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时间:2024-05-25 18:21:18 晓凤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精选20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精选20篇)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1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用这句话形容古代再合适不过了,在这些年代中明朝是我最喜欢的年代。因此《明朝那些事儿》是我这个寒假阅读之物的不二选择。

  明朝之前是元朝,朱元璋带领反抗元军的将领打败了元军,关于这个还有一个凄惨动人的故事: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他父母、兄弟、姐妹都被元军杀害了,因对元军有着深重的杀亲之仇,而踏上了复仇之路。由于军事能力的突出,朱重八很快得到了重视,并被改名为朱元璋,意思是?灭掉元朝的武器。当时的领头人不久就战死了沙场,朱元璋顺其自然的接替了他的位置,并带领军队一路过关斩将打败了元军,开创了明朝。

  明朝开创后,朱元璋的首要任务是歼除异己!话说回来他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太多人自恃为开创明朝流血流汗自以为是功臣而得意忘形,做一些让人难以忍受的事,让朱元璋愤怒至极,最终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将其一一歼杀。真验了那名话:做皇帝难,做个好皇帝更难。

  这只是明朝的一小部分,不管是朱元璋还是明朝其他的皇帝,甚至是古代的任何一个皇帝,他们都有自己的可贵之处和可恨之处,如果你细细品读,会觉得回味无。以铜为鉴,可以整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让我们了解历史、品读历史,并且喜欢历史。因为中国历史是中华文明璀璨耀眼的一部分!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2

  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那些残台断瓦、古庙荒谬吗?就是那些发黄的书本吗?不是,绝对不是。

  历史原来也是很精彩的呀!

  走进书中,前面的古庙有点动静,一个小和尚刚睡醒伸着懒腰。那不是朱重八吗;远处传来马匹的奔腾声,朱棣骑着马,威风凛凛,后面的笼里拉着朱允炆,那副手无寸铁,无用至极的模样闪现在眼前;把皇帝视而不见的胡惟庸又开始了自己的“皇帝生活”,蓝玉的骄兵悍将们又往北方奋勇杀敌……远处的夏言、徐阶、严嵩又在争夺内阁首辅的位置,万历(朱翊钧)还在厌倦地听张居正改革变法,放眼一眺煤山,崇祯垂头丧气,哭天喊地地上吊自杀,爱新觉罗皇太极浅浅一笑……

  读《明朝那些事儿》吧,说不尽的政治争斗,权谋之术、战争之策、道不尽的人性善与恶,让人欲罢不能;读《明朝那些事儿》吧,斗争中隐藏的人物形象,权谋中显露出复杂的.政治背景,战争中显示出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人心中反映出善良难统天下,使你回味无穷……

  是呀,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的精彩,仅以文字的魅力(全书没有一幅插图)就能深深地吸引读者,以足够有趣的笔法还原历史原貌,别开生面,《明朝那些事儿》就是典型。

  历史可以是很精彩的,只要你走进书中,咬文嚼字,一定能找到历史的魅力。走进历史,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3

  今天感觉怅怅然,很失落,一时之间还沉浸在一种历史的感觉中,因为我终于合上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一个月来,我一脚跌落进明朝里,再也出不来了。随着当时明月那独有的、千年不遇的文笔,或悲或喜,或惊或叹。不知多少次,我会摇着头自言自语,“原来张居正是这样的.人”、“原来袁崇焕是如些的性格”、“崇祯真是生于末世运偏消啊”,不知多少次,我会为作者那幽默的文笔而莞而,“他无法逃脱,因为他的面前有一条大河,波浪宽。”;也一次次为他的独到的见识所折服,“历史是精彩的,但无一例外是悲剧,正常人读历史,只能是看故事,却很难以之为鉴,比如岳飞,比如袁崇焕,千年后,他们依然会死去。”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篇文章,纯粹原创,绝无抄袭,在书写属于自己的这段文字的同时,我们眼见得它高楼起,高楼塌;眼见得他牛了,又怂了;眼见得他兴了,又废了。正所谓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想起了曹雪芹的话,“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如何做好自己这篇文章,如何写好自己这点事儿,还真是个事儿,也不算个什么事儿。不过,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对未来抱一分善念,一分坚持,一分希望,一分浪漫,相信这篇文章也不至于糟到哪里去。

