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面积的评课稿

时间:2023-04-06 18:24:27 洪熔 稿件 我要投稿

什么是面积的评课稿(通用19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评课稿,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那么问题来了,评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什么是面积的评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是面积的评课稿 篇1

  观课主题

  概念课教学的课堂实施策略

  主要亮点

  1、开课新颖,有趣。

  2、注重了情境的运用,融学习内容于情境之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注重了直观感知(摸物体的表面,观察物体表面的大小,从实物中抽象出平面图形)、操作感知(重叠、剪拼、拼摆、数方格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联系生活(找一找生活中物体的表面并感知其大小)、设计图案等来层层递进认知概念。

  4、针对性的练习,巩固强化概念。

  存在的不足

  1、教学的层次,特别是概念教学的层次需进一步优化。

  2、遇到学生易混的地方,可以考虑让学生去操作验证或者进一步追问引导进行辨析。如封闭与不封闭、周长与面积的辨析等。

  3、学生发言中对概念表述错误时,老师的倾听与纠正不够到位。教师的语言表述有时欠准确,如正方形说成方块等。

  4、学生的操作材料需进一步优化。

  策略建议

  1、物体表面、表面有大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实物中抽象出平面图形——封闭图形(封闭与不封闭的认知)——封闭图形有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完整概念——观察、操作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设计图案进一步强化认知“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的层次主线需清晰。

  2、封闭与不封闭可以通过课件填涂让学生感知,周长与面积让学生指、说,再引导辨析概念。

  3、用透明的方格纸数方格比较,把硬币改为圆形图形型拼摆更合适。

  什么是面积的评课稿 篇2

  本节课闫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内涵,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将枯燥的几何概念课上的得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呈现如下几个亮点:

  亮点一:注重知识性和情趣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必须要传授知识。有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被动接受,而有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其间的奥妙全在一个“趣”字。为此,我们呼唤“知情”统一的课堂,要尽可能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组织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教学活动。本节课,闫老师在导入环节创造性使用教材,通过生生击掌,师生击掌引入教学,学生兴趣高涨。加上闫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课堂上不时发出阵阵笑声,这样的课堂气氛令人感觉轻松愉快,课堂成为一条充满活力、涌动灵性的溪流。

  亮点二:注重“生活味”和“数学味”的统一

  如果说生活的“味”是亲切自然、丰富多彩的,那么数学的“味”则是抽象严谨、精炼深刻的。数学教学应使“生活味”与“数学味”有机融合。本节课,闫老师选取了大量生活中的物体(树叶、水立方、天池等),并以学生的学习环境为主阵地,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物体,如:黑板,课桌,课本等物体,通过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感受物体面的存在等活动,把间接的数学知识与直接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初步建立“面”的概念。在这里,生活是形式,数学是本质。

  亮点三:注重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对小学生而言,概念教学可以适当地淡化它的定义,而要注重感知和体验,在丰富和坚实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本节课,闫老师首先通过若干个大小区别明显的物体的面,给学生的感官以强烈的刺激,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面的大小上来。在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引入面积概念,然后通过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涂一涂等学习活动让学生领悟概念的内涵,拓展概念的外延。闫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同桌合作讨论、比较的方法,然后通过动手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在相互启发、相互碰撞中形成多样化的比

  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如观察法、剪拼法、数格法等等,学生在全面、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的同时,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亮点四:注重现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在最后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环节用剪一剪、比一比、摆一摆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这一环节中,书中是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这里我们做了一下改动,变成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大小)。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闫老师在课堂教学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1.作为一名新教师,普通话水平有待提高,板书书写欠规范。

  2.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以后,应当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老师没有把这样的机会放手给学生。

  3.本节课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果把重叠法也用到本节课中,那么这节课将更加完美了。以上就是我简单的评课,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同行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什么是面积的评课稿 篇3

  听了张老师的这节课,感觉到张老师对教材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教学环节清晰、完整,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较好。但整体来看,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想抓的内容太多,一节课40分钟,容量太大。建议:

