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问拾得原文和翻译

时间:2023-04-27 10:16:30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寒山问拾得原文和翻译

  寒山问拾得是寒山和拾得的一段对话。传说,寒山和拾得原本是佛界的两位罗汉,在凡间化做两位苦行僧。一日,寒山受人侮辱,气愤至极。便有了与拾得下面的一段精彩对话。

  寒山问拾得原文

  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

  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密,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世人爱荣华,我不争场面;名利总成空,贪心无足厌。

  金银积如山,难买无常限;古今多少人,那个活几千。

  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看看两发白,年年容颜变,

  日月像抛梭,光阴如射箭,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

  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办,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

  马上放下手,回头未为晚;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

  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骂着也不觉,问着如哑汉,

  打着也不理,推着混身转,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

  几年儿女债,抛开不再见。好个争名利,转眼荒郊伴。

  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淡。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

  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段;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悟得真常理,日月为邻伴。”

  寒山问拾得译文: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在这段对话中,寒山师傅问得很好,拾得师傅答得很妙。其实,拾得的回答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豁达、那种超然、那种大度、那种洒脱,也就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庄子所宣扬的“清净无为论”中的“少私寡欲,不去争斗”。很明显,这是一种救人的、寻求个人解脱的学说,而不是一种救世的学说。

  但对人的修行来说,“少私寡欲,不去争斗”的确能给人以极大的解脱。每个人身边总有些不快,这种不快很多是别人对你的嫉妒、诽谤、讽刺、攻击甚至迫害所造成的。怎样对待别人的恶为(或善意的恶为),怎样摆脱身边的这些烦恼,是我们经常为之头疼的事。于是,有的人明中争斗,结果争的头破血流、两败俱伤;有的人暗中生气,结果气的七窍出血,永世窝囊。

  “世间谤我,贱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种处世方法,既不明争,也不暗斗,而是不斗气也不生气,正起眼走自己的路,相信自己能笑到最后。

  之所以说这段对话影响了我的一生,是因为的确身边有一批这样的人,而我用“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的方法获得了胜利。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总有那么些人看你不顺眼,想着办法整你、治你、斗你。如果你把心思放在反抗上,那就正好中计了。我采取的方法是,面上事事过的去,暗中自己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以优异的工作学习成绩去“游戏”人间,“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远远的被我甩在身后。凡事要低调,要学会夹着尾巴做人,要先做好了再说。我给我自己制订的做人座右铭“少话少事少事”(少说大话、少做鲁莽事,就会不出大事),就是“再待几年,你且看他”的翻版。这种处世方法绝对不是消极的,我认为是防守式的进攻,是积极的。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修身养性、完善自我,固然可取,但不闻世事、时时“清心寡欲”,抱着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生态度去生活,也颇是有些对己、对世太不负责任了。拾得师傅的回答,只是一种思想的反映,也仅仅是一个教育人要“修其身,完善其性”的美好愿望。它有着积极、善良的一面,但也有着不现实、颓废的缺陷。人都是生活在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而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现实的社会,既有它的美好、善良、真诚,也有它的丑恶、暴戾和虚伪。对于那些社会中坏的一面,我们又应该如何来对待呢?比如,对公共车上猖獗盗窃的小偷,对大街上行凶作恶的歹徒,用“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的方法对待肯定是不行的。对于阴暗的事物,对于伤人、伤俗的歪风,对于欺弱压小的暴虐,对于一手遮天的恶徒,“不抵抗政策”非但换不来安定,只能是让它们得寸进尺,越发肆无忌惮!于是乎,对话改为“只是引他,导他,教他,劝他,认他,肯定他,几个回合,度化他!”