  谢谢当时明月,谢谢您写出这么一本千古奇文。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4

  司瑞瑞暑假里,我闲得无聊,就读了一本书——《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洪武大帝”,读着读着就着了迷,读完一本还够,便把一整套书都读完了。这一套书分为7本,分别讲述了明朝时期27年间发生的历史故事,并对这些故事都作出了分析,记录了这个朝代从复兴到灭亡的一个过程。

  明朝一共有位皇帝,分别是太祖朱元璋、惠帝朱允、成祖朱棣……其中,我最敬佩的还是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历经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魔爪,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战斗,继续前进,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他的那个时代里的无数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最后建立起了新的庞大帝国明朝。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一点是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打下了天下的。

  读完了第一部后,我沉思了一会儿:是的,谁会想到几十年前的那个衣衫褴褛、沿街乞讨的乞丐,几十年后会成为一个大帝国的统治者。命运之神其实并不存在,他不会将什么宝剑和钥匙交给一个乞丐,在那绝望的日子里,并没有人去同情和可怜这个人,他的一切都是靠自己努力争取来的。

  我觉得从朱元璋身上可以告诉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执着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我要拥有这个武器。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5

  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那些残台断瓦、古庙荒冢吗?就是那些发黄的书本吗?不是,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以小说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朝代的崛起。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曾经乞讨过,他曾经当过和尚,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为了给所有被害死的百姓报仇,他继续前进,继续战斗。最后,推翻了元朝,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宣布即皇帝位,定年号为洪武,国号为明。从此以后,天下百姓被元朝统治了68年后终于迎来了一个新的朝代。

  “我真的好想再活五百年。”,每当听到这气势磅礴的歌曲,我都会想,那些处于权力顶峰的帝王们,他们步入人生暮年,看着锦绣山川,遥想着当年的丰功伟绩,但这一切在历史的面前的多么的渺小,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下,他们会做何感想?朱元璋从社会最底层,凭借自己的勇气与决心,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最终成为了大名天下的创造者。是的,其实命运之神并不存在,他也不会将什么宝剑和天下交给一个乞丐,在那绝望的日子里,并没有人去同情和可怜这个人,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执着的信念与无谓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6

  这个暑假里,我读了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部洪武大帝》,他让我清清楚楚的看到了朱元璋从一个不起眼的小混混变成了一位一言九鼎的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朱元璋的这种精神是很难能可贵的,他让我看到了朱元璋的勇敢、坚强、百折不挠的精神,不然他怎么能推翻元朝的.统治,怎么能创造庞大的帝国呢?因此,我觉得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不应该总是靠着自己的父母、家庭,做一朵生活在温室里的小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学会坚强,面对困难,向朱元璋这位优秀统帅学习,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也可以很好看!他让我明白了做人要有坚强不息、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它让我受益匪浅。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7

  《明朝那些事儿》这篇文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了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明朝那些事·洪武大帝》是从朱元璋的出身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

  潘阳湖之战是朱元璋的成名之战,鄱阳湖之战也奠定了他统一中国的基础。在潘阳湖之战中,朱元璋之所以能赢是因为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小胜大,正是巧妙地利用了陈友谅错误的结果。面对舰只庞大、装备精良的陈军,朱元璋冷静、敏捷地捕捉敌方的弱点和失误,化不利为有利,进入湖口之初,就在武阳水与鄱阳湖、长江与鄱阳湖各隘口,层层派兵扼阻,限制其兵力展开,阻止其发挥多兵大舰的优势,形成了对陈友谅的战略包围,因此从开始便掌握了战略主动权。然后又集中大部战船和兵力逐次打击陈军,并善于利用风向、水流等自然条件,及时抢占有利攻击阵位,不失时机地实施火攻,充分发挥火器的`作用,终于以少胜多、以小击大、以弱胜强,创造了我国水战海战史上的著名战例。

  潘阳湖之战因为朱元璋的冷静才以少胜多、以小击大、以弱胜强。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我们不能慌张,要冷静,不会因此而受到干扰。当事情露出破绽时,我们要迅速的观察到,并将破绽弄得越来越大,再因此将事情化不利为有利。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8

  中兴这事,明朝的家常便饭,弘治中兴,万历中兴。我都从这本书里看到了。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的历史启蒙教材。让我看清人的两面,不是历史课本上的单方面。

  书中有提到张居正。过去我就听过张居正的鼎鼎大名,知道他在嘉靖末万历初的功臣,万历中兴,明朝最后一个巅峰。我对于他的死,很惋惜,我甚至痛恨万历帝不识货,不识人才是个昏君。看了《明朝那些事儿》我也看到了张居正不好的一面,刚开始看到的时候,我接受不了,生活作风很成问题,但是做为一个我的偶像,我真的是接受不了的。

  我从其他地方看到张居正死了之后他家属的惨状,我更加痛恨万历帝。不仅不识人才,而且杀良臣之属。万历帝,你是个什么皇帝!?误了大明王朝!

