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与充分发挥班集体作用的工作总结

时间:2020-11-19 13:51:57 工作总结 我要投稿

如何建设与充分发挥班集体作用的工作总结

  如何进行班集体建设和班级管理,如何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关于这一点,我有一些体会,我觉得班主任要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要把集体作为班主任进行教育的一种工具。这话怎么理解呢?做班主任工作我们力求实现对某一个学生以及对每一个学生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从何而来?当然通过教师本人的工作而来——通过和他谈心,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转化了他。但我们要意识到,整个班集体也是教育资源,“集体”本身也会有影响力,也就是说要靠班集体去影响转化班级的每一个成员,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班主任工作原则,当然这个原则也不是我发明的。马卡连柯有一个重要的教育理论,他提出集体主义教育的原则是“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这个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如何建设与充分发挥班集体作用的工作总结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这个话题——

  首先,班主任要善于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班风,要把这个班风营造好。

  班风的营造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我觉得从新生第一天报名就开始了,这也就是我经常强调的,班主任要善于和学生建立良好的、难忘的第一印象。学生进校报名,师生第一天见面,就和老师建立了第一印象,这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它将关系着日后你这个班的集体氛围,就是班风。

  怎么营造这良好的第一印象呢?我认为作为班主任,在暑假里,学生还没进校时,你就应该开始谋划、策划这个班级的建设。换句话讲,班级建设并不是从新生进校开始的,而是在还没有见到学生的暑假就已经开始了——你在酝酿、在思考开学第一天怎么做。在20世纪80年代我是这样做的,那时候招生比较简单,一般来讲,在暑假里我就能够拿到班上每个同学的名单,包括他们的家庭住址。我就给每一个同学写一封信,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假期里收到未来的班主任给他的一封信。

  这信里面写什么呢?首先要祝贺他,考上了高中或者考上了初中,然后我又给他介绍一下我所设想的未来的班级应该是怎样的,当然这些语言都是很亲切的,很通俗的,甚至是很风趣的,不是一种很死板的说教。然后我跟他们提一些要求,比如说20世纪80年代我给他们提出,每个同学能不能准备一套运动服,男同学是蓝颜色的运动服,女同学准备红色的。

  准备这个干什么呢?便于我们以后开展集体活动。20世纪80年代还没有校服的说法,但是我觉得搞集体活动应该有统一的服装,统一的运动服虽然很简单,但这体现着集体的风貌。比如,我又给他们说,请每一个同学准备一支口琴,我原来当过知青,会吹口琴,就准备教同学们吹口琴,咱们班将成立口琴乐队。我还建议每个同学买一本《现代汉语词典》,等等。

  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我说,收到这封信你一定会觉得很奇怪吧?没见面老师就给同学写信了,也许你会忍不住猜测,这位老师是男的还是女的,是年长的还是年轻的,甚至急于见到我是不是?不要紧的,很快要开学了,咱们开学那天再见面吧,我相信我们能够成为好朋友的。我们可以想象,在没有见面之前,学生收到这封信,他对新班级会产生怎样的憧憬。甚至他会盼着早点开学,也就是说,学生还没见到老师,美好的第一印象就已经在他心中形成了。

  开学第一天,师生第一次见面,这一天也大有文章可做。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他会非常敏锐,他会在第一天和学生见面的过程当中发现并挖掘学生心灵深处一种美好的东西,并把这美好的东西作为对班级学生进行教育的素材。这体现着班主任的智慧。我给我历届学生的“见面礼”都是这么一句话,这句话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我叫学生把这句话默读一遍,然后再大声朗读一遍,然后我说,这句话不是一个口号,它是体现在我们的生活细节当中的。然后我一定想办法发现学生表现出来的哪怕一点点善良,然后用来对这句话作注释。

  有一次开学,我说了这句话以后,就开始发教材,这时,有一个学生跟我说:“李老师,这本音乐书破了。”我一看,那音乐书的封面是破的。我当时可以怎么做呢?第一,我可以把这本书退回图书馆,换一本新的,换一本封面好的。第二,我也可以告诉某位同学,我说现在你就把这本书拿着,封面破了并不影响内容的使用,而且破得也不是太厉害。但是我采用了第三种方式,当看见这个书的封面的时候,我就想机会来了。什么机会来了?我马上把这本书在班上展示了一下,我说同学们看,这本音乐书的封面是破的,但是内容并没有受影响,李老师想问一问,哪位同学主动愿意要这本封面破了的教材?