  “寒山问拾得”的这段经典对话所以传世不衰,是因为它有睿智的哲理,因此就有无限的生命力。我想,能一分为二地把这段对话的精髓占为己有,以后做人时会更敞亮一些。

  寒山问拾得的故事

  寒山和拾得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化身,其传说由来已久,在清代时,雍正皇帝曾敕封寒山、拾得为和圣、合圣。在我国民间称为“和合二仙”,是相亲相爱、情深义重的象征。在民间,他们多以童子面目出现,表示祥和、圆满的意思。

  寒山,又叫寒山子、贫子。相传在唐代时,寒山放弃读书,独自一人跑到浙江天台翠屏山隐居起来,当时住在天台山的一所寒岩里,自号为“寒山子”。有一天他离开寒岩到国清寺去,走在山中的半路上,忽然听到有婴儿的啼哭声,于是他急忙闻声寻去,只见在路旁的乱草丛中,有一个被人遗弃的婴儿,当时寒山便将他抱在怀中。说来也怪,这个婴儿见风就长,寒山一条岭还没有走完,婴儿已经长成了小孩。寒山问他为何被遗弃在路旁?小孩说我在等候一位诗仙。寒山问他的名字,他说自己没有名字。寒山因其拾自路旁,就给他取名为“拾得”。以后,这条小岭也因此叫做“拾得岭”。

  寒山和拾得一起来到国清寺,只见古刹幽静,佛像庄严,香客如云,一派鼎盛兴旺之象,就舍不得离去,要求方丈让他们留在寺里烧火做饭。

  寒山与拾得在寺中形影不离,情同手足,成了莫逆之交。某一年,有位越州的汪氏,由女儿芙蓉陪同一起来寺进香。不料汪氏进香完毕,突生一病,临命终前她指派芙蓉,请来了寒山和拾得两个人,汪氏对他们说:“眼看我的病已难愈,我把芙蓉托付给你们两位,望你们今后能以手足相待,最好能与你们中的一个结为夫妻……”说罢,她就离开了人世。

  从此以后,他们两人对待芙蓉更是情同手足,拾得与芙蓉的年龄相仿,后来就渐生爱慕之情,而有的人见寒山年长无妻,却希望寒山与芙蓉结成夫妻。

  一天清早,寒山出外砍柴回来,看见芙蓉的房里灯还亮着,感到有些奇怪,他走近窗边一听,原来芙蓉在房间里伤心地哭涕,拾得正在旁边劝说。寒山正准备进去问个究竟,只听得拾得对芙蓉说:“芙蓉,不要哭了,我们暗暗相好,寒山并不知道,他如果知道了,一定会成全我们的。我和你虽然不能结为夫妻,但你永远是我的好妹妹……”

  寒山一听,才知道拾得与芙蓉早就相爱了,他当即打定主意,离寺远走,以成全他们两人的大事。寒山收拾好自己的破衣烂被,走出了小院,忽然一想,自己不明不白的离去,一定会把拾得、芙蓉急坏。想到此,他又转身回到院里,拿起一块小小的石头,在院落的墙壁上画了一个光头和尚,又在旁边留了一首五言诗:“相唤采芙蓉,可怜清江里。……此时居舟楫,浩荡情无已。”写完后,寒山就悄悄地离开了国清寺。

  拾得和芙蓉在寺院等了好久,一直不见寒山回来,他们便心里纳闷,好生奇怪,后来在院落的墙壁上,看到了寒山留下的诗和画,才知道他已经出家做和尚去了。拾得明白事情原由以后说:“我一定要把他找回来,哪怕是找到天涯海角,如果找到了,我就与他一起出家;如果找不到,我也就不会回来了。”芙蓉听罢,知道寒山和拾得的真情厚义,也只好忍着心中的痛苦,哭着与拾得分别了。

