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尾巴》的评课稿

时间:2020-11-08 19:19:03 稿件 我要投稿

关于《比尾巴》的评课稿

  低段的孩子非常喜欢小动物,对于奇特的动物尾巴更是兴趣盎然。在学前教育中大多数孩子们都接触过有关动物尾巴的故事或儿歌,生活中也积累了一定的常识。这些有利因素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比尾巴》这首儿歌抓住了各种小动物尾巴特点,以“比”的形式为主线,充分调动孩子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它以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语言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汪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就紧紧抓住了这样的教学契机展开的。

  一、趣味的引题,事半功倍。

  教师在上课之前,先让小朋友做了一个趣味的小游戏。“摸摸你们的小眼睛,摸摸你们的小鼻子,摸摸你们的黑头发,摸摸你们的长尾巴!”(学生大笑,说:我们没有长尾巴)“哦,你们没有尾巴啊。可是昨天与我们见面的小动物课都有尾巴,我们请它们出来,好吗?”这样的学习氛围创设,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

  二、趣味的教学,感悟更深。

  本堂课的教学脉络相当清晰:游戏激趣——复习旧知——深入研读“比尾巴”主干内容——拓展延伸——写字教学。教师紧扣这样的教学环节展开趣味教学:

  师:小朋友自己读读课文,说说比尾巴大赛有哪些项目?

  学生交流比赛项目的时候,教师随机指导读通句子。

  师:动物模特儿都准备好了,让我们小评委们来评一评。请我们的小评委公正公平地给这些动物模特儿们颁奖。

  学生们纷纷欲试。

  我们知道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情景交融”的产物,但对于学生来说,它是一个未知的领域。在教学中,教师依据教材特点,运用艺术手段的力量,创造性地把文本的情境“搬”进了教室,把热闹的比赛现场“移”到了孩子们的面前,再现了教材内容的相关情境,使情境直接诉诸于儿童的感官,使他们对教材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亲”,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使之如临其境。这样的教学情境正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且与他们的思维、想象力相协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把学生引入渴望尝试的情境,使他们跃跃欲试,以致积极倾吐自己的感受,释放自己的感情。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乐得学,学得欢,学得成。

  三、趣味的拓展,相得益彰。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打开校门,走进社会,拓宽领域,开阔视野,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语文课程资源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学生自身的直接体验、经验以及间接的认识也都应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这种资源往往比教材更真实,更丰富,更具情境性。教师出示老虎、燕子、狗等动物图片,说说它们尾巴的.特点,然后出示句子:谁的尾巴()?()的尾巴()。进行说话练习,既是对文本学习的提升,又积极开发了课外学习资源,凸显出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各个方面,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认识世界的机会。

  四、趣味的朗读,水到渠成。

  本篇课文整体的朗读基调是轻松、欢快、俏皮的,就好像两个小朋友在一问一答,做猜谜游戏。因此,在安排全文的朗读时,汪老师除了让每位学生自由读外,还安排了同桌、男女生、师生问答等不同形式的对读。在朗读指导中还重点指导学生读好问句末尾词语的升调,如“长?”“短?”“一把伞?”等。另外比较有特色的是加动作读。课堂教学进行到学生已经对文本一定领悟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参与到小动物的比尾巴大赛中去,想一想能不能一边读一边加上动作。既可以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又可作为课间操,舒缓学生紧张的学习状态。一举双得。强化了朗读训练,培养了朗读能力。

  值得商榷的地方:

  1、从游戏到复习旧知这个环节的过渡不是很自然,教师的引语容易引起误会,分不清是哪一课时。

  2、在教学过程中给小动物的颁奖过程中,可安排学生边说边颁奖,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3、要注意细节。写字教学中要注意间架结构的讲解和教学中有一个学生八“松鼠”都读成平舌音,教师没有注意,后来也有几个发音错误。

  总之,王老师的课越上越精彩,为我们的学生带来了无比快乐的学习享受。相信做汪老师的学生是幸福的,是快乐的。

【关于《比尾巴》的评课稿】相关文章:

生活中的比评课稿01-13

小壁虎借尾巴评课稿01-14

小壁虎借尾巴评课稿3篇01-14

《小壁虎借尾巴》评课稿4篇12-30

排球课评课稿01-02

散步评课稿01-18

白鹅评课稿01-16

统计评课稿01-15

蒲公英评课稿01-15

赶海评课稿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