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的评课稿

时间:2022-11-28 08:49:41 稿件 我要投稿

民族团结的评课稿(通用10篇)

  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民族团结的评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民族团结的评课稿(通用10篇)

  民族团结的评课稿 篇1

  听了赵老师的课后,感受最深的有三点:

  1、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时间花在刀刃上。

  课堂伊始,赵老师课件展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包括需要重点讲解和解决的知识点,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通读课本,这样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更有针对性,也充分训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然后赵老师在时间的分配上也很合理,一些浅显的、能看懂的知识点赵老师都是一笔带过绝不啰嗦,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重难点的突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探讨,思维得到了很好的拓展。

  2、善于运用学生身边或熟悉的事例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透彻的讲解。

  比如在讲到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前提和意义的时候,赵老师先让学生思考湖南为什么没有建立自治区?讲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时候则列举了班上一位土X族的女孩。在之后的教学中还列举了蒙牛、伊利牛奶,少数民族考试加分、新疆人砍杀事件等等学生耳熟能详的事例,这些生动活泼的案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让重难点在活跃的氛围中得到轻松的解决。

  3、驾驭课堂能力强,教学过程流畅。

  赵老师的语言和教态很具亲和力,构建了一个和谐、民主、自由的生态课堂,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各环节衔接自然,能让学生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情感体验。体现了历史学科特有的人文关怀和爱国情感。

  民族团结的评课稿 篇2

  一、大胆探索舞蹈教学的新方法,让幼儿在合作编舞中乐于创造,在交流分享中有效学习。

  今天的舞蹈教学还要不要上?如何上?尤其是舞蹈教学中的“新授课”还能不能进行?这是新课程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又一挑战。本活动中,教师大胆尝试、积极探索舞蹈教学的新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一个青年教师勇于实践的精神。方法之一,合作编舞,同伴学习。让幼儿自愿组合,分小组进行自主编舞。包括编舞蹈的动作、编舞蹈的队形、编舞蹈的造型等。孩子们在同伴一起商量,小组合作编舞中,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舞蹈。方法之二,交流分享,共同学习。在小组创编的基础上,教师预设了集体教学活动,让各组在交流中学会编舞,在分享中学会欣赏。因此,本活动充分体现了合作编舞、自主学习的意义,也集中反映了交流分享在幼儿舞蹈学习中的价值。

  二、教师与幼儿积极互动,充分发挥教师在幼儿舞蹈学习中的积极作用。

  为了使教学活动更突现对孩子的发展价值,教师在本活动中,通过与幼儿积极互动,来体现教师的推动作用。这样的师幼互动体现在:第一,教学前的互动。在集体教学活动前,教师创设了宽松的、充分的幼儿创编舞蹈的空间,教师则积极提供包括音像资料、民族舞图片、服装道具等大量学习的“资源”,让幼儿有充分的自由设计、自主创编的机会,进行主动的学习。第二,教学中的互动。在教学现场,教师通过各组编舞情况的展示、交流,体现教师的作用。有的组,教师重点是“预设”动作的设计问题;有的组,教师着力“引导”的是队形变化问题;而有的组则有意“推动”的是舞蹈造型、亮相问题,等等。每一次,教师都归纳不同,提升不一,反映了在幼儿舞蹈学习中教师的积极作用。第三,教学后的互动。本活动结束后,教师又引导幼儿继续探索编舞的技能。在同伴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挑战幼儿的新经验,挑战幼儿的学习能力。可以这么说,尽管整个活动中,幼儿是“在前”的,但教师的积极推动作用却是非常充分的。

  三、勇于面对舞蹈教学中的示范问题,尝试把舞蹈教学的元素与新课程要求有机结合起来。

  以往,教师的示范,是舞蹈教学,尤其是“新授课”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新课程实施以后,教师们都不敢“示范”了,惟恐有悖于新课程的要求,有碍于幼儿的自主学习。但在本活动中,教师勇于面对舞蹈教学中的“示范”问题,努力把教师的“示范”与幼儿的“自主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幼儿既有主动学习、探索学习,又有欣赏学习、模仿的学习。在活动中,我们看到,教师的“示范”出现在幼儿的探索、学习之后,作为共同学习的“一员”,与幼儿一起分享舞蹈学习的经验。一段动人的、优美的教师“双人傣族舞”,让幼儿看得如痴如醉。在观摩中,幼儿舞蹈欣赏的水平在提升,在观赏中,幼儿创编舞蹈的能力在发展。