  后来,我看了书才知道,当年明月所写的是很中肯的。双方面,即使是历史学家以及清朝皇子的老师所不重视,甚至鄙视的明武宗。他也写了武宗的优点,八虎误了武宗,当年明月教会了我看人的两面性,很巧合,我的历史老师也叫明月。

  万历皇帝在张居正死了之后又恢复了祖制,是个墨守成规的人,因为,少不了一群墨守陈规的大臣。一个使劲,把明王朝从巅峰推向低谷。

  人,很奇特,喜欢的自然是好的'方面,讨厌的自然也就是坏的方面。可是,当人的好的那方面大到一定程度时,往往会掩盖了他黑暗的那方面,评价人自然需要两面性。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9

  《明朝那些事儿》是妈妈给我从网上买的新书,我一读,就一发不可收了,太好看了。一看到《明朝那些事儿》那古色古香的封面,就仿佛进入了大明王朝的历史之中了,翻开眼前浸着墨香的书,就被这幽默风趣的笔触吸引了,完全是以小说的形式来写历史的.,其中又感人的情节,有壮阔的场面,作者用幽默搞笑的笔调把历史写的生动有趣,全本一气呵成,让我不能自拔。

  此书写了明朝300来年风雨飘摇、又荡气回肠的历史,从朱元璋起义,到崇祯帝在煤山上吊自杀,从朱棣北京起义到万历乱纲灭纪,从王守仁到张居正,一位位杰出的人才,一次次轰轰烈烈的大事,充分显现了大明王朝从强盛到腐败衰落的整个过程。朱棣同学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之一,他英武善战,谋略过人,在朝廷之中独揽大权,事无巨细,一概自己亲力亲为,他招才纳贤,所以身边涌现出了一大批人才,如朱能、张玉、张辅、解缙等,于是在这位永乐大帝的统治下,摇摆不定的大明王朝渐渐显示出盛世的景象。

  朱棣之所以成功,除了他过人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超凡的智慧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大臣姚广孝,这个和尚,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燕王朱棣的成功,他功不可没。朱棣生于战火,死于战火,金戈铁马是他所向往的,他的性格虽冷酷,但却严格按照纪法办事,并多多采纳下属的意见,他不是好人,一生杀戮无数,但他是一位开明的皇帝,因为他一手开创了大明王朝的新篇章。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10

  最近朋友介绍给我一本关于历史方面的书——《明朝那些事儿》。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随手翻了几页,发现里面全是文字,心想这肯定又是枯燥无味、故作高深的历史书罢了,便放在一边,不去理会。后来无书可读,只好耐着性子看了起来。没想一看,就立刻被吸住了,变得爱不释手。作者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明朝276年的历史写得淋漓尽致,幽默无穷。尤其是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让人记忆犹新。

  王守仁就是让我印象最深,感悟最多的一个人。他创造了心学,发现了“知行合一”,是一名伟大的哲学家;他孤身一人,召集义军,打败叛变的藩王宁王,只花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是一名优秀的军事家。而书中关于他的“知行合一”理念又让我陷入深深思考当中。

  关于“知”和“行”的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的根本问题,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认为“知难行易”或“知易行难”。但王守仁却认为“知行合一”也就是知道道理和实际运用都很重要,没有难易之分,想要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就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王守仁也是因为有了“知行合一”成为了理学的圣贤,成就了辉煌的一生!

  读一本好书就像在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在书中我知道了许多道理:一定要多交朋友,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网,择其善者而从之;做事一定要有远见,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为人处事一定要低调,不能自大狂妄。

  我将也会运用“知行合一”的理念,将懂得的道理和行动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努力前行!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11

  通过阅读此书,大大刷新了我对历史书以往的观念。

  以前在我看来,历史是有趣的,但是历史书却不免让人乏味。所以家里那几套历史书,不管是通俗的白话文还是文言文版的《三国志》,几乎都没怎么动过,被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灰尘。而它的语言流畅、幽默,时不时调侃一下,给人一种轻轻松松读历史的感觉。

