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工业经济发展情况工作汇报

时间:2022-06-06 19:07:00 工作汇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县工业经济发展情况工作汇报

  工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今天CN人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县工业经济发展情况工作汇报,希望你会喜欢。

县工业经济发展情况工作汇报

  篇一: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工业强县”发展战略,立足地方资源和产业特色,强化创新驱动,突出项目引建,打造工业园区产业聚集平台,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工业经济发展发展加速、后劲增强,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成绩喜人。20xx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3.2亿元,同比增长26.5%,增幅排在全市第2位;比20xx年增长2.1倍,年均增长30.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5.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翻番。

  一、坚持抓园区、搭平台,增强聚集发展能力。坚持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发展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来抓,加大力度推进惠东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和环大亚经济区惠东区发展。其中作为全省8个产业转移工业园区之一的惠东产业转移工业园区,至目前,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0.18亿元,累计签订入园合同项目98宗,涉及总投资201.95亿元,其中投产项目43宗,投资额82.3亿元。今年上半年,园区新增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8.8亿元;3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1.6亿元,同比增长31.8%;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6亿元,同比增长42.4%。环大亚湾惠东区域包含我县沿海以及白花共8镇,重点发展清洁能源、海洋生物、海洋保护等产业。目前,区内的白花长塘工业园区、中航谟岭工业园区,铁涌小屯工业园以及铁涌、黄埠、吉隆鞋业为主的女鞋生产基地等产业聚集园区建设扎实推进,成为我县域经济重要增长极。20xx年,8镇累计完成固定资投资138.7亿元,占全县比重62.1%。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5.8亿元,增长10.4%,占全县比重46.0%。

  二、坚持抓引资、建项目,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始终牢固树立“抓项目、抓发展”的意识,突出抓好项目引进和建设工作,不断增强发展后劲。一是全方位开展招商选资。实施“走出去”战略,先后广州、深圳、杭州等地举办多场招商选资推介会,组织参加广东-澳洲经贸合作交流会等,做到既招商,又交流;发挥与大亚湾联建机制,实施县区联动招商;组织招商队伍,开展有针性招商;发挥商会、产业资源等优势,开展产业链招商;联动外出乡贤、企业家以及世界500强、国企等,开展定向招商等方式,全方位抓好招商选资,20xx年,全县外引内联项目共104宗,合同投资总额236.49亿元。其中,内联项目92宗,合同利用资金234.93亿元,履约率83.70%;外资签约项目12宗,签约总额1.56亿元。20xx年在谈重点项目共8宗,预计投资额943.06亿元人民币。二是着力抓好生产性项目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全县内资项目库和工业项目库,建立重点项目建设联席会议,落实县领导挂点推进签约项目落户建设,集中力量推进项目建设。突出抓好工业投资,20xx年以来在建、续建、新建的大型工业项目有飞泰科数字装备、鹏程彩印、洋林电子科技、华源轩家具生产基地等86宗,累计完成投资额为51.2亿元;铭源健体自行车、美万家家具、雨辰鞋厂、飞步鞋业等一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

  三、坚持抓产业、调结构,增强工业发展实力。针对惠东工业“短板”问题,出台了《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实施意见》,组织实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三年攻坚行动,着重加强清洁能源、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农业深加工等“主导产业”培育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实力进一步提升。清洁能源产业已具规模,平海电厂20xx年产值达50多亿元,国电风电项目、国储石油项目加快建设,广控风电年内进入试运行阶段,惠州核电、华能LNG等项目启动建设,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京兰新源能汽车、斯堪维亚智能机器、深科达气动设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项目和派瑞特塑业、永明兴塑料包装、惠东县电子感光油墨等新材料项目,以及飞科泰科技、彩讯液晶电视等电子信息产业项目落户建设,有效地优化工业产业结构,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20xx年,全县先进制造业增加值22.1亿元,同比增长41.7%;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24.3亿元,同比增长92.9%。制鞋、制衣等民营传统产业优化升级。20xx年,全县制鞋、制衣等民营经济增加值257.5亿元,占全县经济总量比重58.5%。特别制鞋产业,今年上半年鞋产量达4.7亿双,产值达138亿元。农业深加工业产业进一步提升,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7家,其中列入国家级3家,省级以上12家,市级29家,东进农牧公司成为我县首家挂牌上市企业。20xx年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5.6亿元,同比增长20.4%。