  1、备课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知道什么学生已经知道了,课上就不要再浪费时间,哪些新内容的教学需要用到旧知识,这些知识掌握的.怎么样?都要有清楚的把握。

  比如:在上课伊始,老师课件出示的这些常见的物品中除了书中的圆柱形物品,还增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品,个人认为没有必要。六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对于圆柱的初步认识,和长方体、正方体一定能区分开,做如此安排浪费了时间。建议本换节的情境创设可以这样,课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形的物品。上课了,先出示书中的情境图,让学生从中找出圆柱,之后,让学生把你课前准备的圆柱形物品高高的举起来,大家互相看看,都是圆柱吗?然后找出不是圆柱的,说说原因,以此来导入新课。

  2、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针对教学目标,要有目标指向,不做无用功。

  3、探究侧面积公式环节,这节课看似学生在动手,实际是在教师的牵引下操作,每一步都是按教师的要求去做,缺少独立思考。建议放手让孩子去做,课前让孩子准备圆柱形物品时可以建议他们准备侧面容易剪开的,可以让孩子们自己试着剪,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去做。

  什么是面积的评课稿 篇4

  陈老师执教的《表面积的变化》一课,主要研究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起来,得到的立体与原来几个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之和的关系,目标是发现并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陈老师的课堂扎实有效,学生通过操作,讨论,发现规律,探究味十足。课的一开始就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陈老师从复习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导入,引出“2个正方体合起来放与分开放表面积与体积有什么不同?3个呢?”这样几个问题,与本课的学习内容息息相关,既复习了本课所需要的知识,又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下去的欲望,这样的导入简洁明了,有层次,有实效。课堂上,学生在拼拼、说说、算算的活动中,探索出了正方体和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根据表面积的变化情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陈老师的课,教学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她非常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中,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尤其是最后一个“怎样包装最节省纸张”的活动,学生们各显其能,想出了多种包装方法,并能优化出最佳包装方法,充分展示了以学生为主的生本教学理念。

  另外,陈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她做的课件在这堂课上起到了很好地辅助作用,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到了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搭到一起后减少了哪些面,分别有什么规律等。这样的课堂清晰又有数学味。

  什么是面积的评课稿 篇5

  圆环面积是在圆的面积计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圆的面积计算学生接受并不太困难,但圆环却要把握住外圆和内圆这个形成圆环的本质问题。

  整体上看,本节课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经历了亲身体验,获得“做出来”的数学,而不是给以“现成的”数学。王老师在认识圆环的教学中安排了经历剪圆环的动手操作过程。

  剪切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剪环形的过程知道环形是怎样得到的,从而为下面求环形的面积作铺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能自主合作,探究新知,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由于学生体验了剪环形的整个过程,所以在提出怎样求环形的'面积时,学生能很快感悟出“大圆的面积—小圆的面积=环形的面积”。在几何图形知识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在实际操作中学到的知识比我们直接传授给他们记得要更清楚、牢固。而且更加直观,降低了学习难度。

  环形的特征:必须是同心圆,其次,两个圆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在此提出了一个概念“环宽”,让学生在环形图中认识了“环宽”。

  这节课,王老师有效的利用课件进行对比演示加深学生对环形特征的理解。非常的形象和直观,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什么是面积的评课稿 篇6

  在新课程理念下,面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品格、价值追求,老师应该怎样与学生对话交流?课堂上怎样让他们真正成为主动者,参与到你的教学活动中来?

  龚老师的课堂最为独特地方是:老师能利用学生课前生成的资源作为学习材料,整堂课所有的学习资源都来源于学生,由学生自己创造、自我整理,对立体图形的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感知。由于学生研究的问题是自己的,收集的错例是集体的,所以学习起来各个兴趣盎然,课堂气氛相当好。

  当然在每堂课中,学生都会有差错。对于学生的'差错,老师的心态可能会斥责、批评,但在这节课中我看到的是大方的接纳和欣喜的赏析。老师欣赏着学生一些有价值的错例,并加以利用和开发,让敢于发言的同学不带着任何遗憾而坐下。而这样的错例老师进行类推、归类,对比、提升,形成几何体的网络体系。这样的学习,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思维碰撞,引起不同思维水平学生的热烈讨论,在思辨中有效落实新课标。

