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来历的故事

时间:2021-07-19 10:50:29 故事 我要投稿

关于汉字来历的故事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汉字来历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汉字来历的故事

  汉字来历的故事 篇1

  在几万年前的原始时代,远古人学会了用语言来表达意思,后来又学会了用手势,但有些事物用语言和手势是难以表达的,于是有人想出了做记号的方法,可记号太多,容易忘记,后来就用图形表达意思,比如“太阳”就画成一个圆圈的形状,“树”就画成树的模样,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这样产生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到了这时,需要文字记载的东西就更多了,而光用一些图形符号来表示,显得太繁琐了。于是人们就简化了一些象形字,并把一些象形字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文字,让人能更容易看懂。比如把“人”和“木”组合起来,就成了“休”字,意思是一个人靠在树上睡觉。这样又创造出了很多文字,形成了汉字的一个新类型——会意字。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诸侯国,而这些诸侯国的文字又有所区别,于是出现了一字多义、多字一义的情况,这给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带来了困难。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下令在全国统一使用一种文字——小篆。这种文字比以前的文字简化了许多,但仍有些繁琐,于是民间逐步兴起了一种应急的俗体——隶书。到了三国时期,魏国的钟繇又创造出了一种更为简便美观的文字——楷书。从此以后,汉字就确立了它的方块形态,开始有了间架结构。以后人们又陆续创造了草书、行书等各种各样的字体,也涌现出了像“钟、王”、“颜、柳”、“苏、黄、米、蔡”这些举世闻名的书法家。汉字的发展逐步进入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

  而随着汉字的发展,汉字的个数也越来越多,于是就出现了一种便于人们查找汉字的工具,像《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等。

  1949年以后,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汉字迎来了它发展的春天。5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文字改革的通知,对于一些笔画过于繁琐的汉字进行了大胆简化,使人人都能识汉字、用汉字,这在汉字的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在现代社会,科学飞速发展,汉字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像表示化学元素的汉字,表示一些新生事物的汉字不断出现,许多汉字也被赋予了一些新的含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怎样把汉字输入计算机又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研制开发了一系列汉字输入法,如拼音、五笔字型、表形码、自然码等等。汉字为适应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地改进自己,完善自己,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年来,有些人认为汉字过于复杂,提出了“文字拉丁化”的方案,认为汉字应该走拼音化的道路。但我不这样认为,因为汉字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考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标志,我们不应该抛弃汉字,而是应该发展汉字,完善汉字,让汉字在二十一世纪继续延续下去。

  有人送枇杷给一个县官,可他在礼单上把枇杷错写成了琵琶。县官笑道;“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有个客人应声到;“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萧管尽有位老诗人姓潘,笔名浪波,当过省文联主席。熟人和下属,皆称潘主席。场面上叫浪波先生、浪波主席亦合适。但也常有初见面者敬佩得失了分寸,一口一个浪主席、浪主席,叫得旁人身上直起鸡皮疙瘩。

  有人给孩子起名叫怡,王怡、李怡、孙怡、赵怡。你在家随便怎么叫,叫姨奶都行,出去见到朋友,就得注意了。指着孩子对一位五十多岁的老爷们说:“这是孙怡。”对方不喝多也得犯晕:哪冒出这么个小姨?

  有人带外孙上街,偶见到姓朱的女同事,一时反应不及,拉过外孙说:叫朱姥姥。外孙可不是省油灯,他立刻说:牛姥姥。完啦,活急死人。其实叫姥姥就行。

  汉字里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猪马牛羊狗猫兔鱼虾虫,一旦与姓同音,就得注意了,尤其要注意后面的词。在报社,编辑简称编,碰上姓马牛杨的,就不能简为马编牛编杨编了。叫了就不尊重了。姓胡也不行,胡编?

  开花。”在一个热闹的集市上,一个卖鱼的喊道:“鲜鱼!”这时,一个卖泡泡糖的紧接着喊:“泡糖!(泡汤)”那个卖鱼的听了,对那个卖糖的人说:“哎,你为什么说我的鱼泡汤了啊?”他们越吵越凶。就在这时,一个卖豆芽的又喊道:“豆芽!(斗呀)”一位治安员走了过来问:“还有谁在和他们吵架啊?”正巧一位卖油果的喊道:“油果!(有我)”治安员听了以后说:“那好,把你们四个一并带走!”

