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评课稿

时间:2022-11-04 14:45:58 稿件 我要投稿

《青山不老》评课稿(精选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评课稿准备工作,评课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那么写评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青山不老》评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青山不老》评课稿 篇1

  听了金老师执教的《青山不老》一课,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吃透教材,目标定位准确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金老师在课前显然经过了认真深入地思索研究,把握住了这篇课文的主旨,利用导读抓住三个问题(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引导学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展开讨论交流来解决问题,并引领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抒写心声,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尊重学生起点,进行有效引领

  从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也感受到了金老师对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视和扎实的训练,无论是字词句的教学,还是课文内容的理解,朗读的训练、指导,都能关注学生的起点,进行有效的引领。其中,我认为金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这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时,处理得非常耐心、到位。金老师不急不躁地进行一步步地引领,让学生读课文,悟语句,通过山沟的自然条件的恶劣险峻,感悟到了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通过老人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辛,感悟到了老人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

  三、适时拓展,整合教学资源

  这篇课文描述的是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这是我们这些学生很陌生的、难以理解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金老师整合了与文本相关的音、像、图、文等学习资源,在课堂上适时、适度地进行拓展,为学生提供了理解文本的“抓手”,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比如,金老师在课前播放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相关音像资料,使学生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学习文本作好了铺垫。又如,当学生交流“阅读提示”第2题,找到第2段的语句时,金老师适时地投影出示了关于“晋西北气候恶劣”的资料,使学生比较感性地认识了晋西北这个大环境的恶劣险峻。

  四、读写结合,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两者相辅相成。在阅读教学中,有目的地“见缝插针”,在学生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一吐为快,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深入理解了文本。

  在本课教学中,金老师在引领学生理解了“青山不老”的含义,并阅读了马永顺这位老人的资料,投影出示了“马永顺林”这块石碑后,进行了一次小练笔:

  抚着这块石碑,我想 对马爷爷说 。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 对告诉全世界 。

  在学生的交流中,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学生对马爷爷真诚的赞美、敬佩之情,因为学生通过这几分钟的抒写心声,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堂课中的优点还有很多,总的来说,整堂课教学过程流畅,朴实有效,体现出了一个年轻教师的良好素质。金老师工作才一年多,就那么从容地在众多老师面前上了这么精彩的一堂课,真的是很不错的。

  如果说这堂课还有什么美中不足的话,那我就提不成熟的两点看法:

  1.这堂课的教学容量偏大,在课堂40分钟内很难完成。略读课文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课一得。那么,在本课教学可以减少哪些头绪,使教学重点更为突出呢?确实也很难处理。我的建议供金老师参考:比如识字、写字能否放在课前的预习中让学生自己解决?小练笔能否让学生二选一来写写?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并不一定要在初读课文之后概括。在本堂课教学中,如果能将概括内容与“阅读提示”更好地结合起来,在解答了“阅读提示”的1、2题后再去概括内容,我想,这个教学难点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青山不老》评课稿 篇2

  今天,是我进行的二遍试讲,结合昨天自己的问题和前辈们给予的指导,我深刻的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经过昨夜不停地斟酌问题,改教案,看实录。终于顺利地完成了今天的试讲。

  虽然昨天的问题已经改正,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不能针对学生的回答而评价。说实话,我品还是真的很少对学生的回答给出一些艺术性的评价,甚至我害怕学生的回答与我的设想不一样,更害怕学生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毕竟我们是两个年龄段的人。无论我在备课是设想的在周全,上课的时候还是有漏洞。

  接下来,师傅蔡老师将他平时上课的一些语言表达教授与我,并且告诉我,接下来的听课重点放在老教师对学生的评语上。接下来的一节课,我也着重听师傅对他们班学生回答针对性的指导。不得不说,师傅总能轻而易举,教招拆招的讲学生的回答引导回自己的想法上。她的这节课其实并没有他多的语言,真正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有问有答,在合作中将课文学会。真正授之以渔。我想自己想要达到这个水平,还需要十几年的沉淀。

  《青山不老》评课稿 篇3

  今天是我青山不老,这一课的,第1次是讲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主要是围绕这三个问题。一、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二、老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了这个奇迹?三、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对于高年级段的孩子,他们是以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而阅读课文也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本节课我让学生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来进行自我学习,抓住关键句来体会,可是我发现本节课我给给予学生的指导太多,学生回答的太差,以至于问题又多又琐碎。这样学生虽然得到了知识,但是却不能学以致用,不能将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运用到其他的课文当中去。

  六年级的孩子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应该放手,下一节课我准备让学生以提问题为主,以小组为基础来让学生回答学生的问题,如果真的遇到不能解答的问题,我再给予指导,这样就真正的把课堂归还给了学生。