  讨论与思考:

  一堂集体教学活动,如何突出重点,攻破难点,使教学中的核心要素更加突现,是值得思考与探索的。本活动中,教师如果在处理几组幼儿交流的问题上,能有详略之分、重轻之别(当然,这是基于课前对幼儿创编舞蹈能力的把握上的)幼儿编舞中的难点就会更加明确,也就更能为幼儿的自主学习提供有效的“阶梯”。同时,在活动中,也会有更多的时间、让更多的孩子得到交流与展示。

  民族团结的评课稿 篇3

  教改后的音乐新课标它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还强调学生综合智力和素质的开发。包括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等因素的训练和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音乐达到教人的目的,通过教人来更好地学习音乐。课改后的音乐教育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重视个人的素质能力的培养。那么通过刘老师的这节音乐欣赏课,我更能够感受到她对音乐课程新课标理解和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1、在组织教学,设计的很有新意。将学生平时喜闻乐见的流行影视歌曲《大长今》的.主题曲和亚洲艺术节的主题引入课堂。既能够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直接的进入本课的主题:东亚音乐之日朝民族音乐。

  2、在新课教学中,首先通过欣赏一些图片来感受日朝各个民族之间不同的文化风格,在全面的感受这份文化氛围的同时,又能够对音乐的探究和分析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3、节拍和节奏的探究这一部分,没有像传统的教师讲解那样由学生跟着练习,而是让学生自己聆听和感受找出朝鲜民族音乐在节拍上的特征,既发挥了学生主观学习的意识,又锻炼了学生音乐的听觉能力,并在节奏的探究方面,引用了他们民族的语言,通过语言来感受这种民族音乐的节奏,富有新意又贴近生活,也给学生在自主探究日本的民族音乐方面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4、学生自主编创旋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新课标精神,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更能够让学生深层次的理解日朝音乐的民族风格和文化特征。

  本节课刘老师的教学层次分明,语言简练,重难点突出并着重的解决,体现了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主,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人文素养。

  在这里我提两点建议:是否可以在欣赏各民族的特色图片时也加入一些对这些民族和国家的风俗文化的介绍,使学生能够从各个不同的文化领域感受这个民族的文化以及音乐文化;是否可以在对各民族的音乐文化的探究时,将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各个不同的民族音乐做一个大体的比较和介绍,这样学生就可能将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和风格以及特征很好的区分和掌握。

  民族团结的评课稿 篇4

  听了老师上的九年级政治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节课感受最深的是:

  一、系统性强任务目标定位准确。

  老师以

  1、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核心是什么?

  2、四项基本原则的内涵?两个问题开课,让学生复习一下之后以提问的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达到了巩固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的目的。接着用电脑出示了四个问题,让学生带着这四个问题去阅读教材,在学生阅读之后,让学生逐一的谈自己对所给出的问题的看法,教师再加以点拔,自然的把问题的答案呈现出来,整节课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内容多而不乱,环环相扣,有条不紊。

  二、时代性强,热点把握准确,恰当的选用情境材料。

  由四张穿着民族服饰的图片引出问题:我们国家有多少个了族?你能说出上面是哪个民族吗?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以问答的形式完成了本节课的知识问答部分,学生答不上的教师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加以适当的提示。

  三、自主性强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老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把教材内容浓缩成几个问题,让学生紧紧围绕这几个问题去思考去总结,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答题技巧。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中考复习中必须要重视的一个方面。

  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教学中教师留时间让学生去回忆、去探索、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有合作交流、探讨研究的时间。

  四、教学建议:

  1、本节课学生的活跃度不够,如果能搞一些小组竞赛式的背诵比赛就更好了。

  2、了解一下本班的少数了族,比一比看谁说的少数民族多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民族团结的评课稿 篇5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评课稿今天,听了刘老师一节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简评如下:

  一.导入自然,紧扣课题。

  刘老师用宋祖英的一首歌《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作为情景,问学生这首歌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导入自然、切题。一开场给学生创设一种轻松自如的课堂环境,也给学生思想意识里输入一种正能量的精神粮食,符合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

