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三》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时间:2022-12-14 15:25:07 古籍 我要投稿

关于《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三》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在各领域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那么一般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三》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三》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张瑾,字去瑕,江南江都人。康熙二年举人。十九年,授云南昆明知县。时吴三桂初平,故军卫田隶籓府者,徵租量丰歉收之,事平沿为额1,民不能供。又军兴后官司府署器用皆里下供应,而取给于县,故昆明之徭,尤重於赋。瑾请于大吏,奏减其赋,不可;乃疆画荒地,招流亡,给牛种,薄其征以济军卫之赋。一年垦田千三百馀亩,三年得万余亩。又均其徭,里蠹无科派,奸民无包收,诸侵渔弊皆绝。民旧供县公费日十金,瑾曰:“吾食禄于君,不食佣于民。”革之。总督曰:“陈仲子2之廉,能理剧3乎?”又问:“今家几何人?”对曰:“子一,客与仆各二。”瞷之,信,皆惊异。自公费除而上之取给者亦减。

  昆明池受四山之水,夏秋暴涨,怒流入闸河。沙石壅塞,水乃溢。浸濒池田,岁劳民力浚之。晋宁州境毗于昆明,受东南诸箐4之水,旧迹有河道入江,上官议凿之以通闸河。瑾按地势为图白之曰:“闸河独受昆明之水,已不能吐纳,沙石旁溢为害,岂可更受晋宁水乎?且其地高若建瓴,沙石荦确尤甚,殆不可治。”台司持之坚,则指图争曰:“高下在目,何忍陷民於死!”总督范承勋曰:“令言是也。”议遂寝。

  县有止善、春登、利城诸里田,坳垤错出,不旱则潦。瑾廉得旁近有白沙、马袅、清水三河,可资蓄泄,年久湮塞,率民濬治。三月河复,田以常稔。大小东门外旧皆市,兵后为墟,盗贼窟其中。为创造室庐,以居流亡,移城中骡、马、羊诸市实之。货廛牧场相比,盗遂绝迹。安阜园者,故籓囿也,请耕之以食孤贫废疾而无告者。

  是时上官多贤者,每倚信瑾。兵备道欲以流民所垦田牧马,求之期年,不与,久亦称其直。将军仆杀人,按察使置酒为请,阳诺之,退而正其罪。巡抚仆子谋夺士人聘妻,即县庭令士人行合卺礼,判曰:“法不得娶有夫之妇,妇乘我舆,婿乘我马,役送之归,有夺者治其罪。”时人作歌诗以传之。初至,滞狱以百数,断讫皆当。后一省疑狱辄付瑾治,屡有平反。居三年,病卒。士民图其像藏之,请祀名宦祠。

  (《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三》)

  注:1、额:定额,规定的数目。2、陈仲子:战国著名思想家、隐士。反对骄奢淫逸,提倡廉洁自律,整顿世风,纯洁社会。3、剧:厉害,严重。此指难以治理之处。4、(qing):树木丛生的山谷。5、荦确:沙石大而多。

  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均其徭,里蠹无科派

  科:摊派。

  B.沙石荦确尤甚,殆不可治

  殆:危险。

  C.货廛牧场相比,盗遂绝迹

  比:邻近。

  D.后一省疑狱辄付瑾治

  辄:总是。

  6.以下各组句子,分别能表明张瑾“爱民”和“公正”的一组是

  A.乃疆画荒地,招流亡,给牛种

  初至,滞狱以百数,断讫皆当

  B.岁劳民力浚之

  求之期年,不与

  C.三月河复,田以常稔

  请耕之以食孤贫废疾而无告者

  D.上官多贤者,每倚信瑾

  士民图其像藏之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熙十九年,张瑾任昆明知县时,该县赋税很重,经他请求,上司减免了部分赋税,他又招募流民开垦了大量荒地,增加粮食生产,从而减轻了人民负担。

  B.昆明湖水夏秋季节暴涨,流入闸河,常引发水灾,淹没农田。上级官吏想开凿沟渠,把晋宁州的河水引入闸河。张瑾坚决反对,据理力争,取得胜利。

  C.张瑾率领百姓疏浚白沙、马裊。清水三河,消除了水灾隐患,使两岸庄稼常获丰收。又在昆明城东门外修房盖屋,安顿流民,并把牲畜交易市场移置于此处。

  D.兵备道要用流民开垦的田地来牧马,张瑾一直不答应。巡抚仆人的儿子阴谋霸占某士人已经下过聘礼的未婚妻,他就为士人办了婚礼并护送回家。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军卫田隶籓府者,徵租量丰歉收之,事平沿为额,民不能供。(5分)