  汉字来历的故事 篇2

  汉字数目字分大写和小写两种,一种为小写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另一种为大写的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用到这些数字。可了解这些数字的人并不多。记得1994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就曾考过这方面的知识。结果那道考题成了当年难度系数最高的试题。下面就汉字的十个大写数字,为大家简介如下。不当之处,请指正。

  汉字大写数字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这十个汉字并不是从先民创造出来后就直接用来表示数目的。

  “壹、叁、伍”是最早用作大写数目字的文字。

  “壹”最初通作“一”,表示专一的意思。到了春秋时期,“壹”被用作数字。如《管子》“狐白应阴阳之变,六月而且壹见。”

  “叁”本是“参”字的俗体字,很早时就通用作“三”,表示“三”这个数目。《左传》就有“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后来不知何时,这个数目字“参”就写作“叁”了。

  “伍”本义指军队的编制,五人为一伍。后来就通用为“五”,表示“五”这个数目字。如《易经》:“参伍以变,错综其数。”这里的“参”和“伍”都是阴阳爻相的位置数字。

  “陆”和“柒”是何时被借作数目字的,查阅了许多书籍,没有看到更具体详细的说法。但在《说文解字》里,“陆”是形声字,本义指陆地;“柒”是“漆”的`俗体字,也是形声字,本义是指一种木名。

  “贰、肆、捌、玖、拾”这五个数目字,则是在唐朝武则天时期被确定为数字大写的。这几个字都是形声字。

  “贰”本认是副职。“肆”从长、聿(yù)声,本义指摆设、陈列,后引申为放肆。“捌”本义是指一种农具,汉《急就章》:“无齿为捌,有齿为杷(即耙)。”“玖”从玉、久声,本义是指似玉的黑色美石。《说文解字》:玖,石之次玉,黑色。“拾”从手、合声,本义是捡取,从地上捡起来。

  据说,武则天时代,各地国库管理混乱,出现了许多贪赃枉法的官吏。武则天为了加强国库的管理,不给贪赃枉法官吏以可乘之机,让他们不能随意涂改数据,就下令有关部门,统一汉字的数目字。他们就找了读音相同或相近的笔画繁难的十个文字,作为十个小写数字的另一种写法。这十个文字就成了汉字的大写数字。于是,在武则天时代,就出现了汉字的大写数字。应该说,统一规范汉字数字,用大写数字代替汉字的小写数字,这是武则天的一大贡献,功不可没。

  另有传说明朝以前人们记账都是使用“一二三”等汉字和自己创造的一些简单符号,这种记数的方法简单实用,而最大的缺点就是太简单了,容易涂改。这就让一些贪官污吏有了可乘之机,比如把“一”改成“二”、“三”、“六”、“七”,把“三”改成“五”,再加上字迹潦草一些,想辨出真伪真是难上加难。

  汉字来历的故事 篇3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汉字的起源有种种传说,中国古书里都说文字是仓颉创造的。说仓颉看见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好像是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描摹他的形象,创造了文字。有的古书说,仓颉创造出文字后,由于泄漏了天机,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还有一种传说,说仓颉观察了鸟兽印在泥土上的脚迹,启发了他发明文字的灵感。这种种传说都是靠不住的。文字是广大劳动人民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才慢慢地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从1954年秋至1957年夏,中国考古工作者多次发掘了半坡遗址(今西安市东郊半坡村北),发现了早在6000年左右半坡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劾划符号和绘画、雕塑、装饰品等艺术作品。半坡人的刻划符号多保留在彩陶上,这可以看作是原始的中国文字。

  近年来,中国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一处遗址里发现了一批墓葬(距今已有4500多年),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在一些陶尊上各刻有一个图象文字,共发现了10多个单字。这些文字是按照实物的形状描绘出来的,所以称为“象形字”。字体的结构与甲骨文上的象形字十分相似,但比甲骨文要早1000多年。因此,“象形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它已具有了文字的特征。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关于汉字来历的故事】相关文章:

中国汉字的来历100字12-03

关于端午节来历的故事简介06-09

2015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故事03-08

剪纸的来历说故事02-17

剪纸的来历传说故事02-16

剪纸来历的传说故事10-05

马头琴的来历故事02-20

关于剪纸的来历02-17

寒食节的来历和故事03-21

关于汉字的谜语集锦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