  那么,整个建构过程用什么方式呈现,就是板书的功效了。龚老师想用结构式的板书来撑起整个学习的脉络,但给人遗憾的是有布局些凌乱,也不够简洁。总复习的板书的设计区别于一般课,它更趋于框架化,只有这样才能把零碎的公式有机串联起来,把公式的记忆纳入知识体系,形成简洁而有序的记忆网络。

  什么是面积的评课稿 篇7

  听了宋老师这节课我收获非常的大,因此我感触很深。下面就我的感触总结如下:

  1、复习引入。复习引入虽然是一种非常普通的而且一般的导入方法,但是对于学生平时学习来说还是非常的重要。我们的至圣先师的:温故而知新是非常有道理的。

  2、给我感受最深刻,就是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的导入。我想宋老师这节课精华就在这里了。这个设计非常适合学生发展的认知过程。我想这一点是需要学习的。在学生认知的过程发展的认知的基础上,积极的帮助学生从底层进行逐渐的引导学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个计算的来历。这也符合人类数学认识的发展规律。

  宋老师的课程设计从特殊,到一般逐步的进行推广。这样进行归纳进行教学组织非常适合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3、动手操作。这个活动设计的非常好。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用单位正方形去填充长方形的过程中,逐渐的认识到长方形的面积。然后引导学生总结长方形边长与正方形的关系,这样就非常好的进行给予学生的认识的发展推了一下,使学生能够跳一下就能够够着,利于的学习兴趣的培养。

  4、练习设计也是很是合理的。同时也注意学生动手去测量。在测量的过程中,学生继续假加深对于面积的理解。

  5、小组合作能够较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能够非常好的进行学习,探究,兴趣盎然,都收获。

  什么是面积的评课稿 篇8

  今天听了葛老师的《梯形的面积》一课感触很深,现结合本次教研活动主题谈自己几点收获:

  1、复习有效,铺垫到位。虽然复习花的时间大,但它不仅让学生回顾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推导过程,更重要的是规范了学生的数学术语,同时也让学生利用这些思想来解决本节课的新问题。

  2、在围绕主题“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合作交流”上,教师将学生合作交流的问题细化,活动要求明确,主要体现在“我是小小魔术师”的活动设计要求上,这也成为学生合作交流有效的前提。

  3、强化动手实践,拓宽探究空间。老师在教学中注重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充分的`素材、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用学具剪剪拼拼,进行了自主探索,并在形式上响应地组织了小组合作合作交流,体现了探究性教学的特点。课堂上学生展示出了多种将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的方法,可见合作的有效性。

  4、练习设计精、巧、妙。尤其是判断题,不仅让学生叙述理由,教师和结合图形讲评,这样形象、直观,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深刻。

  5、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小组合作能力、数学术语训练等方面平时功底深厚。尤其是一些数学术语“旋转180度”“平移”“割补”等,如果教师平时不注重,学生是不会准确描述梯形的面积推导过程的。

  6、教师的激励评价到位及时,对学困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很有帮助。

  小建议:

  教师的语言精练些,可以节省些时间做练习。

  什么是面积的评课稿 篇9

  宋老师讲这节课,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听了之后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效果。有许多地方设计很是让人耳目一新。

  1.激发学生挑战的心理。首先教师给与学生出示例题,学生猜测鸟巢的占地面积大约是20让学生猜测单位。虽然学生用了自己学过知识,进行猜测试填,但是学生们都结合自己的实际掌握的知识,认为自己填的单位不合适。这个时候,老师再适时的给与学生一个没有学过的`单位。这样进入新课即使学生感觉有挑战性,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在已有的知识上进行猜测,这样学生已经有了经验,能够较容易的进行学习。

  2.给与学生建立脚手架。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支撑。在上本课内容之前,教师给与学生进行适当进行复习。这样能够在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能够较好的进入新知识情景,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的脚手架建立起来,或者是重新树立起来。这样学生们能够更好的去学习和理解本节课的知识。

