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课稿

时间:2023-10-23 18:00:02 剑锋 稿件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评课稿准备工作,评课有利于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写评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课稿 1

  有幸聆听了李老师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有些小小的感受:

  一、创设情境,感知美

  课始,李老师选用与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平湖秋月》,并配上西湖的十大胜景,孩子们静静地坐着凝神细听,耳中满是曲调宛转的古曲,老师深情的朗诵,孩子们很轻松地进入了“千里莺啼绿映红”的西子湖畔。课件中,伴随着一张张西湖图片出示,西湖美丽、多姿、朦胧、奇妙的景色真实生动地展现孩子们眼前。古诗中“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感受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片,为学生创设出诗的意境;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旋律,学生披文入境,感受了语言文字的精妙。在教学时,李老师更是借用那微妙的雨声,将孩子带到了烟雨迷蒙的西湖,领略那披着薄薄轻纱的“少女”,让学生感受了诗歌的意境,更好地投入自己的情感。

  二、紧抓词语,品味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时,李老师紧紧抓住“雨”、“奇”、“晴”、“好”来理解诗意,感受诗境,让学生随着诗人分别走进了烟雨蒙蒙和水光潋滟的西湖,不管是“雨”还是“晴”,对诗人来说都是那样的美妙,得以引出“淡妆浓抹总相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验到了自然美。

  三、安排练笔,体会美

  李老师在让学生感受西湖的雨天和晴天的美景后,安排了两次的.小练笔:

  (1)是雨,让西湖的草更;是雨,让西湖的花更;……

  (2)阳光明媚,荡舟西湖,我看见湖面;岸边;湖堤的小道上;……这些练习不但能让学生更深的理解诗歌反映的内容,而且能让学生感受雨中西湖的奇,品味晴天西湖的好,将学生完完全全地带入了美丽的西子湖畔。

  纵观李华老师的课,是一节成功的课,她体现将诗读肥,读厚的理念。但本人有点小小的想法,望能与大家商榷:课题中的“饮”不但是写荡舟西湖之上在饮酒作赋,更表达了诗人深深地陶醉于西湖的美景之中,是否可以让学生深刻地体会一下,这样是否更能走进诗人的感情,更能体现中华文化的魅力之所在呢?

  《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课稿 2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著名诗篇。全诗二十八个字将西湖的晴、雨两种美态描绘得生动而富有意境。夏雪飞老师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了教案,制作了课件,为我们呈现了一堂充满“美”的课堂。

  一、课件美。课件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精致、配合度高的课件能让课堂“活”起来。分析学情,大部分学生没有见过西湖的美景,更别谈去游玩过了,因此单靠一张嘴去阐述西湖有多美会显得很牵强,倒不如让几张“不说话”的图片来帮忙。夏老师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课件的优点。几张令人陶醉的西湖美景图让学生身临其境,并且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跟随教学步奏出现的诗句紧凑而不累赘,图文结合,让学生学得更有劲头。

  二、语言美。夏老师在设计教学步骤时重视对过渡语的设置,每一段过渡语都衔接有序、优美动听,使得教学过程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夏老师的评价语也非常美,她总是能发现学生回答中的.优点并给与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这样一来,学生们都愿意举手来回答问题。

  三、朗读美。在教学中,夏老师抓好了朗读指导,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个别读、男女生读、齐读、复现读等,使学生自然理解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四、意境美。意境的美在这首诗本身,这首诗带给人一种朦胧的意境,夏老师在上课时没有过多地强调单个的字、词是什么意思,而是注意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意来理解、感悟诗句的主要内容。例如,在教学“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这句诗时,夏老师就抓住“潋滟”、“空濛”两个词,结合图片看一看、想一想,培养了学生想象、积累、朗读的能力,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西湖在晴、雨两种气候下的迷人风姿以及诗人苏轼当时的那种美好的心境。

  当然,这堂课中还有一些“美中不足”,例如:老师课前精心设计了语言,反而让课堂被这“精心”牵了鼻子走,整堂课听见老师的声音多,而学生的声音少了。我们现在重视“学本课堂”,学生这个主体的参与积极性高、效果好才是真正的“学”,老师满堂灌,看则饱满,实际上学生能接受多少,这是我们应当探究的。另外一点小瑕疵是,课堂伊始在播放西湖风光美景图时略显单调,如果能配上相应的音乐或老师优美的讲解,效果会更棒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课稿 3

  今天有幸听了xx小学张xx老师执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小学郭xx老师的《落花生》,受益匪浅。前者重视经典作品的品味,后者重视人性光辉的启迪,学生始终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训练技能、体验情感,两节完全不同的语文课堂却有异曲同工的精彩。

  我侧重说一下张xx老师执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水光潋滟晴方好”,一个“方”字将诗人心中晴日西湖恰到好处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足见诗人文学和文字的造诣之深,不禁让人联想到《登徒子好色赋》所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西湖的美,在诗人心中,也许就是这种唯美的感受吧。“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取形下笔,对仗工整而又浑然天成,然后神来一笔,“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前人多把美人的眼睛比作西湖的水,苏轼以西湖喻美人,不落窠臼却又不着痕迹。本诗如此高的文学成就三年级的孩子当然不能一下子领悟,所以教师适当取舍,重点品味其意境,培养其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首先,我认为张老师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既有向内适度的挖掘又有向外合理的拓展,分寸把握较好。

  古诗不好教,它需要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与古人对话,与文本对话。它只有四句话,仿佛谁都能上一下,其实不然,处理的不好,要么拓展不足干涩呆板,要么外延太多花里胡哨。《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诗人苏轼赞美西湖美景的七绝经典。作品放在小学、初中、大学都可以学,每个年龄阶段都可以有不同的领悟。现在是三年级的孩子,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深浅得宜。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语文课的语文味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导入环节,“杨柳依依的…夕阳辉映的…”一听就是语文课,如教师的评价,你的朗读字正腔圆,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

  然后,在教学方法上,紧紧抓住读,各种读,读中学、读中思、读中悟、读中怡情,读的层次有读正确到读出味道,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渐入佳境。

  当然,教师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略显不足的地方,如对学生的关注略显不足,耐性略显不足,有时学生的朗读或者回答,最后一个字还未发明亮,教师就急于进入下一个环节去了,这是年轻老师最容易犯的毛病。

【《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课稿】相关文章:

听雨评课稿11-02

秋天的雨的评课稿09-13

《桂花雨》的评课稿07-31

《秋天雨》评课稿07-20

《桂花雨》评课稿04-09

《秋天的雨》评课稿04-10

桂花雨的评课稿12-30

故乡的桂花雨评课稿11-02

雨霖铃评课稿11-02

《雨霖铃》评课稿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