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问中医几度秋凉有感

时间:2021-11-05 16:33:4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问中医几度秋凉有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问中医几度秋凉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问中医几度秋凉有感 篇1

  前几天,我在网上无意间发现一本小说,名叫《问中医几度秋凉》,被网友评价为继刘力红老师《思考中医》后的又一本有深邃思想的中医著作。

  作为中医学子又热爱它的少年怎能错过这本思想著作?看到小说,我便如饥似渴的读着,三天便将它浏览完。

  这本小说通过回忆母亲为线索记述了自己当年在高举科学之旗的父亲的影响下没有继承母亲高超的医术,随着后来女儿的问世开始反思中医与西医。

  其中我看到好几处时,是多么的激动,也许引起我的共鸣,似乎见到了许久未见的故人。

  文中作者开始写到当年母亲以“不读中医经典,只记方药,只能成为庸医”为由拒绝教自己绝活,后来作者随着以后的经历(其中写到一个教中医30多年的教授走起了反中医的路)才明白当初母亲为什么不将绝活教给她,明白中医不知医理,何以成医,而中医经典就是中医的根,历代医家的著作是本,只有将其根本抓住,才能成良医,此时也才明白我校国医大师李老师所说的究其一生培养中医学子,到头来培养一批倔墓人。

  接着写到关于借母亲及母亲的师傅们生前用许许多多的毒药对重威病人起到妙手回春的作用来阐释“是药三分毒”的不足,说“是药三分毒”的对象是阴阳平衡之人,若病人,则此“毒药”(辩证准确和用药正确后的毒药)是灵丹妙药,何来毒药之说?由此我想起了前段时间一专家给一同学治病所用的桃仁红花的量远远超过常规用量,等病势下降才降低用量,是的,这不就是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里“帝曰:有毒无毒,服有约乎?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必先岁气,先伐天和,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命”的现代版吗?

  接着又写到父亲在他六十岁时对中医的态度发生改变,由之前对中医的一直批判到不批判。为何有如此大改变,可以从他的`经历中找到答案。作者父亲六十岁时,背上长了个痈,推崇西医的他在使用了众多消炎药后,痈反而越溃越深,无奈写下遗嘱,后来在朋友的力荐下去找老中医看,几剂药下肚就痊愈,从这件事后他不再反中医。看到这儿不得不想起名医们提到的中医之所以能在饱受挫折后生存是它的疗效。

  还有作者写到她自己曾经患有心脏病,拥有高超医术的母亲也曾患有此病,母亲也只能用药物控制它的发展,后来她想药物不可能改善,之后她无意中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到农村盖房子,不知不觉中心脏功能恢复正常,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神奇,然而在中医里也有此概述人与环境的关系。

  读了这小说,让我真的觉得如沐春风,感慨万千!

  读问中医几度秋凉有感 篇2

  《问中医几度秋凉》是一本十年前阅读的书籍,讲述了作者从自己老中医母亲的一生和小中医女儿的进步中窥得的一些经历和感悟。最近有空又翻看一遍,颇有一些想法。

  1、西医让人清清楚楚的死,中医使人自然而然的活。

  作者的父亲是个唯物唯科技论者,他总是看不上配偶身为中医的所谓“神秘治疗法”。诚然,现代科技一日千里,声光电和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使得工具的利用率极大的提高。从前那些朦朦胧胧就致人死亡的病痛,诸如腹泻(霍乱)、咯血(肺结核),风寒(流感)等等,现在可以轻而易举的看到致病菌和致病机制,甚至可以轻而易举的使用抗生素、手术等药物手段克服病菌,快速痊愈机体。

  而随着环境恶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西医手段更多地呈现出了“照病镜”而非“治疗仪”的一面,花了成千上万的开销,让病人清清楚楚的看到了长在体内的各种“瘤”、“斑块”、“脓液”,金钱散尽之后,病人也“心满意足”的死去了。

  作者的母亲,在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技术之上,灵活运用了中医“黑箱”的诊治特点,因脉而治,应势而为,尽可能的减轻患者的病患疼痛和医疗花费。当一个个病苦难忍却又在大医院束手无策的患者们最终上门感谢母亲正确辩证调治后,作者和作者父亲才稍稍改观了对母亲的偏见。

  2、西医需要具体理性的大脑学习,而中医需要用心灵去感受。

  作者列举了著名中医大师文怀沙的一句名言:西医用脑,中医用心。

  西医可以批量生产,而中医需要灵性和开悟。从事临床工作至今,本人深知各类指南和共识的强大,严谨的循证研究拯救千万病患于痛苦之中。读后感m而更能体会万千病患微妙的个体差异对于统一临床方案的排斥。更不能不提的是同一体质的人群在不同性格和心理条件下对于疗效的巨大反差。所以对于不同的人群,必然不能冷酷理性的作一刀切。

  作者母亲诊不同孕妇的喜脉,感受各不相同,有的是平稳不惊正常分娩脉象,有的却是如波浪般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脉象。每每摸到后者,母亲都像品鉴艺术品一样温柔和高兴。

  科技发展使得人工智能越来越精密复杂多功能,甚至阿尔法狗都能在围棋上秒杀人类,但是品酒师、品茶师,闻香师却还是成为相关价值鉴别的最终决策者,这充分说明不管哪个领域,人类的感觉是无可替代的。

  3、西医无限分割将人异化,中医以人为本真正还原人的尊重。

  作者列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一个老农肚子痛,去某医院看病,挂号让他去了消化科,消化科检查一番让他去外科,外科又检查一番让他去泌尿科,可怜的老农蹲医院门口号啕大哭:怎么看个小病还要跑这么多地方啊?

  可笑过后便是可悲,我们都知道,现在越是大型的医院,分科便越是细致具体。用作者的话形容:很多科室的“大专家”、“大教授”,却并不能独立的去处理某一病症,这当然能为学科系统化带来效率,却不得不反映了现实的可悲。

  作者母亲坚决的从医院辞职,为的就是不让系统化的条条框框来限制和异化自己独立诊疗病患的能力。超倍显微镜可以深入细胞分子结构,系统知识也把人体每一部分拆分得肉眼可见,但堆积如山的报告单和疲于奔命的步伐却永不停息。

  在作者母亲那里,他们却永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可以值得倾诉,值得信任也可被抚慰身心的人。推荐这本书是因为作者实实在在用文字表达了什么叫“实践出真知”,中华文明经历太多的人世浮沉,而我们内心最难割舍的却还是那份独一无二的感觉和记忆,它刻进我们血骨,在生活的惊涛骇浪之中,与我们所有的张惶失措,灰心丧气和苦难眼泪进行一次次最温柔的拥抱。

【读问中医几度秋凉有感】相关文章:

人生几度秋凉作文2篇12-24

读《散步》有感01-05

读《白求恩》有感12-28

读《离骚》有感12-25

读古诗有感12-25

读《亡羊补牢》有感12-20

读《童年》有感12-08

读《李白》有感06-25

读《老舍》有感02-20

读林清玄有感12-14