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薪酬制度与知识型员工流失关系初探的论文

时间:2022-07-12 05:32:42 制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企业薪酬制度与知识型员工流失关系初探的论文

  1 绪 论

企业薪酬制度与知识型员工流失关系初探的论文

  1.1选题背景

  20世纪中后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那种把人力单纯作为经济发展外在因素的观点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抛弃,注重人的劳动能力的形成和培养显得日益重要,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和企业家把人力资源看成推动经济的原动力,这种趋势把人的生产能力形成机制与物质资本相提并论,视之为一种内含于劳动者自身的资本——人力资本,即人的各种生产知识与技能的存量总和。

  今天,任何一个组织所做的80%的工作,另外一个选择与之竞争的组织一样可以做好。因为任何需要的人都可以获得相应的信息、知识、原材料,以及完成各种任务核心重复部分所需的技术。因此所有的组织和国家的成功或失败就取决于它们利用另外20%的能力,这另外20%完全取决于人的因素。

  人力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性超越了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是企业发展的主导力量,而在人力资本中占据主导力量的当属知识型员工。任何有形资产都有折旧,都会有完全消耗的时候,知识则不同,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中,能够不断创造出新价值。知识型员工承载知识、技能、信息、技术,而且不断积累、创新从而实现增值。企业之间的竞争,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都要靠知识的载体——知识型的员工来实现。因此如果说20世纪企业最宝贵的资产是生产设备的话,那么21世纪企业最宝贵的资产当属智力资本了。知识型员工作为当今社会最先进的生产力,是企业价值的主要创造者,是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和核心能力,是企业发展的真正永不枯竭的源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能否形成、具有并保持竞争优势。

  中国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各行各业出现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的势态。教育政策的推陈出新,对高等教育的大力投入和建设,使得中国在短短20余年的光景中,培养出了数以千万计的大学毕业生,这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从80年代起,逐渐大量地涌入各行各业,成为就业大潮中一支庞大的主力军。高学历者中很大部分成为知识型员工,使得在中国就业人员的构成中,知识型员工的比例迅速攀升。

  在人力资本日益受到重视的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及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工作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才流动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企业员工外部流动率加剧己经在不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愈演愈烈,根据经济学家的估计,香港和新加坡的企业员工流动率每年在20%以上,泰国为14%以上,中国内地也超过了12%,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如果只考虑企业中的知识型员工,这个数字将更加令人触目惊心。

  知识型员工鲜明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更强的流动意愿和能力,同时企业间竞争程度的加剧,也为其频繁的流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正如美国学者凯瑞等人对在华外资企业的调查显示,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流失已成为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

  由于知识型员工在企业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他们的流失必然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需要我们对知识型员工流失的原因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寻找切实可行的措施去减少知识型员工流失带来的损失,做到人尽其材、物尽其用,最大限度的开发知识型员工的潜质,在实现员工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

  1.2研究对象及目的、意义

  知识型员工的概念及作用在不同的行业中是有区别的,本文选取有色金属行业中起核心作用的知识型员工为研究对象,从研究影响他们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出发,寻找造成其流失的关键因素,针对这些因素确定具体的解决办法。在此类行业中,知识型员工的智力投入在产品中占很大比重,需要精确量化其贡献价值,因此希望通过探讨建立一套适合其行业特征的科学计量方法,在此基础上确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起到有效防止知识型员工流失、充分发掘潜力的作用。通过研究,希望探讨以下问题:

  1.影响知识型员工流失的关键因素。

  2.如何科学有效的设计知识型员工的薪酬体系,减少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才”,通过本文,希望针对我国目前有色金属行业中知识型员工的流失问题做一定的探讨,并希望能对类似设计行业如何有效解决知识型员工流失的问题提供一点借鉴。

  1.3研究手段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已经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知识型员工的价值,因此如何有效解决知识型员工流失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要解决知识型员工的流失,首先要找出引起他们流失的原因,本文从探讨知识型员工的特征及需要出发,搜集了大量资料,确定影响知识型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因素,针对有色金属行业的具体情况,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回收的有效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出关键因素;为减少因关键因素造成的知识型员工的流失,本文从探讨传统定价方法中的悖论问题入手,引入新的价值计量方法去回避悖论造成的消极影响,并将新的计量方法应用到薪酬体系的设计当中。

  2知识型员工介绍

  2.1知识型员工的概念及特征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核心的生产要素。任何有形资产都有折旧,都会有完全消耗的时候,而知识则不同,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不会消失,只会越用越有价值,并且能够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价值。而一个企业要生存并保持可持续发展,关键就是要通过管理找到知识创造、传播和运用的最佳途径,以适应不断变革和高度不确定性的新的竞争环境。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最终都要靠知识、资讯、科技的综合载体—知识型员工来实现。由此可见,作为知识承载者、所有者的知识型员工,是企业发展真正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2.1.1知识型员工的定义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了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re)的概念: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知识型员工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知识创新能力是知识型员工最主要的特点。此外,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主要是一种思维性活动,知识的更新和发展往往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有所适应,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所以,知识型员工兼具知识性、创造性、灵活性等方面的特征。简而言之,知识员工就是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本文认为知识型员工是指在一个企业组织之中用智慧所创造的价值高于其动手所创造的价值的员工。

  2.1.2知识型员工与一般员工的区别

  1.为企业带来利润的方式不同。

  知识型员工对公司的价值在于他们对公司的贡献是一种创新性的贡献。而一般员工主要从事的是重复性的体力工作,通过程序化的劳动,他们创造的价值是简单叠加的。

  2.个体需要不同。

  行为科学家奥尔德弗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69年提出了EGR理论,认为个体的需求是以层次排列的,人的基本需要可以分为三种,即:生存需要(existence)、关系需要(relatedness)和发展需要(gorwth)。这三种需要并不一定严格地按照由低到高的秩序发展,可以越级出现,较高级的需求可以不必以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为前提。