  四、坚持抓创新、促升级,增强企业发展潜力。一是实施名企、名家、名品培育战略。在名企培育方面,组织实施了“个十百亿元企业成长计划”,建立亿元、十亿元、百元亿元产值企业成长梯队,进行重点培育;开展了小升规、个转企攻坚行动,助力企业成长发展。至20xx年,全县规上企业数增至247家,比20xx年增加73家;亿元企业数发展有54家,是20xx年的2倍;合计产值394.6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比重80.3%。20xx年,拟新上小升规、个转企企业120家和130家。在名家培育方面,通过强化人才引进和对接、邀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支持鼓励企业主参加MBA等教育培训、组织企业外出学习考察等,不断增强企业主素质,培育了一批优秀企业家。在名品培育方面,建立创品牌奖励制度,组织名质产品参加国内外不同类型展销会,加强与阿里巴巴、东京等电商平台合作对接,引导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创建“淘品牌”等,提升“惠东智制”知名度。至目前,全县发展有中国驰名商标3件,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共19个,市级品牌55个。二是实施科技创新,提升企业创新驱动新优势。组织召开全县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会议,加快推进院士工作站、研发中心等建设。至目前,全县组建有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5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8个,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3个,市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7个,省级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4个,有效地增强了产品研发水平。20xx年全县产品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分别为1508、559、69件,分别增长27%、19%、25%。20xx年以来,三年累计申请专利3514项、获授权1028项。三是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促进两化融合发展。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组织实施了一批技术改造项目,带动了工业投资增长。同时,积极实施“互联网+”战略,加快推进“机器换人”技术,推广使用工业机器人,深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扩大“两化”融合水平。20xx年,全县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1.8亿元,同比增长24.2%。今年以来,重点抓好惠州市特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海龙模具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等57家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带动企业扩产增效投入近20亿元;抓好澳达树熊、铂科磁材等企业“两化”融合贯标企业试点工作;并以格讯科技项目运营为突破口,引进一批智能制造服务项目,推动一批传统工业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交流对接,有效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形成智能制造服务发展新业态。

  五、坚持抓环境、优服务,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我县十分重视发展环境创建工作,在组织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和文明县城、卫生县城创建的同时,坚持把领导精力、资源配置、基础设施、招商服务等方面向工业经济发展集中,全力营造良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一是组织开展企业服务活动,每月6月份定为企业集中服务月活动,实行领导挂钩联系骨干企业活动,现场协调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尽最大努力减轻企业负担。二是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提升行政服务中心功能,深化网上办事大厅服务,简化审批项目和流程,实行行政网上联审联批、信息共享,真正实现“一站式”办事、“一口价”标准、“一窗口”收费和“一条龙”服务,促进行政审批提速增效。三是强化政策支撑。先后出台“惠东45条”、“四上企业奖励制度”、品牌创建奖励制度、技术改造实施意见以及在项目用地、招商引资、融资服务、人才引进和服务资源要素保障等系列政策措施,以最大限度发挥财政支持杠杆作用,助力企业发展。四是强化保障机制,健全政府部门组织推进工业发展工作网络体系,建立健全部门统筹协调职能机制、工业经济联席会议制度、责任分工制度、信息通报制度、督查巡查制度、考核评估制度等“六大机制”,夯实政府服务保障基础。

  当前,我县工业经济已进入增速换档、结构调整、动力转换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孕育新机遇。我们将坚持围绕“构建大平台、发展大产业、培育大企业”的思路,突出抓好园区设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成长,扎实推进互联网+、技术改造、转型升级等工作,加快推进环大亚湾新区、产业转移工业园区、惠州核电工业园区“三大发展平台”,加快清洁能源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鞋制衣传等传统产业以及特色农业产品深加工业等“六大产业”发展,致力打造“惠东智制”新品牌。

  篇二:

  深入探讨认真分析研究新形势下,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中宁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这是一项重要课题。对此,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十一五”时期中宁工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十一五”时期,中宁工业发展速度逐年加快,尤其是20xx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工业发展意识,审时度势,大力实施“兴工强县”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发展方式转变,深化企业全面改革,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工业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全县工业经济整体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五年来,全县新上、技改、扩建工业项目80个,其中建成投产的项目66个。20xx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68.8亿元,比20xx年增长41.8%;实现工业增加值21.4亿元,比20xx年增长21.2%;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63.2亿元,比20xx年增长41.8%;实现工业增加值20.1亿元,比20xx年增长21.8%;20xx年1—6月份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3.8亿元,同比增长46.5%;实现工业增加值9亿元,同比增长30.1%(按可比价计算);实现销售收入29.05亿元,同比增长63%;工业品产销率为97%,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实现税金11588万元,同比增长18%;实现利润25090万元,同比增长2.1倍。预计到20xx年底,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84元,比20xx年增长22.1%,是2005年的3.7倍;实现工业增加值26亿元,比20xx年增长21.5%,是2005年的3.9倍;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8亿元,比20xx年增长23.4%,是2005年的4.3倍;实现工业增加值24亿元,比20xx年增长19.4%,是2005年的4.28倍。

  (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重点实施和培育发展壮大了隆基硅公司4800吨单晶硅、瀛海天祥公司100万吨水泥熟料、兴尔泰公司2×31500KVA电石炉、12万吨硫酸、天元公司7.2万吨金属锰、华夏特钢公司40万吨硫酸、30万吨镍铁、宁夏红、早康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使全县工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新材料、电力、农产品加工、建材、化工、冶金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宁夏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天元锰业有限公司、瀛海天祥公司、嘉盛公司等企业跻身于重点龙头企业行列,增强了对全县经济的支撑作用。预计到20xx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34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11家、过5亿元的企业3家、过10亿元的企业2家。

  (三)工业结构更趋优化。顺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重点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优化了工业结构,使全县工业结构由单一逐步走向多元化。以早康、恒兴、赢嘉、杞芽、兴宁公司为代表的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不仅为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而且引领了工业结构调整的趋向;积极引导县内电解铝、电石、金属锰、铁合金等高耗能企业,采取节能、降耗等技术改造,使企业由传统工艺向现代工艺转变;以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单晶硅项目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落户中宁,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增强了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淘汰关停了污染严重、耗能高、工艺落后的8家小炼铁、7家小造纸企业和4条立窑生产线、两条电解金属锰生产线;产品结构也由单一的煤炭、电解铝、铁合金、水泥、枸杞干果等向碳化硅、金属锰、金属镁、单晶硅、枸杞果酒、枸杞茶、枸杞多糖、果汁等多样化方向发展。

  (四)主导产业特色明显。全县工业已初步形成了六大主导产业群:一是以宁夏红、早康、恒兴、杞芽、杞乡生物、兴宁公司为龙头,形成了枸杞果酒、枸杞原汁、枸杞豆奶粉、枸杞芽茶为主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群;二是以赛马公司、瀛海集团为龙头,形成了水泥生产、建材预制为主的建筑建材产业群;三是以兴尔泰、新世纪为龙头,形成了合成氨、硫酸钾、电石、枸杞专用肥为主的化工产业群;四是以秦毅集团、天元公司为龙头,形成了集电解铝、铁合金、金属镁、金属锰为主的冶金产业群;五是以中宁电厂、天能天昊公司为龙头,形成了煤炭开采、发电精洗煤、碳化硅为主的能源产业群;六是以隆基硅公司为龙头,形成了以单晶硅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五)非公企业发展迅速。20xx年在全县3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到30家,占96.8%;完成工业总产值56.6亿元,比上年增长52.9%;完成增加值18亿元,比上年增长72%;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总产值、增加值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89.5 %和 89 %;非公有制企业总产值、增加值占全县GDP的106%和33.7%.非公企业已成为中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和扩大就业、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xx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68亿元,来自非公企业的各项税收1.55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7.3%。20xx年1-6月份,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0917万元,来自非公企业的各项税收达 11588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8.3 %。预计到20xx年底,全县非公企业税收收入在全县财政收入的比重可达到32%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对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57%;全县非公企业从业人员达2.7万人。非公企业的快速发展,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快速发展。预计20xx年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可达34家,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到33家,占97.06% 。