  拾得为了寻找寒山,不怕山高路远,不怕饥寒风险,他日夜奔走,找了很多地方,可是一直不见寒山的踪迹。有一天他找到苏州古城,在此一打听,听说在姑苏城外的枫桥,有一座小巧别致的寺院,新来了一个衣着破烂、疯疯癫癫的和尚,其相貌与寒山相象,于是他就忘记了饥渴和疲劳,立即精神抖擞、快步前往。走进枫桥时,拾得想,我不能空手去见寒山呀,就在这时,他看到旁边荷塘里有许多盛开的荷花,就赶忙跑到荷塘旁边,伸手摘了一朵又红又大的荷花,捧在手里走进了寺院。

  寒山听说拾得千里迢迢而来,想必腹中饥饿,急忙从房中捧出一只盛着素饼的竹编食盒。二人相见,寒山送盒,拾得献荷。从此传为佳话,后人把捧荷的拾得称为“和”(谐音),把捧盒的寒山称为“合”,两人合称为“和合二仙”。

  从此以后,寒山和拾得更加亲密无间,互敬互助,几年以后,拾得外出传道,云游各地。据说他后来东渡到了日本,如今日本还建有“拾得寺”和“寒山寺”。而寒山一直在苏州枫桥镇上施药舍茶,最后在枫桥寺院圆寂。

  苏州枫桥这座寺庙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因寒山和拾得在此居住而出了名,以后便改称为“寒山寺”。直到现在,寒山寺里还塑着和合二仙相亲相爱的塑像。另外在寺院里面还有一块寒山和拾得画像的碑刻,以表对二位高僧的纪念。

  玄妙对谈:

  他们之间的玄妙对谈,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领受的,试看下面这则记载在《古尊宿语录》中的问答:

  寒山问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

  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问拾得:“如果世间有人无端的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厌恶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说:“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这个绝妙的问答,蕴含了面对人我是非的处世之道,因此虽经一千多年,至今仍然脍炙人口。清朝雍正年间,寒山、拾得被追封为“和合二圣”,与丰干合称为“国清三隐”。寒山子,又名贫子,经常栖身在天台山始丰县西的寒岩幽窟中,因此被称为寒山子。由于身居寒岩,饮食无着落,所以常到国清寺,向厨房中洗碗筷的拾得要饭吃。拾得的身世不详,据说他年幼时被人遗弃在赤城道侧,恰巧被正在经行的丰干禅师发现,带回国清寺中,因此名为拾得。拾得原来担任斋堂的行堂工作,一日忽然兀自登座,与诸佛像对坐而食,口中嚷着:“憍陈如!你这声闻小果啊!”旁若无人地比划着筷子,呵呵大笑,因而被改派到厨房洗碗碟,正因为如此的因缘,他才有机会把剩下的菜肴装在竹筒里,给寒山来取用。寒山来寺时,或在廊下踱步,或者对空谩骂,总是容貌枯悴,衣衫褴褛,头上经常戴着桦树皮作成的帽子,脚下则穿着木屐,然而在他的怪异言行之中,似乎蕴藏着许多佛理。有时候,他的荒诞行径惹得寺僧不耐,拿杖棍逐赶他,他也不以为意,反而拍拍手,呵呵大笑而去。

  轶事:

  当时的台州太守闾丘胤,受到丰干指引,慕名来访寒山文殊、拾得普贤二人,寺里大众正纳闷着,“何以一位大官却来礼拜这等疯狂的人?”这时,寒山、拾得突然喝道:“丰干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为何?”两人挽臂笑傲,跨出寺门,走向寒岩,从此再也不曾出现在国清寺。闾丘胤于是带着医药、衣物前往寒岩拜谒,只听到远处传来寒山的喝喊:“贼!贼!”便缩身回岩缝中,又大喊:“奉劝诸君,大家好好努力吧!”说完,岩缝自行封合,二人从此杳无踪迹。闾丘胤在哀慕之余,请寺僧道翘捡寻他们的遗物,只于林间抄得三百多首诗偈,编录为《寒山诗》,拾得写在国清寺内的诗偈,也收进《寒山诗》中。