  3.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教师的在教学中举了很多的例子,而这些例子都是学生周围现实世界接触的地方,这样学生能更好形成自己的数学形象,进行更为容易的形象思维,建立学生的表象。

  4.本节课,教师在教学中,重在学生感受。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去感受,才能够更好的去理解和掌握。这样非常容易给以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5.建议在最后不知一下作业,学生亲自去体验一下相关的面积,这样学生能够在有意识的观察中,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什么是面积的评课稿 篇10

  我们数学团队的张xx老师本周为大家呈现了一节精彩的数学课《面积和面积单位》。在这节课中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

  1、创设整体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课伊始教师创设了小猴子和小松鼠到小兔子开的玻璃店给镜框镶玻璃的故事导入新课。很快的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展开学习。效果很好。

  2、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

  在学习面积的概念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了什么是面积,并在教师有层次的习题设计中,不断完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概念,使我们感到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3、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

  例如,比较黑板和电视机的屏幕的大小,用的是观察法;比较数学书和田字本封皮的大小,用的`是重叠法;比较两个不同的长方形的大小,用的是拼摆法……这些学习方法的传授是非常必要的。

  4、环节清晰,探究目标明确。

  5、多媒体的运用为本节课情景的创设,重、难点的突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建议:

  在学生探究之后应多给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应有意识的去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相信学生经过小组合作一定会解决这些问题。

  什么是面积的评课稿 篇11

  听了覃老师这节课,我感受颇深,这节课覃老师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构建开放手的、富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使课堂更加精彩,使学生素质得以提升。

  几年的课改浪潮,我们都知道: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实施探究式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但说着容易做着难,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很难做到,有时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探究又怕同学离题,完不成教学任务,因此,即使是放手,充其量只是老师说,学生做,就这节课而言,以往的教学往往是迫不及待地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但试问有几学生真正理解了它的来龙去脉?他们只会机械地套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情况在覃老师这节课上有了明显地改观,覃老师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指而不明,启而不发”这样学生的'理解是深刻的,学到的知识是活的,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离题万里或可笑的结果,或是同学碰钉子,无法前进,我认为这并不重要,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体验,会使学生更自信,越战越勇,但让学生品味“碰壁”后的独特体验,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错误是难得的资源,受挫后不轻易放弃,认真审视自己的弱点,从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这难道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吗?所以,我认为覃老师这种大胆放手的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也只有老师敢放手,学生才有可能产生对知识的再创造。

  什么是面积的评课稿 篇12

  听了三位名师的3节课,又听了三位名师指导的3节课,受益匪浅。现在就马老师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谈谈自己的看法。马老师在课堂上做到了“三活”,“学生活中的”、“在活动中学”、“灵活地学”。虽然整堂课的概念比较多,比较散,马老师能抓住教材的逻辑关系,理顺了教学内容间的关系,从大处上做文章,在小处中润色。

  一、教学环节层次分明,条理性强。

  从理解“面积”概念,到用不同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引出“面积单位”要统一,到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环环紧扣。尤其在理解“面积概念”时,从初步感知——引出面积概念——再次认知,进一步巩固面积概念。

  二、回归生活的数学让学生学得更有“味”了。

  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让学生找找身边哪个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的,学生的反馈热情高涨。

  三、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第一节课,马老师忽视了书本的作用,本节课加入了自学的环节。“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都是通过自学,自己找答案。培养了学生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

  但马老师在课中某些环节的处理上有待于商榷。

  1、“面积概念”不是很完整,应该指出“电视屏幕的大小是它的面积”。

  2、虽然找了身边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物体,但是人体中的部位,如手指甲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手掌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应让学生掌握。