  不过,歌曲播放时间过长,没必要整首歌曲播放,影响宝贵的课堂时间。

  二.独立学习,汇报交流。

  刘老师能认真领会学校生命课堂的理念,用生命课堂的理念来设计教学过程,在学生学习方式的安排上动了一些脑筋。独学部分,放手让学生自学教材,给足时间,给足空间,让学生静心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学习过程真实,符合学习的基本规律。汇报交流环节,刘老师设计了小组交流和全班集体交流两种形式,学生能紧扣教材内容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有效地思考、表达。刘老师布置学生课前查找了一些资料,在小组内与同学做分享交流,拓展了学生视野,延伸了教学的内涵。

  在汇报环节中,老师不要过于心急打断学生的发言或者接学生的话,有时候耐心的等待,所产生的课堂效果往往是意想不到的。

  三.精心准备,精益求精。

  看得出来,刘老师为这节课做了大量的精心准备,既关注时事,也关注知识和技能,学与用两不误。指导学生做课前资料的查找,准备教材以外的情景资料和材料。

  本节课的两大块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分配可以适当考虑。要么分两课时安排,每课时精心解决一个内容,既然安排一个课时,建议删除课前的5分钟《复习巩固》环节。

  民族团结的评课稿 篇6

  刘老师的这堂课整个设计都非常巧妙,从开始的导入,图片、音乐并茂,把学生带入草原意境,渲染气氛。利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的动态示意图,简明扼要地讲清当时整个时期的民族迁徙,为接下来民族的融合做了很好地铺垫。

  在给学生的任务安排上,PPT中呈现的问题很有指向性,重难点知识的学习上安排合理到位,比如说:对于“五胡内迁”的知识,老师通过4个问题要求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在此基础上做了很好的引导和总结的作用。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能够精选出高质量的材料,请学生“出谋划策”,在充分调动孩子兴趣的同时,解决本课的重难点。说到汉化措施,刘老师不是简单的历史再现,而是展示出改革前后的很多对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去发掘其中的变化,印象深刻。

  在刘老师的板块二环节:感悟历史,写出对孝文帝的评价,设计很有新意,既发挥了学生的解析能力,又很好地突出本课的重点。课堂中运用的“花木兰”的材料也相当贴切,更加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一时期历史的认识和了解。

  民族团结的评课稿 篇7

  听了赵老师的课后,感受最深的有三点:

  1、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时间花在刀刃上。

  课堂伊始,赵老师课件展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包括需要重点讲解和解决的知识点,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通读课本,这样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更有针对性,也充分训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然后赵老师在时间的分配上也很合理,一些浅显的、能看懂的知识点赵老师都是一笔带过绝不啰嗦,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重难点的突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探讨,思维得到了很好的拓展。

  2、善于运用学生身边或熟悉的事例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透彻的讲解。

  比如在讲到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前提和意义的时候,赵老师先让学生思考湖南为什么没有建立自治区?讲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时候则列举了班上一位土X族的女孩。在之后的教学中还列举了蒙牛、伊利牛奶,少数民族考试加分、新疆人砍杀事件等等学生耳熟能详的事例,这些生动活泼的案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让重难点在活跃的氛围中得到轻松的解决。

  3、驾驭课堂能力强,教学过程流畅。

  赵老师的语言和教态很具亲和力,构建了一个和谐、民主、自由的生态课堂,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各环节衔接自然,能让学生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情感体验。体现了历史学科特有的人文关怀和爱国情感。

  民族团结的评课稿 篇8

  一、本节课亮点:

  1、教师的“教”:

  (1)体现了历史学科特色:教学中运用视频原始史料,创设有效情境,依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利于突破学习障碍。注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学科思维能力。

  (2)本节课各教学环节设计较合理,课堂结构比较严谨,衔接过渡自然,环环相扣。

  2、学生的“学”:学生活动有自主思考、四人组、八人组讨论,微卡、大卡呈现等形式,学生较积极主动。

  二、值得商榷之处:

  课堂要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个人认为要看:是否有效实现三性合一(知识性,个性,创造性)三级联动(主动,互动,能动),也就是重在从教与学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的经典型评价指标。本节课值得商榷之处:

  1、教师的“教”方面:

  (1)教师未能很好地发挥“导”的作用:课堂问题设计存在①过于“物化”,缺乏一定的趣味性;②简单化,缺乏一定的思考性。问题设计应基于学情,但不可机械理解为简单的分解认知性目标,应在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趣味性、深度、广度,更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出彩,方才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

  (2)教师提供的视频,资料较单一,问题设计有一定的诱导性,其实何尝不是一种变相的包揽?牵着学生走?失去了学生自己的思考和个性的张扬。可否多史观多角度解读历史?