  知识型员工绝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从事的工作主要以脑力工作为主,薪酬福利待遇及工作环境通常较好。对于这些人来讲,工作是一种证明自身实力,实现自我价值和理想的一种工具。因此,知识员工的主导需要集中在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三个较高层次的需要上。较高的薪酬福利待遇对于吸引和留住知识员工会起保障的作用,但要真正激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组织必须从工作的挑战性和成就感、职业生涯发展等方面入手。

  3.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从而导致行为动力强度的不同。

  如果知识员工与一般员工在心理上有所不同,教育背景一定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图2-l知识型员工与普通员工的行为动力比较

  上图中,OX、Y0代表人格强度,Z0代表后天受教育程度,A0、B0、oc分别代表本我、自我、超我。

  人的行为受两大动力体系的驱动。一是自我行为动力,二是超我行为动力。自我行为动力来源于个体对自我需要满足的期望。根据行为科学理论,自我需要的满足使个体持有了报酬期望、成就期望和机会期望,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的自我动力体系。

  超我行为动力来源于个体为满足社会(有时表现为组织、企业等)利益和需要而产生的动力。自我行为动力促使人的行为去维护自我的利益与机会,满足自我的需要;超我动力促使人的行为去维护社会的利益,满足社会的需要。这两大动力的平衡关系,决定了人的行为方向。

  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受到的教育程度较高,其自我和超我行为动力强度要高于一般员工。一方面他们具有更高的报酬期望、成就期望和机会期望,构成了知识型员工到某组织工作的最基本的动机;另一方面,其较强的超我行为动力使知识型员工具有较强的社会化动机,追求社会进步、理想主义人格完美、崇高的使命感成为潜藏于知识型员工内心的强大内驱力。”

  2.1.3知识型员工的特征

  现代知识型员工作为一类特殊的群体,与一般员工相比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1.掌握知识资本

  知识型员工拥有企业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本—知识资源和知识创新能力,尤其是那些掌握企业核心技术、重要隐性知识、关键客户关系的员工的稳定性和积极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他们不再是传统经济时代资本雇佣劳动定律下的受雇员工,而是以知识资本的投入决定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的重要因素。

  2.独立自主并注重于个人发展

  知识型员工是企业里最富有活力的细胞体,他们主要从事思维性的工作。由于拥有知识资本,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具有较强的独立价值观和自主意识。由于自主意识是与人们自身的知识、能力成正比的,知识越丰富、能力越强,其独立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越强。所以,知识型员工往往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更喜欢独立工作的自由和刺激以及更具张力的工作安排。同时,知识型员工心目中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工作并不仅仅为了工资,而是为了发挥自己的专长、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身价值,并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

  3.富于创造性、渴望挑战

  知识型员工所从事的工作不是简单的重复性工作,他们善于不断收集信息,学习新知识,积累经验,在复杂多变和不完全确定的企业外部环境下完全依靠自己的知识、禀赋和灵感去应付企业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变革企业的管理制度,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研究开发新产品,策划新的服务方式。所以他们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把克服难关看作是一种乐趣、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形式,在这种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

  4.看重工作环境

  知识型员工往往更倾向于拥有一个灵活自主的工作环境而不愿受制于一些刻板的工作形式,如固定的工作时间和固定的工作场所等。他们看重企业文化、追求企业强大,企业文化的先进、合理、优秀与否,很大程度左右他们的满意度。对企业的发展前景的执著与向往,成为潜藏于知识员工内心的强大内驱力。

  5.较高的流动性

  在信息经济时代,竞争的焦点表现在对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对知识型员工的竞争,这一大环境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提供了宏观需求。另外,知识型员工自身都掌握一定的技术,他们追求的是自身的发展,因而具有较强的流动意愿,从追求终身就业的“饭碗”,转为追求终身就业的能力。而在流动现象的背后隐藏着的实质是知识型员工求得自我价值的实现,是追求人的价值的增值,所以,发展才是他们真正的需求和目标。特别是优秀人才对自身的价值往往估计较高,并极为看重他人、组织及社会对自己的评价。他们对自身才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自我价值是否得到相应承认,往往表现得比普通员工更为敏感,也更容易因组织评价与自我评价不一致而产生心理波动或挫折感,以致弃组织而去。

  此外,知识陈旧周期的缩短,也促进了知识型员工流动的加快。为应付瞬息万变的信息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愈加受到大公司和大企业的青睐,从而使其流动更加频繁。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这也为知识型员工的外向流动提供了可能。

  2.2知识型员工的价值

  由于知识型员工在企业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他们的流失必然给企业带来无法估计的巨大损失。

  1.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

  知识型员工的流失将使企业的经营成本上升,他们的流失会迫使企业招聘新的员工来补充离职造成的岗位空缺以维持其正常的经济运行,这部分资金投入是一种单纯的资金支出,耗费巨大并且在短期内没有回报。这些成本主要包括替换人员招聘、培训、工作衔接的成本等等。一般来说,一个高绩效员工跳槽带来的流动成本非常高,根据美国管理学会的报告,替换一名雇员的成本至少相当于其年薪的30%,对于技能紧缺的岗位,则相当于雇员全年薪酬的1.5倍甚至更多,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个估计还十分保守。

  2.破坏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导致企业内部员工士气低落产生负面影响。

  知识型员工的频繁流动会影响所在部门或团队的工作气氛,造成部门或团队的不完整和不稳定。他们的跳槽会从侧面反映公司诸多的缺陷,较高的薪水、个人的职业前途、优秀的企业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舒适的办公环境都可能是离职的原动力。一个公司大量核心员工的离职无疑会对其他没有离职想法的员工产生压力和猜忌,形成人才流失的连锁反应,以至于那些不想离职的员工也会不由自主的产生这样的想法;对于公司来说,大面积的跳槽现象很难控制,它会对整个公司的士气产生负面影响,使得公司精心培育的良好的、宽松的、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消失得无影无踪,公司员工精神面貌的下滑还会降低公司的生产效率并影响产供销体系的顺畅进行,而且极易诱发员工的短期行为,从而损害了公司的根本利益。

