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加法运算律》评课稿

时间:2022-03-08 14:50:55 稿件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加法运算律》评课稿

  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加法运算律》评课稿,欢迎阅读。

四年级数学《加法运算律》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加法运算律》评课稿 篇1

  今天听了3节《加法运算律》的课,感受颇深。三位老师教学风格各具特色。

  顾老师的课环环相扣,扎实有效。先引导学生探索加法交换律,通过提问列出算式,观察分析算式特点,从而提出猜想,举例验证。接着通过研学单,让学生探索加法结合律,得出加法结合律的特点。在整个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顾老师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让学生用不同的算式表示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为了清楚的展示加法结合律的特点,老师希望得出(28+17)+23和28+(17+23),可是,后面一个算式很少有学生会在17+23上加括号,只会把17+23放到前面去加,顾老师机智地说:“如果改变它们的位置,可以怎样写?”这样,一下就得到了28+(17+23)。整堂课,环环相扣,深入浅出,扎实有效。

  马老师突破传统的教学思路,先教学加法结合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列出的算式,找出算式的特点,从而推出猜想:无论怎样交换三个数的位置,和不变。进而通过举例验证算式的特点,从而得出结论:三个数相加,无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为了让学生记住算式的这一规律,马老师还和学生做起了手指游戏,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记住加法结合律,另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学到知识。整堂课,马老师关注学法的渗透:观察分析—推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加法交换律,也就水到渠成了。

  袁老师的课,风趣,幽默,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具体表现在:

  (1)上课起立,学生的凳子噼啪响,袁老师幽默地说:“没事,就当凳子在为我们鼓掌。”

  (2)一位学生再举加法结合律的例子时,出现了小数7.65,可是这个孩子在读小数时,读成了七点六点五,其他孩子都在笑,孩子表现出了尴尬,但袁老师却幽默地说:“没事,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数字有用呢!”这样的一句话,不仅为这个孩子化解了尴尬,同时还鼓励了那些有想法但不太敢发言的同学,让他们明白,有想法大胆地说出来,就算说错也没有关系,老师会补充的。从而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孩子们是相当喜欢的。

  其次,袁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得很到位:

  (1)在举加法交换律的例子进行验证时,前两个孩子都举了整数的例子,袁老师想要让孩子举出分数、小数的例子,引导说:“这两个同学都和袁老师一样,举的是整数的例子,还有不一样的吗?”简单精炼的反问,让学生一下子想到了举分数或小数的例子。

  (2)在讲到加法结合律时,让学生通过算一算,看圆圈里能否填上等号时,袁老师说:“怎么?不高兴算了?为什么?”一句反问,一下引导孩子找到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从而发现加法结合律的特点。

  总之,三堂课各具特色,值得我去学习。

  四年级数学《加法运算律》评课稿 篇2

  今天张老师执教的《加法运算律》这节课。张老师的课总的来说条理比较清晰,课堂师生互动有趣,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本节课张老师能以合理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伊始出示例题让学生列式解答,学生自然而然会有28+17和17+28这两种算式,张老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观察两道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比较很快发现两道算式的加数相同,位置交换,结果也相同。这时张老师巧妙地把两道算式用等号连接。这时有个小细节张老师擦去了原来的计算结果,再改成“=”,这里是否能换个方式,将原来的结果板书时写在算式的下方,当学生发现它们的结果相同时,直接划上等号是否更合适?(另外老师板书时等号最好也要用直尺,给学生做好示范)

  张老师在讲授加法交换律时,引导学生通过模仿例题的等式举例,并且在举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具体的算式抽象成用图形、符号或语言描述来表达,既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本质,又能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中总结出要学习的新知,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不过,当学生用□+△=△+□时,张老师又引导学生说“你们说说方框表示什么三角表示什么”学生这时似乎没能听懂老师的问题,所以出现了一些答非所问的情况,转了几个弯,最后老师只得自己说出来。其实张老师的本意是希望学生能说出表示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如果我们换个方式问“在加法算式中,我们把它们叫作什么?”估计学生应该能明白。

  四年级数学《加法运算律》评课稿 篇3

  今天,尹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节以培养学生思考力为主的课:《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在这节课上,注重情感体验是一特色。教学中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获取规律,实现了运算律从概念到运用的认识飞跃,让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另外,在创设情境时,根据学生的特点引用成语故事“朝三暮四”,这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探究知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通过教师提问:是不是所有的等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来引出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然后通过:这样的等式无穷无尽,在这里肯定有着某种规律,大家想知道吗?这个问题激发出学生对定律的探究欲望。

  还有就是这节课的层次很分明,特别是练习题的设计,循序渐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练习中找到自我。第一层次,给出等式让学生来说运用了哪种运算定律,使学生即时运用掌握的知识。第二层次,安排变式练习,进一步巩固加法的交换律引出了加法结合律。第三层次,简便计算,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实际算式中的应用,并将两种定律结合,使知识进一步提升。

  总之,这节课是值得学习的一节课。

【四年级数学《加法运算律》评课稿】相关文章: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评课稿02-16

数学《厘米认识》评课稿02-25

《找规律》小学数学评课稿02-24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02-18

数学《认识人民币》评课稿02-25

地理评课稿02-18

老师评课稿02-18

《水调歌头》评课稿02-16

《云》评课稿02-15

地震评课稿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