  这时一个同学一下把手举起来了,接着两个、三个……几乎所有同学都把手举起来了,我把这本书递给了第一个举手的同学。我问他:“这位同学叫什么名字?”他很不好意思,说,我叫于建忠。我马上大声地说,你们看,此刻我们每一个人都因为有了于建忠而感到了班集体无比的温馨!不是吗?不只是因为于建忠,还有所有举手的同学。我们班有了这么多随时想着别人的同学,我们每个同学都感到无比的温馨,这就叫“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那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学生在第一天报名完了回家去,他会怎样跟他的父母谈论他的班集体。他会说这个班集体太好了,第一天就怎么怎么样。果然是这样的,在学生们随笔写的周记中,许多同学都写来到这个新班感到很幸运,这么好的老师,这么好的同学!

  有一年我教高中,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样营造的。我说我们来一个互相介绍吧,通过李老师给你们写的信,你们已经知道了李老师的大体情况,现在李老师也想了解你们啊!所以我希望同学们也给李老师写段文字,也算是写封回信吧。这封信应该有三个内容,第一,给李老师推荐一位你过去读小学、初中的时候,遇到的你认为最好的老师,谈谈你认为他有什么优点值得李老师学习;第二,你自己有什么特长,或者爱好,能够在新的班集体为大家做点什么,也就是说,给老师给同学们介绍自己有哪方面的爱好,有哪方面的能力,能给这个集体提供怎样的服务;第三,你希望李老师怎样管理这个班级,怎样做这个班主任,给李老师出出主意。

  通过写这封信或者这段文字,一开始就把学生置于师生平等这样一种关系当中,这让他们意识到,我们和老师是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关系。李老师让我们给他提建议,要我们给他推荐优秀的老师,我们就是在帮助李老师;同时我们是集体的主人,我们要想想自己有什么特长、爱好,能为我们集体提供什么服务。我建立的这个“第一印象”,要给学生播下什么精神种子呢?就是对集体的爱和责任感。

  良好的第一印象只是一个好的开端,班集体的管理还有很多事要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规章制度的建立。我主张班级要“法治”管理。

  “法治”的对立面是“人治”,我总觉得我们现在的班主任工作,更多的时候是班主任一个人说了算。所有的事情,具体工作都是班主任一锤定音。这样做有两个弊端,第一,班主任太累,班主任毕竟没有三头六臂;第二,无视学生的主体精神,无视他们的参与能力,这样班主任很容易出错,因为班主任什么事情都自己做,必然难以保证没有失误。

  所以我就提倡要“法治”管理,当然我说的“法治”只是一个通俗的说法,好比是打个比方,如果在书面上表示的话,“法治”二字得加引号,因为一个班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立法权。但是我这儿想说的是,班级规章制度应该具有一定的法治精神,它相当于“班级法律”。对此,我们班是怎么做的?我先和同学们讨论。我问他们,咱们班是不是也要有一点规章制度?也就是说,有没有必要建立一个班规?有的同学说可以,有的同学说没有必要,但是多数同学觉得还是要有一个规章制度,因为每个同学可以互相约束。我又问他们,那么这个班规由谁制定?学生说,由老师制定。我说,你看,你们错了吧,既然这个班是大家的,而李老师也是其中的一员,那就应该是你们和李老师一起来制定,而且主要由你们来制定这个班规。于是我们就讨论制定班规的原则,然后每位同学都起草一份班规。