  什么是面积的评课稿 篇13

  一、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实际操作,发展空间观念。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重大的发展。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很模糊,潘老师特别注意到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计算公式的理解。在推导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鼓动学生大胆猜想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关;与底面积有关然后是带领学生再次验证猜测,最后大家自己得出结论: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后,继续启发学生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通过实际观察、制作、拆拼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小组合作交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新的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潘老师在课中大胆地实践,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给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掌握了数学建模方法。老师能够灵活地转换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发现—验证—解释中体会数学,探究知识。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热情令我为之感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因为它不仅仅让学生学会了一种知识,还让学生培养了主动参与的意识,增进了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并从活动中形成了数学意识,学会了创造。

  什么是面积的评课稿 篇14

  今天,参加了我们学校小学教研组组织的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有幸听了张xx老师执教的一节数学课《平等四边形的面积》,感受深刻,现就这节数学课谈一谈我个人的粗浅看法:

  总体来看,这节课能算得上一节教学能手的展示课,因为这节数学课教师的课堂语言给力,制作的课件能体现教师的功底实力,设计的练习有坡度有层次,更加注重了提升学生的能力,教室里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充满了无限的活力,这样的教学有张力,这样的教师有魅力。

  具体来说:

  一是新课伊始的学科渗透有联系,思想教育有价值。

  二是探究过程在自主探究不成的情况下,教师立即下达合作探究的指令,有效解决了“导学提示”给予学生的实际问题。

  三是注重了数学新课标提出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

  这是一节精彩的数学教学,但是我还想说几点自己临时的想法,仅供参考。

  一是导入有点儿仓促,没有抓住最佳导入时机。

  二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统揽全局,切忌顾此失彼。

  三是课前的准备工作还要再深入,再细腻。

  四是巩固练习可适时抽生板演,以求练一题有一题的.收获,练一题带一类的效益。

  五是细节决定成败,作为一名即将走上教学能手赛讲大舞台的逯老师,还要注意资源的高效整合和教材的科学处理。(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一定要强调底和高的对应关系,这种关系在前面的教学中应该有提示,后面的练习中,学生方能找到用武之地。)

  总之,这节课有教师独到的设计,也存在一定的瑕疵,有朝一日,要登上教学能手的大舞台,还需要教师平时的严于律己和不懈努力。

  什么是面积的评课稿 篇15

  我听过白老师的几节课,白老师教的梯形的面积一课,再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环节设计精巧

  新课伊始,白老师从三峡大坝的横切面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了运用转化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因而老师直接把这一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具体、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交流、讨论、,然后让学生展示多种方法的推导过程,融合学生的`智慧,使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在课上得以碰撞,从而归纳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的面积公式教学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既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又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课上注重学生活动

  这节课白老师从准备,诱发、释疑,转化、到总结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诱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通过动手尝试、观察、讨论、交流、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张扬个性,在群体互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本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让学生用眼看,用手做,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想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尽情表现,发现自己,在亲自实践中理解,认识新知,使学生的知识、情感、能力在探索过程中得到和谐的发展。

  三、教师的角色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参与、这一作用在本节课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对学生计算时的书写及单位名称等问题教师也予以指导,这些都体现出老师教学的细致和务实。

  什么是面积的评课稿 篇16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习面积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一、亮点

  1、注重动手操作,明晰公式的推导。在教学中,宋老师首先通过让学生在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里摆一摆,得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数量。从操作中,有的学生一共摆了1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知道是15平方厘米;有的学生沿着长方形的长摆了5个,沿着宽摆了3个,也就是一行摆5个,摆3行,从而初步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就是长乘宽。在接下来的验证中,宋老师又组织学生进行操作,通过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验证计算公式。学生的每次的操作中,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2、注重学习方法的总结。在教学中,宋老师通过设置篮球场的情境,让学生用1平方米来铺,学生会感觉到麻烦,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变成简单的问题。另外在探究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发现结论、应用的过程,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建议

  1、教学引入用时过多,可以直接出示篮球场的面积,引发学生思考,这样节省时间充分地去探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2、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是怎么摆的?教师可以不必直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一行正好摆5个面积单位?为什么正好摆3行等问题,对于第二种摆法,可以引导学生是否还有更简洁的摆法,而不是教师自己展示,代替学生的思考。