  现在的素质教育,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引导的,必须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这样在小组合作情况下才能让他从多方面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青山不老》评课稿 篇4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本课教学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1、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室走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教师引导、点拔、唤醒,进一步感受文本形象,品味文本内涵。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观看图像,使学生对晋西北沙化现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体会山野老人创造奇迹的艰难与不屈做好铺垫。

  然后体会老人创造的奇迹到和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找出“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青山不老》评课稿 篇5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经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经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这节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另外一个特点是课堂动静结合,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

  这节课存在的不足主要是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教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景,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更好的课。

  《青山不老》评课稿 篇6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了后代。

  本课的阅读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我根据这句话确定了本课的教学思路:默读—思考—交流。课前,我让学生查找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的文字音像资料,把各自的资料带到课上进行交流,使他们懂得环境整治工作紧迫性和重要性。

  1、“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找到相关段落通过朗读、想象、交流等手段,使学生体会老人15年中经历的艰苦和磨炼,终于把恶劣险峻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

  2、“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从这座山沟的大环境和这所小院的小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理解。

  3、“青山是不会老的”是全文的中心句,含义深刻。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体会到了老人的努力奋斗换来了荒山变青山,我紧接着启发学生“不老的是什么”,学生立刻回答“不老的是青山”,“仅仅是青山不会老吗?”,这时,学生感悟到“还有老人艰苦奋斗、五四奉献的精神”!

  《青山不老》评课稿 篇7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这节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另外一个特点是课堂动静结合,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

  这节课存在的不足主要是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更好的课。

  《青山不老》评课稿 篇8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有以下感受。

  一、课题引入,找准切入口

  课前,我先板书出示“老”字,请同学们来说说“老”的意思,然后自己有叫了在《说文解字》种这个字的意思,再引出“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板书,让学生感受了形老,为下文的神不老奠定了基础,这个引入比较巧妙。

  二、利用文本,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故在学习时,整个课堂以大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来统领,整节课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先找找课文中描写青山的语段,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15年如一日的植树中,老人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理解这一句时,我先与学生算了一笔帐,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3700亩林网,足足有48100间我们的教室。从直观上让理解了老人的不老的奇迹。然后再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层层深入。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自己却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上费了些时间,没有必要。

  《青山不老》评课稿 篇9

  这片课文主要是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描写的山林景象,院子里的绿意浓浓,山的绿意盎然,山野的録树成荫描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习品读。然后引导学生去理解老农是在什么样的情況下去创造奇迹的,从而去理解老农开辟山林、绿化家园、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和情怀,在此基础上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课前我先让学生收集关于晋西北的相关资料,了解绿色作物在那里生长的不易。教学的时候又让学生围绕老农创造了什么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況下创造奇迹的,以及你是如何“青山不老”的含义的这三个问题展开自学,自学就是为了给了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自主性。而且让孩子们在自学的时候动笔,圏圈画画,注点评,写下心得体会。引导他们交流的时,我注意把握重点,引导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我让孩子们进行了一个小练笔,把自己想对老农说的话写下来。

  孩子们写的很有特色,注意了各自的侧重,有的赞扬老农坚持不懈地改造山林,有的敬佩老农抛弃个人的利益甘愿在清苦的环境中改造山林,有的惊记老农所创造的奇迹总之,这次的小练笔孩子们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这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老人,但是带给我们的感动是真实的,是无穷的。不知道在教学中我有没有把这份感动帯给学生,但是我想,读他的故事,对孩子们却是一种真实的心灵的涤荡!

  《青山不老》评课稿 篇10

  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了后代。

  1、课前,我让同学们查找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使学生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我也准备一些有关资料以及音像资料。

  2、进入新课前,我播放了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相关音像资料,看完后让学生畅谈感受,是他们懂得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3、因为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根据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带动全文的学习。

  (1)重点体会“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通过朗读、质疑问难、想象等途径,使学生认识到老人经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使恶劣险峻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

  (2)对奇迹背后的.探究:“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这个问题我让同学们从这座山沟的大环境和这个院子所处的小环境两个方面考虑,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理解,使学生认识到老人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

  4、课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会老的”是统领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了文章所表达的意旨。这里我适当的穿插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感悟:如果每个人都能去做那不叫奇迹,奇迹是做了每个人都没有做完的事,不管多么艰辛。

  《青山不老》评课稿 篇11

  今日教完了略读课文《青山不老》,回忆起最近一期《小学语文教师》中专家关于略读文章教学的讨论,有些感想,记录于此。

  1、要把握好略读课文教学的“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教本”变成“学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略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体现课程理念创设了条件。那么略读课文的教学是否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呢?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学生而言,不管精读还是略读课文都是新知,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方法的运用都离不开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启发。所以,略读课文的教学既不能完全放手,也不能过多引导,要把握一个“度”。教学课文《青山不老》,我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抓重点问题“老人在什么情景下创造了奇迹”和难理解的句子“他已经将自我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进行点拨,把握学和导的“度”,收到良好的效果。