  作者当年明月,不用说也知道,这一定是一个人的笔名。作者原名石悦,武汉人,用不同的幽默语言,让我两天来快马加鞭,书中的小括号也甚是动人。

  前两天读的《百万英镑》,马克吐温的幽默与石悦不同,在我看来马克吐温的幽默是贯穿在整个文字里的。而石悦用一种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的表达形式巧妙地利用小括号,把历史变得生动有趣,接地气。

  从内容上说,从一开始我就被书中的情节吸引了。第一部是从朱元璋的出身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朱棣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故事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可谓是高潮迭起、一波三折,让人欲罢不能。文中说到了这段:“朱重八,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朱元璋。所谓璋,是一种尖锐的玉器,这个朱元璋实际上就是诛元璋。朱重八,把他自己必成诛灭元朝的利器,而这一利器,正是元朝的统治者自己铸造出来的。”朱重八是个身无分文的小小和尚,主要工作是讨饭,他被逼上了造反之路,赌上一切。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勇气、智慧、坚定和非凡的军事天才,还有身旁的诸多能人(如徐达、常遇春、刘基等)的鼎力相助推翻了元朝,建立了自己理想的国度,也就是大明。

  大明,毕竟是古代。朱元璋的政策也必定不完美。他从幼年的父母双亡,决心造反,到打败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对手,狠辣的陈友谅以及庞大的元朝……都纷纷败在他的麾下。而在我看来朱元璋还是会向一种东西臣服,这就是贫穷。朱元璋一定是早年贫穷惯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蛇。”所以才害怕自己的子孙也受苦挨饿。在无数场战争过后,一个个名将,一各个功臣都被朱元璋以无理取闹的理由杀掉。他这么做都是因为他觉得这样能更好地保障自己儿孙的'权力。为了不让权力分散,他还撤掉了丞相这个职务……那些在战场上的战友,有的人甚至可以为保护他豁出性命。却又一个个战死沙场,即使幸存回来也被过去自己那么推崇的那个对象给取下脑袋。过去都是兄弟,而现在兄弟二字似乎显得那么没有力度,这种兄弟情就像是没有一样,自己却拼命保护一个想要自己脑袋的人,我感到唏嘘。

  后来的朱允炆又太过仁慈,从而丢掉了皇位,他的去向也成为一个谜。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充分继承了他父亲一个特点:要么不做,要么做绝。正因为这个,才使他造反成功,从侄子手中夺取到了皇位。

  看完后我很感慨:它告诉我们,执著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做任何事都必须要学会冷静、坚持与果断。只要这样,才能让你在失败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来,而不至于崩溃;才能使你拥有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去战胜一切困难,并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12

  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算把《明朝那些事儿》从头到尾读完了,也许是文风的关系,读起来一点不嫌累,但更重要的,它的内涵在深深的吸引着我。

  也许,读完了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对明朝的历史有多么详细的了解,但在这本书里,我明白了道理,懂得了真情,更看到了若干世间罕有的高贵品质,并深深为其折服。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个嘴脸丑恶的小人,一个个心狠手辣的宦官,一个个见利忘义的奸臣,当然,更看到了舍生取义的勇士,坚守信念的强者,更有独守正道的'孤胆英雄。隐藏其后的,还有那复杂又难以捉摸的人性。读完了,看到了好多的改变,人的改变,物的改变,环境的改变......由于利益二字,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将好好的一代王朝搅和的乌烟瘴气。但确有一样东西始终未变,这个东西,叫做天道。借用仙四结局紫英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惟有天道恒在,往复循环,不曾更改……千年的历史,我们不能轻易评说,我们只能从看到的人与事中来自己分析判断,冥冥之中,确有这样一种力量,在左右着历史的轨迹。

  既然我们说不清,那么就说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吧。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醉最我独醒。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这是我对于谦的评价。这样的一位民族英雄,千百年来,有几位能出其右者?我们理应牢记这个名字,记得百年前他的那句高呼“言南迁者,可斩也!”挽救了大明危亡,以一介书生之力,披甲上阵,力挫来犯之敌。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这是我看到的袁崇焕,尽管这是一个争议性人物,但我们难道不应从优点处多加以学习么?我记得的袁崇焕,是一个坚守孤城,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军,没有后援,没有补给,依然奋力坚守,顽强御敌的坚韧的人,他的行为只因两个字,信念。在他的一生我能始终看到的,就是坚持。有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叫做信念,任由多么强大的敌人在它面前,也只能铩羽而归。明朝向来不缺少爱国志士。尽管明朝是一个奸臣小人四起的年代,什么王振,什么魏忠贤,什么严嵩、温体仁,祸害无数黎民百姓;但同样也是一个英雄豪杰展翅翱翔的年代,徐达,常遇春,于谦,袁崇焕,孙承恩(关宁防线的构筑着),张居正,王守仁......数不胜数,正是有了他们,才使得明朝的历史,变得更为绚烂多姿。《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这些著名的书籍,也都是在明朝时完成,还有郑和、戚继光、唐伯虎、吴三桂、李自成等一干猛人......