  3.从根本上削弱企业竞争优势。

  知识型员工的流失将导致企业创新能力的下降,使企业在产品、技术、管理、服务等各方面的优势受到损失,进而削弱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和市场占有率。如果流动到原企业的竞争对手那里,或自立门户从事与原企业接近的业务,将产生此消彼长的现象,使原企业的竞争压力大大增加。由于他们手里往往掌握着原企业的核心技术或者商业机密,如果原有企业没有采取相应的技术保护措施,就会造成企业已有的技术竞争优势削弱甚至损失殆尽,让企业投资的大量研发费用或通过大量失败摸索来的经验白白流失;而且,市场上也许会很快出现类似产品,侵蚀公司的产品市场份额,这会极大地影响公司长远的发展战略;另外,核心人才对于原有公司的组织结构、人员状况、设备工艺、作业流程、营销策略以及产品缺陷都有深刻的了解,如果他们加入竞争对手的行列,可以使竞争对手清楚公司的弱点,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竞争,无形之中充当了工业间谍的角色。

  4.企业无形资产的流失。

  知识型员工既然被视为企业的重要资产,那么知识型员工的流失即意味着企业资产的流失,这就好比人的血液的流失,其后果的严重性不言而喻。美国Apple公司的CEO Steve.Job认为,一个优秀员工的价值相当于50个平庸者的价值,如果这样的人才流失掉,对企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5.影响企业运行的平稳性。

  由于知识型员工掌握某种专门的技能,所以一旦他们离职,企业可能无法立刻找到可替代的人选,那么这一关键岗位在一定时期内会空缺出来,会造成工作停滞,影响企业整体运作,尤其是从事开发工作的技术型员工的流失,可能造成企业运作的瘫痪,导致重大商机的丧失。更糟糕的是,如果出现了知识型员工的集体跳槽,那么企业面临的风险将是成为一个没有血肉的空壳,假如不及时补充,面对的必然是死亡。

  2.3本章小结

  本章从知识性员工的概念和价值入手,知识型员工拥有企业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本—知识资源和知识创新能力,尤其是那些掌握企业核心技术、重要隐性知识、关键客户关系的员工的稳定性和积极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他们不再是传统经济时代资本雇佣劳动定律下的受雇员工,而是以知识资本的投入决定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的重要因素。由于知识型员工在企业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他们的流失必然给企业带来无法估计的巨大损失。

  3 知识型员工流失原因分析及对策

  3.1影响知识型员工满意度的一般因素

  综合理论研究,并根据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可以认为,影响知识型员工满意度的一般因素包括以下各方面:

  一.薪酬体系

  薪酬(包括福利待遇)的高低仍然是影响知识型员工流动的最大因素之一。因为在我国相对来说工资收入比较低,人们的生活还不算宽裕,员工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保障主要依靠员工的薪酬,行业薪酬相对的高低已成为诱导知识型员工流动的主要动力,在低收入的行业中,员工的流失率最高。另外,通过大量对行业之间辞职员工辞职情况的变化分析得出结论,工资稳定增长对于企业稳定员工具有很大的帮助。

  二.工作环境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指出:对工作的满意感和不满意感不是单一的连续体的两个极端,当中至少包含了两个状态即没有不满意和没有满意。包括工资在内的保健因素得到改善能够消除员工的不满情绪,但不能使员工感到满意并激发起工作的积极性。只有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即激励因素有所改善才能让员工满意并调动起积极性,这包括工作表现机会、工作本身的乐趣、工作上的成就感、对个人发展的期望等等。

  知识型员工表现出对工作场所、工作时间的灵活性以及宽松的组织气氛的渴望,更倾向于拥有平等宽松、高度自主的工作环境,注重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而不愿受制于物化条件的约束。传统组织层级中的职位权威对他们往往不具有绝对的控制力和约束力。另外,知识型员工重视团队协作,有效的信息沟通和知识交换是他们创新的巨大动力。因此企业能否为知识型员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培育和保持一种自主和协作、信任与开放并存的企业文化,建立一个能保证知识信息更顺畅更准确传播的管理流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个体成长空间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一下知识型员工这个群体的特征:他们绝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从事的工作主要以脑力工作为主,薪酬福利待遇及工作环境通常较好。对于这些人来讲,工作是一种证明自身实力,实现自我价值和理想的一种工具。因此,知识员工的主导需要集中在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三个较高层次的需要上。较高的薪酬福利待遇对于吸引和留住知识员工会起保障的作用,但要真正激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组织必须从工作的挑战性和成就感、职业生涯发展等方面入手。

  知识型员工强烈追求自己的职业感觉和发展前景,有一种表现自己的强烈欲望,他们心目中有着非常明确的奋斗目标,他们到企业工作,不单纯是为了挣钱,更加有着发挥自己专业特长和成就自己事业的追求。因此企业能否为其提供充分的富有挑战性的机会及持续发展的空间就成为影响知识型员工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工作成就

  心理学家麦克利兰认为:任何时候,人们的行为都是由他们的需要决定的。人们对权力、关系和成就需要的追求或许能解释人们的行为。这也在知识型员工激励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指导:知识型员工很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企业要为知识型员工提供较高的收入,满足他们在成就方面的需要,因为金钱的获得被视为一种对成就的看得见的量度;同时还要为知识型员工提供专业和管理两方面的职业发展通道,满足他们对于权力和社会关系的需要。