  (2)将军仆杀人,按察使置酒为请,阳诺之,退而正其罪。(5分)

  参考答案

  5.B(殆:大概,恐怕)

  6.A(B①不是张瑾的行为

  C①②均为爱民的表现

  D①②都可以既表现爱民又表现公正)

  7.A(上司没有减免赋税)

  8.(1)从前隶属吴三桂藩府的军卫田地,征收租税时衡量着丰收还是歉收来收取,吴三桂叛乱被平定后,其规定的数目被沿袭下来(或“沿袭了原来的数额”),老百姓无法完成。(故:从前;量:衡量;事平:吴三桂叛乱被平定;沿:沿袭。各1分,共4分。“军卫田隶藩府者”是定语后置句,1分。共5分)

  (2)将军的仆人杀了人,按察使摆下酒宴为其求情,(张瑾)假装答应,回来后(照样)依法治他的罪。(为请:为其求情;阳:假装,表面上;正:治罪。各1分,共3分。补出“阳”字前的主语“张瑾”1分,句意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张瑾,字去瑕,江南江都人。康熙二年考中举人。十九年,被任命为云南昆明县知县。当时吴三桂刚被平定,从前隶属吴三桂藩府的军卫田地,征收租税时衡量着丰收还是歉收来收取,吴三桂叛乱被平定后,其规定的数目被沿袭下来,老百姓无法完成。而且,战争以后,官衙府署里的各种用具都是当地供应,从县里索取,所以昆明的劳役,比赋税更重。张瑾向高官请示,请求减少该县的赋税,不被允许。于是就分块划定荒地,招募流亡的人,供给他们耕牛和种子,少量地征收一部分来补充军卫田不足的税收。一年时间开垦田地一千三百多亩,三年开垦了一万多亩。又均分了该县的劳役,乡里的官无法盘剥百姓,村里的`刁民无法从中渔利,各种侵吞、掠夺之类的事都绝迹了。从前百姓每天要供给县里官员十两公费银子,张瑾说:“我吃君主的俸禄,不喝老百姓的血汗。”就革除了这一规定。总督说:“您像陈仲子那样廉洁,能治理如此混乱的地方吗?”又问:“你家里现在几口人?”回答说:“一个儿子,客人和仆人各两个。”一打探,果真如此,人们都非常惊异。自从公费被免除以后,上司从该县索取的东西,数量也减了下来。

  昆明湖接纳四面山中泄下的水,夏秋季节暴涨,汹涌的水进入闸河。闸河沙石堵塞,水就流出堤岸,淹没农田,每年都要耗费民力来疏浚它。晋宁州境与昆明县相邻,它汇聚着东南大山谷里的水,从前,它有河道导入大江。上司商议开凿沟渠把晋宁州的水通到闸河。张瑾考察了地理形势,画了图,报告说:“闸河单单接受昆明的水,就已经不能容纳,沙石壅塞,水冲出堤岸造成危害,怎么还能接受晋宁州的水呢?何况这里地势太高,沙石又大又多,大概不能开凿。”上司坚持自己的意见,张瑾就指着地图争辩说:“地势高低一眼就能看出,怎么忍心置老百姓于死地?”总督范承勋说:“您说的话很对。”争议才停止。

  县里有止善、春登、利城各乡的田地,洼地高地错落不平,不旱就涝。张瑾查访发现附近有白沙、马袅、清水三条小河,可以用来蓄水和泄洪,但是年深月久,已经湮塞,就率领百生疏浚、治理。过了三个月河流治好了,田地因此经常丰收。县城大小东门之外从前都是市场,战乱后成了废墟,盗贼藏身其中。张瑾就建造房舍,来安顿流亡的人,又把城中的骡马羊市场移置到那里。货场牧场相邻,盗贼就绝迹了。安阜园,是从前吴府的苑囿,张瑾请求耕种它来养活孤寡贫穷有残疾而无处诉说的人。