  也许,我们凭借一己之力永远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在这部书的末尾,我读到了一句话:什么是成功?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我们有什么样的理想,我们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也许有人说,是现实太残酷,使我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但我想说,正是因为现实太残酷,我们更不应该放弃自己的理想!正是因为有它,才使得我们在这彻骨的现实中保有一份温暖,保有一份信念,保有一份不放弃的精神。支撑着我们一路走下去。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13

  最近,我阅读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作者幽默幽默的话语令我非常喜欢这部书。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对斗争的描绘淋漓尽致,对情节的把握炉火纯青,真的很令我钦佩。在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化的就是朱元璋了,一个出身于农民世家的人,竟然能成功当上皇帝。

  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家中非常贫困,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非常简单的简历。没受过教育,却能直接带着千军万马争夺王位,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天才。对于这种情况,我有自己的'看法:平静的湖面,练不出不畏风浪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宁静的世界,找不出真正的英雄,朱元璋就是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成为一个伟大的霸主。正是青少年时期的艰辛经历磨炼了朱元璋,使他变得老成而有心计。

  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种本领:果断、让朱元璋能在危险的情况下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冷静、能让他有准确的策略。这三样宝物、合起来,能让你在战场上完美地指挥出应敌的方法,假设任何事中,都具备果断、冷静和坚持会让你在困境中发现时机。在这三个本领前,相信无论怎样的困难都回迎刃而解,最后将登上成功的此岸。

  《明朝那些事儿》,网络连载小说,作者当年明月,本名石悦。边写作边集结成书出版发行,一共7本。

  我始终坚持着阅读使生活更美妙的信条,读每一本好书,让每一本好书美妙着自己的生活。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14

  在今年我过生日时,我的好朋友送我了一套《明朝那些事儿》。毫无疑问,这是关于明朝历史的书籍。说实话,关于历史书籍,我兴趣不太大。但这本书有种魔力,使我不由自主地走进明朝的那一段历史,感受明朝建国时的不易和艰难险阻。

  第壹部的题目是《朱元璋:从和尚到皇帝》。从一个出去要饭、每天撞钟的和尚,朱元璋最终变成领导全国的皇帝,他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朱元璋从小家中贫穷,父母被土地豪剥削而死亡,由于对元朝政府的憎恨,朱元璋才决定组织了一群”不怕死”的军队。与敌军一次又一次做斗争,均以成功、胜利结尾。最终,他坐上了明朝皇帝的宝座。一手创建出一个强大的明朝。

  朱元璋面对的敌人个个十分强大: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等都拥有强大先进的兵器。而朱元璋赤手空拳,打了一片属于他的天下!他是农民家的孩子,他没有靠山,没有一切背景,他所获得的一切,都是他自己的努力和他领导的军队的结果。

  朱元璋告诉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决心是多么重要。只要拥有坚强的意志力,就可以战胜一切的图难。他经历了千辛万苦,不畏一切艰难险阻,正是因为这些钢铁般的意志和品质,才使朱元璋蜕变成一只白天鹅。这是一篇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典型故事,这是一个关于从衣衫褴褛的和尚到顶天立地的皇帝的真实故事!

  现在,我们生活好了,不再面对吃不饱穿不暖的烦恼,也不再面对被剥削的苦难,但是,我们扔需拥有坚强的意志力。面对生活上的不顺心,面对学习上的困扰,我要秉承朱元璋的坚定的毅力,去战胜所有的因难!