  五.公平性

  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公平理论:一方面员工的绝对报酬(实际收入)会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员工的相对报酬(与他人相比较的相对收入)也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各种动机激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比较、作出判断,并以此指导行为的过程;而人们在组织中判断公平与否的依据不是他所获得的报酬的绝对值,而是与他人相比较的相对值。公平理论反映了“每一个人都应该公平地得到报酬”这一原则是否得到贯彻及其在激励方面的作用。

  同样,公平理论也可以推广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招聘时的公平、绩效考评时的公平、报酬系统的公平、晋升机会的公平、辞退时的公平以及离职时的公平等。能否公平的对待每一名员工,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态度,公平可以使员工踏实地工作并相信有公平的回报;而当员工感到遭受不公平待遇时,往往会表现出愤慨和不满,引起工作效率的降低和失误的增多,甚至还会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并萌生离职的想法。

  六.企业前景

  一般来说,企业规模越大、效益越好、前景越光明,其信誉度也越高,抗风险的能力也越强,给员工的安全感也越大,在增强员工自信心和满足感的同时企业的向心力也得到提高。另外,企业越大,员工升迁晋级的机会相应就很多,员工有足够的空间能够发挥自己潜能,企业内部角色的轮换可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减少流失的行为。

  3.1.1金堆城钼业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金堆城钼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钼集团)始建于1958年,为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权属骨干企业,资产总额达200多亿元,是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的钼采矿、选矿、冶炼、加工、科研、贸易商,集产业投资、产业经营、资本经营为一体化的国有大型企业,公司生产经营基地主要分布在加拿大、香港、陕西、河南、山东等地,主要生产钼炉料、钼化工和钼金属制品三大系列二十多种产品,副产硫、铁、铜等矿产品,远销欧洲、美洲、非洲、澳洲和亚洲的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

  金钼集团牢固树立科技兴企、科技强企理念,紧跟世界同行业先进技术步伐,致力于引领国内钼工业发展,不断加大科技投入,长期以来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科研队伍,拥有国内目前唯一一所专业从事钼及相关难熔金属研发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钼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及国内一流的检测手段和进出口商品检疫认证实验资格的质量计量检测中心,同时与一大批国内知名大学和专业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研实验开发合作关系,主办中国钼行业唯一科技期刊《中国钼业》,引领着中国钼工业科技研发不断向前发展。2005年以来先后申报国家专利多项,并承担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多项。企业以高效的管理水平、优质的产品服务,先后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赢得了国内外广大客户的信赖和支持,钼系列产品获国家质量免检,钼精矿、工业氧化钼等为中国名牌产品,钼精矿、钼酸铵等主要产品获得多家世界知名企业认证。

  JDC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优化矿山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采选工艺和较大的规模优势,同时,公司不断强化产品线的延伸,在钼化工、钼金属和钼制品等领域的产品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公司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原则,主导产品质量达到和超过国际标准,JDC品牌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世界钼行业中享有盛誉,产品远销欧、美、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底,JDC实现工业总产值63.02亿元,销售收入59.03亿元,利税51.36亿元,实现出口创汇5.47亿美元。JDC主导产品90%以上出口,约占全球14%的市场份额。

  3.1.2 JDC人力资源结构现状

  1.学历结构现状分析

  JDC员工学习气氛较为浓厚,每年均有120余人取得不同层次的学历。目前已读或在读的工程硕士30余人,MBA学员35人,另外还有不少员工在参加电大、自学考试和各类函授。公司2002年出台了“三支人才队伍建设方案”,进一步激发了员工学习热情。同时公司招聘大学毕业生政策的调整,促使干部队伍学历层次也逐年提高。截止目前,中专以上学历人员1901人,占干部总数的89.5%,占职工总数的26.7%(不含工人中取得学历人员), JDC员工文化程度水平已经达到或超过国内先进企业的平均水平,但与合资企业相比还有差距。JDC员工学历结构比例具体如表3-1所示:

  表3-1 JDC员工学历结构分布表

  学 历人 数

  (人)占职工比例

  (%)国内先进企业

  (%)合资企业

  (%)

  本科以上5257.384.518.7

  大 专88212.398.720.4

  中 专4946.9411.526.5

  高中以下521673.2975.334.4

  从表3-1可以看出,合资企业的本科以上人员,是JDC的2.5倍;大专、中专学历也都高于JDC;合资企业高中以下人员仅占职工比例的34.4%,而JDC却占到了73.3%。虽然JDC员工的学历层次已经超过了国内先进企业水平,但和合资企业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高学历人员。因此在这方面JDC还应不断的加强和提高。JDC员工目前学历层次结构具体如图3-1所示:

  图3-1 JDC员工学历结构图

  从另外角度而言,学历虽不能完全代表能力,但可以说明JDC员工受教育和培训情况,体现其整体文化素养。近年来,JDC内部员工学习气氛浓厚,员工的学历层次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应清醒认识到,目前社会办学和教育培训仍不规范(尤其成人教育),JDC内部对教育培训又缺乏计划性和针对性,缺乏健全的评估制度;员工学习选择理工类专业较少,学习技术的气氛不足,大部分员工只选择经济管理类和文科类专业,这种学习从某种程度上讲只是为了文凭,虽然学历层次得以提高,但真正含金量如何、学以致用情况如何仍值得深思。

  2.职称结构现状分析

  JDC现有高级职称135人,中级职称643人,初级职称1044人,高、中、初级职称人员比例为1:4.7:7.7,呈金字塔形配置,与有色行业一般要求的1:4:9的标准基本接近(现代企业应呈橄榄型),证明人员的梯次配备目前较为合理,但与JDC产品结构调整后所需的技术素质相比仍存在差异。初级职称人员比例偏小,后备人才缺乏。高、中、初级职称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为1.9%、9%、14.7%,占干部总数的比例为6.4%、30.3%、49.2%,比例明显偏低,具体如图3-2所示。