  这时,上司大多贤明,总是倚重并信任张瑾。兵备道想用流民所垦的田地来放马,向张瑾请求了整一年,张瑾不答应,时间长了,兵备道也称赞他正直。将军的仆人犯了杀人罪,按察使摆下酒宴为其求情,张瑾假装答应,回来后照样绳之以法。巡抚仆人的儿子阴谋夺去某士人已经聘定的女子,他就让他们在县衙里当堂行婚礼,并下判词说:“按法律,人们不能娶已经有丈夫的妇人,让作媳妇的乘我的车,作女婿的骑我的马,差役送他们回家,有敢夺人的,就治他的罪。”当时人作歌作诗来歌颂他。刚到这里的时候,积压的案子有几百件,他判决之后都很恰当。后来全省的疑难案件也总是交给他来处理,很多被平反昭雪。过了三年,张瑾得病去世。百姓画下他的像珍藏起来,请求在名宦祠祭奠他。

  作品思想

  《清史稿》编写的体例大致取法《明史》,但又有所创新。如本纪部分不仅逐年记载了皇帝的军国大事,而且在前代逊君还健在、无谥可称时,创了“宣统纪”的新格局;各志、表中除记录天文、地理、礼乐、选举、艺文、食货及皇子、公主、外戚、封臣等各方面活动外,新修的交通志、邦交志及表中的军机大臣、理藩院,都是前史所未有的。列传中创立了畴人、藩部、属国三传,反映了清代社会的新发展。另外,对于反清斗争的重要人物如张煌言、郑成功、李定国、洪秀全等,《清史稿》也都列了传。这些都是值得称赞的。

  但是,由于参加修史的人多是清朝的遗臣,因此书中贯穿着反对民主革命,颂扬清朝正统的思想。例如诬蔑明末农民起义军为“土贼”,称太平军为“粤匪”,视辛亥革命为“倡乱”。对此,连当时的南京政府人员都极为不满。1929年12月14日,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列举了十九条理由,呈请政府下令禁止《清史稿》发行,其中有;反革命、蔑视先烈、称扬诸遗老、鼓励复辟、反对汉族、为清朝讳等内容。

  同时,由于《清史稿》是众人编纂而成,编写时彼此缺少照应,更因时局动荡,仓促成书,未经主编总阅审定便“随修随刻,不复有整理之暇”,过于粗陋。因此,体例不一,繁简失当,史实之中也有不少错误。其实,这与赵尔巽的主导思想有关。因为他把此书看做是“急就之章”,“并非视为成书”,只是想以此作为“大辂椎轮之先导”,对于书中所有疏略纰缪处,“敬乞海内诸君子切实纠正,以匡不逮,用为后来修正之根据。”显然,按其本意。《清史稿》只是类似现代的一部征求意见稿。这样,易培基所指责的“体例不合,人名先后不一致,一人两传,目录与书不合,纪表传志互不相合,有日无月,人名错误,泥古不化,简陋,忽略”等谬误也就成了先天性的问题。至于遗漏、颠倒、文理不通等现象更属意料中事。

  作品评价

  《清史稿》汇集了比较丰富的清史资料。由于清朝灭亡时,清廷档案、私家著述和文化典籍保存得比较完整,这就为编写《清史稿》提供了充实的原始资料。当时的主要史料有:

  《清实录》,从太祖到宣统凡十二朝,共四千四百卷;

  《清国史》,纪、传、志、表俱全,清亡前,清朝国史馆已编成七百五十四卷;

  清诏书,又称《圣训》,共一千六百二十四卷;

  清典志四千九百三十八卷;清朝人物传记、名人年谱等二千多卷;

  清纪事史书《东华录》等千卷以上。此外,官方对某一具体事件的纪略,私人记某一事件的始末,更是数不胜数。

  总之,《清史稿》取材“以实录为主,兼采国史旧志及本传,而参以各种记载,与夫征访所得,务求传信。”《清史稿》集中并系统整理了有清一代的史料,为后人研究清代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这是应该肯定的。

【《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三》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相关文章:

《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06-15

《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三》阅读答案及译文12-26

《清史稿列传六十一》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06-15

《清史稿·列传四十七》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06-16

《清史稿循吏列传》阅读答案及翻译07-02

《清史稿方苞列传》的阅读答案及翻译12-25

《清史稿》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06-16

《清史稿》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12-11

《清史稿·方苞列传》原文及翻译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