  最近,我的作业状况百出。我心里十分清楚明白,这是自己不认真的恶果,想完美的心不坚定。读完这本书,我懂得了:学习只有认真,心里朝着完美作业前进,心中时刻铭记自己的目标,才能让我的作业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明朝那些事儿》(壹)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朱元璋内心的强大:坚定的信念,坚韧的意志。朱元璋用他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只要你拥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就能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15

  几周前,孟老师送给我了一套《明朝那些事儿》。我想:不就是历史书嘛,干巴巴的!因为那时我刚读完《大清十二帝》,虽然我对历史感兴趣,但读到里面长篇大论的片段时,我总有一个感觉——晕。

  可是,当我翻开书,刚看了一篇,就被吸引住了:书里既讲解了正史,又不乏幽默的语句,真是学习、娱乐两不误。而且,书中的人物都被描述得栩栩如生,严厉的朱元璋、一脸正气的方孝孺、骄横的蓝玉、精神抖擞的朱棣……这些历史人物都有声有色地被描写了出来,好像站在你面前似的.。

  特别是读到李如松在平壤炮轰日军小西行长部那段时,我仿佛看见了“数百门小弗朗机、大弗朗机一起发射,无数的石子、炮弹从天而降,日军被打得稀里哗啦”的情景。再联想到后来的侵华战争,中国军队不堪一击,连连失利,真让人感慨万千啊。

  看来,如果不进步,就会被他人超越。后来的清朝,“以铁骑平天下”,最后还是输给了八国联军、英法联军,被迫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公平条约。这就是因为别人在进步、图强,战斗力飞快地上升;八旗却在渐渐腐败,战斗力越来越差。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也要不断进步,不能虚度时光。比如,放假的时候复习一下知识,有空补习一下自己比较薄弱的科目等等。只有不断进步,才能不断超越自我。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16

  近日读了《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本。

  其实我并不喜欢看这种历史类的书,但是我还是被《明朝》独特的叙事方法给吸引住了。我想这就是《明朝》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缘由吧。

  我觉得《明朝》这本书用的写作手法很独特,有点类似于小说,但又没有小说那么注重细枝末节。《明朝》就是这样一本书,在几句幽默而凝练的话中,像是写一部青春励志小说一样,把本来死气沉沉的历史写活,写的生动又耐人寻味。

  但是《明朝》也不是一本嬉皮笑脸的“歪史”。我不太喜欢樱雪丸那种从动漫的角度写日本历史,那种写法,虽然让人轻松一笑,但是却有一种缺乏严谨的感觉。《明朝》就避免了这一点。

  明朝虽然有作者自己的`人物心理分析,但都有根有据,不缺乏严谨性。虽然语言幽默,比如开头写朱元璋的“职业生涯”,作者写了要饭、皇帝等。令人轻松,但也不会过于疯魔。

  我觉得不仅是研究历史的人应该读这本书,对于我们,这些不同职业的人也应该读一下这本书。因为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还包含着许多做人的道理,也有热血小说的影子,激励我们努力。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17

  读史书应算是乏味的事了,面对一些平铺直叙的文字,心中毫无感触可言;读《明朝那些事儿》这本另类的史书,感觉截然不同了,光看书名就觉得作者有点随性,似乎在调侃我们,其实,这更能凸显其智慧。

  朱元璋,他跌宕起伏的人生;朱元璋,他敏锐准确的判断;朱元璋,一个身经百战的传奇!可是,又有谁能了解他的起义是多么被动、无奈?又有谁能了解他的初衷是多么单纯、简单?又有谁能了解他的生活是多么痛苦、他的奢求是多么容易?

  最开始,他只是想要一个温暖的家,只想在辛苦一天劳作后,回家享受天伦之乐!只怪他生不逢时,偏偏遇上战乱,身边的亲人不是去了远方,就是因为战争失去了性命。甚至到了后来,他仅仅为了混口饭吃,跑去当和尚,都被那些和尚嫌弃、鄙视,最后竟落得化缘(就是讨饭)的地步。可是为了仅有的自尊他不愿意去。朋友来信一封劝他起义,被元军知道后告他谋反。终于他别无选择了,就试一试——起义!

  于是他踏上了人生的征途,值得庆幸的是征途上总有一群知己、一群生死与共的好兄弟陪在他身边。如天下第一谋士刘基,得力虎将徐达、常遇春、邓愈等等,能人奇才众多。

  要说朱元璋的大将之风应是他那异于常人的敏锐的洞察力,每到关键时刻,他总是用他那天才的军事头脑去剖析每场战争。真理总是在少数人那边这句话说得果真没错,朱元璋独到的观点往往成为致胜的关键(虽然还是有几次失误)。

  虽然朱元璋最后还是成功创建了明朝,但还是不得不提一提他征途上的三个最大的死对头: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朱元璋与这三个人的较量都很精彩,其中我们就来说说朱元璋对抗陈友谅的生死之战。