  我们在讨论中确定了三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广泛性”,就是这个班规形成以后,应该包罗班上方方面面的问题,从学习纪律到清洁卫生,以及各种常规等等,涉及面要尽可能广泛。也就是说,凡是以后班上出现的问题都可以在班规中找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广泛性”。

  第二个原则是“可行性”,有的班级虽然也有班规,但这个班规并不可行。为什么?这些班规只是“道德提倡”而不是“行为约束”。

  举一个例子,如果班规规定“爱祖国,爱人民”,这六个字当然不错,但是作为班规,无法落实。你凭什么说某个人他不爱祖国,不爱人民,那是精神的东西,你看不到。我们应该把“爱祖国,爱人民”落实到行动上,于是我们班规对这一点是这样表述的:升旗仪式必须肃立,两眼向国旗行注目礼。这就很具体了,做到没做到,一看便知。另外,“可行性”还要体现于某条班规如果没有做到该怎么办。比如,今天该你搞卫生你却不搞,或者搞了但搞得不干净怎么办?班规规定每个同学必须认真搞清洁,是很具体,但是没有做到怎么办?如缺乏这一点还是不具备可行性,所以规定没有做到一定要有惩罚措施。

  这就说到一个敏感的话题了:教育该不该有惩罚?我有一个观点,教育不应该没有惩罚,但惩罚不是体罚;或者可以这样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我们现在为什么很多人怕受惩罚呢?是因为他把惩罚和体罚划了等号,体罚是绝对不允许的,但是惩罚是必要的。教育中的惩罚是什么意思?包括两个方面的惩罚,一个方面是精神惩罚,比如说,作自我批评,作个检讨,还有纪律处分,这些都是精神惩罚。

  还有一种惩罚是行为上的惩罚,行为上怎么惩罚?就是“强制性的重复性行为”。比如刚才讲到,没有搞卫生怎么办?第二天必须重做。在这里,“必须”是强制性的,“重做”是重复性的。我们规定,没有搞清洁卫生或者搞得不好,第二天必须重做。这是不是就可行了呢?还不可行。为什么?因为没人监督也不行啊!所以咱们就规定:“此项由生活委员监督。”这比刚才可行一些了,但还没有做到真正的可行,为什么?万一这个生活委员和这个不搞卫生的同学是好朋友,袒护他怎么办?好,我们又有一个规定,某某同学负责监督生活委员是否玩忽职守,是否坚持原则,执行班规是否非常认真。这就是班级人员的互相制约,这就可行了。

  另外,我们在制定惩罚措施的时候尽可能要有“弹性”。比如说迟到的问题,我们不说一学期一次都不能迟到,而是规定:住校生每学期迟到不得超过三次,走读生每学期不得超过五次。这“三次”、“五次”是什么意思呢?这不是说允许你有三次、五次的迟到,而是说我们制定班规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毕竟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客观原因——比如说生病,在上学路上遇到突发情况了——偶尔迟到,这些应该原谅。这样的规定看起来降低了要求,实际上体现了班规的可行性。如果规定得很严格,比如说不准迟到,那实际上做不到,班规就成了一纸空文。因此,降低要求实际上是在增强班规的“可行性”。

  第三个原则是“互相制约性”,刚才已经谈到同学之间的互相制约性,现在重点谈师生之间的互相制约。也就是说,对班主任和其他老师的制约也应该包括在班规里面。

  比如班主任和老师拖堂的问题,比如占用自习课的问题,比如用语言伤害学生自尊心的问题,这在班规上都是有所制约的,而且一样要有惩罚。记得班上的学生当时对我提不出什么需要制约的条款,因为他们不知道我有什么弱点,我就对他们讲我的缺点,他们就针对我的缺点制定一些班规,比如说不得占用自习课上语文,否则罚扫教室一天,还有下课时拖堂不得超过一分钟,否则也是罚扫教室一天。

