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仁爱版英语七年级)

发布时间:2016-2-4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未进入教育行业的时候,感觉教书就是那么回事,老师在教,学生在学而已。进入了教育事业中,才知道,其实,教书也是一门艺术,他需要我们去琢磨,去精雕细琢、去探究、去效仿。

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有了深深感触。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着他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给我指点迷;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长者,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里的每一篇文章都震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真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不得不让人钦佩。书上说: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接下来,我想借着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你是否做到了教育公平?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让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是这些同学们太笨,还是他们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还是应该从我们教师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

今年,我是一名刚踏入教育事业的化学老师,因为班里也有这些让人头疼的学生,所以这更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作为教育者,扪心自问,我们是否都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都做到了关爱每一位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的个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施恩或者显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份阳光,给那些“无药可救”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跟前去,看看他们遇到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作业题。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就当堂布置给他。学习较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运用知识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师,能做到这一点,反正我觉得我还没有很好的做到,仍就成为了“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人”。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虽然有时也想改变,比如在给一些后进生布置作业时,也减轻了难度,但这恐怕离苏霍姆林斯基的要求差的太远了。我想,我做不到这些,大概就和我缺少教育素养有关吧?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到了,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

二、你是否在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

书中讲了一个故事,让我记忆犹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很多,他们本来都打算在课堂教学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像往常一样听完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这位老师的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学生一样。课后有听课的老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初听这句话,我十分诧异,因为很多教师,包括自己在内,每次在上公开课前都已经将一堂课的教案背得滚瓜烂熟,准备的时间,可能是几个星期,几个月,但往往不需要所谓的一辈子的时间。匆匆忙忙,课堂完全按照预设的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却忽视了课堂是一个生成的过程。而这段话向我启开了一个窗口,使我从中获益匪浅,我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真正的优秀的教师哪个不是终生都在准备一节课啊!

三、你是否缺了时间?

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说。试想:每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批改作业,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要做家务,也要照顾自己的父母,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答案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书。确实,我们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原来,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总之,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是不断接受新知识的带头人,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他不仅是学生的良师,更是学生的益友;不仅是输送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情感交流的心理学家;不仅能够了解各种社会信息,更是信息知识的应用者,主宰者。我相信,只要我们抱着“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信念,切实地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有效地进行角色转换,那么我们一定会迈着扎实、坚定的步伐走进新课程。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姑 开 中 学

邹 成 万

2 0 1 1 、10、5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未进入教育行业的时候,感觉教书就是那么回事,老师在教,学生在学而已。进入了教育事业中,才知道,其实,教书也是一门艺术,他需要我们去琢磨,去精雕细琢、去探究、去效仿。

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有了深深感触。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着他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给我指点迷;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长者,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里的每一篇文章都震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真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不得不让人钦佩。书上说: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接下来,我想借着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你是否做到了教育公平?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让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是这些同学们太笨,还是他们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还是应该从我们教师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

今年,我是一名刚踏入教育事业的化学老师,因为班里也有这些让人头疼的学生,所以这更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作为教育者,扪心自问,我们是否都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都做到了关爱每一位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的个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施恩或者显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份阳光,给那些“无药可救”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跟前去,看看他们遇到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作业题。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就当堂布置给他。学习较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运用知识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师,能做到这一点,反正我觉得我还没有很好的做到,仍就成为了“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人”。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虽然有时也想改变,比如在给一些后进生布置作业时,也减轻了难度,但这恐怕离苏霍姆林斯基的要求差的太远了。我想,我做不到这些,大概就和我缺少教育素养有关吧?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到了,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

二、你是否在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

书中讲了一个故事,让我记忆犹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很多,他们本来都打算在课堂教学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像往常一样听完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这位老师的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学生一样。课后有听课的老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初听这句话,我十分诧异,因为很多教师,包括自己在内,每次在上公开课前都已经将一堂课的教案背得滚瓜烂熟,准备的时间,可能是几个星期,几个月,但往往不需要所谓的一辈子的时间。匆匆忙忙,课堂完全按照预设的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却忽视了课堂是一个生成的过程。而这段话向我启开了一个窗口,使我从中获益匪浅,我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真正的优秀的教师哪个不是终生都在准备一节课啊!

三、你是否缺了时间?

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说。试想:每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批改作业,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要做家务,也要照顾自己的父母,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答案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书。确实,我们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原来,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总之,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是不断接受新知识的带头人,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他不仅是学生的良师,更是学生的益友;不仅是输送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情感交流的心理学家;不仅能够了解各种社会信息,更是信息知识的应用者,主宰者。我相信,只要我们抱着“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信念,切实地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有效地进行角色转换,那么我们一定会迈着扎实、坚定的步伐走进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