5、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揣摩、欣赏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诵读。

  2、教学难点:

  理解景物与作者思想感情完美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

  现有基础:

  学生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已对朗读有一定的了解,对优美语言有一定的品味能力,在本课中将进一步培养朗读能力及品味能力。

  学习动力:

  该班学生基础较好,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同时,对前几课的学习,对自然景物、学生有着较强烈的喜爱之情,可以以此为动力,让学生在诵读中,在画与写中,领会小令意境。

  设计理念: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此理念,本节课通过“读──画──议──写”,让学生画出心中所想,说出心中所感,写出心中“感”“想”,整堂课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构思,组织。

  教学方法:

  1、情景式教学法。

  2、朗读教学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天净沙·秋思》投影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秋自古以来触发人深思。范仲淹的《渔家傲》中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 去无留意”,给我们给了塞下秋光,征夫泪;杜牧《秋夕》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寂寞,失意宫女的内心苦闷,秋士悲,秋女怨,让人揪心,令人扼腕。那么,一个孤身漂泊,远离家乡的旅人,在萧萧悲凉的“西风”之中,又会有怎样的情思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走近马致远,走进他的《天净沙·秋思》中去感受感受。(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1、抽学生介绍。

  2、教师补充介绍: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曾热衷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八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写出许多“叹世”之作,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 剧四大家,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天净沙·秋思》是散曲中最为有名的,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雄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后人称之为元代散曲之绝唱。

  这首小令何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呢?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三、读

  1、师范读。

  2、师指导学生读。

  3、生自读,背诵。

  四、学生画

  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马致远的这首小令正体现了这一点,请同学们揣摩这首小令的意境,展示你丰富的想象,把你所想的绘成一幅画。

  1、抽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

  2、学生分小组(四人一组)共同画。

  五、议

  各组交流自己所画的画,学生之间互评。

  六、教师点拔

  1、小令中运用得最多的是哪类词?

  2、小令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3、小令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4、小令中最让你喜欢的词句有哪些?

  (如学生未提到“瘦”,教师可点拔:瘦让你想到了哪些?)

  七、写

  一幅好画就是一首优美的诗,一篇优美的散文,下面就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你的文笔,把你所绘之景介绍给大家。

  1、学生独立写。

  2、学生自愿在班上交流,相互评价。

  八、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画──议──写”,走近了马致远,了解了他的绝唱之作,真正体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到了一位游子的羁旅之思。

  课后反思:

  该节课通过学生的“读──画──议──写”,较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之间的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有了一定的体现,对小令的意境有较深刻的理解,如有一位学生在画画时,没有局限于课本中的插图,而是用自己独特的理解画了游子牵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在古道上行走,当我问为什么游子要牵着马而不骑马时,学生的回答是:因离家太久,马也想家想得瘦了。是呀,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学生的回答,让我一震,其实,只要我们充分的相信学生,他们时时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 8

  教学目标:

  1、深入了解这几首诗的作者,知人论世,从而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

  2、理解作者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处境下的愁苦的心情,剖析愁苦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处境下的愁苦的心情,剖析愁苦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两个关键词,秋天、游子,你们会想到什么?好,同学们大都想到了悲凉的心境,那么古代的文人墨客在异国他乡看到秋景时的大多心情如何,在这种心情的背后,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吗?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诗人,走进他们的.诗歌,探究其中的原因。我们首先探讨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二、了解作者

  马致远(1250—1324),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被尊称为“曲状元”,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也并不长。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求解脱。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这首元曲,把握节奏。

  2、听录音,学生跟读,感受意境。

  3、学生齐读,进一步走近这首元曲。

  四、曲径通幽,深入探讨

  1、找一名同学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首元曲所描绘的画面,可以适当加入自己的理解。

  2、再读这首诗,思考:在这首元曲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认为这首元曲中哪些句子或词语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情感?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3、明确意象的概念: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4、作者悲秋思乡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

  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他的一套失题的残曲中自称“写诗曾献上龙楼”,却长期毫无结果。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大概也并不长。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求解脱。

  《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 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用具:

  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

  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如: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体会思乡之情。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 10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诗歌的优美语言,体会诗歌的节奏美和图画美。

  3.能够熟练地背诵并默写诗歌。

  4.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领会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和图画美。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深入感受诗歌的美。

  2.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和再现诗歌所呈现的画面和情感。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探究法:通过小组探究,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想像法:通过想象和联想,将诗歌转化为具体的画面和情感。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个成绩比较差的班级,大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比较浅薄。因此,我将尽可能通过诵读、小组探究和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我也会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等辅助工具,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力和体验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播放秋天的风景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为新课的导入做好铺垫。

  2.引导学生思考: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是否会让人产生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3.介绍作者马致远,简要介绍《天净沙秋思》的背景和主题。

  二、解题:

  1.“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2.“思”指的是思乡之情,作者通过对秋景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朗读诗歌:

  1.教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重音。

  2.学生齐声朗读,分小组朗读,互相纠正读音。

  3.学生自主划分节奏,标注重音,并配乐朗读。

  4.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和韵味。

  四、品析鉴赏:

  1.通过多媒体展示诗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导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这些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他们为什么会“断肠”?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3.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4.学生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情感和韵味。

【《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1篇)08-09

天净沙秋思作文09-22

天净沙秋思鉴赏07-24

《天净沙·秋思》的教案08-29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07-21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07-25

天净沙秋思教案12-09

《天净沙秋思》的赏析01-04

天净沙·秋思原文11-30

《天净沙秋思》原文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