  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的生死之战可谓是惊心动魄。其实当时朱元璋对抗陈友谅的时候,兵力远不及陈友谅的强大。而且朱元璋的弱点水军正好是陈友谅的强势,且装备还是以前从陈友谅那里抢来的,很差(陈友谅的装备不停改进,与先前的完全不能相提并论)。怎么看,这场游戏,朱元璋根本是以卵击陈友谅这块大石头嘛!可导致鄱阳湖这场血战中朱元璋扭转乾坤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是陈友谅的性格心狠手辣,导致军中人心涣散;二是陈友谅战术用得不得当,竟把几十艘大船连了起来,重现赤壁之战的悲剧;三是朱元璋过人的判断。虽然朱元璋的小船比陈友谅的大船小了几十倍,但朱元璋利用小船的灵活性攻击大船的这个弱点,这不正是过人智慧的体现?一个领导者不是应该智勇双全,才能打赢对手吗?

  此战开打之时,朱元璋就已经做好准备,殊死一搏了。赢,则得到一切;输,则失去一切,再也无法翻身。我想,换做是别人,早就拍拍屁股,躲回老家去了。朱元璋过人的胆识和自信让他做好了应战的准备。大战在即,临危不惧,这不正是大将之风吗?朱元璋不愧为“英雄”!

  朱元璋,一个神奇的领军人物!他的智勇双全,他的临危不惧,他在危急时刻的冷静的准确的判断,都无不让我震撼!就这样,作者以诙谐幽默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传奇人物的征途经历。作者用他独到的目光诠释了朱元璋的军事生涯,也为我们生动地诠释了一个明朝的开端!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18

  《明朝那些事儿》是三十年来最畅销之史学读本,位列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是当年明月。

  当年明月,原名石悦,1979年出生于普通干部家庭。2009年写完《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事情。每一章节以充足的历史资料为基础,以年代和主要人物为主线,对明朝十七个皇帝和其他王公官丞进行叙述,尤其对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反映出封建社会的氛围。

  第一部就是主要写了洪武年间大明太祖皇帝朱元璋的故事。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家境贫穷,三代农民,为地主放牛。父母早亡,朱重八出家入皇觉寺当和尚。元朝腐败,25岁的朱重八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改名朱元璋,最后经历一番苦战,当上皇帝。后来不断地排除异己,稳固皇位。

  这本书很全面地写出的朱元璋,有他的好处:骁勇善战、深谋远滤,还有他的坏处:为排除异已诛杀忠心耿耿的'忠臣。让人们能够更清楚地看清朱元璋,看清和朱元璋有关的每一个人。

  这本书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把明朝的历史展现了出来。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19

  今冬,凛冽而漫长。窗外,凝滞的灰色从屋顶铺排到天际,烟锁重楼。许久不闻喜鹊啼叫,只有北风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穿过树丛,掠过马路,叩问窗棂;病毒和人们的恐惧像一对形与影,游荡在曾经喧嚣的空旷人间。雨声浸着清冷,淅淅沥沥地落在心头。万籁沉寂,宜于冥想。翻开《明朝那些事儿》的大开本,一头跌进了另一个世界:

  “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

  悲痛,将时间和空间上了锁;在彻骨的寒冷和刺痛中,我不抽身而退,也不妄图抗争。

  此刻,窗外一只孤鸟飞过,消失在漆黑的树丛中,留下一声哀鸣在空中盘桓。清澈的悲伤流水般冲刷着许多往事,记忆像水底的石头显露出来。

  西子湖畔,三台山麓,于谦祠。

  袁枚诗云:“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岳王庙的鼎沸人声早已收束在一片苍翠里。跨进祠堂大门,走进于谦的一生——

  前殿,石灰岩一块,指向于谦旧作。十七岁少年求学时偶然所见谶语一般成为他一生的.自我期待和写照。向正殿走去,镇河铁犀一座。在晋豫巡抚任上,黄河水患频发,于谦厚筑堤障,轻徭薄赋,积粮粜民。十八年间,父母妻子相继于离世于杭州和北京,来不及见亲人最后一眼,来不及丁忧守孝,奔丧之后,于谦匆匆回任,在旱涝频发的山西和河南,马足车尘不暂闲,一年两度太行山。