  图3-2 JDC员工职称等级结构图

  从职称聘用情况来看,2005年公司共聘任高级职称45人,占具有资格人员的33.33%,中级职称335人,占具有资格人员的52.1%,初级职称837人,占具有资格人员的80.17%,已聘高、中、初级职称人员比例为1:7.4:18.6。上下对比可见,中级以上职称人员中,科级、处级领导干部占一大部分,从净存量上讲,各层级数量少,结构明显不合理。

  职称可以说是一个人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的体现,但现行的职称考评制度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同时,JDC内部还没有进行专业技术职务设岗,评、聘还没有完全分离,技术职务的聘任没有实行公开竞聘上岗,择优聘任。目前只要在岗,基本上还是评了就聘。职称的真正内涵已被弱化,降低了职称的含金量。

  3.1.3 JDC知识型员工流失情况

  知识型员工适当的流动是必要的和必需的,是技术扩散的主要形式之一,对整个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从微观来看,过于频繁的流动,会造成人才流失和技术外泄。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和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发展,知识型员工的流动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一是知识型员工有较高的流动意愿,流动心态向高层次转变,流动的主要动机不再是追求高薪收入,而是寻找发挥自身价值的最佳环境,追求终身就业能力。二是对知识型员工的争夺越来越社会化、国际化。一方面表现为直接出国与在国内为外商服务;另一方面表现为外资公司直接进入国内展开人才争夺战。三是从流向看知识型员工主要流向有较强发展后劲的、更加有吸引力、更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地区和单位,许多知识型员工流向国外,其次流向三资企业,流向乡镇企业的最少。四是知识型员工流动频繁,员工忠诚度降低。他们的忠诚感更多的是针对自己的专业而不是雇主。

  随着原来的僵化的人事管理制度的解体,单位和部门对人才流动从制度上严加控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企业对知识型人才需求的剧增和流动障碍的消除,造成了知识型员工的流失率日益增高,知识型员工的高流失率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OT的背景下,随着外企的大量涌入及其采取的本地化策略的实施,我国企业将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人才竞争。

  目前我国知识型员工流动的基本现状是:(l)国企:流动率超过15%,去向为外企与民企;(2)外企:流动率6%一7%,多数在圈内流动;(3)民企、私企:流动率居高不下,去向多元而复杂;(4)热门行业:流动率领导“潮流”,流动范围广而杂.中国目前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流动比率比较高,从这些发达地区目前取得的成绩上看,不难看出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人才高流动率,人才高流动率加速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是一对很般配的关系。但是对一个企业来说,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如何减少企业内部的人才流失,而保持一定比率的人才流动,将是一个非常有益的课题。

  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一方面由于钼金属采、选业条件艰苦、福利待遇偏低,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人才聚集能力弱,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因此造成了大量人才的外流,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流失较为严重。

  2005年JDC离职员工194人,流失率2.24%,其中知识型员工111人,流失率为6.2%。知识型员工流失现象存在一些显著的特征:(l)主动流失多。员工个人主动辞职或合同到期不愿续签的情况被称为主动流失,合同到期企业提出不再续签或企业主动裁员的情况称为被动流失。JDC知识型员工的流失以主动流失居多,被动流失的情况较少。(2)流失者的工作年限多在2一4年左右,在这期间能够积累较多的工作经验,为更换工作奠定了基础。(3)在年龄特征上看,流失者大多在26岁以下,以22一26岁之间居多。35岁以上者因为人到中年,在家庭、子女教育、对未来的预期等方面有所顾忌而流失的较少。(4)员工流失的随意性较大,他们大多是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下自由地离去。

  知识型员工流失的去向:(1)流向收入水平较高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2)跳槽到其他薪酬待遇明显高于现在的企业。

  根据JDC知识型员工流失的具体情况,设计调查问卷,试图寻找影响这一类知识型员工满意度并导致他们流失的关键因素。

  研究目的:通过调查分析的手段切实了解和验证影响知识型员工流动的关键因素

  研究对象:JDC现有及部分人员,对他们的需求特点和工作满意状况进行调查

  研究方法:采用调查问卷方式,回收有效问卷30份。研究样本中男性占76.7%,女性占2.33%:年龄层次在26岁至35岁之间占533%,25岁以下占30.0%,36岁以上占16.7%;教育程度:本科学历占4.67%,硕士学历以上占3.00%,大专以下为23.3%;工作年限:3年以下占5.00%,3至9年占33.3%,9年以上占16.7%。

  调查结果:

  一、知识型员工的需求特征分析:

  将知识型员工的需求内容归纳为9种: A.个人发展,B.薪酬待遇,C.工作兴趣,D.公正评价,E.领导信任,F.工作参与,G.弹性制度,H.同事关系,l.工作环境。

  图3-3知识型员工需求内容的重要性程度调查

  通过排序,对各需求特征的重要性程度进行调查,结果如图3-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前JDC知识型员工的首要需求还是工作的物质回报即薪酬待遇厂这一方面是由于知识型员工将物质回报视为自身价值的一种最基本的衡量标准,物质回报如果低于自身的预期,会被认为是对自身价值的轻视或贬低;另一方面是由于现有企业对知识型员工薪酬设计的不科学和不公平,使得员工的个人预期没有实现,所以薪酬待遇仍是最重要的需求内容。其次,知识型员工对个人的发展有着持续不断的追求,比较注重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企业的职业管理水平,对于学习和培训等各种有助于自我提高的需求比普通员工要强得多。再者,知识型员工对工作的自主性要求较高,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同时要求拥有适当宽松的环境。

  3.2知识型员工流失的原因

  图3-4知识型员工满意度调查

  根据影响知识型员工满意度的一般因素,对知识型员工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可以划分为六个维度,如图3-4所示,包括:工作环境、企业前景、工作成就、个人成长、薪酬待遇、公平性。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对知识型员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大小依次为:

