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不衰的汉字》优秀评课稿

时间:2020-11-18 13:17:26 稿件 我要投稿

《千年不衰的汉字》优秀评课稿

  今天,虽然空气充满着寒意,但是阳光灿烂。开往实验校区的路上,我的心情如同阳光般灿烂。回想前晚刘寅打电话给我探讨教材处理已经教法的选择的话,让我觉得刘老师真是个认真的老师。我今天听的是《千年不衰的汉字》,选自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十二课《我们为祖先而骄傲》一课。本课有两个版块的内容:祖先的发明和创造,千年不衰的文字。今天,刘寅老师上的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千年不衰的汉字这一部分。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古老的汉字经历几千年仍具有很强生命力的原因,体会出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情的工具,还是维系中华民族的根,感受祖先创造出这种表意文字的高度智慧,激发爱国热情。一般的人面对历史性题材的课文,总会一步一步牵着学生走向我们预设的内容,而今天的刘老师,将品德课与语文中的汉字单元,进行了整合,并以综合实践课的形式,展示给我们另一种精彩。

  一、精心中透着真实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间教与学的沟通和交往的多维活动,教学设计以学生元认知为基点,以学生的活动为载体,达到我们的预设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刘老师精心设计活动,积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有效体验。

  课伊始,刘老师问孩子们:“你们了解了汉字的哪些方面?”孩子们就在自己的原有的知识上进行搜索回答。这样的设计,便于学生梳理自己的知识,更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让老师在学生的基点上进行教学。接着,刘老师又问同学们:“那你还想知道汉字的什么知识呢?”。孩子们的想法特别丰富,有的想了解汉字的演变,有的孩子想了解汉字是怎么来的?有的孩子想了解汉字有什么用?是什么时候谁造出来的?等等。各个问号如何收场?这时的刘老师非常机智,将孩子们提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概括出了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归纳成了: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演变、汉字的艺术、汉字的特点。

  课堂上的刘老师是机智的,有着娴熟的`调控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有着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极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思维,营造了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这样课堂,是真实的课堂,这不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吗?不正是生态课堂所期待的吗?

  二、 简练中透射着整合

  在真实的课堂里,需要激情。课堂上,刘教师感情充沛、神采奕奕、潜心投入,是一个善于激发学生情感、富有教育机智、充满教育智慧的人,她巧妙地将品德的内容与语文进行了整合。翻阅教材,我们会发现,教材中一系列的教材内容,有的孩子在语文课上也能找到,有的只用孩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就能轻而易举地掌握。为了能达到高效的课堂,刘老师这节课采用了综合实践课的模式,一节课,只有三个环节:提出问题——讨论研究方法——反馈确定方向。让孩子们在提出自己的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制定研究报告。在分小组的后,刘老师发给每小组一张研究报告计划书,让孩子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研究你们小组最想研究的问题,并打算怎么做,并能记录下来。这个环节中,刘老师在课堂中充当了活动的组织者,站在“戏外” 看“精彩”。多么简练的课堂呀!多么生态的课堂呀!就像清新的空气,无形,无色,却弥散在教室的每一块空间,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三 、灵活中彰显成效

  新课程理念下的品德教材是一个开放的文本,是可以灵活处理的素材,是可以和学生进行对话沟通的载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教学内容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时允许有调整的余地,能够促使儿童的活动弹性的延伸。刘老师能灵活整合教材,优化教学效果,大胆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她将教材中涉及的各个版块融合在研究调查报告的这个环节之中,使整堂课显得更加完整、流畅,操作起来也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让学生始终兴致勃勃地参与、体验。我们期待孩子们在实践后,形成调查报告的那一刻,等待孩子们在这次的收获吧!相信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在这样的实践中,各种能力肯定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真是验证了那句话:放开手,我们会走得更好!

  总之,刘老师的课让我感受到如同冬日的阳光,温暖、灿烂。温暖着我的启发思绪,灿烂着我自我反醒的心灵,我想对我改善今后的品德教学是一种极大的促进。最后,希望我们的品德课永远充满活力、充满精彩!

  以上的评课,如有不同意见,请批评指正!

【《千年不衰的汉字》优秀评课稿】相关文章:

排球课评课稿01-02

散步评课稿01-18

白鹅评课稿01-16

统计评课稿01-15

蒲公英评课稿01-15

赶海评课稿01-14

脚印评课稿01-12

回声评课稿01-10

新疆评课稿01-09

色彩评课稿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