  帝在权宦王振的鼓动下五天之内集结五十万大军以及随驾文武重臣仓促出征瓦剌。在从头至尾的指挥错误之中,五十万大军并没有倒在与三两万瓦剌骑兵冲锋的路上,饥渴混乱之下不战而溃。英宗生生被掳,王朝北方同袍甲兵连同朝廷半数文臣武将们顷刻间尘归尘、土归土,折戟沉沙,哀鸿遍野。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猎猎秋风卷着残旌,沙石散落于亡魂之上。沉痛,在八月十五的土木堡留下一道寒光。

  土木堡之后,明王朝北方军事力量尽失,直接暴露在瓦剌铁骑之下,无兵、无粮、无政治统帅。危难中,于谦力排南渡王朝的提议,冒极高的政治风险拥立郕王为帝,领导北京保卫战。军事防御上,大明精锐殆尽。于谦急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经通州自行运粮入京同时。坚壁清野,令军队全部列阵在城外迎敌。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违抗军令者格杀勿论,军士不出城作战者格杀勿论,战端即开悉闭诸门,有敢擅放入城者立斩。他亲自带兵,镇守在正面迎敌的德胜门前。北京保卫战,就在于谦等向死而生的决心和周密部署中取得了胜利。

  一年后,于谦力主迎英宗回京,七年后英宗复辟,于谦以“虽无显迹,意有之”的谋立外藩之罪问斩抄家,然家无余资。

  到了晚清,整个民族笼罩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飘摇之中。时任浙江盐运使的林则徐捐献了自己的官俸重修于谦祠。修葺之后,林则徐留下一副楹联——”公论久而后定,何处更得此人”悬于现如今的祠堂之中。

  神台之上,于谦依然保持着他那从容的神态,想来他在临刑前也是如此吧。五百多年过去了,于谦似乎从来都没有离去过,他始终站在这里,俯瞰着这片他曾用生命和热血浇灌过的土地,俯瞰着那些他曾拼死保卫的芸芸众生。

  往事历历,芳草萋萋。

  血不曾冷,风孰与高。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20

  最近在读史书,《明朝的那些事儿》曾在网络红红火火,这两天在看朱元璋卷。作者的写法,其实我并不是很感冒,阅读的感觉像是鸡肋。对人物只能有个骨架,并不丰满。为了恶补一下自己的历史知识,所以也就读了下去。

  读罢,感触良多,结合最近读的《曾国潘》,真正明白伴君如伴虎。朱重八——朱元璋,幼年放牛,少年做和尚,后时势造英雄当上了皇帝!最记得朱元璋的名言——要么不做,做了就做绝!只能共患难,不能共享福!称帝后的朱元璋把建明的功臣一一剃了头,名将——刘基、李善长、蓝玉等一一都在他的.屠刀下丧命;胡惟庸案牵连上万人,一一杀尽;空印案牵连上三万官员,一律杀无赦;官不论多少一律杀无赦。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真正在明朝,当官成了高危职业。官员们每天上朝,都要在家门口举行仪式,抱抱妻儿,交待后事,然后诀别而去,散朝的时候,家人在门口等着,如果看到活人回家,就会庆祝一番——今天又多活了一回!恐怖!悲哀!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建立了完备的法律——《大明律》及《大诰》,《大诰》属判例法。为普及法律知识,朱元璋确实花了一番心思,规定如果犯罪之人,如果家中有《大诰》此书,则罪轻一等,如果则罪重一等,如此家中人人放一本,以防身。为防官员,他设立锦衣卫。锦衣卫有特殊的权力,只效忠于朱元璋一人,逮捕人不受任何阻拦,重权在握,大臣家中一旦出现锦衣卫,就意味着一去不复返!

  朱元璋为稳固帝业,肃清了周边的一切威胁,滥杀了无数无辜,也可以说滥杀了无数社会的精英。社会底层的农民也许是最远离官场是非,分得了田地,因此认真耕作起来,因此渐渐农业出现了繁荣之景!

  记得罗杰斯给女儿的箴言:多学习历史,因为历史会重演!朱元璋从一个寒门子弟成就霸业,最后把一路成就他霸业的功臣一一铲除,这样的历史在中国真的一再重演!人性,可怕可怕!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相关文章:

明朝那些事儿作文09-18

明朝那些事儿经典语录06-08

明朝那些事儿好词好句10-30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06-08

明朝那些事儿的语录220句12-29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01-08

读明朝那些事儿人生感悟02-06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05-24

《明朝那些事儿》的好句130句05-15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感悟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