  建议:今后在备课上应再下功夫:不以知识为前提备课,而以开发学生思维为准绳备课。

  2、学生的“学”方面:

  表面上看,学生在参与、在回答,但许多学生并未参与其中,教师在课堂中未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暴露学习中的真问题,太顺的课堂难免掩盖了问题,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意义。

  建议:在教法学法上进一步探索,加强研讨,避免“伪”活力课堂。

  民族团结的评课稿 篇9

  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老师想清楚了要给学生什么

  刘老师在课前教学内容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确立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民族团结对我们社会生活、民族发展的意义;理解民族团结、平等对于民族的强大、国家的振兴的地位;思考青年学生祖国统一应发挥的作用。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推进过程中渗透德育,围绕民族原则、民族政策展开教育教学,树立每个公民是祖国发展参与者、受益者的自觉意识,体现课程的育人价值。

  二、老师实现了教学的策略改革与创新

  高二政治课如何上,一直是高二教师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话题。相对来说政治常识离学生生活有点距离,合理搭建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桥梁,搭建社会实际生活与学生生活的桥梁,是本节课的亮点。结合时政热点,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情境问题。刘老师的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刘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在之方面的能力。

  三、老师关注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学习的体验

  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让学生领会知识;教师理解过程方法的学习体验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教师把民族原则、民族政策相关的知识逻辑化,帮助学生理解体会知识,而不是仅仅给学生一个知识点,知识性的内容简单化,重要的是知识之间的关系、逻辑性,让学生体会如何建构知识之间的关系。也让理解的知识不需要很复杂,只需抓核心、关键词,重点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公民意识,关注人的发展,培养有头脑、有思想的学生。

  四、值得探讨问题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多的看到的事老师的提问,而没有学生的提问,没有学生的提问,是否意味着学生的疑惑都已解决,还是学生的思维没有被打开;教学过程中的另一个问题是与教师对话的学生较为集中,那么为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是否在本堂课中得以体现?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课型都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现状出发,关注学生的知识提升与能力的结合,不能包办替代。本节课这一指导思想落实掷地有声。

  民族团结的评课稿 篇10

  听完了张老师执教的《民族风俗与礼仪》这一节课,作为一名观课教师,我的确感觉到了不同民族的风俗与礼仪各不相同,也因为这一节课,又补充学习了关于民族知识方面的文化。张老师面对低年级学生,经过反复的课例打磨,的的确确是把这一节课上成了一常精品课。

  课堂上,同学们的学习气氛浓郁,教师的风采一直在感染着学生,那一双双渴望的双眼随着张老师的身影移动而转动,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即使出现了不同的回答,也会出现很多小手举起来,帮助他们完成问题的补充。

  我的观察点是:课堂上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

  本节课,张老师共提问36次,前、后、左、右的的同学都能兼顾到被提问,对于提问的问题,95%以上的学生都能正确回答,有两个问题被提问的学生回答不上来,一瞬间,气氛仿佛要凝固,但是,马上有同学站起来帮助解决问题。由此可见,课堂生成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我们想不到地事情或是环节发生,这就要看教师的应变能力和师生的课堂积累形成的默契。张老师处理的非常好,值得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认真学习,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师生间的配合和积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充分的课前准备,有了课堂上良好地教学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他们很快进入到了学习状态。

  本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让他们在游戏中加深对于民族风俗礼仪的认识,寓教于乐,不但让学生在玩中学到了知识,还让我们这些教师,又接受了一节精品课的打磨,56个民族在欢快的歌声中结束了快乐之旅。

【民族团结的评课稿】相关文章:

《饮酒评课稿》评课稿范文11-17

教师是怎样评课的及评课稿02-17

排球课评课稿01-02

课赛评课稿12-17

复习课评课稿精选03-16

拼音课评课稿02-06

排球课的评课稿11-09

小学语文评课:《太阳》评课稿10-27

讲信用评课材料评课稿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