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审计报告质量

时间:2022-06-15 22:17:44 审计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提高审计报告质量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情况和结果的综合反映,是体现审计成果的主要形式,是衡量审计质量和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意义非常重大。

如何提高审计报告质量

  一、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的重要意义

  1、提高审计报告质量有利于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

  一方面审计报告是对审计任务完成情况及其结果所做的总结,通过审计报告可以反映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是否严格执行审计工作方案,是否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重点内容是否查深查透,预定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问题定性是否准确等等,从而可以衡量审计质量的高低,促进审计人员不断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另一方面审计报告质量是审计质量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审计质量的核心,因而提高审计报告质量本身就是提高审计质量。

  2、提高审计报告质量有利于促进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

  审计报告是下达审计决定的基础,审计机关只有依据审计组提交的审计报告,才能了解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情况和遵守财经法纪情况,掌握违纪违规行为的情节轻重、性质的严重程度,从而对问题作出处理处罚,对审计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作出评价。因而,只有提高审计报告质量,才能做到依法审计、依法处理、如实反映、客观评价,较好地履行审计职责,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3、提高审计报告质量有利于促进“审、帮、促”目的的实现。

  “对被审计单位提出改进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管理的意见和建议”是审计报告编制准则所规定的审计报告具体内容之一,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在对揭示被审计单位或事项存在问题的同时,通过分析反映产生问题的原因、造成的影响和后果,向被审计单位指出管理中存在的漏洞、缺陷和薄弱环节,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从而成为被审计单位完善内控制度,改进和规范内部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帮助被审计单位从制度上和机制上彻底解决问题,促进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

  4、提高审计报告质量有利于强化审计为宏观决策服务的职能。

  审计报告是审计为宏观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审计机关通过将各个审计报告所反映情况和信息资料加以汇总、综合,从宏观经济管理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向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提出有情况,有分析、有意见和建议的综合性或专项审计报告,为党政领导和政府主管部门进行宏观决策,加强宏观调控,提供可靠信息和参考依据,在更高层次上体现审计工作价值,更好地发挥促进加强和完善宏观管理的作用。

  二、审计报告质量存在问题及成因

  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认真贯彻执行审计法、审计署6号令等国家审计准则,审计质量状况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审计报告质量不高、审计成果转化不够的问题仍是影响审计监督作用发挥、制约审计工作发展的关键问题,其主要问题及成因有以下几方面。

  1、审计人员对报告质量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综合归纳审计结果、撰写审计报告是一项费时、细致的工作,随着审计监督领域的不断拓展,特别是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以后,审计项目越来越多,审计任务越来越重,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审计人员工作压力进一步增大。为了保证按时完成任务,部分审计人员和领导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审计报告质量,产生“应付差事”的思想,审计结束后,找一个“范本”,进行改头换面交帐了事,致使审计报告反映问题不深不透,审计评价意见“千篇一律”,所提改进意见和建议缺乏针对性。

  2、审计队伍素质不适应工作需要。

  审计是一项业务领域非常广泛的工作,需要审计人员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现有审计人员中大多数都是学习财务审计专业的,对于现代管理知识、宏观经济理论等知识掌握不多,知识相对陈旧、结构比较单一,尤其是缺乏必要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审计思维方式长期习惯于单纯的会计思维,撰写简单的、浅层次反映问题的审计报告已经非常“吃力”,更难以多层次、多视角地透视问题的实质,从而导致审计报告仅仅成为反映情况的“举报信”。

  3、审计目标不明、审计质量不高。

  不同单位、不同项目,有着不同的审计目标,从制定审计方案到最后撰写报告,整个审计过程都必须围绕这一目标开展工作。但现实情况,多数审计人员仍停留在传统的经验型审计模式,接受审计任务后不思考、不分析、不研究,审计实施过程中目标不清、重点不明,审计处于盲目性、无序性和随意性的状态,导致审计内容与审计目标脱节,直接影响审计质量和审计报告质量。