  我年轻的时候脾气不好,性格很急躁,经常发脾气,学生便给我规定一条:李老师每个月发火不得超过一次。发了一次火可以原谅,这也是有弹性,但一个月内不得有第二次。规定都是很具体的,这样一来,整个班规不仅有可行性,而且体现了一种平等。

  我想强调的是这样的班规有什么意义?第一,解放了班主任。课堂纪律、清洁卫生等具体事务,班规相应规定谁负责,没有做到有处理的办法,不需要老师去一一操心了。那么班主任做什么呢?班主任赢得了时间,就可以真正把时间用于找学生谈心、聊天。很多老师平时忙于繁琐的事务,没有时间关注学生的心灵,现在好了,我们可以真正成为学生的倾听者、沟通者了。

  第二个意义是,把学生推向了前台,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实现了真正的民主管理,而且让学生在民主实践当中受到了民主启蒙和民主训练,就是陶行知所说的“让学生在民主生活中学会民主”。

  讲一个故事。1988年我第一次实行班规管理不久——记得当时是1988年11月30日,那天我班在学校的礼堂进行“一二·九”歌咏比赛的.训练,一个领唱的女生因为课前和同学闹了别扭,情绪不好,就不唱。我特别着急,先好好跟她讲,可这个孩子性格很倔,她就不唱。我一下就火了,拍了一下钢琴,说:“不唱给我滚出去!”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万一她真的就走了怎么办!还好,可能是因为我当时的气势把她镇住了,她虽然不高兴,但还是唱起来了,总算让训练正常进行。

  第二天我走进教室,看到黑板上有一行大字:李老师昨天发火一次,今天按班规罚扫教室一天。当时我就和学生讨论,我说李老师昨天是发了火,但是我觉得我不该罚。学生说,为什么不该罚呢?你发了火嘛!我说,是啊,我昨天是发了火,但班规里面怎么说的?——“每个月发火不得超过一次”。你们想想,李老师11月份发过几次火?他们想,就昨天发过一次。我开玩笑说,你们看,我昨天发火用的是11月份的“指标”,我永远不可能再在1988年11月份发第二次火了,你们说该不该罚?不该罚吧?要强调的是,我为什么要这样跟学生讨论?是要告诉他们,老师也是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个班规的。不能因为我是老师就要“从严”要求自己,于是不该罚的也要罚,这样的话,我觉得不是真正的平等,真正的平等是面对班规,师生认真同等对待。

  后来我就走了,但刚走出教室,有个学生追了上来:“李老师不行,你还是该罚。”我跟着他回到教室,问为什么该罚?他们说,你发火没有超过一次是不该罚,但是你违反了另外一条班规:“老师不得以任何侮辱性的语言批评同学。”你昨天批评XX同学,叫她滚出去,这话是对她人格的侮辱。这话说得很好,我无言以对,“好吧,认罚。”那天下午我果真留下了,我说你们都走,我扫地。结果学生们看我真要一个人扫教室,他们特别感动,尤其是那些女生,来跟我抢扫帚,说,李老师,哎呀,你真要扫啊!还有一个学生说,我小学、初中都没遇到过这么好的老师!

  总之学生很感动。我把他们撵走,我说,你们走!他们说,李老师,我们把门关上,悄悄和你一起扫,明天就说是李老师一个人扫的。我说,那不行。后来我一个人把地扫了。班规要求很高的,扫教室卫生标准必须达到满分,就是10分。第二天学生去看学校的卫生栏上各教室卫生状况的评分,我们班10分,他们特别高兴,当然高兴里面更多的是对老师的敬佩。那一个星期学生都在议论,说李老师很高尚,说李老师怎么怎么好。但是我却高兴不起来。