  第一,报酬因素。在知识型员工满意度调查中可以看出员工对现有薪酬最不满意,主要体现对评价指标合理性的置疑。根据公司目前薪酬制度的规定,尽管在不同工作中员工投入的劳动是不同的,但工资是按照规定固定计算的,因此必然引起员工对薪酬的不满,当员工的不满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同时又有其他公司以较高的薪酬吸引他们时,就产生了员工特别是资深的能力较强的员工的流失现象。

  因此,报酬对知识型员工而言,不仅是一种生理层面的需求,其本身也是个人价值与社会地位的象征,在某种意义上,报酬已成为一种成就欲望层次上的需求。知识型员工更关注个人贡献与报酬之间的相关性,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公正、客观、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

  第二,个人成长因素。对个人成长空间狭小的不满是造成企业中知识型员工不满的另一关键因素。知识型员工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创造出有新意并且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因此要求企业能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培训及个人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而这部分工作是现有企业非常欠缺的,于是有相当部分的员工由于这个原因离开了公司。

  第三,工作成就因素。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在意实现自身价值,并强烈期望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具有很强的成就欲望与专业兴趣,极力追求个性发展和实现价值的舞台,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因此如何使员工的成就欲望、专业兴趣、价值实现与企业的目标保持一致是极为重要的。

  第四,工作环境因素。由自身特点决定的,知识型员工表现出对工作场所、工作时间的灵活性以及宽松的组织气氛的渴望,更倾向于拥有平等宽松、高度自主的工作环境,注重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而不愿受制于物化条件的约束。

  第五,公平性因素。在内部公平性方面,原有的薪酬体系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还存在“干多干少都一样”的大锅饭情况,那些业务能力强的员工就极易产生不满情绪,觉得自己的工作价值未得到合理体现和补偿,在这样的矛盾不能得到合理解决的情况下必然萌生离职的想法。

  第六,企业前景因素。知识型员工看重自身价值的实现,而这与企业的发展前景是密切相连的。由于目前有色金属行业竞争激烈,而企业尚未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行业内其他发展势头较快的竞争对手必然对有能力的知识型员工有一定的吸引力,这也是引起他们流失的一个因素。

  3.3本章小结

  综合上文所述,我们认为在有色金属行业中影响知识型员工满意度的最关键因素是薪酬体系的不完善。对于员工来说,薪酬可以用于获得实物、保障、社会关系以及尊重的需求,对这些需要的满足,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薪酬体现的不再是一笔简单的金钱,它还反映了员工在企业中的能力、品行和发展前景等。

  目前企业中知识型员工对于薪酬体系的不满主要是认为在目前的薪酬制度下自己贡献的价值没有得到合理体现,因此,下文将把探讨重点放在如何在科学计量知识型员工价值的基础之上建立有效的薪酬体系,从而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并且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4. 解决知识型员工流失对策

  目前企业中影响知识型员工满意度的最关键因素是薪酬制度,知识型员工持有较高的报酬期望决定了他们追求更高的报酬,更要求获得一份与自己贡献相称的报酬,并使得自己能够分享到自己创造的财富。因此,如何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是企业留住人才的关键。

  4.1 JDC绩效考评体系及薪酬体系现状分析

  结合有色金属行业的具体特点,当前企业对知识型员工贡献价值的报酬主要体现在员工工资及奖金的支付上,这费用是按照薪酬制度的规定计算出来的,但它们能否真正体现知识型员工的贡献价值呢?同样,在很多行业中,约定俗成的价值计量方法能否真正体现知识型员工的贡献也有待商榷。

  1.绩效考评体系现状分析

  JDC受传统人事管理制度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对员工的管理停留在劳动合同关系的管理上。近年随着企业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企业开始逐步实行绩效考核,企图为薪酬、晋升等人事决策提供依据。但是受长期计划体制和定性考核的影响,目前绩效考评体系还不健全,没有形成由计划制定、考评实施、绩效反馈和结果运用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致使绩效考评浮于形式。虽然年年考、月月考,但实际收效甚微。其次,考核缺乏具体的、具有时限要求的、可衡量的定量考评指标,即便有定量指标,指标标准的定义也过于模糊,从而使绩效考评往往以工作积极性、协作性、责任性等定性指标为主,考评主观性较强。再者,考评主体与考评客体沟通不足,考评主体缺乏对考评客体的有效监控,考评的现实依据匮乏,考评结果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因此,企业为了避免员工的不满与纠纷,经常将考评结果置之一边。

  2.薪酬体系现状分析

  2002年以前,JDC执行的是岗位技能工资制度,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较为严重,严重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据此2002年JDC对原来岗位技能工资分配制度进行了深化改革,制定并推行了岗位效益工资制度,员工工资由岗位工资、效益工资、年功工资、特殊年功工资、特殊岗位津(补)贴五部分组成,逐步体现多数受益、横向拉平、重点倾斜的指导原则。

  新的薪酬方案较以往的制度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考核体系的不完善,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薪酬的公平性。其次,岗位间实行横向拉平政策,对一部分真正有技术、有能力、有抱负、有潜力的核心员工显失公平,难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不利于核心技术骨干员工的进一步发展和脱颖而出。再者,岗位之间薪酬差距较小,特别是采矿、选矿、地质、测量等岗位的薪酬没有充分体现岗位劳动差别,不能很好的鼓励人员向生产岗位流动,造成了矿井地面富余人员较多而实际生产操作岗位人员短缺的状况。

  4.2完善薪酬体系的关键因素

  当前薪酬体系被视为影响知识型员工满意度的最关键因素,仅仅依靠薪酬体系的改善也无法彻底解决知识型员工的流失问题,因为我们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尤其是在一些落后的地方,员工对报酬收入的重视高于其他因素,当经济基础不再是困扰他们的第一要素,由知识型员工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他们对个体成长,对工作成就的期望就会突出显现,必须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