  4、审计报告质量控制不严。

  主要表现:执行审计报告编审准则不严,审计报告内容不全,反映被审单位情况多,报告审计实施情况少,反映查处问题多,提供改进意见和建议少;审计报告责任落实不到位,按规定“审计组长应当对提出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负责”,但由于缺乏明确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因而少报漏报、故意隐瞒不报审计查出问题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比较严重;审计报告复核基本上都是“就报告看报告”,对于审计报告所反映结果是否真实、是否恰当等,审计复核时无法把关。所有这些都是造成审计报告质量不高的直接原因。

  三、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的措施

  1、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意识。

  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与审计工作的关系,好比企业的产品与生产过程的关系,如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而没有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那么审计工作不仅没有效率和效益,而且是一种资源浪费,会逐渐被“市场”所淘汰。为此,我们审计人员必须把审计报告作为自己生产的“产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增强写好审计报告的工作责任心,不断提高审计报告质量。

  2、夯实基础,提高审计质量。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总结反映,项目审计工作是写审计报告的基础。有了高水平、高质量的项目审计工作,才有可能写出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反之,审计报告写的再“好”、质量再“高”,也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海市蜃楼”。因此,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必须首先提高项目审计工作质量,要严格执行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各项审计准则,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做到程序合法、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处理恰当、评价客观公正;要认真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加大审计查处的力度,抓住要害问题,一追到底,彻底查深查透;要正确处理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寓服务于监督之中,坚持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审计与审计调查并举、查处问题与完善制度相结合,着重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

  3、突出重点,充实报告内容。

  对审计事项作出全面的、恰如其分地反映,是对审计报告的基本要求之一。仅仅反映揭示审计查处的问题是不完整、不全面的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初级产品”,缺乏“科技含量”。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创新工作思路,充实完善审计报告的内容。不仅要揭示被审计单位或事项存在的不真实、不合法的问题,而且要说明问题所形成的影响和后果;不仅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提出审计评价意见,而且要分析反映产生问题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不仅要对经营管理不善、造成损失浪费的据实予以披露,而且要对模范遵守财经法纪、管理科学有效的给予正面评价表扬,并总结推广其经验。另外审计报告在力求完整的同时,还应突出重点,分清主次,不能面面俱到,要紧紧抓住严重的违法违纪问题、经济犯罪案件和重大损失浪费问题,集中笔墨,解剖麻雀,增强报告的震憾力。

  4、把握高度,加大分析力度。

  拓宽视野,提高审计报告的立足点,站在宏观管理的高度,从领导和被审计单位的角度,换位思考,从体制上、机制上、政策法规上解决问题。在具体撰写过程中,要注意把握被审计单位或事项的总体情况,围绕审计查出的突出问题,把问题与审计对象的整体发展状况联系起来,多层次、多视角地加强理性分析,用历史的、联系的观点,挖掘源头,实事求是地深刻揭示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要围绕国家经济形势和财经工作大局,坚持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使每项审计改进意见和建议的内容都力求做到实事求是,切合实际,便于落实执行,不断增强审计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反映审计工作所取得的实际成果,更加充分地体现审计工作的价值,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5、强化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事在人为,人的因素始终是影响事业成败的第一位的、最重要的因素,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审计报告质量和审计工作水平的高低。同时撰写审计报告不仅仅是一个文字水平问题,而是思想方法、政策水平、业务水平和文字素养的综合反映,因此,必须不断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大力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着力提高和完善审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知识结构。要注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培训,使审计人员进一步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在实践中自觉运用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不断提高政治理论和思想认识水平;要经常组织学习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熟悉和把握财政经济工作的全面情况,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冲破就事论事的狭隘眼光的局限,自觉联系政治经济大局来开展工作、分析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培养和提高审计人员政策水平和宏观思维、辩证思维能力;要加强岗位继续教育培训,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学习新技术、更新新知识,不仅要熟悉审计业务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文字水平和词章修养。

【如何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相关文章:

如何提高求职信质量07-18

提高教学质量方案03-03

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方案03-26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调研报告04-20

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方案14篇03-26

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方案(14篇)03-26

跟踪审计报告11-19

专项审计报告11-10

经费审计报告11-07

破产审计报告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