  (六)园区建设进展顺利。科学规划了“一园四区”,将石空区定位为新材料循环经济示范区,瀛海区定位为建材区,宁新区定位为高新及物流区,红梧区定位为特色农产品加工区。加快园区水、电、路、土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建设,共平整土地3万余亩,新修园区道路61.2公里,修建蓄水池5座,铺设上水管道42公里,栽植防风林带和道路绿化树木7万株,新建330KV、220KV、110KV变电所5座,园区功能进一步完善。4800吨单晶硅、100万吨彩钢、70万吨铝镁合金等重大项目落户园区。20xx年,工业园区入驻企业9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6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4.2%;预计到20xx年底,全县工业园区入驻企业可达92家,完成工业总产值80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5%;企业增加值24亿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92.3%。工业园区已成为产业集聚的承载区和工业发展的基地。

  (七)节能减排成效明显。20xx年全县地区综合能源消耗总量为197.8万吨标准煤,增长6.5%;全县单位GDP综合能耗为4.66吨标准煤,比20xx年的5.14吨标准煤下降9.33%;规模以上企业综合能源消耗总量148.9万吨标准煤,比20xx年增加1.5万吨标准煤,增长1%;每万元增加能耗为7.38吨标准煤,下降24.2%。20xx年单位GDP综合能耗比2005年的5.592吨标准煤下降16.67%,完成“十一五”期间节能降耗下降20%目标任务的83.5%。预计20xx年全县单位GDP综合能耗为4.4177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21%。狠抓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淘汰落后产能。20xx年,化学富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削减2811吨和2334吨,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预计20xx年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更加明显。

  二、当前中宁工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工业结构不尽合理。从工业结构整体看,重工业比重大,轻工业比重小,重工业发展速度快,轻工业发展滞后,传统高载能企业多,高新科技企业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多,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少;从产品结构看,产品结构单一,偏重于能源、基础性材料,初级原料加工企业多,深加工企业少,工业产品精深加工的少、附加值低;从资产结构看,工业企业优良资产少,资产变现难度大,致使企业无力进行技术改造,从而增大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的难度,导致企业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低。

  (二)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一是高新技术企业少,企业技术水平低,缺乏竞争力。优质名牌产品少、市场竞争力弱、科技含量低,自主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弱,品牌意识不强;二是传统产业比例大,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不够,加工转化能力还不强,附加值不高,与市场经济下的激烈竞争极不适应;三是工业企业总量还不大,牵动性强、带动力大的龙头企业少。工业企业数量不多、规模还不大、经济总量偏小,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不多。

  (三)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一些企业仍然处在家族式或家长式管理阶段,血缘、地缘、人缘管理代替了科学管理,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状况不透明,企业缺乏成本核算,给金融部门信用评估、发放贷款制造了障碍;一些企业还没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经营管理落后,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手段还没有得到充分运用;相当一部分企业法人处于粗放管理状态,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尚未建立,企业人才匮乏。

  (四)中小企业融资依然困难。工业企业基本上是依靠资源建立起来的,长期以来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资金支持,缺乏自身滚动发展能力。由于国家政策性银行股份制改革,银行抵押方式单一、且抵押物打折率过低、手续过于繁琐、担保体系不健全、企业信誉低下等因素影响,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财政扶持能力弱。个体、私营企业谋求向民间融资,缺乏中介组织,且利息远高于国家贷款利率,使企业难以承受。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融资难问题,是当前影响和制约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

【县工业经济发展情况工作汇报】相关文章:

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工作汇报05-06

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报告(通用10篇)07-11

县工业发展调研报告04-07

工业办工作汇报10-24

村港口经济发展情况调查04-15

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08-15

工业经济发展调研报告08-30

县环卫治理工作汇报11-15

县路灯节能情况报告08-25

镇教育情况工作汇报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