  4.2.1建立完善的薪酬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难的一个环节,一方面员工都希望自己获得企业的认可,得到较高的收入;另一方面企业需要降低成本,追求人力资本回报最大化。如果企业在薪酬制度中能充分体现这两方面的因素,将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进入期望一发展的良胜循环;反之,接踵而至的将是员工的心灰意冷造成工作效率下降甚至离开。

  4.2.2建立完善的薪酬体系的要求

  怎样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如何发挥薪酬的最佳激励效果,以求企业能吸引和留住人才,造就一支高效、稳定的员工队伍,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1.现代企业理想的薪酬制度应达到三个目的。

  现代企业理想的薪酬制度应达到三个目的:第一是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以吸引有才能的人;第二是确定组织内部的公平,合理确定企业内部各岗位的相对价值;第三是薪酬必须与工作绩效挂钩,激励员工的工作动机,奖励优秀的工作业绩,利用金钱奖赏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薪酬缺乏市场竞争力,造成企业人才流失的后果是极为明显的,其结果是造成企业不断招聘新员工以满足运作需求的同时,老员工又不断离职的恶性循环,这是企业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2.员工关心薪酬差别的程度高于关心薪酬的水平。

  在薪酬制度的完善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要有一个公平的评估体系。如果没有公平的评估体系,薪酬制度必将行同虚设。同时评估也要因人而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完善的薪酬体制是公司有效的激励途径,它可以更好的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和斗志,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不仅让员工觉得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对企业有了满足感和归属感,而且企业也将会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真正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4. 3解决JDC知识型员工流失对策

  引起流失员工不满的主要因素是激励机制及薪酬,因此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对JDC的薪酬体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整体而言,JDC经过多年的实践,激励机制取得了长足发展,已形成了对其分支机构及其负责人的有效激励机制,但是对普通员工的激励机制尚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4.3.1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JDC改变传统绩效考核的观念,用“全面绩效观点”取代“任务绩效观点”、“能力开发取向型”取代“记分查核型”、“双向沟通型”取代“主管中心型”、“多面考评”取代“纵向考评”,逐步构建操作性较强的基于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ion, KPI)的绩效考核体系, 形成对员工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能力的有效开发。首先根据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分析各部门及其各岗位的工作职能,确定岗位或部门对整个企业战略目标实现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绩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岗位关键绩效指标及其量化标准。

  绩效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日常业绩考核、能力评估和适应性评估三部分,如图4-1所示。

  图中,日常员工绩效考评,是对员工的工作绩效从结果和行为两个维度进行考评。结果维度主要根据目标管理在期初达成;行为维度是反映过程控制的指标,主要包括内部管理与协作等行为项目;能力评估是在年末对员工能力发挥情况进行综合考评;适应性评估是年末员工对工作匹配、能力发挥进行的自我申报,从而确定员工的潜能与适应性,更好地开发员工,改进公司绩效。同时,JDC绩效考核要制定合理的考评周期、考评主体,将考核制度化、规范化。

  4.3.2完善薪酬体系

  薪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有效的薪酬制度能产生强大的激励作用。JDC必须依据企业现状,设计科学、公平、公正的薪酬体系,将员工对企业的价值、员工的投入、员工承担的责任、员工的工作成果等与其获得的报酬待遇相挂钩,充分体现效率优先、劳酬对等的分配原则,进而在利益驱动和员工内在需求的满足中来实现对员工的有效激励。同时,薪酬体制设计要实现职位分析、职位评价、职位工资设计一体化;实现能力分析、能力定位、能力工资设计一体化;实现薪酬与绩效考核的有机衔接;实现员工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的有机结合。

  JDC应逐步转变岗位技能工资制为绩效工资制,以岗位要素和工作绩效作为分配的主要依据,其薪酬结构主要包括:岗位工资、绩效工资、技能工资、奖金和福利五部分,并针对不同员工的工作性质,即绩效可测度、绩效与努力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确定上述薪酬5个组成部分的合理比重,设计不同的薪酬模式,即高弹性、高稳定性和折衷三种薪酬模式。其中高弹性薪酬模式主要依据员工近期的绩效来决定,固定工资比重较小、绩效工资和奖金比重较大,薪酬起伏变化大,激励性较强;高稳定性薪酬模式主要取决于工龄与公司的经营状况,与员工绩效相关性较小,固定工资比重较大,因此个人收入相对稳定,激励性较差;折衷薪酬模式是介于高弹性和高稳定模式之间的一种薪酬模式,既具弹性,又具稳定性,较好地兼顾了报酬的安全性和激励性。结合JDC的企业实际,其员工的薪酬模型如表4-2所示:

  表4-2 薪酬模式分类表

  员工类别绩效可测度性绩效与努力程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的模式

  中层管理人员弱强高弹性模式

  一般管理人员弱中等折衷模式

  生产人员强弱高稳定性模式

  技术人员弱强高弹性模式

  服务人员弱中等高稳定性模式

  4.3.3加强精神激励

  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是员工激励的主要依据,完善的薪酬体系是员工激励的重要表现形式。但是,随着人们物质需求的日益满足,其精神需求日渐凸现出来,因此JDC在对员工实施物质激励的同时要加大精神激励的比重,构成物质激励的有益补充。

  首先,加大培训力度和员工职业生涯管理。JDC 的员工越来越重视在企业中获得更多更广的发展空间以及提高自身终生就业能力的机会,因此要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建立多元化的职业生涯通道和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升迁变动制度。在职业生涯管理方面要为同一员工提供职务等级和职能等级两种不同的职业生涯通道,并在员工升迁变动管理中同时关注员工的能力和业绩;其次,注重分权。通过分权、授权使员工能够获得完成工作所必需的资源和权限,进而促使其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再者,引入竞争淘汰机制,实行竞争上岗制度,能者上,庸者下,真正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紧迫感;此外,为员工营造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尽可能创造施展才能的舞台,真正做到职得其人、人适其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因此,在建立科学的薪酬体系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科学的职业生涯设计,满足知识型员工个人成长的需要。