  3、对于正方形的面积推导,可以利用练习题中的题目进行推导效果会更好。

  什么是面积的评课稿 篇17

  刘师上了节《组合图形的面积》这节课上的很成功,首先刘老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气氛愉悦,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参与性高,刘丽老师的教学安排层层递进,学生思路开阔,在提高学生的空间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对图形的分析能力。

  下面我从几个环节简要说一说这节课。

  首先刘老师从拼图活动的游戏导入新课,为学生提供一组简单的平面图形并提出拼轶闻要求,选择了几个基本图形,拼组一个你自己喜欢的图形,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发展空间观念,接着刘丽老师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说一说这些图形像什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从中让学生体会到组合图形的组成特点。然后刘丽老师小结:虽然拼出的图形不同,但是都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拼出来的,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情境引入,提出问题。让学生估一估后引导学生自主课堂,合作交流,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分别添补。刘丽老师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主体得到充分发挥,参与热情高,较好地解决了教学炽的重难点。

  第三个环节是实际应用,拓展提高。刘丽老师在练习上采用不同的形式,利用多媒体直观、动态地演示拼组,分割,添补等操作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使学生的思维从多角度,多层次展开,设计了层次不同的练习,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发展学生的智力。

  总体来说,这节课上的扎实,有效。“实”中求“活”,“活”中求“新”。在活动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思维空间,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节最满意的一堂课。

  什么是面积的评课稿 篇18

  今天听了我校李老师的一节《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总复习课。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让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的体会有以下几个方面:

  优点:

  1、条理清晰。

  本节课围绕这个思想和环节设计,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复习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整理出来四种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及其联系,回忆其推导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了转化、类比的思想,并能灵活的利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2、提高能力。

  本节课,加强了指导,使学生在梳理里不至于无从着手。课前让他们整理立体图形的`知识,让学生自主选择整理的标准和方法,出现按立体图形的种类和按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等不同方法来整理立体图形的知识。凸现整理建构时学生的自主性,还学生一个自主整理的空间,让学生亲自去理一理知识,让学生在“做”中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做”中学会整理建构的方法,获得整理建构的能力。

  3、体现主体。

  课堂上注重要学生多想多说,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如复习推导过程,让学生先闭上眼睛在头脑里回忆,再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说说,最后请学生观看老师的课件演示再次加快。这样花时不多,却加深了学生对公式推导的印象,掌握得较牢固。

  不足:

  1、要加强分析和理解。基本的计算公式和计算学生已经掌握,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容易将表面积公式与体积公式混淆。

  2、要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复习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已失去新鲜感,较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如何更大程度调动和挖掘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需认真思考和改进。

  什么是面积的评课稿 篇19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本节课中,刘敏老师从学生身边常见的平面图形入手,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刘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面积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一、概念的`掌握比较扎实

  在课的开始,刘老师通过让学生摸数学书、桌子、黑板表面、铅笔盒盖的面,直观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再让学生比较黑板面和数学书面的大小,通过比较引出面积的含义。接着再让学生通过练习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课桌面、铅笔盒盖的大小,巩固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随后又让学生自己选择周围物体并比较他们面积的大小。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自主说一说周围物体表面的面积,和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充分感知并且初步理解面积的概念。

  二、体验策略的多样性,感知用正方形进行测量的优点

  刘老师先让学生猜一猜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激发矛盾。再引导学生借助老师提供的学具,同桌合作交流,自主选择工具进行测量比较。让学生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初步感知用正方形进行测量比较的优点。这一环节是整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学生可以将两个图形重叠后,再进行观察;可以用方格子摆一摆数一数;还可以用长方形纸条摆一摆数一数……最后通过“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的问题的争论,让学生初步感知用正方形摆或画正方形格子的方法比较的优点。

【什么是面积的评课稿】相关文章:

《什么是面积》评课稿09-28

《什么是面积》评课稿03-23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评课稿11-06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11-02

《圆的面积》评课稿11-27

圆的面积的评课稿11-04

面积的认识的评课稿04-01

圆的面积评课稿09-30

《梯形的面积》评课稿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