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评课稿

时间:2022-03-01 14:28:51 稿件 我要投稿

草船借箭评课稿(通用5篇)

  公开课评课稿一般是听课老师听课感受及意见。你所见过的评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草船借箭评课稿(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船借箭评课稿(通用5篇)

  草船借箭评课稿 篇1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我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一个故事。高艳红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在简介诸葛亮,做好了充分的铺垫以后,就直接找准“神机妙算”这个切入点,给出本节课的目标就是体会诸葛亮是怎样“神机妙算”的。首先,我觉得这个点找得非常准。

  其次,高老师让学生找出诸葛亮“笑”的句子,接下来的探究都围绕诸葛亮“笑”什么而展开。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笑”引出一系列问题: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第三天?诸葛亮为什么那么胸有成竹?曹军真的不敢来吗?所有问题的引出都显得那么自然,探究的过程是那么轻松,教师的点拨是那么恰到好处,结论的得出又是那么水到渠成。

  第三,“借箭”一部分是个难点,学生不好理解,高老师采用了看视频和自己动手演示的办法,很容易就突破了这个难点。

  草船借箭评课稿 篇2

  听了高老师的《草船借箭》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感觉上她的课学生很轻松,大概是因为她上课不紧不慢,胸有成竹,让人不仅放松,而且乐于学习。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在教学手段方面,高老师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灵活运用,极大的提高了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感悟课文,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明确、恰当,“三维”目标整合,年级语言训练目标突出,并且将目标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之中。教学中教师注意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注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句子,并且从“知天”“晓地”“识人”几方面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紧紧抓住文本去读,去品、去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更深入的理解,我认为非常好。

  总体说来,这节课很成功,教学就是这样,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这也是我应该努力的地方。

  草船借箭评课稿 篇3

  高老师执教《草船借箭》一课时,在让学生了解课文的情节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清晰的教学思路,让在场的听课老师深有体会。短短的一课《草船借箭》,既反映了一个智夺的谋略故事,又反映了其中不同人物的丰富个性,而且还可以体现三国时代的历史、文化、军事概貌。凭借这一基础,课堂教学中可以融看、听、说、演、唱于一体,涉及多个知识领域。在高老师执教这一课中,学生不断地联系课外阅读对人物性格的了解,结合课文谈体会。

  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我想,高老师所执教的《草船借箭》一文的教学过程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充分展现吧。

  草船借箭评课稿 篇4

  听了刘彩虹老师执教的《草船借箭》我受益匪浅,《草船借箭》是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的内容,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作品的人物形象是较为常见的,这为课堂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情感的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执教这一课时刘老师根据学案导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其主要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方面?"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刘老师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然后让学生进小组交流。学生都能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每个学生回答问题时已经习惯性地把自己的体会说一说了,这和刘老师的长时间训练有关,平时注重学生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使每个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不仅如此,刘老师在教学中都能把课程标准的训练重点落到实处,就像我听导师的常态课,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就以训练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脉络为主,第二课时就深入地分析课文,抓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很好。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刘老师主要抓住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来引导学生理解,抓住"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诸葛亮会笑谁?"。然后通过重点词句的推敲,感受曹操的生性多疑、鲁肃的忠厚老实、周瑜的嫉贤忌能。在引导的过程中,觉得学生们都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可是我认为刘老师这个环节的导学少了点激情,没有把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营造出来,如果气氛调动起来,课堂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阅读课的教学,不是老师灌输式的教会学生知道人物有这么一个形象,而是要让学生自己慢慢体会到怎么会有如此高大的一个人物。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刘老师的课也体现了阅读课中书声琅琅的场面,通过默读,自由读,小组读,男女读,在读中促学,在学中促悟。如果能在指导学生情感朗读的时候更明确些,那效果可能会更好。

  整体上来说,整节课结构严谨干练,思路也很清晰,从文本的学习到拓展训练,充分体现自主建构这样的教学理念。这节课突出的亮点是变教为导,伴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整节课充满了师生的讨论、沟通和理解,教学中刘老师注意了学法的指导和渗透,不仅反映出教师课题的研究与课堂教学的紧密联系,同时培养了良好的`学习品质。

  草船借箭评课稿 篇5

  “语文”,即语言文学。小学语文高年段的语文学习,学生不但要品味语言的准确与优美,更要开始从准确优美的语言中去体会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细节描写等文学的。今天,李芝莲老师的《草船借箭》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抓住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品读,在每个细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从而深入品读,使学习有效、有趣、有内容。

  在整个引导学生品读的过程中,老师就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去发现有价值的语言点,并点拨理解。细节的引导,可以看出老师对文本的“透”,而学生也在这种“透”中得到引导,有了进一步理解深挖课文的兴趣,值得学习。

  关于品读内容引导的思考

  1、品读的条理学习理解课文,就像提起一串珍珠。只需要提起一条线,上面的珍珠就可以一粒自由欣赏,如果是几串珍珠,就可以按一定顺序逐条提起。

  首先,老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找到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为了避免学生找得过泛,老师提示学生“诸葛亮神机妙算”三个方面:知天文、懂地理、知人心。这里,老师的引导必不可少,这样,孩子就形成有了阅读的条理,和归纳总结的方法。这就是引导学生逐条提起珍珠。才不会一片混乱,老师自己要读得透,看得明。

  2、品读词句,语言的准确优美,文学的效果,文化的熏陶,尽在其中。

  欣赏珍珠,虽然顺序不限制,学生可以自由寻找,欣赏,但老师要引导学生找到珍珠中最好值得欣赏的珍珠。让学生先找“知天文”的句子。诸葛亮立军令状时,鲁肃的惊叹,与三天后天气的变化就是两颗最有价值的珍珠。老师引导孩子对比读,让学生自然体会“知天文”神机。引导学生理解地理位置,老师利用地名让学生理解方位。“两方的地理位置大家知道吧?”当学生反应的时候,老师顺口说“东吴东吴”,学生顿时恍然大悟,老师则在学生仅有的方向感基础上,出示地图,让学生明确了两军地势。此外,老师引导学生抓住两个细节描写内容:“喝酒”与“掉头”,让学生思考原因,最后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顺风顺水”,让学生联系风的方向,长江水流的方向,虽然只是理解一个词,而学到这里,学生自然而然得到了一种文化的熏陶。语文的广度、厚度大大加强,学语文完全就是一门有意思的科目,不再枯燥的语言点而已。在“知人心”的内容品读中,老师不局限也不多谈学生找到的句子,而让学生谈诸葛亮言行的原因,直截了当体会诸葛亮所“知”。此外,李老师又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笑着说”中诸葛亮为什么“笑”,并进一步与周瑜的“叹”对比,让学生从可能忽略的两个字中体会诸葛亮谈笑风生间的举重若轻的智慧,与周瑜无奈服输的情态。这一“笑”一“叹”的引导,其实就是文学评论的引导。怎能不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名著?关于引导方式的思考提出问题式的引导不是不好,当这个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去思考,并无形中教给学生思考方法的时候,即使是最任务式的问题都是有趣的,有效的,有用的,李老师这堂课中,学多问题的提出有些甚至显得突兀,可是,学生兴趣昂然,常常在思考中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体验到文章深层意味的智慧的收获。比如,李老师问:“他们为什么喝酒,而不是下棋?”

【草船借箭评课稿(通用5篇)】相关文章:

草船借箭评课稿01-28

拼音课评课稿02-06

老师评课稿(通用13篇)02-18

语文评课稿通用15篇02-17

英语评课稿(通用15篇)02-05

地理评课稿02-18

老师评课稿02-18

《水调歌头》评课稿02-16

《云》评课稿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