  寒山简介

  他一生活了105岁,隐居浙东天台山数十载,留下300余首诗作,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诗僧”之一。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捧红了寒山寺,而寒山寺之名却是源于寒山。

  在民间,他被认为是文殊菩萨再世。清雍正皇帝甚至把他与拾得封为“和合二圣”,成为老百姓礼拜的婚姻神和爱神。

  生前,他寂寂无名;死后,他的诗与人却风靡海内外,成为日本公认的禅宗大诗人,成为美国“垮掉的一代”的理想英雄,让后人膜拜近1000年。

  01从富二代到疯和尚

  寒山的一生,就像一个谜。(关于寒山的生平正史无载,这里仅取其中一种说法)

  他的真实姓名已无从考究了,约在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寒山出生于京都长安之郊咸阳的一个地主家庭。

  青少年时期的他,家境富裕,是个富二代,过着不愁吃穿的生活。

  也许是年少时把好运气都用完了,成年后的他去考科举,却几次三番落第。

  终于中第,获得出身后,却又因身材矮小、容貌不佳,被挡在了仕途门外。

  无颜回乡的他,只好滞留在京城,流浪度日。

  仕途的不顺、父母的离世、兄长的责难、妻子的冷落、世态的炎凉,寒山一一尝遍,心灰意冷之际,终深圳生活网于在35岁时遁入空门,从此隐居浙东天台山七十余年。

  “容貌枯悴,布襦零落,以桦皮为冠,曳大木屐”,这个为世人所熟知的形象,也就在这一时期形成了。

  02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佛教约在两汉时传入中国,并在唐代进入了鼎盛时期。

  于是,便在这一时期,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以诗著名的僧人。如灵一、灵澈、皎然、贯休、拾得等,其中寒山可算是后世影响力最大的一位。

  寒山诗至今尚存的约三百一十一首,按照内容可以分为隐逸诗、自叙诗、风俗诗、佛教诗等几类,语言多浅近生动,清新淡雅。

  而其中,《杳杳寒山道》是他的一首代表作,也是最能体现其诗歌超凡脱俗意境及魅力的一首。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首联,写走在深山小道上看到的景色。“杳杳”极言山路之深暗幽远,“落落”则状出山涧的冷落寂寥。

  诗人走在寒山道上,但见一片寂静幽暗,山涧冷寂,幽僻寥落。

  颔联则以鸟鸣衬出山中寂静。“啾啾”言有声,“寂寂”道无声。山林间不时有鸟儿发出婉转的啁啾声,却更烘托出林中的幽静冷清,罕见人烟。

  颈联描写山林中的气候。“淅淅”写风的凛冽,“纷纷”则写雪花飞舞。北风淅淅,刮着诗人的脸;雪花纷纷,洒落在诗人的肩上、衣衫上。

  尾联则连用两个表时间的词语,写出山林的幽静、树木的繁茂,因而难以见到阳光,亦不知岁月的更迭。

  寒山的这首诗便是在对叠字的巧妙运用间,描摹出了山林的寂静凄清,带给人一种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而正是这种诗风的幽冷,见出了诗人超然物外、寂静无尘的心境。

  03从“无名者”,到美国“垮掉的一代”理想英雄

  在中国很长一段历史里,寒山是一个“无名者”。

  晚唐时,寒山的诗歌就开始在诗坛上流传,然而影响极其有限。宋朝时,寒山诗受到了苏轼、王安石、黄庭坚、朱熹等人的喜爱与模仿,却仍旧不被正统文学接纳。

  一直到了清朝,寒山诗才被收编进《全唐诗》和《四库全书》,在正统文学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中国“五四”运动以后,在学者胡适的推介下,寒山始被更多人认识,成为深圳生活网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白话诗人。