  那个周末我给学生开班会,我说,都说中国人民主素质很差,差在什么地方?在我看差在缺乏最起码的平等的观念!请问,为什么你们犯了错误按照班规受罚就是理所应当,而老师犯了错误受罚就是品德高尚?这有半点平等可言吗?现在我们很多老师也有这种思维,老师犯错误受罚叫“以身作则”,这前提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师生不平等。我们总是爱这样对学生说,连老师都怎么怎么样,难道你不更应该怎么怎么样?这种思维就是不平等,对不对?后来我这个事情传出去以后,有的老师说,李老师“率先垂范”、“严于律己”、“打铁先要本身硬”,我说你们说的这些和这个没关系,你说这些话的前提就是师生不平等。我这次受罚的过程,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民主启蒙。

  从那以后很多年过去了,我多次因为犯这样那样的小错误,被学生按班规处罚,也就是说后来我扫过很多次地,但再也没学生和我抢扫帚,每次该我扫地,他们便说今天该李老师扫地,咱们走吧,然后扬长而去。我心里却很高兴,为什么?学生开始有民主意识和平等观念了。这才是我们进行“法治”管理最深刻的意义。

  发挥集体作用还包括让集体舆论影响、促进转化后进生,这个也是很重要的。

  一个良好的集体,好的班风也应该成为感染后进生的一种很重要的教育资源。有一年,一个学期下来,我发现班上有三个学生特别调皮,多次找他们谈心,作用都不大。后来我突然意识到,以前谈心之所以作用不大,是因为我把教育他们仅仅当成我和他们之间的个人行为,我把一个很重要的教育因素排斥在我的教育之外了,这个“教育因素”就是“班集体”。

  第二学期,我把他们三个人找来,说,这学期你们三个同学进行比赛怎么样?他们说可以。于是我就说比赛规则,我说,到期中考试的时候,我将给同学们出一道作文题,叫“某某同学进步大”,这个某某同学指谁呢?就是指你们三个当中的某一个,你们进步是不是大,不是李老师说了算,而是同学们说了算。同学们通过什么来说?就是通过作文来说,作文就是他们的选票,看你们谁的选票最多。他们说,可以。第二天我跟全班同学讲,今天李老师提前半学期公布我的班级考试作文题目,叫“某某同学进步大”。我这样做一箭双雕,第一把这几个孩子,就是这三个后进生置于同学的监督当中。有的老师说,这是不是歧视后进生?我说不是的,他们表现不好,这是明摆着的,而我现在是想让大家关注他的进步,而不是他的缺点。第二个作用,通过这道作文题,我让全班同学很自然地关注这三个同学,让每一个同学意识到,他们的进步也需要所有同学的帮助和鼓励,而且如果他平时不细心地观察这三个同学的表现,作文是写不好的。后来期中考试,就按事先约定的,让学生写那篇作文。作文交上来之后,我先分类,结果发现,三个同学得到的表扬,也就是所获得的写他们的作文,数量都差不多。

  我把这三个学生找来跟他们说,你们先帮李老师看一下作文,李老师提几点要求:

  第一,把最能感动你的语言用红笔勾下来;

  第二,选几篇你觉得写得最好的作文;

  第三,把这几篇作文在家里读给你爸爸妈妈听一遍。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他们读的时候读细一些,让他感受一下同学们对他的鼓励。我在班上表扬他一句,和这么多同学一篇一篇,十几篇写表扬他的文章相比,那种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而且我让他们勾画出最能打动他们的语言也是这个目的,他可以直接感受到同学对他的一种关怀、一种启迪。我叫他们读给他们的家长听是让家长分享孩子的进步,也感染一下家长。最后我在班上评讲作文时,再次表扬了这几个同学。

  这么一个过程,让集体舆论影响、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可以这样讲,虽然说一篇作文不能彻底转化后进生,但是在我的教育实践当中,作用的确非常明显,至少能够保持很长一段时间。

【如何建设与充分发挥班集体作用的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议案的特点与作用05-01

关于“决定作用”与“反作用”10-01

保函作用与权责05-01

什么是资产评估与作用04-24

财务审计报告的作用与意义09-05

专项审计报告的作用与基本格式01-28

遗失声明格式要求与作用05-01

对班集体的意见和建议03-05

预付款保函作用与应用范围05-01

管理层声明书作用与范本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