  从知识型员工的需要出发,将重点放在使他们具备终身就业能力方面,以提高他们在未来社会竞争中的工作能力为目标,使他们从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中看到自己的希望和前景,从而通过提升员工个人能力来间接推动企业的发展。

  培训与教育是使员工提高工作能力的最佳途径。企业应将教育与培训贯穿于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使员工能够在工作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随时学习到最先进的知识与技术,保持与企业同步发展,从而成为企业最稳定可靠的人才资源。

  二.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满足知识型员工对工作内容的要求。

  1.推行弹性工作制,实现知识型员工的工作自主。

  在对知识型员工进行管理时,应考虑到其自主性特点及工作自主的需求,实行可伸缩的弹性工作制即在固定的工作时间长度内,知识型员工可以灵活地选择自己工作的具体时间和方式。

  2.创造弹性的工作环境。

  由于知识型员工的工作过程难于监控,传统意义的监督管理对他们来说既不适宜,也非必要。因此,对于知识型员工只需对其工作结果提出要求和考核,而无需对中间过程进行严格监督。根据知识型员工从事创造性工作,注重独立性、自主性的特点,企业应为他们创造更为宽松、开放的工作环境。一方面要根据任务要求进行充分的授权,允许员工自主制定他们自己认为是最好的工作方法,鼓励其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和创新精神,而不应该让他们处于规章制度束缚下被动地工作;另一方面,应该建立一种善于倾听、鼓励沟通而不是充满说教的组织氛围,使信息能够真正有效地得到多渠道沟通,也使员工能够积极地参与决策,而非被动地接受指令。

  三.以人为本,情感关注。

  知识型员工大部分时间从事创造性的脑力劳动,面对激烈的竞争,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希望也有充分的理由受到组织的情感关注。针对知识型员工的特点,企业可以采取措施迎合他们的需要如配备笔记本电脑、订阅期刊杂志、解决子女教育等问题,用充满温情的举措,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有效防止知识型员工的流失。

  4.4本章小结

  本文结合具体企业,对有色金属行业的一类知识型员工的流失问题展开探讨,通过金堆城调查问卷的方式发现引起他们流失的关键因素是薪酬体系,JDC激励机制的有效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在实践中结合企业和员工的实际情况,灵活操作,不断摸索、逐步优化,是一个激励机制的设计→实践→完善→再实践→再完善的无限循环往复的过程。通过各方配合、多方推进,逐渐形成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有机组合体系,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实现员工绩效和企业绩效的双赢。

  5 结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核心的生产要素,而作为知识承载者、所有者的知识型员工,是企业发展的真正源泉。同时,在人才流动率加剧的大环境下,知识型员工鲜明的特点也决定了他们的频繁流动,这将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如何制定有效措施去减少知识型员工流失带来的损失是当前人力资源部门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本文以金堆城钼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得出对知识型员工价值的科学计量是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也是有效激励他们工作的关键,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本文探讨的方法基本具有普遍的应用意义,对很多拥有知识型员工并依靠他们的创造性劳动获得附加价值的行业来说,可以参照这一方法对员工价值进行科学计算,给予合理的报酬,进行有效的激励,最大限度的降低知识型员工流失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员工流动管理》 姜秀丽、石岩编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4

  2.《人才流失也是财富》 胡丽芳编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3.《人力资源的量化管理》 杨剑朱晓红编著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2

  4.《人力资源的重新设计》 托尼米勒著党军译 世纪出版集团 2004

  5.《人力资源开发概念》 谢晋宇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6.《培训评估与衡量方法手册》 杰克.菲利普斯(3版)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7.《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 雷蒙得.A.诺伊著刘听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12月第1版

  8.《人员素质测评》 「中」肖鸣政[英〕MarkCook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9.《人力资源方程式一以员工为本创造利润》 〔美〕Jeffreypfeffer黄长凌译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10.《人力资源管理》 张德等著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3

  11.《留住核心员工》 〔美」利.布拉纳姆著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年1月第1版

  12.《战略薪酬: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美)约瑟夫J.马尔托奇奥(Jos即hJ.Martochcoi)著 周眉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13.《成功企业如何管人》 吴必达编著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0

  14.《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 朱永新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5.《绩效考评:致力于提高企事业组织的综合实力》 (加)加里P莱瑟姆(GaryP.Latham),

  (加)肯尼斯N韦克斯利(KennethN.Wxeely)著; 萧鸣政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6.《绩效体系设计:战略导向设计方法》 徐伟张建国编著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3

  17.《员工考核与薪酬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务问题解答》 叶向峰编著 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

  18.《知识型企业的管理:通过鼓励创造性来增加价值》 (瑞典)卡尔爱瑞克斯威比(Karl Erik Sveiby),(英)汤姆劳埃德(TomLloyd)著; 梁立新译海洋出版社 2002

  19.《薪酬方案:如何制定员工激励机制》 〔英〕约翰特鲁普曼(JohnE.Torpmna)著;胡零,刘智勇译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2

  20.《管理思想的演变》 (美)雷恩(Wern,D.A.)著; 孙耀君等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

【企业薪酬制度与知识型员工流失关系初探的论文】相关文章:

企业薪酬规章制度(通用8篇)07-06

法国企业薪酬制度考察报告05-10

企业薪酬调研报告01-14

企业薪酬调研报告07-21

企业员工规章制度06-16

企业员工的规章制度03-10

学校员工薪酬管理制度(精选5篇)03-22

小企业员工规章制度08-25

企业员工手册规章制度05-24

员工计件薪酬方案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