  2、照准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

  联系实际、深入思考是本册教材教给学生重要的读写方法。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是需要教师抓主要问题、找准切入点的。《青山不老》一文是经过三个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的。第一个是上课伊始,为增强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联系资料或实际情景谈晋西北沙化现象,引发思考;第二个是在感受老农生活艰辛时,让学生联系一个人长时间呆在家里的感觉,思考老人常年生活在山沟里的艰难;第三个是在拓展延伸处,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能为保护环境、绿化家园做点什么。三个切入点,三处联系实际,恰当准确,层层推进,帮忙学生理解了文章内涵,强化了学习方法。

  《青山不老》评课稿 篇12

  这片课文主要是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描写的山林景象,院子里的绿意浓浓,山沟的绿意盎然,山野的绿树成荫描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习品读。然后引导学生去理解老农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去创造奇迹的,从而去理解老农开辟山林、绿化家园、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和情怀,在此基础上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课前让学生收集关于晋西北的相关资料,了解绿色作物在那里生长的不易。教学的时候让学生围绕老农创造了什么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以及你是如何“青山不老”的含义的这三个问题展开自学,自学的时候给了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自主性。而且让孩子们在自学的时候动笔,圈圈画画,批注点评,写下心得体会。引导学生交流的时候我注意把握重点,引导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我让孩子们进行了一个小练笔,把自己想对老农说的话写下来。

  孩子们写的很有特色,注意了各自的侧重,有的赞扬老农坚持不懈地改造山林,有的敬佩老农抛弃个人的利益甘愿在清苦的环境中改造山林,有的惊诧老农所创造的奇迹……总之,这次的小练笔孩子们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山野老农只是一位普通的人物,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却不能让人为之感动,为之敬佩,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含辛茹苦的坚持;老农的身上没有熠熠生辉的光环,但是他那种造福人类,造福子孙的精神却能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一名普普通通的老人,但是带给我们的感动是真实的,是无穷的……不知道在教学中我有没有把这份感动带给学生,但是我想,读他的故事,对孩子们却是一种真实的心灵的涤荡!

  《青山不老》评课稿 篇13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重点是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教学后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阅读提示中的三个问题,以“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创造了这块绿洲”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先让学生想象作者在说这句话时的语气、心情会怎样?再找找出体现老人年纪的语句,想象老人的形象。学生通过读句子想象,一个饱经风霜、脸上刻满岁月痕迹、手上长满老茧的晋西北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接着我让学生找找如此年迈的老人创造了什么样的奇迹。通过找句子、想象画面、谈体会,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八旬老人创造的奇迹令人敬佩。然后马上组织学生找一找老人再怎样的环境中创造出了这片奇迹。在交流中插入晋西北的资料,让学生想象老人植树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学生再一次被老人的绿化山林、造福后代的执着精神所震撼。此时再读“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时,学生充满了对老人的敬重之情。因为这个教学环节比较深入,因此学生对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永远不会老的”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最后以小练笔“如果为老人塑造了一座铜像,你站在铜像前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心里话”结课,学生在写话中再次感悟老人和青山一样伟大的精神。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课堂上学生的朗读较少,老师的朗读指导不够到位,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教师的预设过多,引导方面稍显僵化。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青山不老》评课稿 篇14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以“我”进村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聚焦大山深处的普通人,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有以下感受。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和阅读策略单元学过的学习方法,带着目的去阅读,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青山不老”的含义是什么?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通过找句子、想画面、谈体会,让学生深深的感受到一个八旬老人创造的奇迹,令人敬佩。

  注重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同时上,抓住关键词句,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内容,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学习“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创造的奇迹”时,先让学生找找课文中描写小环境的语段,充分发挥想象。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他所处的“小环境”如此艰苦。面对五位同伴相继离去、结发妻子的突然离世,他没有被压倒,女儿三番四次接他去城里享清福,他没有动摇,想象一下他可能还会遇到哪些困难……有孩子说“他可能会在上山或下山的路上突然遇到沙尘暴”,“他独自一人住的三间房可能突遇狂风被掀走房顶”,“他年龄大了,又太劳累,在植树的时候还有可能突然晕倒”……进一步的让学生理解老人创造奇迹的不易和老人精神品格可贵。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自己却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上花费时间较多,而且切入不自然,没有必要。

  《青山不老》评课稿 篇15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谈收获: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以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概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存在不足:

  1、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学生可以会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2、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青山不老》评课稿】相关文章:

青山不老评课稿11-04

《青山不老》的评课稿11-04

小学语文《青山不老》评课稿11-11

《青山不老》评课稿2篇05-29

《青山不老》评课稿5篇11-08

《青山不老》评课稿(5篇)11-08

《青山不老》评课稿3篇02-08

《青山不老》评课稿(精选16篇)10-13

青山不老评课稿3篇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