  与在国内长久的冷落境遇相反的是,早在宋元之际,寒山诗就随着禅宗传入了日本,并且广为流传,受到了高度评价。

  寒山诗中浓浓的禅意与禅趣,受到了日本各个阶层读者的喜欢。

  经由日本的传播,20世纪50年代,寒山诗一路漂洋过海传至欧美,寒山更被美国“垮深圳生活网掉的一代”奉为了祖师爷,此后影响了美国社会将近20年。

  这一切要从1953年一个叫作加里斯奈德的美国人说起。

  在一场日本赴美交流的画展上,他被一幅画像深深震撼,画像里“一个长衫破烂、长发飞扬、在风里大笑的人,手握着一个卷轴,立在山中一个高岩上”。

  画中人便是寒山。

  斯奈德为那样一种来自神秘东方的境界深深吸引,从此开始了对寒山诗的翻译与推介。

  1958年,斯奈德的朋友凯鲁亚克(“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发表了一部具有影响力的作品——《达摩流浪者》,作品以斯奈德为原型,其中就包含了斯奈德翻译的24首寒山诗。

  在作品扉页,斯奈德写下“献给寒山”四个大字。

  寒山衣衫褴褛、疯疯癫癫的形象,及其身上所负有的遗世独立的精神与回归自然的意识,恰巧契合了当时美国“垮掉的一代”的内心渴望。

  10年以后,一场反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嬉皮士运动”兴起,寒山再度成为了美国“嬉皮士”们的理想英雄。

  其诗歌被译成了日文、英文和法文,声名甚至被抬高到了几与李白、杜甫并驾齐驱的地步。

  在远离东方的另一岸,就是这样一个有些疯癫的和尚,竟在20世纪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传播。

  寒山问拾得读后感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早就看过这个颇富哲理的对话,又是从高人和老者嘴中说出来的,自然让我亲近了不少,甚至要奉为至理名言。

  寒山说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时常碰到的事情,在这个规范颇多的环境中,不行于理难容于心不忍;行,收不到效果和好感,隔绝不了矛盾。就拿玩飞车而言,经常被T,不要说谤你欺你了,就连等级比你高一些可能会比你快一些都难容下;在飞车中也时常碰到一些拿第一之后,“废物、垃圾”脱口而出;找情侣之后,前脚跟你结婚了之后,后脚又跟你离了,打开资料一看,旁边又站着一位。

  我们先姑且认为这个对话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行得通的,可是用几年的时间换取别人态度的好转未免对自己太残忍,即便换取了又能怎么样?用现在社会的效率观也很难容下。

  我们常讲学会控制情绪,甚至以此标榜为大师,我真的想看一看这些大师们,可惜至今仍未看到。人们在一天的生活中遇到什么而由此自己想到什么,这两个方面人都是无法控制的。其实控制情绪是很可怕的,那些心理素质很好的人往往顺从了情绪,学会了与情绪友好相处。有多少看似正确的道理,在把人们引向错误的一边,让人们一错再错?有多少人对先人智者的告诫,解释的乱七八糟,让人们接受了教化变得教条,思维没有得到开化却越来越僵化?

  再如,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有人如此解释,而且不知多少人被这种解释所植入: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在看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的解释时,它犹如一股清泉,流入了我的心中,让我变得俯首帖耳,不仅竖起大拇指说,这就是真理。他说,现在知道道理了,就让无知的时候过去就过去吧。在这里“朝”、“夕”并不是指早晨和晚上,它指我们无知和有知的前后两个时刻。“死”也不是去死,而是过去、一种释怀。由此我联想到了于丹老师在百家讲坛讲论语心得开场时说的话:真理都是朴素的。是啊,真理都是朴素而又平易近人的。

【寒山问拾得原文和翻译】相关文章:

杳杳寒山道_寒山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问说》原文及翻译04-11

问礼的原文及翻译06-30

问说原文及翻译06-14

樊迟问仁原文翻译03-01

屈原天问原文翻译06-11

列子汤问原文及翻译06-10

论语宪问原文及翻译06-10

《问说》原文及翻译赏析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